- 阅读权限
- 10
- 帖子
- 21
- 积分
- 21
- 精华
- 0
- 最后登录
- 2013-4-9
- 注册时间
- 2013-4-9

- 乡约币
- 54 枚
- 乡约宝
- 0 枚
- 最后登录
- 2013-4-9
- 注册时间
- 2013-4-9
|
 | |  |  | 胡一川,福建永定人,胡一川是革命美术中重要的领导者、教育家、活动家、艺术家。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校长,广州美术学院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美协第一、三届常务理事和第二届理事、广东分会副主席。
人物概述:
胡一川(1910-2000年)原名胡以撰,后改今名,曾化名胡白夫。版画家。少时在印度尼西亚读小学,1925年毕业后,回国入厦门集美师范学校从张书学中国画。
1929年入杭州国立艺专。参加一八艺社和美联,并加入共青团。
1930年参加左翼美术家联盟,在新兴版画影响下自学木刻,作品《流离》、 《饥民》等于1931年参加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受到好评。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他以目睹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的经历刻成闸北风景,并以《失业工人》、《恐惧》、《到前线去》参加春地美术研究所举办的木刻展览会。
1933年编印《工人画报》和秘密为中国自济会刻制小册子。此外,还参加野风画会和MK木刻研究会活动,同年7月被捕入狱。
1936年出狱后在厦门《星光日报》当木刻记者,并任厦门美术专科学校木刻教员。
1937年到延安,先在儿童剧团和抗战剧团工作,为配合抗日宣传,刻有《组织起来》、《肃清汉托匪》、《交公粮》、《抗日群众大会》等作品,后调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任教。翌年任该院木刻工作团团长,在敌后开展木刻宣传工作。
1939年冬试制水印套色新年画,受到敌后根据地群众欢迎,之后创办木刻工场,创作《参军》、《破路》、《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等作品,并为新华日报华北版编辑《敌后方木刻》。
1942年,创作了《不让敌人通过》 、《胜利归来》 、《牛犋变工》(见彩图[《牛犋变工》(中国现代)])、《攻城》等套色木刻,画风粗犷厚重而古朴,色彩浓郁,个性鲜明。
1948年冬,跟随部队进驻天津,任天津美术工作队队长。
1949年调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授,为中央美术学院的创建作出了贡献。
1953年受命筹建中南美术专科学校,任校长。
1958年学校迁至广州,改称广州美术学院,任院长。
这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已经搁笔多年的油画艺术的实践,创作了革命历史画《开镣》、《前夜》、《挖地道》等。这些作品以生动真实、情感真挚和质朴著称。出国访问时,画过《列宁墓》、《列宁住过的草棚》、《格但斯克造船厂》等作品。离休以后,到东南沿海和西北地区写生作画。画有《汕头风光》、《开平码头》、《冶春园》、《海上油井》等,尽力表现国家建设新成就的美。他的画立意明确,主题鲜明,构图简洁粗犷,笔触厚重质朴,色彩丰富强烈。
荣誉:
1991年为纪念鲁迅诞辰110周年暨新兴版画60周年,邮电部特发行纪念邮资信封,20分邮资图案即是胡一川创作的木刻作品《到前线去》。胡一川先生因而获得中国美术家协会颁发的“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此前,他还荣获日本艺术交流中心颁发的“版画贡献金奖”。韩国奥运会国际美术大展金奖。《到前线去》被公认为是抗日时期美术作品的代表作,成为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的珍品。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