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舒氏宗亲】鹤庆商帮:舒氏家族的兴衰之路

[复制链接]

7

主题

0

听众

7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23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0-12-25
注册时间
2010-12-2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九百九   发表于 2010-12-25 12:26:4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九百九 于 2010-12-25 12:27 编辑


如果不是重新编撰族谱,祖上的辉煌或许在不久后,后辈们将不再能清晰的复述出来


        清晨,我在鹤庆老街的一家古董店外停了下来。店员正在用刷子清洗一块待售的窗棂,复杂的雕工证明它应该曾经属于一个大户人家,洗净的部分已经看不出它原有的颜色。这让我似乎有了一种“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的错觉,只不过,尘埃封盖住的不是大乔小乔的幽梦。前朝往事中,隐藏着一段段鹤庆商人的财富故事。


舒家后人舒自益

       随着兴盛和经营规模日趋扩大,舒氏家族、鹤庆城乡富绅、小官吏等纷纷入股,兴盛和商号在丽江、大理、中甸等地的商号发展到了36处,批零兼营,经营物品从茶叶、布匹、药材到日用百货、矿产品、缅金、英印缅百货等。因为鹤庆兴修水利,政府资金不足,希望兴盛和垫资支付民工款项。兴盛和在此时发行了一批号票,民工可凭号票到兴盛和旗下各地商号兑换银两、货物,这让兴盛和开始进入到了金融业中。在1877年,兴盛和商号在鹤庆开始办理活存透支、经营划拨、官员私款存储等业务,并发行面额为一佰文、伍佰文、一仟文的纸币,为鹤庆境内最早的大钱庄。至民国初年,兴盛和商号在鹤庆、下关、昆明、成都、上海、武汉、重庆、香港等地共有35个分号,其中在香港设立了主营汇兑业务的钱庄。在舒自益出生之时,其父亲曾经在香港参与过这个钱庄的经营。
账簿记载了舒氏商号最后的时光

        鹤庆老街上的古董店不下5家,规模都不算小,这或许是鹤庆县城与其他县城的最大区别。先辈们的商业帝国一步步崩塌后,他们衣锦还乡时留下的足以光宗耀祖的大宅院如今也一个个消亡,留下的那些剑川木匠精心制作出来的窗棂、家具也被收集起来作古董*****。

        一个做了10多年古董生意的老板说:“如今乡下还有这样的古董的地方已经越来越少了。”我指着一个牌匾问:“这个是哪家大商号或大家族留下的呢?”老板摇了摇头说:“不知道。”对于他来说,店里堆积如山的旧物怎样才能卖出好价钱似乎才是最重要的。在他抱出来的一摞泛黄的故纸堆里,不仅有民国时期的小学教材,还有年代更久远的布满虫洞的古籍,只不过我们没能找到诸如商号账簿一类的旧物。

        顺着这条街向东的不远处就是县人民政府,这里曾经是旧时县衙的所在地。县政府大门对着的马路上,横跨着一座钟鼓楼,名叫云鹤楼,有着近500年的历史,曾经3次被毁。最后一次重修,是在鹤庆商帮的鼎盛时期,由一个叫丁槐的鹤庆富商家族捐资修复。那位曾经历任贵州遵义镇总兵、广西右江镇总兵、广西提督的将军不仅在中法战争中将法国人打得落花流水,在商场上也颇有建树,他经营的丁氏“庆昌和”商号在鹤庆、下关、保山、昆明、汉口、北京都设有分号,获利颇丰。但丁家并不是鹤庆商帮中最为显赫之族。“义商”舒金和代表的舒氏家族,以及以红顶商人蒋宗汉为代表的蒋氏家族,都从不同角度将鹤庆商帮的商业智慧诠释到了极致。

       云鹤楼东北一片的城区,如今是舒氏家族后人们居住相对集中的区域。穿过一条悠长的巷子后,我们在一个不太老的宅院里见到了舒家后人舒自益。关于家族商业帝国兴起、衰落的记忆,这位生于1935年的老人更多的是从祖上商号的账本上获得的。在儿时,习字用的草稿纸是记载着商号最后没落时光的账簿。如果不是重新编撰族谱,祖上的辉煌或许在不久后,后辈们将不再能清晰地复述出来。

       从黄昏开始到夜晚11点,舒老一口气讲了4个多小时,一个消失的商业大族的历史在我脑海中清晰了起来。舒氏家族的商业帝国舒家祖辈并非鹤庆人。因屯兵从中原移民到了鹤庆。当舒家在鹤庆发展到第九世的时候,已经有人到腾冲、云龙等地经营玉石、黄金等。在那一辈中,一个叫舒金和的人在1835年呱呱坠地,母亲同样是在鹤庆以卖豆粉起家。

       但鹤庆最早的商号,并非舒氏创办。1850年,李恒春创办鹤庆首家商号“同心德”,他迅速发迹,成为当地人所称的“李百万”,奠定了李氏商号在鹤庆4大商帮家族中的地位。

        就在李恒春的商号日益繁盛的时候,10多岁的舒金和兄弟遭遇了一场父母忽然在同一个月内病逝的变故。按照当时的礼制办完丧事后,舒金和家已是家徒四壁。兄弟二人不得不外出谋生,往来于永昌(保山)、腾越(腾冲)等地。舒金培学医,舒金和在号铺里学会计。在一次回家途中,舒金培病死,留下七个月大的孤儿舒良弼给舒金和抚养。老板见舒金和有经商的天分,资助他回鹤庆结婚,相约完婚后回保山继续经商。

       完婚后的舒金和没有回到保山,他开始在岳父的资助下在迪庆经商,贩运烟土到康定卖,返回时又从当地购买来自陕西的土布到中甸卖,几年后,开始收购药材、土特产。

        此后的发家故事,如大多数鹤庆商人们一样普通。但对于舒金和来说,因本金不多,只能与四川、陕西商人做先赊货,后结账的“期盘”生意。虽然经营规模较小,但他恪守诚信,如期结清货款,很多商人都十分喜欢和他做生意,人们称赞他是可信赖的商人。一位陕西商人在炉城开办的大商号世丰合与舒金和做“期盘”生意时,在赊给舒金和的布匹中,漏记了八百两白银的货款,舒金和核实账目后,如数归还,这让舒金和诚信经营的名声也越来越大,世丰合允许他“赊盘”,扩大交易。几年后,舒金和已经赚到了几十万两白银,积攒到第一桶金。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6 04:36 , Processed in 0.206512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