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41|回复: 0

【吉林】沈阳建筑大学

[复制链接]
小海豚 发表于 2010-12-8 12: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沈阳建筑大学校徽

沈阳建筑大学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军工部工业专门学校,始建于1948年。几经变迁,曾先后改建为东北建筑工程学校、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院、辽宁省建设学院等。1977年7月,组建成立辽宁建工学院,学校恢复本科办学。1979年4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84年7月,更名为沈阳建筑工程学院,直属国家建设部。2004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沈阳建筑大学。2010年被确定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省部共建高校。是公认的中国较有影响力的建筑土木类院校及原建设部重点大学。









一、学校概况1、简介  沈阳建筑大学是一所以建筑土木类学科为优势,集工、管、理、文、农、法等学科门类的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具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是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也是省部共建高校,并被国家教育部列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该校于1978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学士学位授权高校。1985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9年获得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获得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03年以优异成绩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估,获得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同年,教育部批准该校为联合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单位。2009年,学校以辽宁省排名第一的绝对优势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辽宁省立项建设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0年,学校被教育部批准为推荐免试研究生授予权单位。
  沈阳建筑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始建于1948年成立的东北兵工专门学校。1984年7月,学校更名为沈阳建筑工程学院,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0年,国家建设部和辽宁省共建沈阳建筑工程学院。2004 年,该校整体更名为沈阳建筑大学。2006年9月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辽宁省共建沈阳建筑大学。
  学校现有2个校区,其中位于沈阳浑南新区的主校区占地面积1500亩,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现代化图书馆藏书157余万册。主校区规划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规划布局合理,建筑形式现代、质朴、简练,功能设施齐全。   
  

教学区为网格式、具有东方文化底蕴的庭院组合,有利于资源共享和学科交流。一座长达756米的亚洲第一长廊将教学区、图书馆、实验区、办公区、生活区等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形成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学校拥有开放式图书馆、国内首座建筑博物馆、多功能体育中心(包括:游泳馆、篮排球馆、乒乓球馆、体操馆、文娱馆)、方便快捷的校园数字信息化平台。学校校园获得国家“2008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学校现有教职工1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06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的353人、硕士及以上学位560人,有博士生导师22人,硕士生导师424人,有3人入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22人,国家注册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规划师、造价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者114人,其中国家百千万人才和全国专业   
一个地标建筑的诞生

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0余人,双聘院士4人。形成了一支德才兼备、业务精湛、富有活力的高水平创新型学科队伍。
  学校学科涵盖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农学、法学等门类。现有本科专业4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培育)3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0个。有8个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目前有全日制在校生16000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900人。沈阳建筑大学已呈现出文、理、工、经、管、法等多学科并举的学科格局。 2、学校地址  沈阳市浑南新区浑南东路9号(建大本部第一、二批本科)
     
沈阳建筑大学老校门

沈阳市白塔街380号(城市建设学院第三批本科)
二、学科建设  沈阳建筑大学学科门类较齐全,结构合理,涵盖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农学、法学等学科门类。现有本科专业4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及特色、优势学科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培育)3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培育)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0个。并有8个工程硕士领域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1、本科专业  建筑与规划学院:建筑学、建筑学(中国-新西兰联合教学班)、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方向)、生态学(城市生态规划方向)、景观建筑设计
  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方向)、土木工 程(交通土建工程方向)、土木工程(英语强化)、理论与应用力学(建筑工程俄语强化方向)、测绘工程、安全工程
  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
  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通信工程(建筑智能化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交通与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物流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化学、功能材料、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
  管理学院:工程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工程造价(注册造价工程师方向)、城市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
  理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
  文法学院:法学
  外国语学院:英语
  设计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广告学(广告设计方向)、工业设计、动画
  城市建设学院:详细请见沈阳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官网 2、特色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筑学、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
  辽宁省名牌(示范)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给水排水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国家级精品课程土木工程材料、机械制造装备设计
  国家级教学团队:土木工程材料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机械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工程管理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国家级实验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 3、重点学科   一、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结构工程
  二、省部级重点学科
  建设部重点学科:结构工程、市政工程、材料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辽宁省一级重点学科:建筑学、土木工程、机械工程
  辽宁省二级重点学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结构工程、城市规划与设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学、市政工程 4、博士学位授权点  一级学科博士点(培育):
  
序号学科名称学科代码门类批准年限
1建筑学0813建筑学2008
2土木工程0814工 学2008
3机械工程0802工 学2008
 二级学科博士点(含培育):
  
序号学科名称所属一级学科门类批准年限
1结构工程土木工程工 学2003
2固体力学土木工程工 学2008
3道路与铁道工程土木工程工 学2008
4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土木工程工 学2008
5工程力学土木工程工 学2008
6岩土工程土木工程工 学2008
7桥梁与隧道工程土木工程工 学2008
8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学建筑学2008
9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学建筑学2008
10建筑技术科学建筑学建筑学2008
11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建筑学建筑学2008
12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工 学2008
13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工程工 学2008
14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工程工 学2008
5、硕士学位授予点  一级学科硕士点:
  
序号学科名称学科代码门 类批准年限
1建筑学0813建筑学2000
2土木工程0814工 学2000
3机械工程0802工 学2002
4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工 学2002
5环境科学与工程0830工 学2002
6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工 学2002
7艺术学0504文 学2010
8力学0801理 学2010
9交通运输工程0823工 学2010
1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工 学2010
11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工 学2010
12马克思主义理论0305法 学2010
 二级学科硕士点:
  
序号学科名称门类
1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学
2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学
3建筑技术科学建筑学
4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建筑学
5结构工程工 学
6固体力学工 学
7道路与铁道工程工 学
8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工 学
9工程力学工 学
10岩土工程工 学
11桥梁与隧道工程工 学
12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工 学
13机械设计及理论工 学
14机械电子工程工 学
15车辆工程工 学
16市政工程工 学
17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工 学
18环境工程工 学
19环境科学工 学
20材料学工 学
21材料物理与化学工 学
22材料加工工程工 学
23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工 学
24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工 学
25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工 学
26计算机应用技术工 学
27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管理学
28设计艺术学文 学
29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研究法 学
30思想政治教育法 学
6、专业硕士学位  工程硕士学位点:建筑与土木工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材料工程、工业设计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计算机技术、环境工程
  建筑学硕士学位点: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技术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三、科学研究  学校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为建设行业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五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技奖励387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在国际、国内各类建筑设计大赛中获奖20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1项,出版学术专著57部,发表学术论文5873篇,其中被SCI、EI等三大检索收录575篇。目前承担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等项目128项,科技总经费突破亿元。
  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培育基地)
  东北建筑结构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建设部重点实验室
  建筑生态物理技术实验室、结构工程实验室、机械电子工程实验室、材料检测与分析技术实验室、建筑智能技术与系统实验室
  辽宁省重点实验室
  结构工程实验室、机械电子工程实验室、新型建筑材料制备技术实验室、建筑生态物理技术与评价实验室
  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结构工程实验室、岩土与道路工程实验室、新型建筑材料制备与检测技术实验室、机械电子工程实验室、市政与环境实验研究中心 、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材料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信息与控制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以下数据由国务院学位办2007—2009年一级学科的评估排名得来
  
学科代码学科名称所属学院所属门类官方排名
0813建筑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建筑学13名
0814土木工程土木工程学院工 学27名

四、历史沿革     
  

沈阳建筑大学迄今已经走过了60年的办学历程,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良的校风。从建校、发展到不断壮大,她时刻与新中国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同呼吸、共命运。 沈阳建筑大学始建于1948 年,在半个多世纪的风云变幻中,历尽起伏波折,特别是建校的前三十年间,校址多次迁移,隶属关系数度改变。
  1948年4月,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战场上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为保证战争的需要,也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的工业发展奠定基础,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军区军工部党委决定建立一所军事工业学校,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军工部工业专门学校(东北兵工专门学校),由东北军区军工部部长何长工担任名誉校长。
  1948年11月,何长工亲自到沈阳为学校选址,学校由哈尔滨迁至沈阳。
  1949年3月,学校分为预科和本科,预科学制1年,本科4年。同年,东北兵工专门学校(部分系科)迁往沈阳沈河区青年公园湖旁,改建为东北建筑工程学校。
  1951年,东北建筑工程学校更名为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校。
  1952年,东北兵工专门学校(部分系科)并入北京工业学院,现发展为北京理工大学,其历史沿革参见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历史沿革”。
  1953年,东北兵工专门学校(部分系科)迁往沈阳城南,改建为东北第三工业学校(沈阳机械制造工业学校),其历史沿革参见辽宁:“沈阳理工大学历史沿革”。
  1955年,东北兵工专门学校(剩余原校区)更名为第二二二技工学校(沈阳第一化学工业学校),其历史沿革参见辽宁:“沈阳理工大学历史沿革”。
  辽宁省建筑工业学校(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院)
  1958年,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校升格为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院。
  1959年,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本科部分)并入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后相继发展为湖北建筑工业学院、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武汉工业大学,现参与合并组建武汉理工大学,其历史沿革参见湖北:“武汉理工大学历史沿革”。
  1959年,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剩余原校区)改建为沈阳建筑工业专科学校。
  1962年,沈阳建筑工业专科学校改建沈阳建筑工业学校。
  1973年,沈阳建筑工业学校更名为辽宁省建筑工业学校。
  辽宁建筑工程学校(辽宁省建设学院)
  1951年,沈阳市技术干部学校创建。
  1952年,沈阳市技术干部学校更名为沈阳市工业技术学校。
  1953年,沈阳市工业技术学校更名为沈阳市工业学校,同年再次更名为沈阳市建设工程学校。
  1958年,沈阳市建设工程学校升格为辽宁省建设学院。
  1964年,辽宁省建设学院改建为辽宁省建筑工程学校。
  1973年,辽宁省建筑工程学校更名为辽宁建筑工程学校。
  1977年7月,教育部下达(77)教计字221号《关于建立辽宁建工学院的通知》。通知指出: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同意你省(辽宁省革委会)所报将辽宁建筑工程、辽宁省建筑工业两所学校合并改建为辽宁建工学院。自此,组建了辽宁省唯一的高等建筑学府——辽宁建工学院,学校恢复本科办学。 
  1979年,辽宁建工学院更名为辽宁建筑工程学院。
  1984年7月,学校更名为沈阳建筑工程学院,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00年,学校在全国高校办学体制调整中划转辽宁省,实施“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办学管理体制。同年,辽宁省辽阳市建筑工程学校并入,改建为沈阳建筑工程学院职业技术学院。
  2004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沈阳建筑大学”。
  2008年,沈阳建筑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原辽宁省辽阳市建筑工程学校部分)改建为辽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辽宁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沈阳建筑大学协议,实行省部共建。
  经过恢复调整和改革,学校由一个单科性学院发展成为土建类学科专业齐全,以建筑规划、土木工程和城乡建设等主要专业为特色的、以工为主,兼有理文管理农法等学科的住建部直属的唯一一所重点大学。其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和工程管理等主干专业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国家建设部的专业评估,标志着学校建筑土木类学科整体水平居于国内前列,部分学科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
五、学校文化  在多年办学实践中,学校形成了“精心设计校园文化、努力创新育人环境”的育人特色,以先进的校园文化为引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传承历史、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环境育人”为特征的校园文化,已经广为社会认同。目前,学校建成独具特色的校园 沈阳建筑大学 校园活动(12张)
景观100余处,其中“稻田景观”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国际设计大奖,“滚滚向前”雕塑获2008年度全国优秀城市雕塑奖。学校“雷锋庭院”被命名为辽宁省惟一的大学生学习雷锋基地,学校雷锋班连续两次被命名为辽宁省“雷锋号”称号,雷锋班历任班长   
雷锋庭院

曾分别于2005年3月学习雷锋纪念日及2009年5月来到学校,与广大师生共同推动学雷锋活动   
“滚滚向前”雕塑

的深入开展。
      六、招生录取1、本科生教育  学校招生范围覆盖31个省区,其中在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河南省、广西自治区、贵州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河北省等14个省区第一批录取,另有16个专业和方向在其他省市也进入一批次录取。学校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试点单位之一。学校被辽宁省委组织部批准为辽宁省高级人才培训基地,被全国市长培训中心设为首个京外教学基地。学校探索实施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显著成果。本科毕业生以“质量高、能力强、稳定、好用、有为”的特点而备受社会的欢迎,2002年至2010年,本科生初次就业率连续9年名列全省高校前茅。 2、研究生教育  学校于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为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为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单位,开始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2009年,学校以辽宁省排名第一的绝对优势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辽宁省立项建设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0年,学校被教育部批准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单位。学校还是辽宁省委在全省高校中设立的7个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建筑与土木工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材料工程等4个工程硕士领域被确定为辽宁省专业学位培养培训基地,2003年以优异成绩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估,获得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目前学校已招收博士研究生29人,各类在校研究生达2000余人,累计毕业研究生1600余人。
  学校不断创新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模式,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逐步规范并建立健全研究生招生、培养、学籍和教学管理、学位、奖惩等研究生培养各环节的规章制度,注重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科学研究素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求研究生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鼓励并资助研究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和争取高层次科研成果,支持研究生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获得辽宁省百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连续三年居省内同类院校前茅。
  中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竞争力
  
总排名第216,省内排名第11,理工类排名第67。
  学科门类排名:文学223、工学98 。
  研究生教育一级学科全国排名:
  社会科学:艺术学167 。
  自然科学:力学58、机械工程105、材料科学与工程166、控制科学与工程9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13、建筑学13、土木工程41、交通运输工程40、环境科学与工程149 。
七、学校校歌     
  

是谁把迷人的画卷 铺展在沈水之南
  老校门上镌刻风雨 建筑长廊托起灿烂
  昨日两院东西相望 今天同窗朝夕相伴
  鲁班的传人 建筑师的摇篮
  我们把梦想建在天地间
  建大学子 天下栋梁
  我们用蓝图描绘壮丽的明天
  是谁把动人的诗篇 挥洒在沈水之南
  风吹稻香沁染书香 水起龙腾超越峰巅
  开路先锋再铸辉煌 推动历史滚滚向前
  鲁班的传人 建筑师的摇篮
  我们把梦想建在天地间
  建大学子 天下栋梁
  我们用蓝图描绘壮丽的明天
八、办学成果1、“十一五”  “十一五”以来,学校获得科技总经费29792万元,累计科研立项1620余项,其中国家和省部级560余项,199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图书馆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中外文期刊1717种,馆藏图书156.71万册。2004年以来学生申请专利数年均超过百项,列辽宁省高校之首。学校有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1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校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或科研、合作办学关系,是国家教育部选定的招收国内访问学者单位,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首批可以招收外国留学生学校。学校教学改革取得丰硕成果,“十一五”以来,学校承担教改立项国家级8项,省部级7   
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

5项。 “十一五”以来编写并出版教材、著作337部,教改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56项。 2005年、2008年连续2次被评为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 2、省部共建  省部共建10年来,学校面向国家、行业和地方重大需求,重点围绕城市区域规划与小城镇建设、住房保障、绿色建筑、防灾减灾、节能减排、建筑施工等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科研渠道,承接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新成效,成为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科技创新力量。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省、市各级各类政府科技奖232项,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的数量在辽宁省属高校中名列前茅。2009年,学校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全国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试点单位,被沈阳市知识产权局授予“专利大户”称号。 3、研发机构、师资建设  学校先后成立了地铁研究院、村镇规划研究院、地域性建筑研究中心、建筑节能研究院、辽河治理研究院、沿海基础工程研究院等一批集研发、工程设计、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研发机构,承担或参与了大量有关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方面的研究、规划、设计、检测、监理与建设项目。学校在小城镇及村镇建设领域的科研水平位于全国前列。   
建大八王书院

学校站在人才强校战略的高度,实施了“投资千万、荟萃人才”的师资队伍建设和拔尖人才建设工程,形成了一支德才兼备、业务精湛、富有活力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队伍。由建筑学团队带头人张伶伶教授牵头完成的“辽滨水城”等区域规划项目受到辽宁省政府的高度评价。 4、学术交流  学校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潮流,敞开胸襟、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合作和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工作,目前已与美国芝加哥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等29个国家和地区的53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签订了长期学术交流合作关系,与罗马尼亚特来西瓦尼亚大学合作建立了孔子学院。学校还是教育部批准的有权招收国内访问学者单位,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首批招收外国留学生单位,有百余名外国留学生在校深造。   
建大邵逸夫楼

5、指导方向  学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秉承“严谨治学、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和“博学善建、厚德大成”的校训,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名校、人才强校、和谐兴校”四大发展战略,不断深化各项教育教学改革,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为把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有特色的建筑大学而努力奋斗!
九、知名校友① 专家学者(部分)  庄茁——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院党委书记
  赵庆良——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柳春光——大连理工大学土木水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腾军——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徐利——中国地质大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宏男——“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大连理工大学土木水利学院院长。
  端木琳——大连理工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城市建设系主任
  杜尚丰——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国光——美国匹兹堡大学研究员
  刘箴——宁波大学博士生导师
  高雁鸣——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航空学院副书记、副院长
  任为民——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江苏分院副院长
  杜乐——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生导师
  徐旬——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研究中心主任
  赵方冉——民航机场工程研究基地副主任中国民航大学教授
  刘启明——武汉理工大学教授,湖北省青年杰出人才基金获得者
  刘宏奎——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劳动模范
  陈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985工程”(STS)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兼首席教授
  尹旭东——沈阳市十大优秀中青年建筑师
  郝红雨——辽宁省建设系统百名优秀技术人才 ②政府领导(部分)  刘方仁——原贵州省省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铁民——辽宁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党组书记
  朱京海——拥有两个博士学位的人,辽宁省环境保护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王向学——辽宁省建设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白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划发展局副局长
  于文礼——辽宁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局长、党组书记
  于灏——中共沈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冯国柱——铁岭市政府副秘书长
  王立业——山西省人大副秘书长
  许传林——丹东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毕国臣——赤峰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李阳坡——铁岭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魏东平——辽宁省质量监督局局长
  于春峰——辽宁省朝阳市城乡规划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李永安——国务院三峡建设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三峡工程总公司总经理
  王宁——国家建设部稽查办公室主任
  赵春山——国家建设部执业注册中心主任
  刘大伟——辽宁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
  姜庆君——辽宁省建设厅执业资格注册中心主任
  刘章——中共河北省委办公厅副处长 ③企业领导(部分)  梅和文——建设部沈阳煤气热力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赵立——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副总工程师
  白利国——原总装备部新疆马兰某部队总工程师(现转业在沈阳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史立刚——内蒙古北方重型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韩兴光——中石化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东宏安——中国第三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生产经营部部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郭红政——英特尔半导体(大连)有限公司工程及设备采购部中国区经理
  马黎明——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刘枫——辽宁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热电设计所所长
  李红卫——中国海外集团有限公司信息化部副总经理
  李秀清——方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向东——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东北电力设计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肖芳——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于长勇——中建一局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焦伟——辽宁天马房产开发公司董事长
  张荣成——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丁文孝——辽宁国际建设工程集团公司总工程师
  赵晓东——辽宁省石油化工规划设计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曾觉群——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院长
  朱 瑜——中建二局南方公司中南分公司总经理
  左中平——辽宁天地房屋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袁泉——国家体育场有限责任公司(鸟巢)副总经理
  杨志宇——辽宁省展览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由世岐——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
  孙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机械化研究分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张润峰——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刘本林——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秦大庸——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副总工程师
  孙桂茹——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罗刚——辽宁泰华建筑设计院副院长
  张平——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陈刚——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东北办事处副主任
  马俊——天津城建集团总经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安鹤立——辽宁省电力勘测设计院副总工程师
  岳丽中——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项目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
  刘宏伟——北京市厚朴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丁琳——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吴建林——江苏省建筑材料研究院材料研究所所长 教授级高工
  鲍承义——江苏倍力投资集团公司董事长、中国十大品牌企业家
  公繁祥——中海集团实业总公司沈阳皇姑热电厂总经理
  解新宇——中建六局北方公司副总工程师
  迟德明——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公司东北分公司总工程师
  张莉——山西省工程建设标准定额站总工程师
  陈家祥——广西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副总工程师
  赵凌滨——辽宁省朝阳市地质公园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
  田英策——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魏利国――山西省勘察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
  陈明祥——美国HDS数据北京地区系统公司总监
  孟琪——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人事教育部处长
  张祥宇——中建一局机械化公司副总工程师
  刘文华——山东中建物质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徐术陇——山东省大卫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鲁统卫——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李春林——建设部中外园林建设总公司北京兰园绿色工程公司青岛分公司总经理
  王乔——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建设机械所总工程师
  代贵雪——中冶沈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
  东宏安——中国三冶结构制造安装公司党委书记
  申劲鑫——甘肃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抗震分院院长
  贺英——辽宁省建筑标准设计院副总工程师
  祁洁——中冶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屈刚——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刘军——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副主任
  王中国——北京中环集团总经理
  胡桃——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史洪泉——北京中建正和建筑机械施工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侯宝佳——中国建科院北京建筑机械化研究院党委副书记
  李若琦——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九所总工程师
  李宇楠——中建一局装饰公司副总经理
  尹留成——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杨学林——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杭州市十佳科技青年
  宫锡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丰公司总经理
  李全勤——甘肃建工建设责任有限公司常务副总
  闫伦江——中国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张洪泉——中建设备材料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冯世伟——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
  于长勇——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副总经理
  黄春生——河北建工集团副总经理
  丁志华——北京中建华宇机电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志刚——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丁亚兰——北京中环世纪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杨中孚——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精诚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培约——大连老撒园林环境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2006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东北园区4方案中标
  刘子青——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戴显明——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徐坤田——中国工商银行总行计财部总经理兼总行大厦工程总指挥
  刘淑娟——中国水产科研院北京大洋地海渔业规划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郭宝贵——中冶集团三冶海外公司经理、三冶设计院院长
  赵忠宇——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2006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主题入口——凤之翼设计者
  王小鹏——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城市开发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段承宇——中建澳连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解仁庆——东北设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
  蒋希宁——IBM系统与科技事业部(STG)电信部中国区总经理
  杨振凯——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崔巍——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栾景阳——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王军——香港中国海外集团有限公司物资部总经理
  李克宁——北京航天科阳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海--中国材料工业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罗超——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监事会副主席
  扬涛——中国万科地产的沈阳之星,万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郝建民——中海地产股份公司总经理
  李剑波——中国海外集团副董事长
  张海——中国材料工业科工集团副总经理
  张军、赵国宇——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公交站点  附:学校周边公交线路
  118、276、155、238、387路 沈阳建筑大学站
  224路 音乐学院南校区站.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图


近年沈阳建筑大学录取分数线
  • 录取分数线
  • 专业分数线
高考科目: 生源地: 年份:


年份
最低
最高
平均
投档
录取人数
录取批次


2005460471464--5本科二批





0 Bytes, 下载次数: 98

0 Bytes, 下载次数: 100

0 Bytes, 下载次数: 100

0 Bytes, 下载次数: 102

0 Bytes, 下载次数: 112

0 Bytes, 下载次数: 95

0 Bytes, 下载次数: 99

0 Bytes, 下载次数: 97

0 Bytes, 下载次数: 98

0 Bytes, 下载次数: 108

0 Bytes, 下载次数: 96

0 Bytes, 下载次数: 95

0 Bytes, 下载次数: 1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小黑屋|Archiver|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20 12:40 , Processed in 0.14026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