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学文,男,1969年出生,浙江武义县人,大学文化,国家高级评茶师。现任浙江更香有机茶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武义更香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农林牧渔界别委员会副秘书长。2008年1月,当选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先后获得 “第十一届中国杰出青年农民”“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2008中国十大农村致富带头人”特殊贡献奖、“全国首届‘百姓金口碑’功勋新闻人物奖”、“中国茶叶行业年度经济人物”、“2008年度全国优秀青年创业导师”、“第五届浙江青年五四奖章”、“浙江省科技标兵”、“创业青年首都贡献奖”、“北京市优秀私营企业者”等多项荣誉。十多年前,俞学文的家乡武义,因观念陈旧、渠道不畅,找不到销路,茶树成片成片地荒在了山上。村里的茶叶一斤才卖几块钱,甚至没人要,十个茶农九个亏。俞学文蹲在茶园中,嚼着片片茶叶,心急如焚。他想:决不能让家乡的茶叶就这样荒在地里。总有一天,我要把这些茶叶全都采下来,加工好,送到大城市,送到北京去!1995年5月4日,俞学文身揣2000元,带着让家乡茶农增收致富的梦想,来到北京宣武区马连道开拓市场,弄了间小小的门面。
为寻找出路,俞学文每天都会骑上60元钱买的破自行车,跑商场,走超市,边看边琢磨。他发现,北京人爱喝茶,却不大注意包装,不管什么样的茶都是用包装纸打成四方包,这样既不方便储藏,又不利于作为礼品馈赠。于是俞学文将市场的切入点放在开发茶叶包装上。后来的结果验证了俞学文的判断,从南方运来的包装盒很快告罄。俞学文连续购进包装盒。一年下来,就凭销售茶叶包装盒收入达80多万。俞学文并未就此止步。他知道,要想真正在竞争激烈的北京市场上站稳脚跟为家乡的茶谋求发展,必须拥有专业的茶叶基地,必须创建过硬的茶叶品牌,用品牌推动市场销售,用市场拉动农村经济发展。
1998年底,在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技术指导下,俞学文回到家乡武义开发有机茶。经过实地勘察,俞学文决定包下小和尚山茶园,作为武义更香公司的茶叶加工基地生产有机茶。这个想法与武义县委、县政府扶持龙头企业,开发有机茶“绿色”产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方针不谋而合。1999年3月底,第一批由更香公司基地生产的有机茶抵达北京。这个土生土长的青年农民俞学文,硬是将家乡武义高山上的茶叶卖到了北京,现在北方开设有80个销售点,并在广西、福建、云南等地建立茶叶种植加工基地。事实证明,建设现代农业,拉动农村经济,光有文化、懂技术不行,还要会经营啊。
在开发有机茶基础上,“武义更香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于2004年2月成立,俞学文任合作社理事长,这一农民自己的经济实体得到了广大农户的拥护。对农村、农业、农民现状了如指掌的俞学文,经过在强手如林的北京市场的摸爬滚打,对如何运作这一新兴的农业实体也早就胸有成竹。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省农业厅、金华市市委市政府和武义县委县政府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俞学文的武义更香有机茶业基地规模迅速扩大。如今,已开发有机绿茶、有机花茶、有机铁观音、有机菊米、有机牛肉等6个有机食品,11只国家绿色食品和省级绿色农产品。形成了茶叶、畜禽业、优质水果、食用菌、高山蔬菜等5大优势产业带。开发有机茶、无公害茶面积达6万多亩,其中有机茶占武义县全县有机茶园总面积的80%,居全国首位,武义也被命名为“中国有机茶之乡”。
本着对社会负责、对家乡农民负责、对整个产业负责的崇高信念,对农村有着深厚感情的青年农民俞学文,创办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目的就是要带领乡亲们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带动家乡的经济建设。在实践中,他摸索出了一条“市场+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绿色产业链。在绿色产业链的带动下,一块块荒芜的茶园重新焕发了生机,一户户茶农增加了收入,俞学文惠及乡农、造福家乡的心愿变成了现实。从1998年以来,俞学文用市场带动武义周边的松阳、新昌、浦江、遂昌、杭州等县市茶叶销售200多万斤,直接带动全国10多万农民增收致富。
在更香公司基地,有很多农民的腰包都鼓起来了。他们孩子的读书问题得到解决,盖起了新楼房,并买上了小汽车。见到俞学文,乡亲们都会发自内心地感谢,问长问短,关心更香品牌,关心茶叶市场。他们说,是学文让我们的生活由贫变富了。立足家乡创建茶叶品牌,拓展基地拉动乡村经济,用产业链带动农民致富。俞学文说,他要和更多的茶农一起,打造国内第一,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茶品牌,为振兴中国茶产业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