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堂戏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听众

0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4-12
注册时间
2013-4-1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堂戏   发表于 2013-4-12 20:13:1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三峡土家巴人能歌善舞,戏曲剧目繁如星辰,备受人们青睐的地方经典剧种当数巴东堂戏,被各界专家誉为“三峡戏曲一奇葩”。

  巴东堂戏始于唐

  巴东堂戏因最初多以民家堂屋为演出场所而得名,因其演出空间窄小,仅能碎步而舞,亦称之为“踩堂戏”,又称花鼓戏、稿荐戏等。堂戏是产生并流传于三峡地区巴东县的民间小戏,属全国380多个地方正宗戏曲目录之一,与南剧、傩戏、灯戏、柳子戏誉称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艺的“五朵金花”。

  堂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起源于还愿敬神和吉庆贺喜的“跳花鼓子”。相传唐代薛刚大闹花灯闯祸,避难神农架,建寨为王,编歌唱戏,娱乐将士。尔后便在巴东江北与神农架相邻的神农溪流域、溪丘湾、坪阳坝、沿渡河等一带流传,流行区域有长江三峡连片地带的巴东、建始、秭归、兴山、宜昌、长阳、五峰、神农架林区及川东的巫山。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极富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剧种,故又有“唐戏”之说。

  堂戏真正盛行于明末清初,当时由饰扮的一男一女(男扮女妆),面部用红、白黑点缀,于堂屋大方桌上,以“左一右二进三退四”的步法,绕四角踩碎步(“三步半”)而舞,艺人称:“脚踩升子底”。唱的花鼓调:《两口子出来般般高》、《四川下来个打鱼哥》等。后转向地面稿荐上(四人),又称“稿荐戏”。其表演特点仅是:碎步踩踏,锣鼓伴奏,唱花鼓调。后来搬上了“草台”,花鼓子增加了故事情节,同时不断用进了本地小调、号子随灯班演出(名曰“灯杂戏”)。清康熙《巴东县志》中,有“十五日之夕,市人扮故事竞灯”记载。此后,清同治四年,《续修巴东县志》中记载:“元宵张灯,自十一、二日起,市人装演杂剧、龙灯、羽鳞各族为戏,金鼓喧阗”。灯杂戏逐渐脱离灯班单独演出(在武场伴奏基础上增加了文场大、小筒胡琴及唢呐),相继梁山“胖筒筒”腔、湖南“南调”及外地剧种(如川、汉剧等)表演程式的融入,从而发展为堂戏。历经几百年的充实和发展,逐渐形成反映现实生活、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等题材的经典地方戏。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1203

xin_1330406291453250303549.jpg (82.37 KB, 下载次数: 52)

xin_1330406291453250303549.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15 23:46 , Processed in 0.342885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