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倪氏宗亲】倪氏迁徙考

[复制链接]

9

主题

0

听众

9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20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0-12-13
注册时间
2010-12-1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赛特里   发表于 2010-12-13 12:40:2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倪氏迁徙考



    《姓氏考略》指出:“倪氏,即郳氏,避仇改为倪,望出千乘”。倪氏世居郳地,避何人之仇?国迁何处?为何改倪?这也要从郳国在先秦春秋时的纵横联合说起。

      历史上,中华民族各集团、各族系的发展历程是不断融合于一体化的过程。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夷夏集团便在不断冲突碰撞中促进了氏族和文化的交融。郳国虽由东夷土著文化发展而来,但深受周鲁文化影响,周王朝衡量列国顺从与否的标准便是礼。遵周礼为用王命,否则即属不用命,不享,会招致诛伐。在东周时代礼崩乐坏,出现社会政治大动荡、大改组的大环境中,大国争霸越来越紧张,形成以大国为核心的若干个文化圈,地处齐、鲁、楚、吴、宋等国间的郳国,为了自身生存,不得不被迫参与各国间的征战与会盟。一是频繁参与诸侯盟会。如襄公二年冬,鲁、晋、齐、宋、卫、曹、邾、滕、薜、小邾会于戚,在虎牢筑城守以逼郑。襄公十一年秋七月己未,同盟于亳城北。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齐世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伐郑,会于萧鱼。襄公十四年春,鲁、晋、齐、宋、卫、郑、曹、邾、滕、薜、小邾会吴于向。襄公十六年三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湨梁。 “晋侯与诸侯宴于温,叔孙豹、晋、宋向、卫宁殖、郑公孙、小邾之大夫盟曰:‘同讨不庭’”。襄公二十年春王正月辛亥,仲孙速会莒人盟于向。夏六月庚申,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盟于澶渊。襄公二十二年冬,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沙随。襄公二十四年八月,会盟于夷仪。次年再次会盟于夷仪。襄公二十九年夏五月午,还是这些国家共同筑城于。襄公三十年十月,会盟于。昭公四年夏,楚、陈、郑、许、徐、滕、顿、胡、沈、小邾、宋夷会于申。昭公十三年秋,鲁、刘、晋、宋、卫、郑、曹、邾、滕、薜、小邾会于平丘。八月甲同盟于平丘。昭公三十二年冬,上述各国为成周修筑城墙。二是郳国曾多次派军队加入诸侯之师的军事行动。据春秋经传记载:鲁公九年冬,鲁、晋、宋、卫、曹、邾、滕、薜、小邾(郳)联合伐郑。“人、郳人赵武、魏绛斩行栗”。公十年春,鲁会晋、宋、卫、曹、邾、滕、薜、小邾、齐、吴于“夏五月甲午,灭逼阳”。当年秋,诸侯联军再次伐郑。公十一年夏,郑公孙舍之帅师宋,鲁会、晋、卫、曹、齐、邾、滕、薜、小邾出兵援宋伐郑,“观兵于南门,西济于济”。公十四年夏四月,又是鲁、晋、齐、宋、卫、郑、曹、邾、滕、薜、小邾组成诸侯之师伐秦,以报之仇,但无功而返。公十八年冬十月,鲁会晋、宋、卫、郑、曹、邾、滕、薜、小邾之师,围齐军于平阴,“齐人多死”,“齐师夜”,齐侯脱逃。鲁定公四年三月,鲁会刘、晋、宋、卫、陈、许、曹、邾、顿、胡、滕、薜、小邾、齐于召陵,谋划伐楚。春秋无义战,大国为了各自利益,分分合合,刀兵相见,使处于夹缝中的小国左右为难。郳国之所以派军队参加诸侯联军征伐达八次之多,当然是出于自身安全考虑,一方面,它不敢得罪卧塌之侧的几个大国,另一方面,也是想借助泗上诸侯间的联合,参加会盟十七次,同强敌抗衡。郳国国小势微,和齐、鲁、楚、宋、郑等大国关系免不了失调,在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与晋、齐、宋等18国商伐楚大计,定公四年,“侵楚”,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周敬王二十九年(前491年),发生了宋国“执小邾子”事件,与宋交恶;周敬王三十九年(前481年),小邾国大夫射叛变,携句绎奔鲁,又与鲁交恶。郳国大约在公元前261年为楚所灭(《楚灭国考》)。上述交恶大概就是由“郳”改“倪”的避仇原因。

      郳国灭亡前后,倪姓族人就因各种原因迁徙各国。公元前522年,郳(邾)穆公次子郳甲与六子奔郑,这是史载的倪氏迁徙第一人。“郳右冶戈”于战国齐境出土,时代为战国晚期,这说明郳国在战国晚期为齐之地,亡国后曾有一大批郳氏族人或被齐虏迁,或逃迁齐地,这也许是史书的“望出千乘”之说的来源(千乘郡,在现在的山东青州附近)。同时,在战国时,大国征服弱国后,也往往采取迁君移民的办法,防止其复国,以绝后患。例如,据史载齐曾灭莱并“迁莱于郳”(襄公六年十一月),笔者认为,齐君“迁莱于郳”的地点应是古郳之疆域,即距西集古郳城西约15公里的木石镇的莱村,这也说明在齐“迁莱于郳”之前(公元前567年),郳就已被征服或臣服于齐。目前,我国北方倪姓聚居地多在古齐地(即山东中东部地区)大概就是这个原因。

      据文献载,郳最终亡于楚,楚宣王在位时期,公元前369年—前340年,掠“二邾”之遗民南迁邾城。查何光岳的《楚源流史》即在今湖北黄冈西北十里。在此不妨大胆地推测这里的遗民便成了世居南方的倪(郳)氏支族,现今南方倪氏族人多居苏、浙、赣、鄂等地。

参考文献资料:
[1]枣庄学院古文化研究所 李锦山《郳国公室墓葬及其相关问题》
[2]王洪军:《邾国史钩沉》,《济南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
[3]康殷:《文字源流浅说》,荣宝斋1979年版。
[4]施谢捷编:《吴越文字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等:《山东滕县北辛遗志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4年第2期。
[6]何德亮等主编:《枣庄建新—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7]孔昭等:《山东滕州市庄里西遗址植物遗存及其在环境考古学上的意义》,《考古》1999年第7期。
[8]高广仁? 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海岱地区先秦考古论集》。
[9]李光雨、张云:《山东枣庄春秋时期小邾国墓地的发掘》,《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第5期。
[10]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鲁国故城》齐鲁书社1982年版。
[11]张宗方、郭人杰编著:《金文编识读》,齐鲁书社1996年版。
[12]王献唐:《春秋邾分三国考》齐鲁书社1982年版。
[13]何光岳《楚源流史》、《楚灭国考》
[14]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1年版 孟世凯编著《甲骨学小辞典》
[15]《文物》1981年第九期,万树瀛:滕县后荆沟出土青铜器群
[16]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卷二十《小国交鲁》。
[17] 郭 彧《“皇极经世”与“夏商周年表”》。
[18]王献唐 《炎黄氏族文化考》;《三邾疆邑图》。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7 04:22 , Processed in 0.204564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