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江西移民与“怀德堂”的多种创意
![]()
怀德堂
清道光八年,也就是公元1828年,一个江西人不远千里,来到山东东阿县定居。是什么力量让一个“江西老表”断然远走他乡?在传统中国,故乡被称为“桑梓地”,除非在故乡混到穷途末路,否则没人会轻言迁移。牵引江西老表来到东阿县的关键力量,就是阿胶。这个江西人名叫涂我梗,是个读书学子,且精通医理。可惜他尽管满腹经纶,偏偏科场失意,就是登不了“天子堂”。干脆放弃仕途,转而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他对东阿阿胶尤其钟爱。当时在江西,正应了前文说过的“真阿胶极难得”之状态。这位涂我梗之所以移居东阿县定居,第一动机自是希望能够比较容易获得“真阿胶”入药,此外,他还有另外一重野心,那就是兼顾经商,自己经营东阿阿胶。 涂氏阖家迁徙而来,建立了涂氏“怀德堂”,行医并兼制作阿胶,两者互为表里,从此代代相传。鼎盛时期为上世纪30年代,涂氏的药店有八间胶房,十口胶锅,年产阿胶1400斤左右。产品主要销往江西、云南、湖北、四川、江苏、山东、黑龙江等省。销路最多的是广东、上海,并由华侨从这些口岸转销国外。事实证明涂我梗果然是个有医道又有商业头脑的人,他的产品充满创新力,并不断完善营销模式:先后改进创制了参茸胶、藏红花胶、上清胶等新产品,使阿胶不再是单一运用,呈现出颇为现代气息的营养配伍思路与结构。同时坚持“货真价实高品质”的原则,从源头上一丝不苟,原料把关极严,宁可多花成本也在所不惜。涂我梗特别注重阿井水系和选皮:以黑驴皮为主,要占到总量的80%,每张驴皮还必须在10斤以上,无虫蛀、霉烂、干燥无泥沙。熬胶时,不能一锅烩,得分成黑驴皮锅、杂色皮锅、边皮锅,碎皮锅和腿部皮,样样都区分开,单独熬制,并根据皮的种类和不同药物配方命名分级。比如说“上清胶”,要下辅料冰糖、南酒(绍兴酒)、芝麻油,打沫时加阿井水,每一道工序都力求做到尽心到位。为什么加黄酒?因为这种“上清胶”的主要销售地,就是江浙一带。江浙民风嗜好黄酒,对黄酒的舒筋活血滋补养颜等功能非常熟悉也非常信赖。涂氏增添黄酒作为辅料,可谓“入乡随俗”投其所好,对目标消费者的特点与需求研究很透彻,对民俗心理也很关怀体贴。可见,涂氏怀德堂独领风骚近百年,日新月异绝非偶然。故事结尾,让我们重温药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的那句名言:“阿胶本经上品,弘景曰:‘出东阿,故名阿胶’”,寻觅民族瑰宝,知其源头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