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企业] 中华老字号-蔡体-厦门市同安吴招治薄饼创始人

[复制链接]

1310

主题

0

听众

1310

积分

县侯

Rank: 4Rank: 4

乡约币
2750 枚
乡约宝
0 枚
兴趣爱好
企业家的故事。
最后登录
2013-5-28
注册时间
2013-3-1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殊随   发表于 2013-4-13 16:01:1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厦门吃薄饼风俗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相传明代后期,五省巡按、同安人蔡复一在京为官,他的才华誉满京城。可朝庭里一些奸臣嫉妒贤能,总千方百计要陷害蔡复一。他们听说蔡复一不但写得一手好字,而且能双手同时写字,运笔如神,就设下陷阱,在皇帝面前推举蔡复一整理抄写朝庭历年来的文书。这些文书有九大箱,要在四十九天内完成,否则,当以违抗圣旨论处。



10.jpg





  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圣命,蔡复一废寝忘食,日夜书写,一日三餐都难得歇手吃饭。蔡夫人(李氏,厦门同安马巷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总在琢磨怎样助夫一臂之力。有一天,她终于想出一个妙法,把面粉搅拌成糊状,在热锅上轻轻一抹,做成一张薄薄的面皮,在把干饭作成香甜可口的油饭,将猪腿肉、高丽菜、荷兰豆、红萝卜、豆腐干、青蒜、冬笋等各种菜切丝,调上料炒成菜烩,然后用薄面皮把饭菜卷成圆筒状,叫作“包薄饼”。每到用餐的时候,就双手捧着“薄饼”,送到丈夫的嘴边,让他就餐。这样既不耽误写字,也误不了吃饭,又让丈夫吃得香甜可口,开胃增食。在蔡夫人的精心照料和协助下,蔡复一终于如期完成朝庭的使命。


  从此,蔡夫人做“薄饼”助夫的故事传为美谈,也为民间广为效仿。以后每年春节、元宵、农历二月初二、三月初三、清明节等日子中,厦门人为了纪念蔡氏,定要吃薄饼,日久成俗。

  1948年,蔡氏后人蔡体在同安墟市上设摊,专售薄饼,弘扬祖传薄饼制作工艺。吴招治自小过继给蔡氏人家,跟随外祖父蔡体学习厨艺。蔡家薄饼业祖传三代,不仅馅料用肉骨汤熬成,还秘制有一种酱料,专为蘸薄饼之用。吴招治从小受之影响,外加喜欢琢磨,手艺甚佳,深得蔡体的喜爱。1954年,蔡体在同安开了间小店,字号就叫“招治薄饼”,专营薄饼。包薄饼的皮轻薄如纸,馅则由油饭、菜料合成。油饭是用糯米、虾仁、香菇、骨头汤炒香焖熟的,菜料则由包菜丝、海蛎、胡罗卜、大蒜等十几种菜炒的,五颜六色。吃时往盘里垫上一张皮,先铺上一层炸海苔,然后铺上油饭、菜料,再加一点花生酥、芝麻酱,卷起来,一口咬下去,鲜美顿时在嘴里荡漾开来。由于经营的薄饼质量好,经济实惠,卷包精巧,而且热情好客,小店在当地小有名气。

  1995年由于城市改造搬迁,吴招治将小店移至同安汽车修理厂旁的一间陋室,门口的招牌就是一张写着“招治薄饼”的红纸。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尽管环境如此简陋,却还是顾客盈门,周边人亲切称她为“薄饼嫂”。厦门电视台记者搜街,发现了这种美味小吃,就在报纸上介绍了。没想到就有游客手持报纸找到这里,特意品尝她的手艺。许多海外华侨、外国友人也慕名而来。后来,吴招治以自己的名字申请商标注册,为自己的薄饼明确身份,很快就获得通过。

  2002年,店面搬迁到厦门同安闹市区,经营面积也翻了3番,上下三层达到近700平方米,铺里热气腾腾,人来人往。她从中受到启发,感到小吃品牌以传统风俗为根基,要叫响还得打文化牌。于是,在新店装修时,吴招治特意请来厦门知名画家许文厚,作了张讲述“薄饼”由来的“春卷”图,挂在了二楼楼道。画上蔡氏夫人为夫送薄饼的情景栩栩如生,引来了食客们驻足欣赏。

  招治薄饼蜚声海外,墙上那张合影中的美国胖仔,吃完后摸着肚皮表示“真饱”,临走前还不忘带上几卷飞机上吃;书桌上那张“世界第一”的篆书,是一个吃遍世界各地的台湾人留下的;餐桌上的那些转盘,是一位新加坡籍同安人感谢她为外国朋友奉上如此美味小吃、为家乡增光,特意漂洋过海寄来的,楼梯口的那些书画是同安文化界知名人士赞扬她将地方特色小吃发扬光大,鼓励她传承薄饼文化而相赠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12 20:02 , Processed in 0.355540 second(s), 3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