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市农机部门获悉,随着玉米机收率的逐年提升,截至2012年底,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为农田增收、农民增效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据介绍,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实现,使广大农户彻底摆脱了土地的束缚,实现家庭收入倍增。 据了解,目前衡量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的指标主要体现在机耕、机播、机收等三个环节。去年,全市小麦、玉米的播种面积分别为358.1万亩和362.67万亩,截至去年底,全市主要粮食作物的机耕率、机播率、小麦机收率均达到98%,玉米的机收率为91.2%,全市主要粮食作物的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6.98%。据市农机局副局长成跃乐介绍,去年全省主要粮食作物的综合机械化水平在90%,滨州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全市全面进入农机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张成洋是邹平县农机局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站长,从2008年开始负责农机化方面的工作。他说,当时主要粮食作物的机械化水平主要制约因素是玉米的机收率低。当年邹平县的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大致有七八百台套,背负式的占到95%。因为当时背负式玉米联合收获机的技术不够成熟,导致机械故障频发,收获过程玉米损失率较高,而全县的玉米机收率只有50%左右。
2008年以来,在历年的农机购置补贴中,邹平县坚持补贴资金向玉米联合收获机,特别是技术成熟的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倾斜,到2010年,该县玉米联合收获机每年以300台―500台的速度增加。截至去年底,邹平县玉米联合收获机社会保有量达到2200台,其中,技术成熟、作业效率高的自走式超过总数的一半。2010年以来,邹平全县还新上了大型自走式、能剥皮的专用玉米收获机300多台。随着大型玉米联合收获机的不断增长,邹平的玉米机收率急剧上升,在2008年50%的基础上,2009年达到80%,2010年达到98%。截至去年底,邹平全县主要粮食作物的综合机械化达到99.8%。
在推进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动力”不同。据博兴县农机局原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站长王立德介绍,2008年之前,因为农机专业合作社数量较少,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的主要推手是农机大户。2008年以来,随着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兴起,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始成为引领农机化的主力军。去年,博兴县31家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担了全县40%的作业面积。
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实现,从土地上解放出了大批的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带动了农民的家庭收入的持续增长。张成洋介绍,在邹平农村40岁以下的农村劳力没有在家种地的,这些劳力到附近企业打工就业,不仅解决了企业的发展问题,还实现了家庭收入倍增的目标。他以自己村的实例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在邹平孙镇农村,一个三口之家耕种15亩土地,一年的纯收入不过1.5万元,实现机械化后,土地的收入不减少,两口人腾出精力和时间打工,每人每年的纯收入不少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