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江苏】东南大学

[复制链接]

436

主题

0

听众

440

积分

乡侯

Rank: 3

乡约币
976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1-1-20
注册时间
2010-10-1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榴莲花   发表于 2010-12-14 12:18:5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东南大学校徽

东南大学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是直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211工程”及“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我国著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东南大学的办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02年筹办的三江师范学堂,1988年南京工学院更名为东南大学,2000年东南大学和1958年创建的南京铁道医学院等校合并,仍定名东南大学。







学校简介   中文名称:东南大学(南京工学院)[1]
  英文名称: Southeast University
  简称:东大(SEU)
  成立时间:1902年
  校训:止于至善
  东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是我国著名的建筑老四校之一,是国务院首批可授予博士、硕士、学士学位和审定教授、副教授任职资格及自批增列博士生导师的高校。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占地面积6300多亩,建有四牌楼、九龙湖、丁家桥和浦口校区。
  东南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1921年经近代著名教育家郭秉文先生竭力倡导,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正式建立东南大学,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两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之一。郭秉文先生出任首任校长,他周咨博访、广延名师,数十位著名学者、专家荟萃东大,遂有“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之美誉。1928年学校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设理、工、医、农、文、法、教育七个学院,学科之全和规模之大为全国高校之冠。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以原中央大学工学院为主体,先后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校的有关系、科,在中央大学本部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1988年5月,学校复更名为东南大学。2000年4月,原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与东南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东南大学,南京地质学校并入东南大学。
     
中央水池

东南大学不断探索办学、育人之道,积淀了优良深厚的历史传统。从两江优级 师范学堂“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理念,到“民族、民主、科学”的南高精神;从国立东南大学“止於至善”的校训,到国立中央大学“诚、朴、雄、伟”之学风,到南京工学院“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校风,百余年来,东南大学为发展科学、振兴中华而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激励着每一个东大人去创造辉煌的业绩。
  经过一百多年的创业发展,如今的东南大学已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要特色,理学、工学、医学、文学、法学、哲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全日制在校生28000多人,其中研究生1万多人,另有非学历教育研究生3600 多人。专任教师2269人,其中正、副教授1441人,博士生导师500多人,两院院士1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2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2 人,国家“千人计划”6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3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5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3 人,国家“十一五”863计划领域专家2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74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89 人。
  目前,学校设有建筑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能源与环境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东南大学南门

等 34个院系,拥有68个本科专业,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9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10个硕士点,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0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6个江苏省省级重点学科,7个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专业实验中心,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0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10个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一批重点科研基地。近年来,学校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07-2009全国学科评估高校排名中,我校有5个学科进入全国前五名,其中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位列全国第1位,交通运输工程位列第2位,建筑学和艺术学均位列第3位,土木工程位列第5位;另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6个学科进入全国前10名,高水平学科数量位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
  2010年,在亚洲大学排名中,东南大学列第87位,居中国内地大学的第11位。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东南大学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不断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共有13个专业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32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6个实验中心入选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18项成果荣获近两届国家教学成果奖。学校建有大学生文化素质   
吴健雄纪念馆

教育基地、示范性软件学院、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等四个国家级基地和1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吴健雄学院依托学校的重点学科,汇集学校一流教师,享用学校一流资源,采用分级导师制,是东南大学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特区”。学校建有一大批校内外实践基地,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学生科学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很好培养,学生在国内外多项竞赛中成绩优异。2001年和2007年,在第七届和第十届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学校两度捧得“挑战杯”,成为继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之后两次捧杯的学校。另外,图书馆面积6.1万多平方米,藏有各类图书资料337万多册。
  东南大学以“科教兴国”为己任,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积极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重大战略高技术研究,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高新技术研究和辐射的重要基地。2007年,科研经费达到6.46亿元;申   
中央大道

请专利681项,授权329 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80项,授权123项;2008年,科研经费达到8.07亿元;申请专利918项,授权477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533项,授权 184项;2009年,科研经费超过9亿元;申请专利1543项,授权929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730项,授权288项,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学校牵头在研“973”项目5项,参与在研“973”项目39项。近年来,学校相继产生了CDMA移动通信技术、大尺寸全彩色荫罩式PDP平板显示技术和专用集成电路芯片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和取得一批专利,成为国内乃至国际3G、4G、平板显示技术、集成电路及微电子技术的重要研究基地。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成效显著,2009年江苏省内高校科技工作为江苏服务情况统计结果显示,东南大学在科技项目及团队、科技经费、科技基地、四技经费、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项目验收鉴定、专利情况、科技成果获奖等所有七项指标中均名列第一。学校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包括南京长江后街创业园、苏州园区、南京河西新城园区和江宁园区等,培育了以江苏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东大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高科技企业。在 2003年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评估中,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名列全国第八。
  东南大学是我国具有较大国际影响的大学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交流活动更加活跃,已与美国、德国、日本、瑞士、澳大利亚、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韩国等3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10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邀请包括杨振宁、丁肇中、莱恩、沙巴克等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一大批国际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访问。现有在校外国留学生710人,其中近70%为学位生。
  2006年夏季起,学校主教学区迁至九龙湖校区,由此掀开东南大学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九   
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南门

龙湖校区位于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部,总面积3752亩。九龙湖校区建筑规划以东南大学的历史文脉为依据,采取公共核心教学组团加专业教学族群组团相结合的校园建筑形态,形成中西合璧、绿色开放的森林之城和活力之城。九龙湖校区一期建设工程包括教学区、行政区、本科生生活区、研究生生活区、教师生活区、后勤保卫区以及体育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总建筑面积约57.4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7亿元。
  东大学子一贯以“勤奋努力、功底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而备受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赞誉。东南大学的专业设置和强势学科与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发展领域是高度吻合的。每年用人单位来我校举办的校级、院系级招聘会大约在800场左右,绝大部分学生通过校园招聘会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单位。总体情况为:接近总毕业生数的三分之一为升学和出国;接近总毕业生数的三分之二为协议就业,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6%,其中95%的工作单位在江苏、上海、北京、浙江和广东。
  今日的东南大学将秉承百年优良传统,践行“止于至善”校训,按照开拓创新、争先进位的跨越式发展思路,凝心聚力,集成创新,团结奋进,努力推进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力争在本世纪中叶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历史发展  旧称:
  东南大学是中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于1902年建校以来,几经风雨,几番离合,几度兴衰,从三   
东南大学正门

江、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到20年代的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再到解放后的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后又于1988年复更名为东南大学。 历史沿革: 三江、两江优级师范学堂(1902-1912)
  1902年5月,两江总督刘坤一上奏折“筹备师范学堂折”;1903年2月,继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呈《创办三江师范学堂奏折》。1903年9月,三江师范学堂挂牌开办,1904年招生开学。(上图为学府圣地两江师范学堂全图)
  学堂下设学科·理化科(后称理化数学部)·农学博物科(后称博物农学部)·历史舆地科·手工图画科
  1905-1912年,李瑞清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5-1923)
  
 1914年8月,江苏省巡按使(即省长)韩国钧委任原江苏省教育司司长江谦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在两江师范学堂原址筹建。江谦遂于1915年1月就职。
  学校下设8个科·文理科(下设8个系:图文系,英文系,哲学系,历史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工艺专修科·农业专修科商业专修科·教育专修科·体育专修科·国文专修科·英文专修科
  东南大学体育馆
  
 ●1914-1919年,江谦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
  东南大学体育馆在此期间(1922年1月)奠基
  国立东南大学(1921-1927)
  1920年4月,郭秉文在校务会上提出,在南京高等师范的基础上创办一所国立大学议案,与会委员一致   
六朝松

赞同。1921年7月13日,教育部核准《东南大学组织大纲》,8月24日~26日,东南大学预科、南京高等师范本科同时招生。8月27日,教育部核准郭秉文博士任东南大学校长。
  学校下设6个学科31个系
  文科(6个系):国文系、历史系、外国语言系、政治系、经济系、哲学系
  理科(5个系):物理系、化学系、数学系、地学系
  教育科(4个系):教育系、心理系、乡村教育系、体育系
  工科(3个系):机械工程系、土木工程系、电机工程系
  农科(8个系):植物系、动物系、农学系、园艺系、畜牧系、蚕桑系、病虫害系
  商科(7个系):普通商业系、会计系、工商管理系、银行理财系、保险系、国际贸易及领事系、交通运输系
  ●1919年 9月-1925年,郭秉文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校长
  第四中山大学(1927-1928.2)1927年,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改革教育管理制度,提出并试验“大学院”   
东南大学图书馆

和“大学区制”。依省份划为若干大学区,按北伐进军的序次,命名为第一中山大学(广东),第二中山大学(湖北),第三中山大学(浙江),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是在东南大学基础上,同河海大学、江苏政法大学、江苏医科大学、南京工业专门学校、南京第一农业专门学校、南京商业专门学校、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和上海医科大学等八校联合组建。
  学校下设9个学院
  自然科学院(7个系):算学系、物理系、化学系、地学系、生物学系、人类学系、心理学系。
  社会科学院(5个系):史地学系、社会学系、经济学系、政治学系、法律学系
  文学院(3个系):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语言学系
  哲学院(1个系):哲学系
  教育学院(1个系,2个科):教育学系、师资科、附设教育专科
  医学院(2个系,1个科):医学基本学系、临床系、附设护病专科
  农学院(3个科):植物农艺科、动物农艺科、农产制造科
  工学院(7个科):机械工程科、电机工程科、土木工程科、建筑科、矿冶工程科、化学工程科、染织科
  商学院(4个科):银行科、会计科、工商管理科、国际贸易科
  ●此间,张乃燕任第四中山大学校长。
  江苏大学(1928.2-1928.4)由于中山大学不止一处,不易辨记,教育行政要人酝酿更改校名。1928年2月29日,第四中山大学奉训令改称江苏大学。改名江苏大学引起校名风潮。4月24日,大学委员会以大学院337号训令,将“江苏大学”改称为“国立中央大学”。
  ●此间,张乃燕任江苏大学校长。
  抗战前的国立中央大学(1928-1937)
  
 国立中央大学于1928年4月24日成立,仍由张乃燕任校长。
  学校院系设置
  文学院(5个系):中国文学系、外国语文系、哲学系、社会学系、史学系理学院(6个系):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地学系、生物学系、心理学系、法学院(3个系):政治学系、经济学系、法律系教育学院(1个系3个科):教育学系、师资科、艺术专修科、体育专修科农学院(3个科):植物农艺科、动物农艺科、农产制造科工学院(7个科):机械工程科、电机工程科、土木工程科、建筑科、矿冶工程科、化学工程科、染织科商学院(4个科):银行科、会计科、工商管理科、国际贸易科医学院(2个系):基本系、临床系●在此期间(1928-1937)任中央大学校长的有张乃燕、朱家骅、罗家伦
  抗日战争时期的国立中央大学(1937-1945)
  1937年10月,中央大学西迁入川,分为四处:⑴重庆沙坪坝校本部,⑵重庆柏溪分校,⑶成都华西坝的医学院和农学院的畜牧兽医系,⑷贵阳的实验学校。
  学校院系设置
  文学院:中国文学系、外国语文系、历史学系、俄文专修科理学院: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地质学系、地理学系、心理学系法学院:政治学系、经济学系、法律系、社会学系、边政系师范学院:国文系、英语系、教育系、公民训育系、数学系、理化系、博物系、史地系、艺术系、体育系、童子军专修科农学院:农艺系、农业经济系、园艺系、森林系、农业化学系、畜牧兽医系、畜牧兽医专修科工学院:土木系、机械系、电机系、建筑系、化工系、航空系、水利系 医学院:牙医专科学校●在此期间(1937-1945)担任中央大学校长的有:罗家伦、顾孟余、蒋介石、顾毓秀
  抗日战争时期的南京中央大学(1940-1945)
  1943年3月,汪精卫叛国投敌。4月,伪行政院通过在南京设立中央大学案,恢复中央大学。校址初设于南京建邺路红纸廊原中央政治学校内,1942年8月迁至天津路2号原金陵大学旧址(即今汉口路南京大学校址)。
  学校院系设置
  文学院:中国文学系、历史系、外国语文系法商学院:政经系、法律系、商学系教育学院:教育学系、师范专修科、艺术专修科 理工学院:土木系、化工系、数理系、机械工程系农学院:农艺系、园艺系、生物系、农业经济系医学院●在此期间(1940-1945)担任伪中央大学校长的有:樊仲云、李圣五(代校长)、陈柱、陈昌祖。
  抗战胜利后的国立中央大学(1945-1949)
  
 抗战胜利后,中央大学准备复员南京。1945年8月,教育部任吴有训为中央大学校长。1946年11月,国立中央大学在南京四牌楼复校开课。复校后的第一次招生盛况空前,报名者超过万人,录取学生千人。
  学校院系设置
  文学院:中国文学系、外国语文系、历史学系、哲学系、俄文专修科理学院: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地理系、地质系、生物学系、心理学系、气象学系法学院:法律系、政治学系、经济学系、社会学系、边政学系师范学院:教育学系、体育系、艺术系、体育专修科农学院:农艺学系、农业经济系、森林学系、园艺学系、农业化学系、畜牧兽医系工学院:土木工学院、电机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建筑工程系、航空工程系、化学工程系、水利工程系 医学院●在此期间(1945-1949)担任中央大学校长的有:吴有训、周鸿经。
  从南工到东南(1952-1988)
  
 解放战争后,国立中央大学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以原中央大学工学院、农学院为基础,并入金陵大学电机系、化工系在中央大学四牌楼本部组建南京工学院。
  1956年,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三分之一师资迁至成都,同交通大学、华南工学院相关院系共同组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1958年,南京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划出,成立南京化工学院(今南京工业大学主体),南工食品工程系划出,迁至无锡,成立无锡轻工学院(今江南大学主体)。1960年,南工农业机械系划出,迁至镇江,成立镇江农业机械学院(今江苏大学主体)。
  1988年6月,南京工学院复更名为东南大学,开始由工科大学由理工科为主体综合性大学转变,同年12月东大浦口校区奠基,并于1990年9月投入使用。1991年作为国家教委改革试点,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实行校内体制改革。
名师荟萃  查尔斯. 哈罗德. 麦克乐 Charls Harold McCloy(1886-1959) 美国著名人体生理学 ,实用解剖及统计学专家。美国20世纪中期最著名的体育领袖人物之一,东南大学体育系主任,他极力倡导发展体育师范教育,对中国的体育师资的培养起点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其中有 郝更生 、袁敦礼、 董守义、 吴澄、 吴蕴瑞、 张汇兰、 程登科、 金兆均、 许民辉、 章辑五、 周伯平、 陶德悦、 周鹤鸣、 袁浚、等人。
杰出校友  吴健雄,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被称为“东方居里夫人”,用β衰变实验证明了在弱相互作用中的对称不守恒(物理系)。
  黄纬禄,国家“两弹一星”功臣、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无线电硕士(电机系)。
  任新民,国家“两弹一星”功臣、美国密西根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工程力学博士(化工系)。
  张永和,美国艺术与文学院颁发的学院建筑奖获得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系主任(建筑系,81)
  袁 浚: 东南大学毕业 留学德国 著名体育教育家 中国提倡军事化体育的先驱者。首开中国女大学生游泳课先河,结束了旧中国禁止女大学生游泳的历史。
  程登科:东南大学毕业 留学德国 著名体育教育家 中国提倡军事化体育的先驱者。首开中国女子体操运动先河。
  程泰宁,中国联合工程公司总建筑师、中联?程泰宁建筑设计研究所主持人(56)
  金炯华,美国总统奖获得者,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奖获得者(机械工程系)
  黄卫, 北京市副市长、建设部副部长(土木工程系)
  叶茂, 美国康奈尔大学董事(经管学院会计专业)
  华龙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桑菲公司主席(无线电工程系)
  吴海军,深圳新天下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神舟电脑公司董事长(动力工程系硕士)
  沈向洋,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兼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评委(少年班)
  徐少春,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
  林嘉喜,国金投资顾问首席执行官
  闵瑜,爱迪尔集团(亚洲)有限公司创始人
  孟建民,中国建筑设计大师、深圳市建筑设计总院院长
  张桂平,苏宁环球集团(苏宁集团)董事长张桂平
  陈兴汉,南东栖霞建设(集团)公司党总支书记、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孙超,孙氏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电子工程系)
学术成就  20世纪50年代的院系调整中建立的南京工学院为单一的工科大学。进入20世纪80年代,学校领导意识到单一学科对学校发展和学生教育的制约,决意向综合性的大学发展,于1988年由工学院更名大学。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各学科综合发展的大学,以建筑、土木、交通、通信、电子、生物医学、自动控制、机械、艺术学为学术特色。
  东南大学的工科学术传统由茅以升在出任国立东南大学首任工科主任时奠定,其在工学领域的历史和贡献著于中国。其中,由中国建筑学先驱刘敦桢等人创建的建筑系是中国高等建筑学的摇篮。土木学科由中国土力学的开拓者茅以升创建。钱钟韩院士开创了中国第一个热工自动化专业。无线电系培养了中国第一位女电子学博士韦钰。交通学院培养了中国第一位交通学科博士王炜。在工学之外,东南大学还创建当代中国第一个艺术学系,设立中国国内第一个的艺术学博士点和第一个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
  东南大学现在拥有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为:“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移动通讯国家重点实验室”,“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学校拥有68个本科专业,210个硕士点,1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0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1个江苏省“重中之重”学科,22个江苏省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 个国家专业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0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10个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一批重点科研基地。
文化生活  东大学坚持发扬“科学与人文平衡”的办学传统,非常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通过设置高格调课程、开设高水平讲座、举办高品位活动,开拓学生视野、陶冶情操、增强人文和科学素养。为了丰富活跃校园生活,我校师生还成立了上百个社团,涵盖了学生生活 的各个方面;开展机器人、数学建模、软件设计、结构设计和创业计划大赛等学术科技活动,在历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中战绩彪炳,先后两次捧得“挑战杯”。我校还举办体育、文艺等各种竞赛,为大学生一展才华创造了大量机会,也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锻炼舞台;同时我校大学生艺术团定期举办各类校园艺术活动以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2006年该团赴香港高校交流演出,精湛、投入的表演和丰富多彩的形式受到香港师生的一致好评。学校先后多次邀请包括李岚清、冯骥才、王立群、李少红、王小帅等在内的知名文学家、艺术家来校讲学,并举办了李岚清篆刻艺术展;邀请了包括荷兰皇家飞利浦电子集团总裁柯慈雷先生、美国波音公司全球副总裁Don Winter先生等在内的知名企业家来校讲座;并邀请包括法国里昂交响乐团、Lache Cercel Roma swing乐队、韩国中央大学国乐大学院“风流”民族乐团等在内的以及包括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范宇文、著名小提琴家松野迅在内的多个国家以及地区的乐团和音乐家来校举办音乐会,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深受师生好评。此外我校学生在多项国际、国内赛事中屡获骄人佳绩。曾获得国际大学生数模竞赛特等奖、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一等奖、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等奖项。
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
  是高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和重要基础,学科的综合实力体现了学校的水平,世界一流大学都有若干学科位居世界前列。东南大学现有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16个江苏省重点学科,1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电子科学与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
  建筑学
  交通运输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二级学科重点学科:
  艺术学
  热能工程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计算机应用技术
  结构工程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精密仪器及机械 热能工程物理电子学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道路与铁道工程 江苏省重点学科  艺术学 学习科学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电机与电器
  材料学 岩土工程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遗传学 应用化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伦理学 应用数学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制冷及低温工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建筑学 机械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
  光学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电气工程 交通运输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土木工程 仪器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重大事件  ◆1920年,首开女禁,招收了中国国立高等教育历史上第一批女大学生(共8名),中国第一届男女同校的大学生。
  ◆1937年,因抗战局势转变,内迁,与重庆大学共同办学。
  ◆1952年,文理等科迁出,在四牌楼原校址,以工学院为主体组建南京工学院。
  ◆1988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复更名为东南大学,从理工大学转变为综合型为主。同年,征地千余亩,于南京市浦口区创建“东南大学浦口分校区”。
  ◆1991年,作为国家教委的改革试点,在全国高校中率先进行了校内管理体制改革。
  ◆1993年,在全国高校中最先进行招生及奖学金制度的改革。
  ◆2000年,四校合并,中央大学医学院/农学院校区(丁家桥校区)重回母校怀抱。
  ◆2002年,东南大学百年校庆。
  ◆2003年,征地3700亩,于南京市江宁区创建“东南大学九龙湖主校区”。
  ◆2006年,“东南大学九龙湖主校区”正式投入使用。
历任校长  1952年前
  缪荃孙 1902年- (三江师范学堂总稽查)
  李瑞清 1905年-1912年(两江师范学堂监督)
  江谦 1914年-1919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
  郭秉文 1919年-1925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与国立东南大学校长)
  张乃燕 1927年-1930年(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中央大学校长)
  朱家骅 1930年-1931年(国立中央大学校长)
  罗家伦 1931年-1941年(国立中央大学校长)
  顾孟余 1941年-1943年(国立中央大学校长)
  蒋介石 1943年-1944年(国立中央大学校长)
  顾毓琇 1944年-1945年(国立中央大学校长)
  吴有训 1945年-1947年(国立中央大学校长)
  周鸿经 1948年-1949年(国立中央大学校长)
  梁希 1949年-1949年(国立南京大学校长)
  潘菽 1949年- (国立南京大学校长)
  1952年前工科负责人
  1920年-1921年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工艺专修科、国立东南大学工科主任杨杏佛
  1921年-1924年 国立东南大学工科主任茅以升
  1924年-1925年 河海工科大学校长茅以升
  1925年-1927年 河海工科大学校长杨孝述
  1927年-19##年 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周仁
  1931年-1932年 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顾毓琇
  19##年-19##年 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陆志鸿
  1944年-1945年 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陈章
  1946年-1947年 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刘敦桢
  1947年-1948年 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陈章
  1948年-1949年 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卢恩绪
  1949年-1952年 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钱钟韩
  1952年后
  1952年-1956年 南京工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汪海粟
  1957年-1959年 南京工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杨德和
  1959年-1968年 南京工学院第一书记兼院长刘雪初
  1973年2月—1974年10月 南京工学院革委会主任何冰皓
  1974年11月—1975年5年 南京工学院革委会主任林克
  1978年5月—1979年8月 南京工学院院长盛华
  1979年—1979年 南京工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吴觉
  1979年-1983年 南京工学院院长钱钟韩
  1983年12月—1986年12月 南京工学院院长管致中
  1985年-1993年 南京工学院院长、东南大学校长韦钰
  1993年11月—1997年10月 东南大学校长陈笃信
  1997年10月—2006年6月 东南大学校长顾冠群
  2006年6月—至今 东南大学校长易红
校歌  东南大学校歌 (调寄《临江仙》)
  词:王步高 曲:印青
  东揽钟山紫气,
  北拥扬子银涛。
  六朝松下听箫韶。
  齐梁遗韵在,
  太学令名标。
  百载文枢江左,
  东南辈出英豪。
  海涵地负展宏韬。
  日新臻化境,
  四海领风骚。
图书馆  东南大学图书馆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图书馆之一,其前身是   
东南大学老图书馆

始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藏书楼。1923年国立东南大学时期,独立建馆,定名为国立东南大学孟芳图书馆,该建筑被称为中国20世纪初期图书馆建筑的优秀作品之一。一百多年来,图书馆先后经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图书仪器部”、国立东南大学孟芳图书馆、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南京工学院图书馆等历史发展阶段,1988年,复更名为东南大学图书馆。2000年4月南京铁道医学院等院校与东大合并,2007年3月九龙湖新校区图书馆建成,目前,东南大学图书馆形成了以九龙湖校区馆为总馆、四牌楼校区馆、丁家桥校区馆为分馆的图书馆体系,整体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图书馆现有馆舍面积6.1万多平方米,总阅览座位6000多席,累计馆藏纸质文献293余万册,中文现刊3200多种,外文现刊906多种,中外文电子图书115.91万册,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2.6万余种,各类数据库129个。馆藏文献以理工科、生物医学为主,兼及人文社科、管理学科等,形成了电子信息、土木建筑、生物医学等学科的馆藏特色。各个校区分馆实行统一的开放制度,每周开馆时间达 98小时,主要阅览室从早上8时连续开放至晚间10时,年入馆读者约280万人次。图书馆公共阅览区为读者提供网络连接端口和用于查询的计算机终端,总馆公共区域可通过无线方式接入网络,读者可以方便地查询馆藏信息、使用各类专业数据库等。图书馆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提供网络信息服务,学校师生可以通过校园网上任意客户端自由访问各种数据库资源或自行预约和续借图书。
  图书馆设有采编部、系统与数字化建设部、九龙湖流通阅览部、九龙湖信息咨询部、四牌楼流通阅览部、四牌楼信息咨询部、丁家桥分馆、文献情报教研室和行政办公室等9个部门。现有在职职工146人,其中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15人,中级职称69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人,硕士20人。全体馆员本着“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努力为读者营造文明、有序、舒适、开放的学习和信息利用环境,为东南大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文献信息服务保障。
  教育部在东南大学图书馆设有“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和“教育部外国教材中心”,科技查新工作站面向校内外用户提供科技成果鉴定、评奖及科技项目的查新服务,外国教材中心以土木建筑和力学等学科的外国教材收藏为主。作为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成员馆和JALIS(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成员馆,东南大学图书馆还担负馆际合作共建的重任。JALIS在东南大学图书馆设有“江苏省高校工学文献中心”和“江苏省高校西文图书采编中心”,工学文献中心承担工程技术文献资源的建设,高校西文图书采编中心承担为江苏高校采集外文图书资源的任务。设于馆内的东南大学情报科学技术研究所,担负着图书馆学硕士点教学和各类型资源培训的工作。
  东南大学图书馆正朝着建设“有特色的,开放式、数字化、研究型的国内超一流大学图书馆”目标不断开拓,努力向前!
医学院  东南大学医学院源自南京铁道医学院,目前由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组成。下设有:
  ◆2所直属附属医院----附属中大医院(江苏首批三所三级甲等医院之一),南京市第二人民医院,暨南京传染病医院 、南京肿瘤医院
  ◆8所非直属附属医院
  ◆36所教学医院
九龙湖校区  东南大学一校五区的状况给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由于校区过于分散,使得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人为分离,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分离,削弱了教师与学生的联系,影响到人才素质的提高;由于校区过于分散,造成了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加大了学校管理、运行和控制的成本;由于校区过于分散,难以形成统一的校园文化和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难以获得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成长空间和校园环境。
  此外学校的校园总面积也严重不足,从国内外大学的经验和兄弟高校情况看,象东南这样规模的高校,主校区的面积一般需要3000-5000亩。
  基于上述原因,学校在2002年底做出了学校建设重点南移的战略决策,决定在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征地3700亩建设主校区(称为九龙湖校区)。新校区位于开发区南部的九龙湖畔,机场高速路以东,宁溧路以西,南京市二环路以北,地势开阔、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距四牌楼校区约20公里。江宁是南京市未来发展的主要区域,九龙湖校区所处的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南京市区与禄口机场之间。区内路网纵横、山清水秀、基础设施完备、区位优势明显,目前是南京三个开发区中引进资金最多、成长最快、发展势头最好的开发区。现已有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校区,南汽菲亚特、熊猫爱立信等国内知名的大学和企业在区内落户;正在开工建设的IT工业园、外贸工业园、台湾机电工业园、纺织工业园等产业园区也吸引了众多的客商入驻;这些都为学校今后充分发挥以工为特色、多学科综合的优势,与企业和社会形成良性互动,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九龙湖校区的建设不仅为加快新一轮学校建设发展、实现学校奋斗目标奠定了最基本最重要的物质条件,同时也为解决困扰我校多年的“一校多区”问题提供了重要契机。
  随着九龙湖校区即将开工建设,我校新的百年建设和事业发展已拉开序幕。九龙湖校区的建设将极大地拓展我校未来的发展空间,改变目前各校区的功能布局,学校的建设重点和管理重心也将发生很大变化。这是学校发展战略的一次重大调整,必将对未来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功能定位
  九龙湖校区将会建设为东南大学主校区。是学校21世纪发展建设的主要区域,东大新百年形象的标志,展示学校形象和对外开放合作的窗口;学校行政管理中枢,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基地、留学生培养基地、科学技术研究基地。
  调整的基本设想
  九龙湖校区建设是我校本世纪头十年建设和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实现新的百年辉煌的奠基之举,是布局调整的关键环节。新区建设规模大、投资力度强、质量要求高、建设周期长,校区布局和功能定位调整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既要坚定不移地围绕学校总体目标积极推进,又要考虑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一期调整安排
  时间安排为2003-2005年,2005年8月一期工程建成,入驻九龙湖校区的单位和部门为:
  学校党政机关的大部和部分院系机关的主体搬到九龙湖主校区;
  学校直属单位和教学、实验等教学辅助部门、后勤服务部门根据需要将主体大部搬入九龙湖主校区;
  除建筑系、医学院等少部分院系外,绝大部分一至三年级本科生教育全部搬到九龙湖校区;
  部分院系的四年级本科生与研究生搬至九龙湖校区;
  为本科教育服务的基础实验室、专业基础实验室,部分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研服务的专业实验室搬迁至九龙湖校区。
  二、三期调整安排
  时间安排为2005-2015年,二、三期工程建成,基本完成校区归并和功能调整:
  全部的全日制本科教育集中在九龙湖校区,其他校区不再承担本科教育功能;
  除少数专业学位等特殊情况,研究生教育基本上在九龙湖校区完成;
  大部分科研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入驻九龙湖校区。
学生规模  九龙湖校区一期学生规模为本科生12000左右;研究生3400人,其中博士生900人。
  二、三期完成后学生总规模在3.2万人左右,其中本科生2万人,研究生1.2万人。
院系与专业设置  东南大学院、系、教研室及干部名单
  吴健雄学院
  荣誉院长 丁肇中 院长 易红(校长兼)
  副院长 李久贤 钟辉
  理学院
  院 长 陆祖宏
  副院长 王明新 黄洪斌 孙岳明(兼) 罗立民 陈建龙(兼) 顾宁(兼)
  数学系 
  主 任 陈建龙
  副主任 张福保 董梅芳 薛星美 杨 蕙 (兼)
  教研室 应用数学、概率统计、计算数学、基础数学、高等数学 应用数学研究所 概率统计研究所
  物理系
  主 任 杨永宏
  副主任 王勇刚 施智祥 汪 军 戴玉蓉 裴 锋(兼)
  教研室 大学物理 应用物理 实验物理 医学物理
  学科组 凝聚态物理 光学 理论物理 课程与教学论 
  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
  院 长 顾 宁
  副院长 汪 丰 谢建明 程 斌(兼)
  学科组 分子及生物分子电子学 医学图象处理 医学成像 医用仪器
  化学化工 学院
  院 长 孙岳明
  副院长 林保平 周钰明 肖国民 熊仁根 邱佳川(兼)
  教研室 普化 无机及分析 有机化工 物理化学
  人文学院
  院 长 樊和平
  副院长 张天来 黄士明 董群 高晓红 王兵(兼) 李宇青(兼)
  哲学与科学系
  政治与公共管理系
  中国语言文学系
  旅游学系
  医学人文学系
  经济管理学院
  院 长 徐康宁
  副院长 何建敏 仲伟俊 李 东 陈良华 祝虹(兼)
  管理科学与工程系
  工商管理系
  经济贸易系
  金融系
  财务与会计系
  经济学系
  电子商务系
  物流管理工程系
  土木工程学院
  院 长 李爱群
  常务副院长 王锦麒(兼)
  副院长 邱洪兴 张 星 郭小明 李兆霞 陈 镭(兼)
  建筑工程系
  工程力学系
  环境工程系
  建设与房地产系
  交通学院
  院 长 王 炜
  副院长 程 刚 黄晓明 陈一梅 秦 霞(兼)
  道路工程系
  道路与铁道工程研究所
  交通工程系
  交通工程研究所 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研究所
  桥梁工程系
  桥梁与隧道工程研究所
  运输与物流工程系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研究所
  地下工程系
  岩土工程研究所
  测绘工程系
  南京北极测绘研究院
  港航工程系
  港口航道与水利工程研究所
  地理信息工程系
  地进信息工程研究所
  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
  建筑学院
  院 长 王建国
  副院长 董 卫 刘博敏 冷嘉伟 钱 强 段 进(兼) 高 嵩(兼) 郑 炘
  建筑所所长 齐 康 副所长 高 晶
  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 
  名誉院长 齐 康
  院长 王建国(兼) 
  常务副院长 段 进
  总建筑师 杜顺宝 
  总规划师 段 进(兼)
  教研室 建筑设计城市规划 风景园林 建筑物理 建筑技术 建筑历史 美术 CAD
  机械工程学院
  院 长 汤文成
  副院长 倪中华 陈云飞 贾民平 孙莉玲 张文锦 冀民
  工培中心主任 冀民(兼) 副主任 张文锦(兼)
  学科组 机械学 机电控制及自动化 现代制造技术机械动态分析与控制 电子机械设计 工业控制与质量保证 电子设备 结构工程技术与成型技术
  能源与环境学院
  院 长 金保升
  副院长 张小松 王明春 陈晓平 郝英立 傅行军(兼) 吕锡武 蔡 亮(兼)
  热能工程研究所所长 金保升(兼)
  副所长 张小松(兼)王明春(兼)陈晓平(兼)郝英立(兼)傅行军(兼)
  教研室 电厂热能动力工程 工程热物理 热能工程 生产过程自动化 热工基础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院 长 尤肖虎
  常务副院长 张锡昌(兼)
  副院长 洪 伟 吴镇扬 孟 桥 陈晓曙 陈 涛(兼)
  教研室 无线电技术 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水声电子工程 信息工程 电子线路 电路基础 无线电应用软件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院 长 黄庆安
  副院长 崔一平 堵国梁 雷 威 张晓坚(兼)
  电子所所长 王保平(兼) 副所长 黄庆安(兼)崔一平(兼)
  教研室 电子技术 电子物理 微波毫米波 光纤技术 电子束与显示 真空物理与技术 光电子技术 电子材料与元器件 集成电路与系统 半导体器件与微电子学 分析测试中心 集成电路CAD与制版中心
  自动化学院
  院 长 费树岷
  副院长 袁晓辉 孟正大 叶 桦 金立左(兼)
  学科组 自动化仪表及装置 电力拖动及自动化 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 电路系统及CAD 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 工业自动化 自动化研究所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院 长 罗军舟
  副院长 翟玉庆 金远平 刘国兴(兼)
  学科组 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网络和通信 人工智能及CAD 基础及理论 系统结构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院 长 潘冶
  副院长 余新泉 潘钢华 薛 烽 封卫东(兼)
  教研室 金属材料 建筑材料及制品
  电气工程学院
  院 长 程 明
  副院长 黄学良 谭东伟(兼)
  教研室 电力系统及自动化电气技术 电工基础 电机
  外国语学院
  院 长 李霄翔
  常务副院长 刘思明(兼)
  副院长 徐思雄 施培芳 刘须明 
  教研室 大学英语第一教研室 大学英语第二教研室 英语专业教研室 研究生英语教研室 少数语种、成人英语教研室
  体育系
  主 任 陈 瑜
  副主任 蔡晓波 章 迅 朱道友 方信荣
  军事教研室 主任 杨向东(兼)
  教研室 基础 女生 专项
  仪器科学与工程 学院
  院 长 宋爱国
  副院长 倪江生 况迎辉 黄曙平(兼)
  教研室 测试技术及仪器 检测技术及系统 精密机械仪器及惯性技术 精密仪器及智能机械
  医学院
  院 长 浦跃朴(兼)
  副院长 刘乃丰(兼) 王振芬(兼) 谢 维(兼) 黄培林(兼)
  兼职副院长 滕皋军 赵春杰
  基础医学院
  院 长 谢 维
  副院长 张建琼 刘汉义 李新荣 曾水林 姜平波(兼)
  临床医学院
  院 长 刘乃丰
  副院长 陈宝安 刘志勇 刘必成 蒋 犁 张俊琴(兼) 刘岐山
  公共卫生学院
  院 长 刘 沛
  副院长 尹立红 沈孝兵 邱振清(兼)
  苏州研究院
  院 长 胡敏强(兼)
  常务副院长 张为公 
  副院长
  海外教育学院
  院 长 黄 凯
  副院长 杨智勇
  艺术学院
  副院长 王廷信(主持工作)
  副院长 程明震
  法学院
  院 长 周佑勇
  副院长 孟 红 高 歌(兼)
各院系代码  1 建筑学院 2 机械工程学院3 能源与环境学院4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5 土木工程学院6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7 数学系8 自动化学院9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10 物理系11 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12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3 人文学院14 经济管理学院16 电气工程学院17 外国语学院18 体育系19 化学化工学院21 交通学院22 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24 艺术学院25 法学院26 学习科学研究中心41 基础医学院42 公共卫生学院43 临床医学院61 吴健雄学院71 软件学院
通信地址  本部四牌楼校区:
  地址:南京市四牌楼二号
  邮政编码:210096
  九龙湖校区: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东南大学
  邮政编码:211189
  丁家桥校区:
  地址:南京鼓楼区湖南路丁家桥87号
近年东南大学录取分数线
  • 录取分数线
  • 专业分数线
高考科目: 生源地: 年份:


年份
最低
最高
平均
投档
录取人数
录取批次


2009533601566--5本科一批2008535585547--5本科一批2007530563542--4本科一批2006519571539--5本科一批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7 14:57 , Processed in 0.268849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