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8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洪氏宗亲】海陆丰历史上的名人之争——洪晨孚

[复制链接]

8

主题

0

听众

8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20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0-12-13
注册时间
2010-12-1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notebooks   发表于 2010-12-10 12:42:5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海陆丰历史上的名人之争——洪晨孚




       近年来,出现了众多的名人故里之争,如舜之争、老子之争、姜子牙之争、皇甫谧之争、诸葛亮之争,等等;还有浙江萧山、诸暨和绍兴抢夺西施故里;河南和湖北抢夺花木兰……纷纷扰扰,你方唱罢我登台。鲜为人知的是,清末至民国初年,海丰与归善二县曾因名人故里归属地产生争议,双方各执其是,两地都派出人马到惠州府诉讼,其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当今名人故里之争。
  归善即是现在的惠东,历史上两县曾同属惠州府管辖,归善东北边的平海、黄埠、多祝与海丰县的赤石、鹅埠等地接壤,地缘因素令两地民间交往频密,贸易往来频繁。史载,洪武十八年(1385年)杨勋等人奉旨来归善县平海筑城,防惩海盗,历时九年。至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成平海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设平海(今惠东县平海镇城区)守御千户所,驻守兵丁442名,隶属碣石卫,为外五所之一。所城遗址至今仍保存着一条海丰街,由此可见当时两地人员及商贸交往频密。
  究竟,这个令海丰与归善竞相争夺的名人是谁呢?
  ——他就是清代赫赫有名的邑人洪晨孚。
  洪晨孚其人其事
  先来看一则有关洪晨孚的“威水史”:
  据说,洪府当年所高挂的灯笼,一面写着“天子同庚”;另一面写着“翰林•洪”的字样。前者是指他与大清朝的天子康熙圣祖皇帝(1662—1772)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事;后者是指他取得的功名。
  那么,历史上的洪晨孚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据史料记载:洪晨孚,字存斋,海丰杨安都人;父洪首辟;兄晨绂,字系亭。原居杨安都赤石墟新城寨前,后迁居归善黄埠。两地今仍保存有遗址。洪家曾在小漠开拓墟市,称“洪官墟”,后人改称“旺官墟”。
  洪晨孚的童年是在海丰度过的。他曾在海丰准提阁、五龙寺寄读,天性聪慧,才情隽茂,擅书法、通史典。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己卯科乡试,与其兄晨绂同科考上举人,洪晨孚以文采优异而名列榜首“解元”,为广东第一名举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丙戌科,洪晨孚赴京试中式第三甲第163名进士出身,官任翰林院检讨(官秩从七品),掌撰述记载,三朝国史纂修之职,后改授户部清吏司主事,分理各省户口、钱粮等事。
  洪晨孚传世文章多遗佚。《海丰县志》仅存记其二编文章,及题于龙津桥、准提阁、天后宫、五龙寺的对联。这些篇章联对,不但意境超凡,而且蕴藏着故乡的情怀。从其遗世文章分析,他无疑是把海丰当成自己的故乡。清雍正十三年(1735)五月初五日, 因遭洪灾毁坏龙津桥, 桥东上埔村好义老人梁廷辅协助知县林寅捐俸倡捐重修,洪晨孚上疏《重修龙津桥疏》。乾隆十一年(1746),龙津桥东坊遭火灾延烧篷铺四十余间及桥坊,灾后重建,洪晨孚又撰写了《重修龙津桥东畔石门小引》和对联,补书石坊“桥东雄镇”四字。
  海丰归善两地都有洪晨孚府邸遗址,但相比较而言,海丰县赤石镇新城古寨洪晨孚故址,多了一份神秘色彩。据历代相传,该寨始建于宋、元时代,称“元新寨”。清康熙丁卯年(1687年)村人洪晨孚被点翰林,衣锦还乡祭祖,见本村围墙低矮,遂捐资升墙三尺,并改元新寨为“升城”。因当地尖米话“升城”与“新城”音同,后人沿用至今。
  有趣的是洪晨孚的父亲也是个大名人。
  清•同治版《海丰县志•人物》对洪晨孚之父载曰:洪首辟,清康熙二年(1663)癸卯科广东乡试中式举人,任平乐县儒学教谕,官秩正八品,雍正元年(1723)接旨赴京参加“鹿鸣宴”。辟得寿极高,雍正癸卯,与新宁麦世球俱重赴“鹿鸣”之宴。盖人中之瑞也。
  洪家不但两代三举人,而且儿子与“天子同庚”,老子两赴“鹿鸣宴”。这是何等的荣誉,在广东乃至全国也都是极为少见的。
对簿公堂未有结果
  洪家何时何因迁居黄埠,志史未有记载。近据惠东县博物馆黄拂秧介绍:洪首辟曾应归善多祝墟黄狮洋村之聘,为业师授生徒,但是否因此而迁居黄埠,则难考证。与当今名人故里之争大多数是冲着旅游开发赤裸裸的金钱不同的是,当年海丰与归善两县争夺洪晨孚看重的是洪家的名气。
  双方对洪晨孚籍贯争议,各有何根据呢?
  海丰方面提出的理由:清光绪五年(1879)四月,知府张联桂纂修《惠州府志》时,将洪首辟、洪晨孚、洪晨绂父子三人记入海丰县选举篇,虽然在洪晨孚兄弟二人名下各注着“又见归善志”。 但其在《府志》的归善县选举篇中不记入洪晨孚兄弟。这一举动,一方面说明修志者态度谨慎;另一方面表明编修者偏向洪晨孚是海丰籍的看法。
  其次,清代《惠州西湖志》“万贤祠记”,洪晨孚是归入海丰进士行列。
  另外,洪晨孚撰题海丰五龙寺的对联,其中石刻(今尚存)署款“雍正壬子年仲春,邑人洪晨孚题”。这一点很重要,连洪晨孚都将自己归入海丰籍人士,其他人还能说什么呢?
  但归善方面也并非空穴来风,提出的证据也似乎确凿:
  首先,不管洪家何时何因迁入,黄埠最终成为洪首辟父子居住地。况且晚年洪晨孚以“翰林院京官”离任回梓,依朝廷典制安置在惠州府城。其次,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正月,归善县知县章寿彭纂修《归善县志》时,将洪晨孚、洪晨绂兄弟均记入该志的选举篇,但其父洪首辟则无列入该篇。可见洪晨孚兄弟是以归善籍考生身份赴考,并取得功名的。归善以此为据,似也无不妥之处。
  争论的结果不得而知。
事迹在海陆丰传扬
  都说时间是最好的裁判。百年时光的流逝,洪晨孚仍然鲜活在海陆丰人的心中,他的诗文、轶事仍在海陆大地传颂。而记者出于好奇,在互联网上浏览了惠东县党政网站,只找到了一处有关洪晨孚的传闻,两项比较,时间不是做出了最公正的判断吗?
  纵观封建朝代海陆的科考,明清两朝各出现了一次亮点:明代崇祯年间,叶高标(后升任礼部都给事兼管全国粮饷)、郑洪猷(后升任刑部主事)、林铭球(任湖广御史),三人“一科三进士”,中了三名文进士,海陆丰一时名播朝野。清代金锡都青坑吴佥、寮下村彭礼和大坑村颜廷、洪晨孚、黄智略等人也一举成名,出现“十里三进士”之奇观。未知当年归善县知县章寿彭纂修《归善县志》时,为何会将洪晨孚、洪晨绂兄弟均记入该志的选举篇呢?(梁水良 吴福钦 文/图)


相关链接

  洪晨孚作品重修龙津桥疏
  龙津东去,遥连出日之区。凤渡西凌,近接飞云之路。跨卧虹而直上,鞭走石以平临。自创建多年,更衡决频岁。虽云刚则必折,亦以磷由于磨。救弊补偏,东涂西抹。支以一木,材无藉于他山。悬之半空,心冀登夫彼岸。投康干之河浸,三载难成。断仙客之巢栖,千年不化。霄履坠而孺子难拾,租车覆而刺史空偿。亦有高门吝余波而甘心濡首,岂无志士怀利济而失色床头。于是安定老人,须达长者,临渊裹足,履薄惊心。叩吴石而欲言,挟蜀丁以舒力。凭虚凌架,俨乾鹊之含梁。靠实发挥,笑精卫之填海。功成不日,美继前人。两岸桑麻,交映青葱之色。深宵灯月,浑成珠璧之光。好音作而白鹭飞,紫气来而青牛渡。霜凝人迹,问游子以何之。路隔芙蓉,知别时之不忘。从兹高车驷马,任洒凌云。饶他明月清风,凭教吹玉。

  重修龙津桥东畔石门小引
     溪号龙津,按银瓶之瀑布。桥通驿路,架天汉之彩虹。钩客垂纶,江心月白。渔歌唱晚,浦口风清。盖丰邑之大观也,前邑侯李公讳玄,于崇正癸酉年增修栏干石门坊,益弘壮丽,隐寓登龙之意,迄今遥遥百余载,故迹尚存,间有废圮,复更新之,将以告无憾于前人也。今而后瀛洲路近,到此亦堪问津。司马才高,过去何妨题柱!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6 22:34 , Processed in 0.202613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