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小热昏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听众

0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5-2
注册时间
2013-5-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小热昏   发表于 2013-5-2 22:00:0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小热昏是广泛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的曲艺谐谑形式,又名“小锣书”,俗称“卖梨膏糖的”。它源于清末杭州街头的“说朝报”。“朝报”是当时杭州的地方小报,因印刷质量较差,卖报人为了招徕顾客,就一面敲小锣,一面念出报上的主要新闻,称为“说朝报”。稍后,艺人把说朝报改为“说新闻、唱朝报”,自编自演。由于形式滑稽幽默,内容风趣,唱词通俗易懂,唱腔又是百姓熟悉的民歌和小调,故深得人们喜爱。          1905年,杜宝林把说唱朝报的形式运用到卖梨膏糖上,一改过去卖糖艺人那种单纯唱支小曲或说点小笑话的谋生方式,把说唱的内容由新闻朝报和生活趣事变为有简单故事情节、有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的节目。因大多数节目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经常招致官差驱赶,为逃避追究,故将这种形式取名为“小热昏”,意思是演员自己发昏说的胡话。表演形式定型为一人自敲小锣说唱,以唱为主,以说为辅。


  民国初期,杭州盖世界游乐场成立,杜宝林应邀前往演出。为了丰富演出节目和表演技巧,他把杭州隔壁戏中的《萧山人拜门神》等节目移植过来,还吸收了隔壁戏中“学乡谈”(学说各地方言)和“吟叫”(模仿声响、效学百禽鸣叫)的表演技巧,又把自己的说唱形式称为“醒世谈笑”,但杭州人仍称其为小热昏。

  小热昏不但自身深得观众喜爱,而且影响了姊妹艺术的形成与发展。1927年,杜宝林的学生江笑笑、鲍乐乐进入上海,演出《水果笑话》等小热昏节目,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此后,许多小热昏中的“卖口”节目逐渐被移植或改编成独脚戏节目,如《清和桥》等。其后在上海滑稽即独脚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滑稽戏也移植改编了《火烧豆腐店》等小热昏节目。

  后来,有人根据小热昏表演时敲击小锣伴奏的特点,称之为“小锣书”。至今已有六代传人,虽然还活跃在舞台上,但大都年事已高,急需培养接班人,而且大量传统曲目也需要记录和整理,抢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591

20070528_133635_898.jpg (48.1 KB, 下载次数: 97)

20070528_133635_898.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2 03:29 , Processed in 0.342879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