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
课本里面学过有关“知了”的课文,所以80后的孩子都还了解夏日那唧唧的蝉鸣便是这“知了”发出的。可是,你们见过“知了”的幼虫蝉蛹吗?知道蝉蛹(家乡的方言管蝉蛹叫做“知了猴”)能吃,而且很好吃吗?
小时候,到了盛夏,一下课我就会拉着同学成群结伙地跑向学校旁边的小树林,仔细低头研究树下有没有刚刚开口的小洞。那些刚刚打开一点点口的小洞,正是“知了猴”经过三年地下的沉睡,努力的爬啊爬,终于顶破洞口的部分泥土的状态。这时候是黄昏,它们潜伏在洞口(头顶的泥土已经被顶开一些露出些些光亮)静静等待黑夜的降临。这段时间,就它们的整个生命而言,是第一次见到光明的时候也是最危险的时候。因为,我们这些嘴馋的小孩子在它们破土而出的季节里,会每天认真地扫视地面,希望把他们从洞里面给抠出来,或者是等它们晚上爬到树上以后再把它们从树上摘下来。“知了猴”深埋地下三年,因此它们的洞其实很深,如果力度掌握好了才有可能把它们从洞里面抠出来,如果太用力或者是把它们给逼急了,它们就会“自杀”,这时候我们就会很遗憾地说,它“跳井”了,那时候我小小的心灵里也会对它这种行为产生一份敬意的。
如果黄昏时候收获不大的话,我们吃过晚饭就会拿着手电筒去小树林。因为落网的“知了侯”会趁着夜色爬到树上比较高且安全的地方,经过一晚的努力把壳脱掉,静待黎明时发出第一声蝉鸣。可是,现在想想,我们真的很残忍呢。我们用手电筒照过每一棵我们可以看到的树,看到正在努力往高处爬啊爬的“知了侯”就会兴奋地把他摘下来,然后放进有盖的瓶子里据为己有。有时候老天也会惩罚我们这些嘴馋的小孩子,我就曾经在这样的晚上踩到过蛇,被吓得嗷嗷叫,装有“知了侯”的瓶子被我扔在地上(万幸,它们得救了,可以继续爬啊爬了),只有下意识地慌不择路地逃跑!
千辛万苦捉来的“知了侯”会被妈妈用清水洗净,用盐水浸泡,然后在第二天用油把他们煎熟成金黄色给我们吃。那时候,我吃着煎“知了侯”,边吃边会洋洋自得地发出啧啧声:好吃啊,好吃!
直到现在,家乡还是有卖这个的,因为营养价值高又很好吃,有的地方早就成规模养殖了。所以现在过年回到家也还能吃到这个,仍然很好吃,却没有了小时候吃这个时洋洋自得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