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宁波骨木镶嵌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听众

0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5-1
注册时间
2013-5-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宁波骨木镶嵌   发表于 2013-5-1 13:36:4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宁波骨木镶嵌是采用象牙、黄杨木、红木、花梨木、牛骨、螺钿、铜片、腊石等为原料,在木坯上起槽后嵌花纹,再经打磨雕刻, 髹漆而成的一种传统工艺。这种工艺多见于家具、屏风、文具和生活日常器物的用品之上,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因浙江的骨木镶嵌主要产于宁波,故又称“宁波骨木镶嵌”。在制作方法上有高嵌、平嵌和高平混嵌三种。它在历史上曾作贡品。北京颐和园的乐寿堂内,尚存有宁波地方官进贡的镶嵌八角茶几。宁波市博物馆收藏的清代象牙高嵌床花板,人物风景雕嵌精熟,在3厘米高的人物造型上,五官清晰,衣纹正确,足见当时镶嵌工人技术之高超。如今这一传统工艺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创造了高平嵌结合、多种材料混合嵌、骨木多层次嵌的新款式,做成椅、桌、橱、茶几、挂屏、地屏等,古朴雅致,尤其适合现代宾馆和家庭的摆设和装饰。代表作品有“红楼群芳”、“百美图”、“闹元宵”、“穆桂英练兵”等,都属名贵的出口工艺品。


    宁波骨木镶嵌工艺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龙山文化时期。以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一具嵌镶棺木上,可以找到兽骨和螺钿混嵌的图案。据记载,骨木镶嵌在殷代已经列入“六工”之一(即土、金、石、玉、兽草)。

  宁波以其天然海港、水陆交通发达而成为南宋对外贸易的主要口岸之一。商业、手工业随之繁荣,专业性作坊、作场和同业会馆等相继出现,特别是木器业的迅速发展,给骨木镶嵌工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场地。宁波地处浙东沿海,历史上,舟山群岛是著名海产地,盛产鱼胶。宁波平原主产稻谷,耕朱遍野;河塘湖泊,盛产河蚌,山区则出产竹木,骨木镶嵌必不可少的鱼胶、朱骨、贝壳、木竹价格低廉,随手可得。在此基础上,经过漫长岁月,几经肖衰,最终吸收了宁波木雕嵌的传统和民间风俗画的精华,逐渐形成了了骨木镶嵌的固定风格。这种工艺手法在清乾隆至道光年间达到了繁盛时期。宁波地方志上曾有这样的记载:“图案古拙,几同汉画,手艺精绝,凑雕工致”。

  宁波骨木镶嵌的品类繁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有关,实用性很强。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传统家具类:包括床、榻、衣箱、开门箱、幢橱、八仙桌、茶桌、大座、太师椅穿堂、摇椅、马桶箱、床头柜、挂屏、座屏、落地屏、沙发等。二是生活用品类,包括砚盒、首饰箱、梳头箱、果盒、牌箱、印泥盒、镜框、茶盘、花盆架等。三是门、窗、挂落、凭栏等建筑装饰。

  宁波骨木镶嵌常用的题材大体可分四类:人物故事,包括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戏曲片断,生活风俗等。如“泥马渡康王”、“姜太公八十遇父王”、“郭子仪拜寿”、“带子入朝”及“渔、耕、织、读”等。山水风景,包括名胜古迹,四时景色等,如“西湖十景”、“桃李佛手”。“凤穿牡丹”、“双龙抢珠”、“松鼠莆萄”等图案装饰纹样,更多见的是传统的纹样组合,如博古、回纹、香草、洋花、暗八仙等。

  宁波骨木镶嵌的画面来自两个方面,一种是临摹当时书画家作品的“丹青体”,绘画性强。另一种是由民间艺人靠经验积累而自行设计的所谓“古体”。这种构图布局吸收了民间绘画如杨柳青木版年画和汉武梁柯的石刻艺术和汉墓壁画画像砖的特点,具有强烈的装饰性。不管疏或密,都必须讲究匀称,以人物为主题的布局要做到人景并茂;山水为题材的要做到山水云材相映,它采用散点透视,在画面上不受空间的局限,形象不重叠,前景与后景在一个平面上出现,适宜于表现复杂的情景、物与景的自然比例。长条画面或横幅画面借用建筑物形成自然的间隔,或者采取山石景物犬牙交错的方法把一个情节画面连接在一起,构成一幅通景连续的连环画或一幅独立完整的艺术作品。

  色彩是宁波骨木镶嵌最有特点的形式之一。其充分利用自然材料的本色,不加其他修饰的色彩,形成骨木镶嵌艺术特殊的装饰效果和强烈的黑白对比。宁波骨木镶嵌用材以红木、花梨木、牛骨、贝壳为主,这些材质本身具有天然的暗红褐色,美丽的纹理加以中国大漆的加工,形成显示出木纹的透亮的棕色调子,嵌饰以玉白色的牛骨或珠光色的螺钿薄片,形成了古朴典雅的装饰效果与明丽、沉着的色彩调子。艺人们在长期的工艺实践中,形成了特定的色彩美学观,在保持珍贵材质的自然本色上,维持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艺人中间流行一句俗语:“若要俏,三分孝”(素白色)。

  宁波骨木镶嵌的另一个艺术特点是形象的装饰性。画面的形象在黑白的衬托中显示出剪影效果,具有民间特点的装饰性。这种形式与其工艺手法密切相关。艺人们为了使木材上挖去的部分与镶嵌上去的骨片互相锲咬紧实,那必须对形象的外轮廓,加以概括、变形与夸张,形成多孔、多枝、多节、多棱角、多块面、多曲线的艺术结构,而具有变化。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2023

u=1506531045,1619956864&fm=21&gp=0.jpg (11.71 KB, 下载次数: 69)

u=1506531045,1619956864&fm=21&gp=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2 22:26 , Processed in 0.824084 second(s), 4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