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永嘉昆剧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听众

0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5-1
注册时间
2013-5-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永嘉昆剧   发表于 2013-5-1 15:07:3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  

    永嘉昆剧,又称温州昆剧,是流行在以温州为中心的浙南地区的一个昆剧流派。明万历年间(1573一1619)昆剧传入温州后,和温州的戏曲声腔互相融合,逐渐形成这个地方剧种。  
  永昆的声腔,既有与苏昆同牌同调,也有同牌异调和独有曲牌。演唱中不受传统联套宫 调规律限制,可以同宫异调联套,甚至在某一曲牌中间转调,呈现极大灵活性和丰富性。在打击乐方面也保存了较为古朴的民间锣鼓点。脚色最初有小生、正生、当家、花旦、大花、小花。外加鼓板和正吹即可演戏,称“八脚头”。后发展到13脚。表演艺术古朴、自然、明快、讲究生活真实。丑角道白多用温州方言。  
  永昆剧目大小约120多个,有《荆钗》、《白兔》、《杀狗》、《琵琶》、《金印》、《绣襦》、《八义》 等;尚有李渔作品七种和一批独有剧目。  
  清嘉庆年间,永昆有秀柏、霭云等班社。同光至民初为鼎盛时期班社多达三四十个,最 有名者为新同福与新品玉,时称“品玉行头好,同福价钿老。”新同福系叶良金(艺名蒲门生)、 杨盛桃(阿桃儿)所组建,演员阵容齐整,名艺人徐郑、炳虎(叶啸风〕、邱一峰(小生水)皆得蒲门生亲传,名扬艺坛;另一演员高玉卿,观众昵称“大姆旦”,演技精湛,数十年间独步昆班,弟子达200余人;从而永嘉昆剧声名大振。其后有杨永棠、杨银友继承永昆衣钵。  
  抗日战争时期,永昆艺人日渐凋零,观众锐减。1951年,合并新同福、新品玉、一品春、 南春班社零散艺人,成立温州地区巨轮剧团。1954年,划属永嘉县,称永嘉昆剧团。它曾以拥有生角演员杨银友、旦角演员周云娟等一批卓越的表演艺术家而风靡一时。五十年代赴上海演出《荆钗记》、《琵琶记》、《绣襦记》等,赢得一致好评,上海名家俞振飞观后曾有“南昆北昆,不如永昆”之赞。1957年,温州戏曲学训练班为永嘉昆剧团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现又有一批学员在上海培养,可谓历经风雪而无畏,依旧生意盎然,今2000年春天更以一出《张协状元》名震昆坛,赢得行家一致赞誉。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2003

20081213_103734_818.jpg (36.01 KB, 下载次数: 50)

20081213_103734_818.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2 07:19 , Processed in 0.863042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