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眼炸糕起源于清光绪庚子年间(1892年),当时天津卫的北门外大街是去往京师的通街大道,东西两侧的估衣街、竹杆巷有着全市最大的干鲜果、皮货、药材市场。商号鳞次栉比、顾客车水马龙,众多经营各色食品的小商贩都被吸引至此来摆摊设点、招揽生意。
耳朵眼炸糕的创始人刘万春就是在这估衣街西口的北门外大街,办起了日后声名大噪的“耳朵眼炸糕”,由于刘万春制作的炸糕选料精、制作细且物美价廉,因而很快便在同行中脱颖而出,赢得了“炸糕刘”的美誉。每逢过年过节、办大寿、办喜事人们都会借“糕”字的谐音,取步步登高的吉祥寓意,争相购买、相互馈赠,有时一天的销售量就能达到400多公斤。因为刘记炸糕铺位于天津北大关东侧一条狭长的“耳朵眼胡同”旁,所以广大食客便风趣儿的说“耳朵眼那儿的炸糕真好”,不料这无意中起的诙谐绰号却越叫越响,耳朵眼炸糕的大名也便随之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经久不衰、誉满中华的天津三绝之一
天津的耳朵眼炸糕之所以历经百年而不衰,就是因为其选料精细,制作严谨,炸糕除采用花生油和香油炸制外,原料中使用的糯米全部采用江西九江出产的,小豆则全部采用天津周边地区出品的“天津红”,豆馅中使用的都是两广地区第一榨的赤砂糖。据耳朵眼特级炸糕大师透露,耳朵眼生产的每一个炸糕,重量必须在100克到105克之间,工人拿起糯米面和豆馅就开始称重,一半面一半馅,包好的炸糕就像一个雪白的饼子,油温80度时下锅一锅40个,一个不能多一个不能少。从第一个炸糕下锅到最后一个,间隔时间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