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山西,1969年出生于新疆。兰州大学工程力学系86级学生,曾数次英语不及格的他通过自创的英语学习法,夺得1988年全校四级英语考试第二名。1990年毕业分配到西安西北电子设备研究所当助理工程师。1992年,调入广东人民广播电台英文台,担任Talkshow(脱口秀)节目主持人。1994年辞职,创办李阳·克立兹英语推广工作室。近三年间,李阳开始在全国各地甚作巡回演讲,演讲场次接近4000场,听众超过2300多万人
在大家的印象里,李阳已经跟两个词捆在一起了,一个是“英语”,一个是“疯狂”。把英语和疯狂捆到一起的是李阳,把疯狂英语捆到自己身上的也是李阳。它们捆得太紧了,以至于少了英语或者少了疯狂,李阳也就不再成其为李阳。这在他的身上是个基本定律,也就是说,想认识李阳没有任何其他的途径。
这一次,当然也不例外。刚一见面,李阳就向我们介绍起他的最新创举,那就是以最最原始、最最“落后”的方式记单词。这方式很多学生都干过,也曾经因此被英语老师骂过。方法很简单,就是以汉语给英语单词注音。“比如fish,‘费事’,吃鱼很费事。手,hand,‘汗的’,出汗的手。比如交流,communication,学语言需要跟人交流,因为没有人跟我交流,所以我‘可没你开心’。比如决心,determination,‘弟特没耐心’,所以我决心改造他。这不是一般的汉语注解法,而是带意思的。我试了很久,发现这是教领导干部最有效的方法。一千个单词,我可以在三天之内让一个领导干部把它们全学会。”
一个人研究了十几年的英语教育,最后回到了最原始的方法,这听起来有点像古龙的小说。但是在李阳看来,最管用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所以他特别推崇邓小平关于“黑猫白猫”的理论。为了把领导干部最常用的一千个单词编撰成册,李阳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连六天,一天想十个小时。有人说这样的方式是疯狂的,李阳觉得还不够。他说,这样的方式是“变态”的,因为这改变了中国人思维的态势。但这不是他的愿望,他的愿望是让这个所谓的“变态”,在他人眼里成为常态。
“我最近在写一篇文章,叫《英语祸国殃民》。英语真是害死中国人了,很多人十年就学了一堆垃圾。我经常糟蹋北大、清华,那儿的学生说的英语太难听了。跟老外一吵架,他们就想:哎哟!该用什么时态?A、B、C、D,该选哪个答案?外国人总是奇怪,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用外语证书来找工作?外语好不好,开口一说就知道了!”为此,李阳想出了一个新的口号:讲一口流利的英语,顺便通过考试。
为了这个口号,他的目标发生了转向。“1988年我开始推广口语的时候,中国还很少有人注重口语。而现在,全国的口语班遍地都是,让中国人开口讲英语的目的已经实现了。但我觉得,自己还有必要存在十年,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我会更加务实。具体来说,第一我想要重新培养师资;第二是把十多年来的中考高考题仔细分析一遍,把它们全都编成口语材料,让考生能脱口而出。”于是,李阳提出了另一个口号:高分就是硬道理。
与十年前的李阳相比,这简直就是妥协。而现在的他把这看成是实现自己理想的途径,一条借助考试制度和思维模式的途径。因为,一个人与根深蒂固的传统习惯进行正面冲突,是非常不理智的,注定会失败。
英语极大地改变了李阳。他父亲是山西人,母亲是江苏人,他从小跟着支援边疆的父母,在新疆长大。“我从小心理素质就不好。上大学之前,我内向、自卑、自己讨厌自己,在高考前两个月,我甚至一直都在打算退学。”
1986李阳没有考上梦想的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只勉强考入了兰州大学工程力学系。大学一二年级,他是全校英语补考冠军。为了彻底改变这样的窘境,李阳抛弃了偏重语法和阅读训练的学习方法,一头栽进了自创的口语训练。他念着,背着,甚至喊着学习英语,四个月之后,他以92分的成绩一举获得了全校第二。在诧异之余,周围的人开始来请教李阳,李阳开始了帮助别人的日子。这样帮着帮着,他想到了一个勤工俭学的方式——讲课。“周围有一些同学去批发脸盆、衣架,然后拿到学校来卖,以此勤工俭学。我想我的方式比他们高级那么一点,而且可以改变我不善言谈的习惯。于是我写了海报,请同班同学一起到校园里张贴。最初,主要是为了实现自我,顺便造福大众。”
就这样,李阳开始对几百人演讲,然后是几千人,然后有其他学校请他去传授经验,规模越来越大,他的目标也慢慢发生了改变。15年间,李阳讲课的学费由最初的每月8元,变成了如今的十天6000元。一个突破自我的愿望像滚雪球一般迅速膨胀,最后跟一个产业联系到了一起,李阳无疑是成功的。“但我的商业头脑是后天培养的,很辛苦,做得很吃力。美国的小学生做数学题,是先买面粉,然后做成面包把它卖掉,做了算术,也感受到了其中的不易。而咱们国家是1+1=2,2+2=4。所以我打算做一个‘摇钱树’计划,专门训练小学生如何去赚钱。这不是让他们钻到钱眼里去,而是让他们明白社会运转的规律。商业在中国太不被重视了,商业能力的低下导致中国大企业很少,而且倒闭很快。我就是想当一个成功的商人,只有这样才能让一个机构运转起来,才能实现我的理想。不然,我永远只能是一个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老师。”说到这里,他笑了。
李阳的野心很大。他编过的口号恐怕连自己都已经说不清了,但是他会永远记得最大的那个:让三亿中国人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这16年前确立的目标,大到自己都看不见尽头。“野心很大,能力跟不上,这是最大的问题。一个企业的局限到最后往往会是其领袖的局限,如果这个领袖不想成为一个悲剧人物的话,他就必须健全整个机构。而对我来说,就是要培养我们自己的师资队伍。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全国职称,叫‘李阳英语教练’,分初级、中级、高级,就像跆拳道一样。”
“在西方,狂人太多了,只好把他们关在疯人院里;而在中国,狂人太稀罕了,所以我们崇拜他们。”这是林语堂的一句话。这句话乍听上去好像跟李阳有点关系,可事实上,李阳不想进疯人院,也不想让人顶礼膜拜,他想要的只是众人司空见惯的眼光。而这第三条道路,恰恰也是最难企及的。
他被赞赏最多的,也就是他被怀疑最多的。在有人夸他的时候,肯定也有人在损他。这就是李阳。关于李阳的褒贬太多了,多到让人无所适从。
台上的李阳,情绪饱满,精力充沛,是别人模仿的榜样。“事实上我也需要榜样,需要从很多人那里获取力量。无论你多么不幸,还有大把比你更不幸的人;无论你多么成功,还有大把比你更成功的人。每当遇到困难时,我觉得这困难跟很多不幸的人来比,可以忽略不计。另外,这对我来说还是一个技术问题。我觉得热情只可以在行动中获得,等是等不来的。”李阳说着做了一个双手上举伸展身体的动作,“哗——就像这样,马上就注入热情。”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种说法:有什么样的心情就有什么样的体态。反过来,不同的体态对心情也有不同影响。李阳就是把这样的观念融入他的英语教学,“疯狂健康”,成为“疯狂英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止一次,他从讲台上跳下来,带领着几千人跑步,甚至在倾盆大雨之中。“我想力所能及地改变我接触到的年轻人,让他们的生命状态永远乐观。因为我觉得乐观不需要理由,自信不需要理由,成功同样不需要理由。”
有人说这是刻意为之,李阳自己也这么说。“刻意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比如一个人想,我怎么才能自信呢?其实你装作自信,装一段时间,你就自信了。人是意识和潜意识的合体,潜意识的力量非常大。有时候我害怕去做一件事情,但是我向世界宣布要去做这件事情,我要刻意地斩断自己的后路。如果没有刻意,这事情或许就永远不会去做。另一方面,有一个声音告诉我自己能行,给自己一种心理暗示,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以前我是情绪的受害者。我小时候很暴躁,在乌鲁木齐动不动就跟维族孩子打架,今天我揍你一顿,明天你又揍我一顿。今年,我35岁,觉得能做到的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是我活到目前为止,最大的成绩,比我的事业更值得骄傲。”
“我做过很多炒作的事情,我也有很多发自内心的东西。这一切结合起来,惟一的目的就是实现我的目标,让大家把英语讲好。从以前的否定做秀到如今‘我就做秀’,做秀成了我人生的一部分,因为人生每天都在做秀。你请别人吃饭要开开心心;你工作时心情再不好,下班回到家里也不能对着妻子发泄,这也得做秀。当然,我对无聊的做秀很反感,我的做秀是要让成千上万的人向着好的方向改变。”李阳坚信自己的判断,甚至不给别人一丝怀疑的机会。
每一个人的动力激发点都不一样,对李阳来说这个激发点则是“自我规划”。在他身上,事业绝对摆在第一位,他完全没有属于私人的时间,几乎没有家庭生活,连他的每顿饭得那是浪费时间。”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好像有点不正常吧?但是我没有时间过正常人的生活,因此,在几年前我就跟妻子离了婚。把两个不同背景下长大的人捆到一起,是个残酷的刑罚。而且,婚姻、家庭也是一项事业,很大的事业。当然,也有两者同时成功的人,可这太难了,我做不到。”
在李阳身上,工作成了一种鞭策自己的方式,为了让自卑不再回来,为了让梦想的雪球不断翻滚。“现在,我还要为公司200多名员工的生计着想,骑虎难下,所以我说自己是个被迫的工作狂。”然而在“被迫” 出现之前,李阳已经选择了不能回头的生活。他在工作之余关心的是健康,每当在杂志上看到一项可操作的健康计划,他就会付诸实施。“这一段时间,我坚持在洗澡时热水冷水、冷水热水地轮换,很管用,现在很少感冒了。我也准备把这些经验收集起来,在传播英语的同时把它们也传播出去。”
李阳把自己关心的另一项工作称为“疯狂家教”(Crazy Family Education)。“我希望所有爸爸妈妈永远不要说那句话:你看看人家的孩子,你看看你,你太笨了,你让我太失望了。这话对孩子是个巨大的打击和伤害。”李阳以另一种方式教育自己的女儿,他永远告诉女儿:You are the best!“数学考20?没问题。你们班还有谁考20?就你一个考20?好啊!我告诉她,很多人到了70岁都还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而你起码7岁就知道自己不擅长数学,多伟大的发现啊!但我也会同时告诉她,下次能不能考25?分数不要紧,要紧的是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找到原因,然后行动。下次一放松就考50,可能再下次就是70,事情不就解决了吗?”
除了不断钻研教学方式,李阳做得最多的恐怕就是学习心理学,因为“英语”属于技术层面,而“疯狂”则属于心理层面。这关涉他的工作,也关涉他的人生。“其实,我的很多思想不是从中文得来的,而是从英文得来的。最后我发现,Basically,human nature is the same everywhere。美国人追求自我实现,追求幸福,阿拉伯人也一样。当然,我也如此。”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从本期起,本报《人才周刊》将推出《成功人士话当年》栏目,每周请一位读者熟悉的成功人士,回忆其当年是如何走出大学校门、跨上成功之路的。希望能对眼下正在求职的大学毕业生们有所裨益。
在河南农村传播疯狂英语的李阳先生,接受了本报的专访,在访问中他回顾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并对当前面临就业压力的大学生就业给出自己的看法。
上世纪60年代末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的李阳告诉记者,他中学的学习状况不很理想,关于学习,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因此,他自己变得非常内向,家里来的电话都从来不敢接,来了客人也肯定跑掉了,记得读初三时,他到医院去治疗鼻炎,医生放好电疗工具后离开,不巧设备漏电,他感到钻心地疼,可就是憋着不喊,后来脸上留下伤疤。
高三期间,他几度因失去学习的信心而萌生退学的念头。他清楚地记得,对于长大后希望从事的工作自己的愿望是:“要做不需要和人打交道的行业。”1986年李阳在父母的帮助下,勉强考入兰州大学工程力学系学习。进入大学后,他仍然是班上的后进生,上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就有13门功课不及格,多次需要补考才能继续上学,他自己内心里感到丢人极了。
决心以英语为突破口的他就天天跑到校园空旷处去大声喊英语,还想出两个办法督促自己坚持下去:一是告诉很多同学自己要每天坚持学英语、喊英语;另外,邀请班内学习最认真的一位同学陪他一起大喊英语。四个多月后,他发现自己可以复述10多本英文原版书,背熟了大量四级考题,听说能力脱胎换骨!正是因为通过学习英语取得的成功,他树立起了人生的自信。他认为,这是人生非常大的一次超越,让他终身难忘。“所以我认为,自信心是最重要的。无论是目前找工作,还是工作后,都会面对更多想象不到的困难,只有自己能有勇气面对才能常胜。”
李阳告诉记者,在那时候,他没有明确的职业去向。但大学生活却非常难忘,他记得第一次在学校演讲“疯狂英语”时,他的同学在兰州大学贴出一张海报:“一个叫李阳的家伙,在英语学习方面有点体会,希望与大家一起分享。”虽然自己获得了巨大的满足感,但在那次演讲开始前的一个小时,他心里依然非常紧张,就这样,他在极度的恐惧中,在同学们的掌声中,跌跌撞撞地上了讲台。他记得当时真是前言不搭后语,但是因为自己的观点特别,比如“热爱丢脸”、“学习英语不是脑力劳动而是体力劳动”等等,引得不少同学为我鼓掌加油。“正是这些看似游戏的活动,锻炼了我的胆识、锻炼了我的口才、锻炼了我的组织能力。现在不是很多单位要求工作经验吗?我觉得这就是经验。”他接着说,现在的大学生就应该多多参与类似的活动,实践活动最锻炼能力。
努力+坚持+梦想=成功
李阳认为,即将面临就业的大学生,最重要的是培养坚持和努力的品性。他介绍说,自己毕业后由父母介绍进入西北电子研究所工作,但在那里他每天上班前都坚持跑到9层楼顶上大喊英语,无论是冬天冒着大雪寒风,还是夏天头顶烈日,一年半的时间从没有间断。后来他考入广东人民广播电台英文台,成为广东职业英语主持人,为“疯狂英语”席卷全国奠定了基础。然后还要敢于梦想,未来的社会是什么样子,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子,一定要有清晰的设想。大多数人感觉,别人成功是因为拥有特殊的素质。“我20岁以前发过誓的事情没有一件能做到的。但是我今天的成就让我自己都感到吃惊。”他建议大学生,一定要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然后竭尽全力把它做到最好。做到这三点,任何人都会在社会上找到位置,任何人都会过上一种丰富的、成功的生活。
李阳给大学生们的建议:
第一,一定要在大学尽量多地增加自己的含金量;
第二,先找个地方安定下来,再谋求进一步发展;
第三,永不间断地了解社会,了解自己,坚持学习,直至找到自己愿意终身从事的事业。
第四,如果你从事的是你喜欢做的事,就是成功。
一个人应该具备的能力:与人打交道的能力,管理能力,而这些是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没有给我们的!(实习记者翟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