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大学简介2

[复制链接]
查看1502 | 回复0 | 2010-12-14 12: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院系设置  南京大学历史上设立了中国第一个文理学院、商学院,创立了国内最早的生物系、地学系、气象系、心理学系、西洋文学系、建筑系、航空系、体育科、艺术科以及工商管理、金融、会计、国际贸易等科系。
  【文学院[3]】
  文学系 语言学系 文献学系 戏剧影视艺术系 大学语文部
  【哲学系(宗教学系)】
  【历史学系】
  
【理学院】(虚设学院)
  数学系[4] 天文学系
  【物理学院】
  现代物理系
  物理学系
  光电科学系
  声科学与工程系
  基础物理教学中心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子工程系
  微电子与光电子学系
  信息电子学系
  通信工程系
  电子电工实验教学中心
  微制造与集成工艺中心
  【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地球科学系 水科学系 地质工程与信息技术系
  【大气科学学院】
  气象学系 大气物理学系
  【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 城市与区域规划系 地理信息科学系 海岸海洋科学系
  【技术学院】(虚设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新闻传播学院】
  【商学院[5]】
  经济学院(经济学系 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金融与保险学系 产业经济学系 人口研究所)
  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系 会计学系 电子商务系 市场营销系 人力资源管理学系)
  【外国语学院[6]】
  英语系 俄语系 日语系 德语系 法语系 西班牙语系 国际商务系 朝鲜语专业
  【法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7]】
  【政府管理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 教育科学与管理系 政治学系 行政管理学系 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系
  【信息管理系】
  【社会学院[8]】

  社会学系 心理学系 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
  【化学化工学院】
  【环境学院】
  【医学院[9]】
  【软件学院】 

  【海外教育学院】
  对外汉语
  【工程管理学院】
  【匡亚明学院(基础学科教育学院)】
  【大学外语部】
  【体育部[10]】
  【文化艺术教育中心】
  【模式动物研究所】
  【中美文化研究中心】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11]】

  建筑系 城市规划与设计系
  【国际学院】
  【国防生】
  【美术研究院】
 
  【金陵学院
科研成就一、排名  2006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近10年来取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2项,名列大陆高校第一。
  在最能反映基础研究水平的SCI论文榜上曾经在我国大学中领跑7年;近年在国际顶尖杂志《Science》和《Nature》发表的论文数全国第一。
  世界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发布的大学排行榜中,南京大学位列中国高校第二,仅次于北大。
  英国伦敦泰晤士报最新全球顶尖大学排行榜,南京大学位居143位,位于亚洲大学第27位,居国内高校第五。
  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08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居国内高校第一。
  2009年中国高校国家重大自然科学奖排行榜,位居国内高校第三。
  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7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位居国内高校第三。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武书连:2009年中国15所一流大学之一,2009年中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创新环境排名,位居国内高校第四。 
  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日前公布该报2010年世界大学排行榜,南京大学位列全球第120,中国内地第4。
     
南大校史博物馆

二、实验室  国家实验室(1个):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筹)
  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代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同济大学合建)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8个):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尺度灾害性天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介观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命分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实验室、近代声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代天文与天体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筹)、模式动物与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筹)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中心(2个):蛋白质与多肽新药教育部工程中心、水处理与水环境修复教育部工程中心 三、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质学、生物学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3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史、政治经济学、企业管理、英语语言文学、社会学、情报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环境科学、气象学、自然地理学、外科学(普外)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世界经济、经济法学、中国近现代史、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水文学及水资源、环境工程
  注:1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不包含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的2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培养理念  南京大学2008年4月,南京大学以19个二级指标全优的成绩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   
  

评估,在全部44个评估观测点中,有43个取得了A级评价。学校近些年认真实施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总体建设情况名列综合大学第三,建成了国家级精品课程42门,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获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国家级教学名师7人;拥有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12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这些都为培养社会各行各业未来领军人物和拔尖创新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
  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学校大力推进以“构建个性化、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为总体思路的新一轮教学改革。2009级学生将可以享受到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教改具体举措如下: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实行“通识教育+宽口径专业培养”。学生进校前1-2年不分专业进行大类培养,学习通识通修课程及学科平台课程;然后结合学生专业兴趣分流选择进入专业培养阶段,修读专业核心课和选修课;在高年级阶段根据个人发展志向及职业规划,可分别选择在本专业继续深造、跨专业深造、就业创业等不同的成长途径。 
  (2)扩大学生自主选择权
  制订专业准入、准出标准。学生在修读某专业的最低准入课程后,即可申请进入该专业学习,在修读完该专业的最低准出课程并获得合格后,可以申请相应专业的学士学位;学校也将扩大转系转专业的比例;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选择辅修专业或攻读双学位,并可获得相应的证书。
  所有院系的专业核心课程将全面对各专业学生开放。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修外院系课程,并且在通修课中,根据难易程度和不同的应用功能,外语、数学、计算机等课程分为多个类别和层次的模块,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来选择不同层次的课程模块。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发展路径。对于专业学术类人才,学校将在大四阶段提供本专业的更深层次的课程,并在课程设置上与研究生课程贯通培养,加强科研训练;对于跨学科复合类人才,即希望能跨专业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学校将提供相关专业的课程供其选择;对于就业创业类人才,学校将开设专门的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增加实习实践机会,加强就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方面的培训,为他们今后的就业创业做好各方面准备。 
  (3)全面推进研究性教学
  精简“课内”,强化“课外”,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进一步通过“暑期学校”、“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开放实验室计划”等,为学生搭建提升自己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平台。
  大力建设研究性课程,即新生研讨课和通识教育课程。大一时就开设数十门以小班教学为特色的新生研讨课,院士、教学名师、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院长系主任等担任主讲;开设30门左右的高水平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涉及“中国历史与民族文化”、“世界历史与世界文明”、“价值观与思维方法”、“科技进步与生命探索”、“经济发展与社会脉动”、“文学艺术与美感”、“跨文化沟通与人际交往”等七大类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力求打破专业局限,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文化通感和科学精神,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融合,从而造就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
就业情况  南京大学是国内就业形势最好的大学之一,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一流的育人环境和积极适应社会需求的主动性,使南大毕业生供不应求。近年来,南大尤其在提升就业质量上狠下工夫,在就业地区、就业领域、就业层次上不断追求卓越。日前,毕业生主要有两大去向,即攻读研究生和直接就业。从近三年的数据来看,平均总就业率为92%,其中考取国内外研究生的比例为48%。参加工作的毕业生以知识视野宽、专业基础实、综合素质高、学习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等特点在各大企业、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中有着良好声誉和赞誉。
  2007年底,由全球著名调查公司盖洛普联合麦可思信息管理咨询公司、中国零点调查公司等最新完成的中国应届大学生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中,南京大学在“中国大学就业排名”榜单中居于第七位。在排名前十名的大学中,南京大学是唯一一所非京沪地区高校。
     
南京大学就业情况

2009年初,南京大学与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共同对2008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和就业能力展开了全面调研。数据显示:
  ◆南京大学2008届毕业生对母校总体满意度为94%,高于全国211院校毕业生对母校总体满意度90%。
  ◆本校毕业生对校风学风的满意度高达96%,全国211院校校风学风满意度只有85%。
  ◆毕业生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以及一、二线大中城市,80%的毕业生集中在南京、上海、北京、深圳、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广州、南通。
  ◆主要就业行业为银行业及信用合作社,电信和其他电子信息传输服务业,软件业,电子和电器设备及其零件制造业,工程、会计、研究、管理、咨询和相关服务业。
学校领导一、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洪银兴
  党委常务副书记: 张异宾 党委副书记:杨忠、任利剑 
  校长:陈骏
  副校长:闵铁军、程崇庆、潘毅、薛海林、谈哲敏、吕建 
  书记简介:
  洪银兴:男,1950年9月生,汉族,江苏常州人,1968年12月参加工作,197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经济学博士(1987,中国人民大学),教授(1989),博导(1993)。2003年11月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
  社会兼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理论经济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经济组召集人之一)、《经济学家》杂志副主编、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
  学术荣誉:1991年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颁发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0年9月作为中美富布莱特(Fulbright)杰出学者出访美国。
  研究方向:经济运行机制、经济发展和宏观经济的理论和政策
  主要著作:
  《经济运行的均衡与非均衡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88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
  《资本市场:结构调整与资产重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公共经济学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资本论>的现代解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以制度和秩序驾驭市场经济》,人民出版社2005
  近期主持课题: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建立和规范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秩序研究(2002),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经济转轨中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协调发展道路问题研究(2005)
  获奖情况:
  孙冶方经济学奖(1987)
  国家教委优秀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1995)
  教育部优秀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1998)
  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二等奖(1993、2001、2005)
  宝钢奖教金特等奖(2005)
  校长简介:
  陈骏,男,1954年11月生,汉族,江苏扬州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6月入党,1973年3月参加工作。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第五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
  学习和工作经历: 
  1977年3月 南京大学地质系地球化学专业学生
  1979年9月 南京大学地质系地球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3年3月 南京大学地质系矿床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1986年1月 南京大学地质系教师
  1988年9月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进修
  1990年9月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副主任
  1992年10月 南京大学教授
  1993年10月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主任
  1996年4月 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
  1997年7月 南京大学副校长
  1997年11月 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005年4月 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
  2006年5月 南京大学校长 二、历任领导  中央大学及其前身历任校长
  
缪全荪 三江师范学堂总稽查(1902)
  陈三立 三江师范学堂总稽查(1902)
  李瑞清 两江师范学堂监督(1905-1911)
  江 谦 南京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校长(1914-1919)
  郭秉文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暨东南大学校长(1919-1925)
  张乃燕 国立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及中央大学校长(1927-1930)
  朱家骅 中央大学校长(1930-1931)
  李四光 中央大学代校长(1932)
  罗家伦 中央大学校长(1932-1941)
  顾孟余 中央大学校长(1941-1943)
  蒋介石 中央大学永久名誉校长兼校长(1943-1944)
  顾毓琇 中央大学校长(1944-1945)
  吴有训 中央大学校长(1945-1947)
  周鸿经 中央大学校长(1948-1949)
  金陵大学及其前身历任校长
  福开森 汇文书院院长(1888-1896)
  师图尔 汇文书院院长(1896-1907)
  包 文 汇文书院院长、金陵大学校长(1907-1927)
  陈裕光 金陵大学校长(1927-1951)
  李方训 金陵大学校长、校委会主任委员(1951-1952)
  南京大学历任校长、党委书记
  梁 希 国立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1949-1951)
  潘 菽 南京大学校长(1951-1957)
  孙叔平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1953-1955)
  陈毅人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1955-1957)
  郭影秋 南京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1957-1963)
  匡亚明 南京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1978-1982)
  彭 冲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1966-1968)
  方 敏 南京大学革委会主任(1968-1970)
  王 勇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1970-1975)
  周 林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革委会主任(1975-1978)
  郭令智 南京大学代校长(1982-1984)
  章 德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1982-1984)
  曲钦岳 南京大学校长、全国政协常委会委员(1984-1997)
  陆渝蓉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1986-1989)
  陈 懿 南京大学代校长(1996-1997)
  蒋树声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南京大学校长(1997-2006)
  韩星臣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1990-2003)
  洪银兴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2003-)
  陈 骏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南京大学校长(2006-)
名师荟萃  程登科 (1902―1992) 留学德国。著名体育教育家、中国提倡军事化体育的先驱者。首开中国女子体操运动先河。中央大学体育系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客座教授。东北师范大学体育教授。重庆大学体育系主任。
杰出校友  著名校友截至2007年中国科学院共选出1107名院士,其中南京大学校友有244人[12]。南京大学培养了中国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的6位(黄纬禄、赵九章、钱骥、程开甲、朱光亚、任新民等,基本上都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 一、政界  沙祖康,联合国副秘书长(英语系)
  杨洁篪,外交部部长 (历史系)
  陈德铭,商务部部长 (商院)
  毕季龙,前联合国副秘书长(财政系)
  谢启美,前联合国副秘书长(数学系)
  严济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卡尔·艾肯伯(Karl Eikenberry),北约驻阿富汗联军司令、北约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历史系)
  陈德亮,国际科联主席(气象系)
  杨东权,中央档案馆馆长(历史系)
  蒋树声,民盟中央主席(物理系)
  孙家正,全国政协副主席(中文系)
  郭金龙,北京市长、北京奥委会执行主席(物理系)
  黄树贤,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副书记(哲学系)
  毛如柏,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气象系,61)
  钱端升,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起草委员会顾问,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
  郑天翔,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罗一民,南通市委书记、南大兼职教授 二、教育界  罗宗洛,台湾大学前校长(生物系)
  代运轨,台湾大学前代理校长(物理系)
  陆志鸿,台湾大学前校长(工学院)
  庄长恭,台湾大学前校长(化学系)
  沈刚伯,台湾大学前代理校长(历史系)
  虞兆中,台湾大学前校长(工学院)
  张其昀,清华大学、交通大学在台复校重要创办人
  陈启智,国防科技大学校长
  陈裕光,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化学系)
  李卓敏,香港中文大学首任校长
  张绍忠,浙江大学代校长
  彭佩云,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外文系,46)
  夏征农,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文学院,25)
  谢 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文学院,52)
  李新民,国立中山大学校长
  杨希震,国立政治大学校长
  查 谦,华中科技大学首任校长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校长(法律系,48)
  谢立惠,电子科技大学校长(物理系)
  张江树,华东理工大学首任校长
  钱乘旦,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大国兴衰史”主讲(历史系,85)
  牟复礼,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学系创始人 (历史系,48)
  屈伯川,大连理工大学首任校长、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首任所长 三、工商财经界  马勒斯·弗林特(Miles Flint),索尼爱立信全球总裁(中美中心,83)
  王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清华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首任主任、南京大学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国际金融学院首任院长(物理系,81)
  王能,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金融与经济部主任,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化学系,92)
  徐柏园,民国财政部长,中央银行总裁
  王志莘,上海证券交易所创始发起人兼首任总经理
  徐新,今日资本总裁,”中国风险投资界的武则天“(外语系)
  贾承造,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副总裁、中科院院士,中国石油学会理事长、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专职技术责任人。(地质系,87)
  钟伟,国际著名经济学家--钟伟(物理系)
  邵健,嘉实基金经理--中国最大投资基金(经济系,88)
  竺稼,贝恩资本Bain Capital中国区负责人,原Morgan Stanley董事总经理兼中国首席执行官,(英语系)
  陶建幸,春兰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计算数学,77)
  杜厦,天津家世界集团董事长、位列“福布斯2004中国富豪榜”第8名(经济系,82)
  高纪凡,著名企业家,2006年胡润能源富豪榜第9名(化学系,85)
  唐义方,新加坡工业之父、“新加坡经建教父”
  富兰克林·莱文,美国商务部副部长(中美中心)
  潘琦,广西银河集团董事长,2008年向母校南京大学捐赠了2000万元(经济系,86)
  吴宵光,腾讯执行副总裁(大气,96)
  蒋定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副书记、副主席
  温元凯,金融投资专家、中国改革十大风云人物之一(化学系,69)
  顾志斌,美国著名投资银行家
  李斌,美国华尔街著名金融投资专家(物理系,85) 二、工程与科学技术界  钱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 “东方红一号”总设计师(理化系,43)
  朱光亚,“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两弹之父”(物理系,42)
  陆孝同,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总负责人兼总设计师、美国火星探测计划技术主管(航空系,41)
  陈宜元,中国第一颗应用卫星总设计师(物理系)
  闵士权,“东方红二号”总体研制负责人(物理系,58)
  刘振兴,中国第一个空间探测计划 - 中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首席科学家(气象学系,55)
  李济生,太空牧星人,曾任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总工程师(天文学系,66)
  陆孝彭,中国第一架超音速喷气式战斗机设计师
  沈永忠, 美国航空航天中心主任(航空工程系)
  徐鑫福,中国第一架客机总设计师(航空工程系)
  徐舜寿,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总设计师
  冯绥安,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中成功解决低温、隔热、散热、流体力学方面许多关键性难题他1972年提出的航天飞机计划被美国政府采用
  曲钦岳,中国高能天体学先驱(天文系)
  夏培肃,主持中国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电机系)
  徐家福,计算机学家,中国计算机先驱,曾在南京大学培养出中国第一个软件学博士
  刘振兴,空间物理学家,中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首席科学家(气象系,55)
  张翔,美国国家纳米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发明的纳米隐身衣震惊世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特级教授(物理系,89)
  吴健雄,世界物理学女皇,首位华裔美国最高科学奖得主   
  

吴有训,康普顿散射的共同发现者
  吴岳良,中科院理论物理所所长(物理系,82) 
  周健民,中科院南京分院院长(化学系,82)
  朱耀仲,中科院武汉分院院长(天文系,78)
  刘禹,中科院西安分院院长(地科系,86)
  田 静,中科院声学研究所所长(电子系声学,84)
  林安宁,中科院上海生化所长(生化,86)
  严 俊,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台长(天文系,82)
  周健民,中科院南京土壤所所长 (化学系,82)
  杨桂山,中科院南京地湖所所长(城市与资源学系,87)
  夏斌,中科院广州地化所所长(地质系,92)
  赵忠尧,世界上“反物质”的第一个发现者(物理系)
  唐志敏,“龙芯”项目首席科学家,“龙芯”功臣(计算机系,85)
  黄纬禄,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总设计师
  赵仁凯,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总设计师
  李世鹤,世界上首创第三代移动通信无线接入技术三大标准之一,中国3G之父(物理系,66)
  闵恩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国催化剂之父”
  戴金星,中国天然气之父(地质系,61)
  田刚,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终身教授兼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讲座教授、北大、南大现代数学研究所所长(数学系,82)
  陈晓亚,中科院上海生科院院长(生物系,82)
  贾承造,中国石油天然气副总裁(构造地质与地球物理,87)
  陈德亮,国际科学理事会首位华裔执行主任(气象系,83)
  吴殿青,耶鲁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生科院,85)
  刘军,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化学系,82)
  邵志峰,美国AAAS院士,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终身教授(物理系,82)
  肖钢,布朗大学终身教授(物理系,81)
  宫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终身教授(地理系,86)
  许崇育,挪威奥斯陆大学终身教授(地理系,92)
  金建铭,UIUC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主任、终身教授(物理系,80年代)
  许竞鸣,布朗大学光电子与纳米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物理系,80年代)
  刘恺,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特级教授(物理系,93)
  尤 力,佐治亚理工大学终身教授(物理系,87)
  Charles Q. Yan 佐治亚大学终身教授(化学系,81)
  黄乐群,美国拜耳制药药物研究技术中心首位华裔主任、高级研究员(化学系,81)
  戴建岗,佐治亚理工大学终身教授(数学系,85)
  肖敏,阿肯色大学电子工程系和物理系终身教授(物理系,82)
  佘振苏,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数学系终身教授(天文系,85)
  章启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电子工程系终身教授(物理系,81)
  曹建国,圣母大学(Notre Dame University)终身教授(数学系,85)
  吴君汝,佛蒙特大学物理系主任、终身教授兼生物医学工程系终身教授(电子系声学,80)
  许建斌,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材料系主任、终身教授,兼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系和材料系终身教授
  鲍哲南,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系副教授,2001年制造出了世界上最小纳米晶体管选为美国《科学》杂志2001年世界十大科学突破之首(化学系,90年代)
  潘晓晴,密歇根大学材料系终身教授(物理系,85)
  陈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机械与航空工程系终身教授,原美国惠普公司研究员(物理系,80年代)
  Ya Ha,耶鲁大学药理学副教授(生科院,92)
  顾明,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终身教授(数学系,86)
  钟健晖,布朗大学医疗中心MRI 研究组主任(物理系,82)
  萧柏春,长岛大学管理系主任、终身教授(数学系,80年代)
  Yi Li,美国哈佛大学生物统计学副教授(数学系,91) 六、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近四分之一(约246位)的两院院士为南京大学校友
  外籍(3人)
  吴健雄(美) 冯元桢(美) 许靖华(瑞士)
  哲学社会科学部(6人)
  狄超白 陆志韦 吕叔湘 向 达 马寅初 汤用彤 
  数理学部(36人)
  
陈 彪 程开甲 戴元本 方 成 冯 端 冯 康 赵忠尧
  胡世华 经福谦 林同骥 陆学善 闵乃本 钱临照 周同庆
  曲钦岳 施汝为 苏定强 孙义燧 汤定元 童秉纲 朱光亚
  王业宁 魏荣爵 吴有训 严济慈 杨澄中 杨立铭 田 刚
  叶企孙 余瑞璜 张淑仪 张钰哲 张宗燧 章 综 邢定钰
  吴岳良
  化学部(36人)
  陈家镛 陈鉴远 陈荣悌 程鎔时 戴安邦 高 鸿 曾昭抡
  高济宇 高怡生 郭燮贤 胡宏纹 黄葆同 黄耀曾 张存浩
  嵇汝运 江元生 李方训 梁晓天 刘有成 柳大纲 赵承嘏
  楼南泉 陆婉珍 陆熙炎 闵恩泽 时 钧 汪 猷 赵宗燠
  王葆仁 吴学周 吴征铠 游效曾 袁翰青 恽子强 庄长恭
  陈洪渊
  生物学部(48人)
  鲍文奎 秉 志 蔡 翘 蔡 旭 陈焕镛 陈 桢 戴芳澜
  戴松恩 邓叔群 冯泽芳 侯学煜 胡经甫 金善宝 李季伦
  李继侗 梁 希 罗宗洛 钱崇澍 秦仁昌 裘维蕃 沈韫芬
  盛彤笙 孙曼霁 汤飞凡 童第周 王德宝 王家楫 王世真
  王应睐 魏 曦 吴中伦 伍献文 徐冠仁 薛社普 阳含熙
  杨惟义 尹文英 俞大绂 张广学 张景钺 张肇骞 张致一
  郑国錩 郑万钧 朱壬葆 庄巧生 陈晓亚 张 经
  地学部(40人)
  安芷生 巢纪平 戴金星 方 俊 高由禧 郭令智 朱显谟
  李德生 李吉均 李四光 刘东生 刘振兴 任美锷 黄汲清
  孙 枢 陶诗言 田在艺 涂长望 王德滋 王 颖 叶笃正
  王 水 翁文波 吴传钧 吴汝康 伍荣生 徐克勤 张本仁
  薛禹群 业治铮 俞建章 袁见齐 章 申 周志炎 朱 夏
  竺可桢 贾承造 金玉玕 郑永飞
  技术学部(32人)
  
毕德显 陈学俊 戴念慈 胡聿贤 黄纬禄 黄文熙 童秉纲
  李济生 陆元九 刘敦桢 茅以升 钱 宁 钱钟韩 赵仁恺
  任新民 孙钟秀 汪胡桢 童宪章 汪闻韶 吴良镛 周惠久
  夏培肃 徐芝纶 严 恺 颜鸣皋 杨廷宝 张钟俊 周 仁
  朱森元 祝世宁 吴培亨 郑有炓
  工程院院士(44人)
  陈俊愉 陈联寿 陈毓川 戴复东 丁衡高 胡海涛 卢良恕
  何凤生 黄宗道 黄熙龄 蒋亦元 姜泗长 黎介寿 朱光亚
  黎磊石 李 玶 刘大钧 刘守仁 汪菊渊 伦世仪 朱尊权
  陆元九 陆孝彭 闵恩泽 齐 康 乔登江 任继周 周 镜
  严 恺 文伏波 王士雯 王正国 吴良镛 吴中伟 钟训正
  曾德超 张涤生 赵仁恺 郑绵平 夏德全 方家熊 童晓光
  许绍燮 时铭显 于 全 五、美国科学院与美国工程院院士  吴健雄 冯元桢 李卓皓 田炳耕 许靖华 王国金 易家训
  沈申甫 李耀滋 张德慈 张 翔 周忠和
校园环境  今天的南京大学包括鼓楼、浦口、仙林[13]三个校区,全校固定资产总值212854.95万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86266.3万元;   
校园

学校占地面积3688150平方米,其中绿化用地面积740229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64600平方米。学校风景优美,建筑规模宏大,教学、科研设施先进,已发展成为综合实力位居全国高校前列的一流大学。尤其是刚刚启用的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地处九乡河湿地公园,东濒仙林湖,北望栖霞山景区,人文与自然环境得天独厚。
选择南大  一、依托多科学的综合优势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南京大学的办学水平和效益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
  
据统计,1992年以来,南京大学被国际权威的科研检索资料《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论文数连续7年位居中国大陆高校首位,被引用论文数也连续8年位居中国大陆高校第一。10余年来,南京大学共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8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40余项。2000年以来,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从1994年以来,南京大学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在全国高校中也名列前茅。2000年以来获得国家图书奖7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其中,《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200部)被誉为20世纪中国规模最大的思想文化研究工程。
  二、南京大学的人才培养工作成绩斐然
  现有各类学生43477名。其中研究生在校数合计11030人,其中国家任务研究生8173人(博士生2880人,硕士生5293人),委托培养研究生1605人(博士生692人,硕士生913人),自筹经费研究生1252人(博士生84人,硕士生1168人)。本科生在校数合计12655人,其中第二学士学位学生13人。成人教育学生在校数合计6157人,其中夜大学在校生2622人(本科1014人,专科1608人),函授部在校生2036人(本科1479人,专科557人),成人脱产班在校生1499人(本科966人,专科533人)。网络教育学生合计3745人,全为本科。外国留学生1847人(包括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留学生58人),其中博士59人,硕士118人,本科283人。另有国内访问学者40人,进修生11人,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证书班中方学生50人,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学生 2247人,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生1112人,特色自考助学班学生4583人。
  在国内,南大的毕业生以“基础厚、后劲足、能力强、素质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在国际学术界,有7位南京大学的毕业生获美国总统奖。以南大研究生及其导师的姓氏命名的科学成果就有“周——龚分步相变理论”、“吴孤子”理论等。田刚、夏志宏更被杨振宁誉为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的学生中最杰出的两位。而在英国举办的国际英语演讲比赛中,南大学子先后两次获得冠军。1994、1995年,南大学生辩论队技压群雄,先后夺得全国大学生辩论赛和国际大专辩论赛桂冠。1999年,南京大学又以优异成绩在全国综合性大学中率先通过了国家教育部举行的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
  三、南京大学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支撑条件
  
学校图书馆藏书量491.7万册,其中中文普通图书295.01万册,外文图书 84.14万册,中文期刊35.39万册,外文期刊37.16万册,古籍线装书近40万册,在全国各大图书馆中处领先地位。学校建有各类研究所127个,跨学科的研究中心98个,并拥有现代分析中心、网络信息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等大型教学科研实验基地。
  四、南京大学是我国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最活跃的大学之一
  1979年以来,南大已与近30个国家的18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研究合作关系,主办国际会议120余次,2500余人次的教师出国留学、访问或进修,聘请外国专家学者1800多人次来校讲学与合作,6000多名海外留学生先后在南大进修学习。李政道、丁肇中、杨振宁、普列高津、格拉肖、芒德尔等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被授予名誉教授或名誉博士称号。美国前总统布什、法国前总统密特朗、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等国外政要也先后来南大访问。南京大学为直接借鉴国外的教学科研及管理经验,积极探索多形式、多层次的国际合作模式,先后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合作创办了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与德国哥廷根大学联合建立了中德法学研究所、与日本邮政省共建了中国唯一的“多媒体远程卫星教育系统研究室”等,其中,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经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成为中美两国在教育学术领域合作的成功范例,受到中美两国领导人的重视和称赞,被誉为“不出国的留学园地”,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五、南京大学的改革和事业发展,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
  
1992年,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亲临南大视察,并挥毫写下了“把南京大学办成具有国际影响和富有特色的教学科研中心”的题词。1994年,南京大学被列入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序列。1999年7月,国家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签订协议,决定共同重点建设南京大学,标志着南京大学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的若干所高水平大学的行列。2002年5月,南京大学以“承百年传统、展辉煌成就、扬南大精神、创世界一流”为主题,隆重庆祝建校100周年,成功举办了“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世界著名科学家论坛”、“追问大师”等一系列旨在弘扬科学和人文精神的纪念活动,授予冯元桢等7位校友“世纪校友学术成就金质奖章”,25000余名校友及包括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20多位院士、100多位大学校长的数千海内外来宾抵宁参加校庆活动,各界校友和贤达为校庆认捐总额超过1.39亿元,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在新的世纪,南京大学将继续弘扬传统,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富有南京大学特色的办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朝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目标迈进,争取早日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语言译名
  汉语拼音:Nán jīng Dà xué
  英语名:Nanjing University 英语缩写:NJU
  法语名:Université de Nanjing
  德语名:Nanjing Universit&auml;t
  俄语名:Университет Нанкин
  西班牙语名:Universidad de Nankín
  意大利语名:Università di Nanchino
  希腊语名:Πανεπιστ&#942;μιο Ναντζ&#943;νγκ
  葡萄牙语名:Universidade de Nanjing
  日语名:南京大学(なんきんだいがく)
  朝鲜语名:&#45212;&#51669; &#45824;&#54617;&#44368;
  荷兰语名:De Universiteit van Nanjing
  越南语名:Tr&#432;&#7901;ng &#272;&#7841;i h&#7885;c Nam Kinh
  泰语名:&#3627;&#3609;&#3634;&#3609;&#3592;&#3636;&#3591;&#3617;&#3627;&#3634;&#3623;&#3636;&#3607;&#3618;&#3634;&#3621;&#3633;&#3618;&#2344;&#2366;&#2344;&#2332;&#2368;&#2306;&#2327; &#2357;&#2367;&#2358;&#2381;&#2357;&#2357;&#2367;&#2342;&#2381;&#2351;&#2366;&#2354;&#2351;
  阿拉伯语名:[&#1606;&#1606;&#1580;&#1610;&#1606;&#1594;] &#1580;&#1575;&#1605;&#1593;&#1577;
  希伯来语名:&#1488;&#1493;&#1504;&#1497;&#1489;&#1512;&#1505;&#1497;&#1496;&#1514; &#1504;&#1488;&#1504;&#1490; '&#1497;&#1504;&#1490;
  乌克兰语名:Нан&#1110;нг ун&#1110;верситет
  土耳其语名:Nanjing &Uuml;niversitesi
  罗马尼亚语名:Universitatea Nanjing
  立陶宛语名:Nand&#382;ingas universitetas
  捷克语名:Nanjing univerzita
  波斯语名:&#1583;&#1575;&#1606;&#1588;&#1711;&#1575;&#1607; &#1606;&#1575;&#1606;&#1580;&#1740;&#1606;&#1711;
  保加利亚语名:Нанжинг университет
  塞尔维亚语名:На&#1114;инг Университы
近年南京大学录取分数线
  • 录取分数线
  • 专业分数线
高考科目: 生源地: 年份:


年份
最低
最高
平均
投档
录取人数
录取批次


2009572620597--30本科一批2008565614587--28本科一批2007555623590--28本科一批2006567624588--33本科一批2006520540530--2本科提前批2005528588548--30本科一批2004525--------不详2003544--------不详2002520--------不详2001----523----不详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