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南庄氏庄园
![]()
庄氏庄园,位于鲁南临沂莒南县城北15公里处,坐落于陡山脚下、浔河之畔,曾是我国北方地区著名的以堂号为特色的庄园式建筑群体。据史料记载,自明朝万历年间始兴,经过400多年的风雨历程,到民国年间,其势力延伸到鲁、苏、豫、皖四省,成为富甲鲁南、名扬全国的豪门大户。 这座庄园的显著特点有三个:一是标志家族声名显赫的堂号之多,鼎盛时期计有百余家,有名的大堂号有72家;二是庄园前堂后室四合院风格,青砖瓦房屋计5000余间,面积达15平方公里,其建筑规模国内罕见;三是它还是当年八路军115师司令部驻扎地、山东省人民政府诞生地,因此有“红色庄园”的美誉。 卖烧饼的孩子考中进士 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也是庄氏家族兴旺发达的起点。 400年前的明万历年间,大店村中韦氏家族势力强大。家境贫穷的庄希孟之子庄谦,弱冠之年没钱读书,只有在学堂门口卖烧饼谋生。他天资聪明,记忆力超群,虽不能与同龄孩子同屋读书,但他在卖饼的同时隔窗聆听先生授课,也将老师所授知识烂熟于心。一天,先生王凯有事外出,临走时给学生布置下作文题目。面对题目,学堂的孩子大都抓耳挠腮面面相觑,纷纷责怪老师出题艰深。窗外的庄谦无意中一句“这有何难?”让韦氏家族的孩子们都用鄙夷的眼光看着他,谁知庄谦立刻口述文章,字字珠玑,韦氏孩子们见状纷纷向他讨教。先生批改作文时,顿觉学生不似平日水准,便一一问清情由,方知是门外卖烧饼的孩子所助使然。王凯爱才心切,立刻登门请庄谦进学堂读书,并以烧饼由学堂学生们分包、免收学费为条件,打消庄家读书求学的后顾之忧。 庄谦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更加发奋努力。在老师的精心培育下,他将《左传》、《汉书》等文章背得滚瓜烂熟。明万历47年(1619年),庄谦赴京荣登壬子科进士,被授汝宁府推官,后升任浙江道监察御使,巡按陕西八府。 父庄希孟敕封文林郎,叔父庄希禹封威远将军。其后族人矢志读书,孜孜不倦者代不乏人,大开读书做官发家之路。大店的重视子孙教育成为传统,如庄谣之父曾立严规:不许新婚的儿子回家吃住,只许在学堂努力读书。庄谣曾刊印《课子随笔》教族人切磋学问,总结教学经验。清道光年间,庄在芳立“文昌学社”,庄恩植结“思成学社”,使学塾的家教水平不断提高。大店东面山上建有5间正殿做了庄氏学府。1830年,在浔河南岸建林后花园,后改为学校,设书房和学生宿舍。光绪三十年,庄余珍首倡“朱陈店中学”,开创办学新风。 庄氏家人求学共中有进士10名、举人20名、拔贡等200余名,民国初年还有8名青年男女赴海外求学。官员上至明代巡抚、清代道台,下至民国的国会议员等任职者百余人,成为鲁南苏北最大的名门望族。科举在把一门望族中的佼佼者引入仕途的同时,庄氏族人们开始借势发迹,广置土地、占山固水、聚敛资产,一些富户开始构筑豪宅大院,随后族人竞相仿效,逐渐形成一处特色独具的庞大庄园群。 “白菜帮子”不吃香 在大店,至今庄氏后人仍有“白菜帮子不吃香”一说。庄氏家族鼎盛时,曾占有土地和山场10万余亩,佃户2000余家,横跨4省7县,民间有“人行十日,不吃他家饭,马行千里,不吃别人草”之说。庄氏家族靠收取地租积累资本,以此大兴工商业。自清朝中叶起,庄园内的豪门宅院也以“堂号”命名,既以此显赫自家,又以此作为独特品牌在同族各业中激烈竞争。 在现存的居业堂院落里,庄氏后人庄虔玉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清末民初年间,居业堂中兄弟两人,老大庄伯鳌,老二庄伯才。老二留学日本,受到西方的科学文化熏陶,深知强工重商乃为富国强民之路,多次写信劝导大哥卖掉土地,在当地或去大城市开商店办工厂,可直到庄伯才从国外学成归来,大哥也未接受弟弟的主张,乐此不疲地当土财主,庄伯才当面说他大哥是“白菜帮子”,渐渐地,这话被演义成脑袋不开化的土地主,即“白菜帮子不吃香!” 大店庄氏从清末开始兴办实业,至抗日战争时期,达到了相当规模。据史料介绍,抗战前,庄氏家族在外地兴办的工商业主要有:贸易公司5处、车行3处、汽车站2处、钱庄银行7处、煤矿1处、针织厂3处。1907年,庄氏族人在大店镇北门里设立了“小广寒”电影院(手摇发电),还在济南开设了山东省第一家电灯公司。民国年间,在大店庄的主街上,庄氏家族当铺商号林立,饭馆茶室遍布街巷,药铺账房随处可见,72堂堂堂有自己的工商业项目。 庄氏名人———庄陔兰 庄陔兰是庄氏家族第14代传人,五岁入私塾,十七岁中秀才,三十四岁中进士,钦点为翰林,年轻时期曾经参加过同盟会,是庄氏族中的佼佼者。 1906年,庄陔兰从翰林院保送日本留学。在日本期间,他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从此开始了革命生涯。1914年庄陔兰任山东省民政长官公署秘书长兼省图书馆馆长,第二年,又被选为山东省议会副议长,后又当选为国会参议院议员。 在庄家的大门上刻着一副对联,上联是“种德收富”,下联是“乐善永年”。为什么庄家会把一副对联刻到门上去呢?原来,由于庄陔兰的书法非常好,每年春节时他写的对联刚贴到大门上就会被人揭走。无奈之下,他只好写了这副对联直接刻在门上,这也成了庄氏庄园里的一道小小的风景。 庄陔兰的仁爱治家在当地可是有名的。即便是庄家的米仓,也装载着庄陔兰仁以待人的故事。 有一年秋天,庄陔兰的管家出去收粮,看着当年的麦子大丰收,管家起了贪心。他叫来妻子,让她把新收的麦子推一车回家去。管家的妻子误会了丈夫的说法,把这车麦子直接推到了主人家里。庄陔兰见到新收的麦子没进仓库而推回了家里,一问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没说什么,而是让人装了一车旧麦子送到管家家里。管家回来一看就明白了,赶紧到主人家去认错。庄陔兰一笑而过,并说:新麦子吃了上火,我给你换车沉年的吃。 抗日战争结束时,庄陔兰已经到孔府任书法老师快10年了。1946年9月,时年74岁的庄陔兰逝世,葬于孔林,为孔氏茔地里唯一的一位外姓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