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宏柱,男,1951年10月生,湖北宜昌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高级经济师。
1975年12月至1982年2月任宜昌县罗家畈农具厂门市部会计;
1982年3月至1983年3月任青龙酱油厂厂长;
1983年4月至1992年10月任宜昌县相临酒厂厂长;11月开始任湖北稻花香集团公司董事长。
蔡宏柱是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个人荣誉包括全国乡镇企业家、全国酿酒行业先进个人、中国百名杰出企业文化功勋人物、中国经济百名杰出人物、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酒业之经典人物、湖北省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湖北省劳动模范、湖北省“十大环保杰出人物、湖北诚信建设杰出贡献人物、宜昌十大新闻人物等。
从农民净身蜕变成一代企业领袖,蔡宏柱用来20余年的时间完美演绎。1982年,中国农村“大包干”尘埃落定,但曾经日夜厮守的村落和熟悉的农事的农民宁可忍受孤独、屈辱与歧视,也要涌进城里去打工挣钱,即使被他们曾视为生命的土地蒿草丛生,也阻挡不住来去匆匆的脚步。但而立之年的蔡宏柱是个例外,他想在家乡创业,发展产业,他说服村支书陪着他五进信用社,将庄稼人游方打工的辛酸与立足乡村办厂经商誓拔穷根的决心与信心,说得诚能格天,终于感动社领导,从信用社贷了1500元。随后,他邀约了村里两名合手的兄弟,在村头住过知青的两间土房子里支起三口大缸,以“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精神,土法上马办起了青龙村第一家酱油厂。
1986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在国家“关、停、并、转”政策下,一些规模小、效益不好的企业,纷纷改弦易辙,另谋生路。这时,已经有了5年办厂经验的蔡宏柱,慧眼独具,再次作出一个大胆决定:整合小厂,扩大规模。受到当地政府支持,他以接手1952年兴办的宜昌县小溪塔酒厂为主体,将双龙饮料厂、土门酒厂两家村办企业与自己创办的青龙酱油厂合并,并将企业更名为“宜昌县柏临酒厂”,既生产酱油,又酿酒,还生产香槟、汽水等饮料。三厂合一,四马归槽,企业规模骤然扩大,蔡宏柱从村办酱油厂老板一跃成为“老字号”的企业掌门人。
1992年,中国白酒市场呈现出白热化竞争状态,许多白酒品牌像唱擂台戏一样,锣鼓家伙一响,打上花脸就扯嗓子叫板,完全不遵守市场规则,说产品质量更是世风日下。但蔡宏柱却以农民的质朴牢牢把守住创业的底线,以“三高”,(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两找”(找名厂、找名师)、“一创”(创名牌)的经营方针,在逆境中率领稻花香人矢志而战,成功研制开发出第一瓶“稻花香”白酒,该酒一上市,立即受到广大消费者的热烈追捧,使得整个白酒市场为之风靡。为此,中国酒类泰斗秦含章老先生两次率专家到稻花香考察,赏其色,闻其香,品其味,鉴其格,察其卫,称赞其品质的完美,赞扬它与茅台、五粮液不相上下。老先生甚至欣然将稻花香集团门前的巨型酒爵命名为“华夏第一爵”,且赋诗一首:三江峡谷好风光,万户英雄皆宜昌;地面小康欢饮日,天边大醉稻花香。
2001年12月26日,中国正式加入WTO之后的第15天,蔡宏柱正式宣布稻花香集团进行现代化企业制度改造,全面跨入股份制的崭新时期。这时候,中国白酒行业正因为激烈竞争历经着区域间、企业间、品牌门类间的调整重组,蔡宏柱以迅捷之势在2002年至2005年的三年内收购重组了四大品牌——关公坊、屈原、昭君、楚瓶贡,四大品牌加上已有的稻花香成为了稻花香集团的5大品牌,俗称“五朵金花”,在业界引来阵阵嘘唏。2005年,蔡宏柱进一步确立稻花香集团“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整合全国营销网络,提高驾驭市场能力,打造中国白酒航母”的新理念,提出稻花香集团要永远高举三面大旗:兴白酒之业,扬文化之魂,走产业之路。并开始进入完美产业链生产:绿色农业种植(玉米、大米、红薯等)――经过深加工、精加工成白酒、玉米浆、乙醇――提高附加值――将酒糟、玉米棒、秸秆等下脚料加工成饲料――养殖奶(菜)牛、生猪和农户养鸡、鸭、鱼――将牲畜粪便加工成有机肥料――给农户种植(进入第二次循环)。
这时,蔡宏柱还勾画出稻花香集团“151”惠民工程的宏伟蓝图,即:用10年左右时间,抓好一个主业(白酒),做大做强五大品牌(稻花香、关公坊、屈原、楚瓶贡、昭君);“十一五”期末新增5万吨商品酒,实现年销售50亿元、利税5亿元,建成5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二五”期末集团员工达到1万人,实现年销售100亿元、利税10亿元,带动城乡10万人致富。2006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角响彻神州大地,蔡宏柱借此东风由此扬帆直上。11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投资1500万元参股稻花香玉米浆项目,并承诺将积极支持稻花香集团开展融资活动。2007年和2008年,稻花香市场销售流通深度推进,销量直线上升,销售收入突破35亿元大关、利税总额达3亿元,蔡宏柱和他的稻花香集团疾驰进入阳光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