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四平戏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听众

0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4-25
注册时间
2013-4-2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四平戏   发表于 2013-4-25 19:28: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四平戏又名四评戏、四坪戏、四棚戏、四蓬戏,系由明代中叶流行的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演变而来,嘉靖年间盛行于徽州(安徽省歙县)一带,明末清初传入闽东北大山深处的政和,在政和县杨源乡及屏南县龙潭乡以历史原貌完整地延续至今。

    四平戏的传统剧目有《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琵琶记》、《苏秦》、《英雄会》、《九龙阁》、《陈世美》、《芦林会》、《八卦图》等几十个。其唱腔属于高腔系统,古朴粗放,清新悦耳,优雅动听,句末帮腔用拖音演唱。道白使用一种介于普通话与当地方言之间的“土官话”念诵,俗称“讲正字”。留存下来的四平戏剧本只标注轻重音符而不标注唱腔音符,无谱有调,唱腔完全以口头方式代代相传。其脚色行当在清代雍正时期已较齐全,表演上生角强调文雅,旦角要求细腻,净角注重粗犷,丑角讲究滑稽,形成四平戏独特的表演风格。脚色表演动作有腾、挪、滚、打等,随鼓缓急进退,不同脚色行当的手、脚动作都有规定的口诀。演出中保持以鼓、钹、板鼓等打击乐器衬托,而以鼓为主导的伴奏形式,继承了弋阳腔“一人成声而众人相和”的古老传统。四平戏较好地保留了明代的声腔艺术形式,被戏剧史专家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由于地处条件落后的大山深处,其生存充满艰辛。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这一古老剧种的传承已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必须尽快采取措施进行抢救。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722

0023aea9e73e0f907e6b06.jpg (30.13 KB, 下载次数: 33)

0023aea9e73e0f907e6b06.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6 14:31 , Processed in 0.328280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