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中]上海市敬业中学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听众

0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25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5-6
注册时间
2013-5-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建光中学   发表于 2013-5-6 15:59:4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高中
口号:敬业、乐群
简介:上海市敬业中学,创建于1748年(清乾隆十三年),是上海市历史最悠久、社会声誉很高的名校。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曾题额“海滨邹鲁”;江泽民同志曾为240周年校庆题辞:“浇灌今日祖国花朵,培养明天四化英才”;乔石同志为母校260周年校庆题辞:“敬业精神放光彩”。

敬业以申江书院始,随时代变革,历经沧桑,几经变迁,办学续接四个世纪而绵延不断,且社会声誉不衰。学校自书院至学堂,经小学校至完全中学,兼办师范、土木等科,历市重点中学至市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敬业以其变革发展的进程见证着近代、现代乃至当代上海教育学制、体制变革发展的历程。学校创办时初名“申江书院”,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名“敬业书院”。1902年,即在清政府正式颁布“癸卯学制”的前一年,改敬业书院为新式学校,定名为“敬业学堂”。1913年,敬业改称县立第一高等小学,1923年改办初中,称上海县立敬业初级中学,1929年添办高中,设普通科、土木工程科与师范科,更名为上海特别市市立敬业中学。1937年上海除租界之外皆沦于敌手,敬业中学奉令停办,旋入租界,改组为私立南方中学和乐群中学,孤岛沦陷后,部分师生拒向汪伪政府注册,时任南方中学地下党支部书记的乔石动员南方中学的老师和同学,另外组织“四维学社”,借他校上课。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复名为敬业中学,迁回原址,成为一所“市立模范中学”。1949年新中国解放后,学校被市军管会首批接管,成为当时沪南地区唯一一所公办学校,全市26所公办学校之一。1953年,学校高中土木工程科奉命分出,独立建制为上海市土木工程学校(后又改名为城市建筑工程学校)。1954年,敬业夜校停办,夜校独立为上海市第十四职工业余中学。至此,长期实行日夜两种学制、多种科目并行的双轨制、复合型的敬业中学成为一所单一学制的普通完全中学。1959年被上海市教育局命名为上海市重点中学,1963年被市教育局确定为重点办好的13所市重点中学之一,1979年改革开放后,被定为区级重点中学。2000年,初中部停办,敬业中学成为一所纯高中,2005年被评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期间,1956年两江中学高中部、1971年民办望云中学、1982年原南市一中、2006年东格致高三年级先后并入我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此外,学校于1996年至1999年间曾与台湾强恕中学(其校长为民国时曾任敬业中学校长的钮氏家族后人,强恕在上海马桥地区是一所百年老校)合办敬强高级中学,1997年至2007年曾创办民办申江中学,达十年之久。

建校265年来,学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杰出人才,敬业的著名校友有:原全国人大委员长乔石、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朱学范、丁石孙、我国近现代物理学奠基人叶企孙、桥梁设计大师林元培、女大使外交家施燕华、经济学家蒋学模、我国第一部英汉词典主编陆谷孙、央视节目主持人陈铎、复旦大学原党委书记秦绍德、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谢绳武、上海市原教委主任张伟江……其中10位校友成为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

长期以来,学校“文化兴校”的办学理念深入人心,历代敬业人不断探索学校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路。学校以“敬业乐群”为核心,渗透于办学思想、队伍建设以及学风与教风,形成了敬业中学优良的办学传统和特有的校园文化。这些优良的办学传统可概括为:牢记一条校训——“敬业乐群”;重视两支队伍——“敬业学子形象工程”与“敬业师表形象工程”;坚持三个全面——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提倡各部门各学科的全面协作,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和谐发展;陶冶四字作风——“严、实、活、尖”的学风与教风。目前我校是科技事业档案管理国家一级单位、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特色语文示范校、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绿色学校、上海市科技特色示范校,上海市知识产权试点校、上海市中小学示范图书馆,连续七次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

如今,学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继续以“学校文化建设”作为支点,以“继传统,求创新,创特色”作为长期目标,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上海中心城区一所高质量的、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历史名校。
联系:暂无
网址:http://jy.hpe.cn

4e4a20a4462309f7fb8a4945720e0cf3d6cad684.jpg (7.09 KB, 下载次数: 86)

4e4a20a4462309f7fb8a4945720e0cf3d6cad684.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1 01:29 , Processed in 0.331199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