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博 | 拿什麼拯救你,中國的文化語境。

[复制链接]
查看16257113 | 回复0 | 2017-12-5 10:3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乡博 | 拿什麼拯救你,中國的文化語境。2017-12-04 喜歡就點— 誰最中國
640.webp (1).jpg
640.webp (2).jpg

拿什么拯救你,中国的文化语境。
汉语
曾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在汉朝,它是汉赋
在唐朝,它是唐诗
在宋朝,它是宋词
在元朝,它是元曲
……
中国文化的语境
曾经以诗词歌赋的形式
承载所有中国人的诗情和画意
白墙为纸
墨竹映画
雨打芭蕉
光阴爬墙
借山而居
……
中国文化的语境
在诗意中晕染
在神性中荡漾
最理想的生活
就是活在诗里、活在画里

640.webp (3).jpg

640.webp (4).jpg



拿什么拯救你,中国的文化语境。


    中国文化的语境,一直以文字为最佳载体,在历史长河里,它承载中国延续千年的文脉和语境之美。可在当代,瑞典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说“中国语言的整体语境已经不美”的时候,中国文字终于跌落下中国语境的神坛,变成网络语言的粗俗和暴力的代名词。

而此时,却是中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风起云涌的时候,这是何其的悲凉,这是何其的忧伤。呜呼哉唐诗,呜呼哉宋词,呜呼哉中国文化的当代语境……。就在我们为中国文字深深叹息时,“中国文化,当代语境”的旗帜已由文字转变为设计,正在悄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衣食住行……。

640.webp (5).jpg 640.webp (6).jpg

拿什么拯救你,中国的文化语境。


    “如何呈现中国文化的当代语境之美”?!当我们把过多的注意力和精力放在传统文化时,一大批设计师却正在用践行,实践着“中国文化的当代表达”,这是比关注所谓一些人说的传统文化更有意义的一件事。因为,一个是“死的”,一个是“活的”……。

    “传统是出发点,而非回归点”,日本建筑师筱原一男曾经这样说过。
    “拥抱历史,你需要分析;拥抱未来,你需要创意”,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曾经这样的告诫我们。
    蔡元培1917年进入北大,一直畅想把中学和西学结合起来,取其各自“文化的高级”,让中国文化重新具有活性,回过头来再出发,用“美育”和“文化自信”取代宗教,让中国创新回到“对了,就对了”的路上……。

640.webp (8).jpg

640.webp (9).jpg


拿什么拯救你,中国的文化语境。


    梁思成说:“中国建筑之个性乃我民族之性格,即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长物志》中对居住有这样的描述:“居山水间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借山水而居,偷天地入园……。借山、借水、借四季,偷景、偷光、偷鸟鸣……。古人的对居所周围环境,以“借”和“偷”来表示尊重——“开一扇窗,偷一片风景”,“白墙为纸,墨竹映画”……。尊重一座山,尊重一片林,尊重一院景……。

    让建筑溶于山林,又成山林中的风景……。

    王澍说“中国的建筑是长出来的”,强调“在地设计”,就想安缦酒店一样,尊重每一个城市,尊重这个城市风俗习惯、功能需求和审美,尊重这个地方的自然景观和建材材料……。

640.webp.jpg

640.webp (1).jpg


拿什么拯救你,中国的文化语境。


    或许,建筑是当代传递“中国文化语境”最佳的载体,“一座建筑一旦建造起来,它就要几十年几百年地站立在那里,它的体积非常庞大,不由分说就形成当地居民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强迫人去使用它,去看它;好看也得看,不好看也得看(梁思成)……。”,如果把梁思成和蔡元培的观点结合在一起:建筑,可能就是我们生活最好的“美育”的载体,它比一个博物馆、一个艺术馆……更重要,我们每天都要去看它、与它交谈对话……。

    正是因为如此,世茂集团把“中国文化语境”和“美育”融入建筑当中去,用美妙的建筑语言述说着建筑与“中国文化语境”之间的关系,在福州、在武汉、在合肥……,用尊重一座山、尊重一片水、尊重一个谷、尊重一草一木的态度,因地制宜,用建筑作品叙说着“中国文化语境”的“意境新著”。

640.webp (2).jpg

640.webp (3).jpg

建筑是给当代人住的,而不是给古人住的。
    中国造园的智慧,是古人遗留给我们的“文化的高级”,但时过境迁。现在每一座建筑都是给当代的人住的,而非给古人住的。“造园保留古人智慧,居室适合当代居住”。坐落在福州的国风鼓岭项目,是世茂国风的首卷。“每一个蕴含文化底蕴且拥有自然风光的地方,都应该生长一座‘国风小镇’”,这是世茂国风站在不同维度对自然、对文化、对居住、对环境……的尊重。

    世茂国风鼓岭吸取当地民居的聚落布局、装饰特点,又据山形地势,随山就势排布庭院和建筑,巍巍鼓岭山间,国风鼓岭不仅没有破环风景,而且还造就风景……。

640.webp (4).jpg




640.webp (5).jpg

640.webp (6).jpg


640.webp (7).jpg

   或许,在未来,“审美”将是那些实现“文化增值”的企业,最大的竞争力。那些不具有“审美能力”和“文化思考”的企业,可能逐渐被时代做淘汰……。

640.webp (8).jpg


640.webp (9).jpg


640.webp (10).jpg


640.webp (11).jpg

640.webp (12).jpg


640.webp (13).jpg


640.webp (14).jpg


640.webp (15).jpg

    国人对院子的需求不是空间大小,而是“呼吸感”,太大太小都是让中国人“不适”,而“适中”,会让国人既有“舒适感”又有“安全感”,“方寸之间有大呼吸”一直是国人想要的平衡……。

640.webp.jpg


640.webp (1).jpg


640.webp (2).jpg

640.webp (3).jpg

    窗外见风景、院内见呼吸……。而室内,则是见自己……。中式最大优点就是“境”,从喧闹纷杂的世界回到家中,回到“静雅”的情境中,能第一时间,平复躁动的心,内观见自己,外观见世界……。

640.webp (4).jpg


640.webp (5).jpg


640.webp (6).jpg


640.webp (7).jpg

    喝一杯茶,或两三好友来到家中,心平气和谈论未来的规划和设想,隔绝车水马龙的喧闹,静而生慧,把心中的碎片连接成未来宏伟的规划……。

640.webp (8).jpg


640.webp (9).jpg




640.webp (10).jpg



国风龙湾翠锦园之“鹤舞诗情”实景图

    武汉,自古便是荆楚文化兴盛之地。强调线性美味基调,崇尚人居聚落,建筑在错落相互映照呈现出别样的风情。世茂国风龙湾围绕武汉后官湖量体裁衣,以“合院”呈现错落和线性的美感,用本地植被为特色的园林亭台,可与江南水乡的婉约媲美。同时,又带有强烈的属地文化色彩。

640.webp (2).jpg
世茂国风龙湾效果图
640.webp (3).jpg
世茂国风龙湾巷道效果图

    龙湾国风把“柳映长堤、板桥花影、荷花曲溆、霄市灯光、古洞仙踪、琴台残月”等知音文化融入到产品建筑和园林细节,打造“萃锦迎门、金池影壁、柳映长堤、曲桥花影、荷风曲溆、飞瀑流泉、鹤舞诗情、琴台映月”园林“知音八景”。

640.webp (4).jpg
世茂国风龙湾三进院落之社区“萃锦盈门”实景图
640.webp (5).jpg
世茂国风龙湾三进院落之园林实景图
640.webp (6).jpg
世茂国风龙湾三进院落
640.webp (7).jpg
世茂国风龙湾翠锦园之“荷风曲溆”实景图
640.webp (8).jpg
世茂国风龙湾翠锦园之白墙漏窗实景图
640.webp (9).jpg
世茂国风龙湾翠锦园之马头墙实景图
640.webp (10).jpg
世茂国风龙湾
640.webp (11).jpg
世茂国风龙湾庭院实景图
640.webp (12).jpg
世茂国风龙湾庭外景实景图
640.webp (13).jpg
世茂国风龙湾庭中院实景图



640.webp (14).jpg

    传统徽式建筑自成一派,而地处合肥的世茂国风见山府,提取古徽州城市地脉文化基因,以青瓦、白墙、水口、雕花木窗、木雕彩画,融合世茂现代建筑工艺,呈现出一派颇具“新徽意”中式建筑风格。

640.webp (15).jpg

    世茂国风,强调通过深刻洞察现代人居生活方式,将文化配套,植入社区和日常生活,融合传统建筑氛围与现代人居需求,最终实现“室内空间舒适、社区空间丰盛”的雅居需求。



640.webp (16).jpg


一宅之外,是天、地、山的广阔与灵性,
一宅之内,是金、木、石的精巧与和谐。
   自然与工匠融合,传统与现代共生,竹径通幽,云栖深处,瞬间升华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让匆忙的都市人归于沉静,自然、建筑、人心互为辉映,是为现代雅居。
640.webp (17).jpg

    过去,中国建筑学巨著《中国建筑史》的梁思成写道:“我们有传统习惯和趣味:家庭组织,生活程度,工作,游憩,以及烹饪,缝纫,室内的书画陈设,室外的庭院花木,都不与西人相同。这一切表现的总表现曾是我们的建筑。现在我们不必削足就履,将生活来将就欧美的部署,或张冠李戴,颠倒欧美建筑的作用。我们要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

640.webp (18).jpg


    今天大国崛起时代,梁思成的创造适合于中国人自己的建筑,将会被加速。而风起云涌的新中式建筑,也正在映射和记载我们正在经历的国之泰运。
   以国风,致盛世。今日世茂国风,不再是一种产品进化,不是一种建筑营造理念的创新,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大国崛起自信的折射!


640.webp (20).jpg


640.webp (2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