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启先浏阳围山书院
![]()
“此地有围山高耸,溪水环绕,宅我校于其中。听鸟雀吱吱,水声潺潺,我们在此间乐也融融。努力求学业,造就优良国民,矢志救国,毋忘父老,作育热忱,我围山万古长青。” 这是围山学校的老校歌,围山学校的前身就是浏阳八大书院之一的围山书院。 正如歌词中所言,在“岗峦围绕,盘踞四县”的大围山山麓,在东门集镇东隅,左依虎行岭、右傍浏阳河的围山书院秀然而出,在经受一百多年的风雨历练后,依然翰墨留香。 松高桂郁一院阴凉 走进围山书院,书院正门上“围山书院”四字牌匾高悬,两侧石柱上,刻着书院创建人涂启先撰的一副对联:“心远地自偏,果能敬业乐群,此处亦名山广厦;民兴在经正,愿共守先待后,尽人为吾道干城。” 叩开沉重的木门,庭深院静处,袭人的阴凉扑面而来。地面上飘满落叶,使得书院更添了几分沧桑。抚摸着墙壁上的青砖,仰望着屋顶的古瓦,天井里四棵古树直指向云天,琅琅书声似乎正自时光深处幽幽而来…… 。据当地人介绍,天井里的四棵古树分别是两棵桂树和两棵罗汉松,都是创建人涂启先当年亲手所植。现如今虽斯人已去,但依然松高桂郁,书声琅琅。 呕心沥血创建书院 涂启先,字舜臣,生于公元1833年,卒于公元1899年,东门都佳塅人,清同治癸酉科优贡,曾任教于长沙岳麓书院及浏阳南台书院,与欧阳中鹄相交甚笃,彼此先后为谭嗣同师。 1879年,谭继洵将爱子谭嗣同托付于涂启先门下,学习儒家经史。授课时,涂不受前人注释所囿,自由发挥,常抒发反对列强入侵的爱国感慨,其忧国忧民、改造旧中国的思想给谭嗣同以极大的影响。 因见晚清朝廷腐败无能,屡遭列强侵犯,涂启先痛心疾首,遂无意仕途,志不为官,故清廷授八旗官学汉教习而不赴任,县举孝廉方正亦不受,并远避达官贵人,先后多次谢绝当朝达官显贵邀请,坚决不出山为官。前有湖广总督欲聘为幕僚,他以老母在不远游而婉言谢绝,后有湖南巡抚以字画作礼物召其相见,他避而不见。虽然涂公一生洁身自爱隐居梓里不肯出仕,但并未遁世无为,而是潜心兴教,矢志以办学来唤醒民众之觉悟,并视此为救国强民之道。 为彻底改变愚昧落后的乡风民俗,涂启先不顾年迈多病,毅然首倡创建围山书院,并将祖传旱土五亩献出作为建院基地,随后又捐出二十石田租作建院资金。在他的首倡和带动下,当地开明绅士踊跃捐资,为书院筹集了一千多石田租的田产作为办学基金。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春,书院破土动工。 书院建成后,涂启先仍不忘彻夜操持事务,第二年终因病体操劳过度而与世长辞。涂公虽辞世而去,但其恩泽仍如滔滔浏阳河水惠及乡民,亦如他亲手植下的松桂,给后人洒下一片阴凉。 琅琅书声响彻百年 围山书院初建成时,总建筑面积为1635平方米,主体建筑分前后三栋左右三厅。中列单元为门厅、礼堂及后院三进,每两进之间均有天井相连,现四个天井内有四棵古树参天。左右两列单元亦为三进,各单元之间有间墙相隔,开拱形侧门相通。校舍四周有围墙,校舍前有操场后有花园,围墙东西两端各开一槽门,隔操场相望。现在中列单元保存完好,青砖、石柱、木梁依然记忆着书院经历过的沧桑百年巨变。 当时的“山长”为涂质初,涂启先长子,这是书院的首任校长,也是惟一的“山长”。 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围山书院更名为“上东围山高等小学堂”(“山长”也改称“堂长”),学习内容及教学形式也有了相应改革,现代科学文明开始叩开山区的大门,并经由课堂深入人心。 1912年,按照当时教育部规定,改“学堂”为“学校”,于是“上东围山高等小学堂”便改名为“上东围山高等小学校”,“堂长”又改称“校长”。从此开始按班级招生,分班教学,并记载班次。起初是男女分校,此处仅是男校,女校设在瑶前。直到民国15年(公元1926年),才男女并校。当时课程有国文、算学、修身、历史、地理、自然、英文、体育、音乐、美术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当局加紧对苏区发动“围剿”,1930年学校被迫停办。1934年又开始办学,校名改为“上东围山高等小学校”,班次与以前相衔接。抗日战争期间,为避免日机轰炸,学校迁到瑶前办学,抗战胜利后,又回原址办学。1946年校名改为“上东镇中心国民学校”,一直沿用直解放前夕。 解放后,这里改为一所完全小学,首先命名为“浏阳县第十二完小”,1951年下期改为“浏阳县第十九完小”,1956年改名为“浏阳县东门完小”,1958年下期开始创办完小附中班,开始开设初中班。1966年下期,“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闹革命”,此后两年内上课时断时续,教学秩序很不正常,校名、学制也有所变化。1969年,中学部与小学部管理体制分开,并决定将中学部收为县办,取名为“东门中学”,直属县管,系当时全县14所县属中学之一。1970年春开始招收一个高中班,成为一所完全中学。小学部自1969年分开后,仍叫“东门完小”,由当时东门公社管理,1972年下期另迁新址,从此这里就专办中学。1975年下期高中下放到公社办,白沙、中岳、大围均办起了高中班,这里交由东门公社办。1978年下期,学校复又收归县办,命名为“浏阳县第十四中学”,合并白沙、中岳、大围三所社办中学的高中班。1990年下期,初中部与高中部分开,初中另迁新址,此后这里专办高中,仍称“浏阳县第十四中学”,1993年浏阳撤县设市后遂改为“浏阳市第十四中学”,直到1999年撤消。至此,琅琅书声刚好在围山书院响彻百年整。 红色革命激情燃烧 大围山地处湘赣边境,是中国工农革命的老苏区,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大山的英雄儿女们前赴后继、勇往直前,不少人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据《大围山镇志》记载,当地1950年确认和1956年、1986年追认的革命烈士就达682名之多。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围山书院与革命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的校长、教员乃至学生,不少都是革命志士,他们抛头颅撒热血,为山区为新中国的灿烂明天谱写了壮丽诗篇。 1895年,黄建中出生于达浒书江村的农家,11岁时考入长沙长郡中学,与李富春同班,两人交谊甚笃。黄建中与蔡和森、李维汉、李富春等立志改造旧中国志士一起,共赴法国留学,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21年秋,黄建中与周恩来、蔡和森、李富春等一百多名革命志士一起,被法国政府以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罪名”驱逐回国。1923年,时年28岁的黄建中在东门围山高等小学校任教国文,一边教书一边积极参加革命宣传活动,在他的宣传和动员下,围山学校的一些师生和周边的群众走上了革命道路。1930年攻打长沙的战斗中,黄建中的一批学生浴血奋战,何性初、范文日两位学生壮烈牺牲。次年,在执行上级任务时,黄建中不幸被捕,不久遇难。 吴兆甘(又名兆观、厚观)1885年6月出生于东门,曾在围山高等小学校任教多年,是围山学校出类拔萃的教师之一,更是中国共产党杰出的地下工作者。1927年9月12日,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在毛泽东同志的率领下,攻克了白沙、东门,当时在三团团部任政治干事的吴兆甘无比兴奋地挥笔写下了一首充满革命豪情的诗:“牺牲换人群幸福,革命是吾侪生涯;且将点滴血和泪,浇遍天下自由花。”不久吴兆甘与其父因病掉队,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杀害于浏阳河城区段的状元洲上。 1927年5月“马日事变”后,毛泽东同志秘密来到东门、白沙,召见当地工会、农会负责人,商讨反击国民党右派政变的紧急对策,当时东门围山高等小学校校长钟泽南(共产党员)是毛泽东的同学,商讨完工作后毛泽东就住在学校附近的涂家祠堂。随后当地组织农民自卫军向永安市集结,准备围攻长沙,讨伐许克祥,但中途奉命撤回,党组织被迫转入地下活动。7月,当地百余名农民赤卫队员、工人纠察队员,分别由当地共产党员李笠渔、吴兆甘带领,转移到平江长寿街与浏阳工农义勇军会合,后被编入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1927年中共“八七”会议后不久,秋收起义爆发,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在毛泽东率领下从江西铜鼓向白沙进发,他们首克白沙,继克东门。在攻克东门的当天晚上,毛泽东领导的第三团第一营第三连便驻扎在围山学校。第三天,部队开到白沙上坪,召开了秋收起义的准备会议。 …… 先人走过,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脚印,现如今这里既有迷人的自然景观,又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革命史迹,经济发展迅速,文教事业兴盛,而围山书院依旧古松苍翠,丹桂飘香,那“造就优良国民,矢志救国,毋忘父老”的歌声还在浏阳河水的伴奏下轻轻吟唱 红网7月12日讯(潇湘晨报实习记者 张祥 记者 贺银河 实习生 李曙)虽然已经年满110岁,浏阳市大围山镇的围山书院却一直充当着东门中心完全小学的活动礼堂,平时,孩子们在书院空旷阴凉的厅堂里打乒乓球、排演晚会或进行其他集体活动,校长周辉文总是站在屋檐下看着孩子们开心地打闹,但现在,他常常开心不起来。 10多年来,一身“病痛”的老书院始终让校领导头疼,墙体下沉、屋梁腐烂、瓦片挪位,木质地面还被白蚁啃噬,几乎每年都要接受一到两次维修,但由于无法筹措到足够资金,维修只能限于粉刷墙面、换补瓦片等方面。“这些工作只是小打小闹,得进行一次大修才叫人放心。”昨日,周辉文看着破旧的书院,说自己“心里很痛”。 老师用竹竿拨瓦片挡雨 东门完小活动礼堂就是围山书院,前后三栋,左右三厅,总面积800多平方米,正厅有10多米高,传统形式的房顶因木料腐烂已呈黑色。四周墙面大片墙漆脱落,空白处被孩子们画满了铅笔画。 在书院正厅,一块长约2米宽约1米的大牌子放在电视柜上,“一切为了孩子”六个红色大字很显眼。电视是为寄宿学生准备的,节假日不能回家的孩子,就在礼堂里看电视或打乒乓球。“下雨天孩子们不能在室外活动,就转到这个礼堂里,”周辉文说,“这个时候就怕打雷刮风,因为随时可能有瓦片掉下。”但除了这个书院,没有更好的场地可以作为室内集体场地使用。每次下雨,老师们一边吆喝着劝开打架的孩子,一边拿着竹竿拨弄漏出缝隙的瓦片。 很珍惜其历史价值 周辉文时常想着书院维修的事情,除了因为书院是孩子们的活动礼堂外,还在于它的历史价值,“这么好的历史建筑不保留下去太可惜了”。围山书院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创建者是谭嗣同的老师涂启先,当时总占地面积3039平方米,建筑面积1635平方米,名列浏阳八大书院之一。令周辉文尤其骄傲的是,这里曾走出开国将军石敬平等一大批革命人士,毛泽东的同学钟泽南先生曾在这里任校长。 围山书院还是东门完小的前身,百年历史里经过了好几次迁址、更名或分散、合并等,1999年正式定名为大围山东门中心完全小学。这栋古宅在110年的风风雨雨里,充当儒生的讲坛、革命起义者的集中地、爱国学生的演讲台。 网上发帖求维修费 周辉文常常想着对书院进行一番彻底维修,“我想在不改变它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大修。”周辉文说,“腐烂的房梁要换掉、屋瓦基本要重盖、房基要加固……反正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但主要问题还是没钱”。 按照有关规定,围山书院在东门完小里面并归东门完小使用,那么其有关维修工作就应该属东门完小负责,周辉文曾多次向浏阳市教育局申请拨款维修书院,平均每年也能获得数千元用于一到两次的简单维修,但对于周辉文所希望的“大修”来说,数千元无疑是杯水车薪。 周辉文也曾在互联网上发表帖子,将书院的现状用文字和图片结合的形式发布出去,希望获得社会帮助,但至今没有从该渠道筹到过钱。 [稿源:红网综合] [作者:张祥 贺银河 李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