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习俗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四川又有所不同,除了元宵节以外,大年初一的早上汤圆就必须出现在早餐桌上,而且必须装进全家老老少少的肚里,一个也不能少。成都人惦记着的汤圆还有一个姓,姓赖,叫“赖汤圆”。这是一家百年老号,也是全川形形色色的汤圆中的一块金字王牌。赖汤圆的创始人叫赖源鑫,四川资阳人,开始挑担叫买,尔后弃担设店,“赖汤圆”既是店名也是产品名。
赖源鑫早年的名字是“赖元兴”。此人经历颇有传奇色彩,曾在资阳老家得罪了一方势力,是被放过河灯的。所谓“放河灯”是一种古老的酷刑,被放河灯者剥去全部衣裳只留一条内裤,五花大绑在竹筏上,仰面朝天,并在头、腋、胯下点七盏桐油灯。然后推筏下水,任其漂流。凡放河灯者,都被宣称是罪该万死之人,沿江任何人不得相救。但是载着赖元兴的竹筏漂至一处名叫望儿滩的地方时,被一老渔翁夫妇救下,并为他凑了盘缠,叫他远走成都。
看来赖元兴本就是个精明而且会做事的人,只身来到成都,为维持生计,筹划起了卖汤圆的小生意。他看准了城隍庙一带贩夫走卒等下力人,这些人起早贪黑成天操劳,顾不上自己的温饱。赖元兴的汤圆挑子也在一个“早”字上做文章,天不亮就把担子挑出门,扯起嗓门大喊:“奈汤圆,热和的奈汤圆!”“奈”本是他的家乡土话,热络的意思,“奈汤圆”的意思即是“热气腾腾的汤圆”,而成都人听不懂,又听说这个卖汤圆的姓“赖”,以为他是在标榜自己的汤圆与别人家的有所不同,专门以“赖氏汤圆”区别。久之“赖汤圆”就成名了。
一旦打开局面,赖元兴给自己定下了几个“一点”的生意原则:质量好一点,利润薄一点,对顾客好一点,资金周转快一点。他起早贪黑,汤圆粉子磨得细,馅料炒得香,卖完早堂汤圆,收回的钱赶紧买来新的原料,晚上赶卖夜堂汤圆。据说是受高人指点,赖元兴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源鑫”,而且他真的是时来运转,在民国时期,和其结拜兄弟一起做起了房产生意和米粮生意,更是财源滚滚。
难得的是此时已成富亨的赖兴元并没有因此小看了自己的汤圆生意,他饮水思源,认为卖汤圆是自己的一个起点,视“赖汤圆”为自己的一块招财进宝的牌子。经过一番思量,他认为自己已经可以不在乎卖汤圆所挣来的钱了,既然不图钱了,干脆做个亏本生意,不惜成本地把汤圆做得好上加好,要图就图一个名。
在民国初年,赖元兴不能不说有着超前的品牌意识,而拿起钱做亏本生意擦亮自己的金字招牌,也不能不说是一份卓越的广告策划。赖汤圆首先在成都好多个鸡鸭鱼市打出“专收鸡油”的牌子,有多少收多少,随行就市,根本不在乎价钱,要的就是人们交相转告:赖汤圆的馅是用鸡油调制出来的,货真价实。而且他们卖出的汤圆也做足了花头:一碗4枚汤圆,包括4个品种,名之四色汤圆:冰桔、枣泥、玫瑰、附油桃仁,玲珑乖巧,味美香甜。一不做二不休,还在每碗汤圆以外,免费加一碟白糖芝麻酱,这真是蜂糖加冰糖,锦上添花。改良新品种的汤圆一出台,便受到成都食客的赞赏,慕名前来者络绎不绝。那等候吃汤圆的长长队伍,成了赖汤圆的活广告。从此赖汤圆名扬天府——这种大馅汤圆还外蘸白糖和芝麻酱的吃法好像也是迄今唯一。
与众多汤圆比较,赖汤圆有两大特色,一是它的馅品种太丰富了,芝麻、枣泥、麻酱、豆沙、玫瑰、樱桃、桂花、椰蓉……真有点数不过来,每一种都是值得一尝。一般来说黑芝麻馅的最受欢迎,但赖汤圆能够把资质比较平常、不太容易出彩的豆沙馅做得出类拔萃,这就非常难得了。如果你想吃黑芝麻馅的汤圆,还可有别家的可以选择;如果想吃豆沙馅的,最好还是选择赖汤圆。据我所知,赖汤圆的馅是经过工艺考究炒制而成,而且还需添加炒制得喷香的面粉。细细一想,炒面可以把各种馅料粘结在一起,且可以将甜味中和得适度,加得真是很有道理的。
赖汤圆的另一特色是汤圆面皮细腻香糯,柔软而韧劲十足。早年的包汤圆的糯米粉要用浸泡、水磨、吊桨的系列方法制成,其讲究从浸泡糯米就开始了。要用流水洗糯米,直洗得水清米白,再用清水充分浸泡,时间大概是三至五天,泡得每颗米都饱吸水分、白白胖胖的了,再上石磨细细研磨成浆,成袋的米浆被吊起来沥干水分后,糯米粉才算制好。
眼下超市里各种牌子的汤圆甚多,偏偏赖汤圆并没有大批量地进入超市,你想吃它还得去饭店,所以它显得有些“没落”了,不知道是否和它还坚持传统手磨、吊浆有关,它不肯用电磨当然就不可能大批量生产。我们对老字号的东西总是怀着矛盾而复杂的心情,赞其精美,哀其没落。而在现代工业社会里,一些东西是要以“陈旧”的方式,才能彰显其精致与考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