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3357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祖源文化| 《侯氏春秋》侯姓名人简介(五)

[复制链接]

184

主题

36

听众

188

积分

列侯

Rank: 2Rank: 2

乡约币
499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9-5-2
注册时间
2017-11-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侯仁贵   发表于 2017-12-9 16:09:2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QQ图片20171123103657.jpg



      侯仲庄:字仲庄,唐朝蔚州人。为光弼先锋,授忠武将军。禽安太清有功,累加冠军将军。仆固怀恩以朔方反,仲庄为都将,训兵自守,号为“平射”,人畏其锋。怀恩败,郭子仪代之,引为腹心。封上谷郡王,为神策京西将。德宗幸奉天,迁左卫将军,为防城使。修垒堞,昼夜执戈徼巡。从幸兴元,殿军骆谷,授防御招收使。帝还都,复镇奉天,几二十年。卒,赠洪州都督。

      侯希逸(704-765),平卢(今辽宁朝阳市)人。唐朝大臣,原为安禄山部将,后归顺朝廷。

      自幼练习武艺,有勇力,唐玄宗天宝末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造反,率兵西进长安,以心腹大将徐归道为平卢节度使,留守。侯希逸当时是平卢裨将,不愿从叛,率兵与安东都护王玄志袭杀了徐归道,派使节向朝廷报告,唐玄宗任命王玄志为平卢节度使。乾元元年,王玄志病死,军人共推侯希逸为平卢节度使,得到朝廷同意。安禄山发兵来攻,侯希逸率励将士,屡破之,击败叛军大将向润客、李怀仙等人。但到后来,被围日久,又无救援,游牧民族奚部落也来侵犯,侯希逸坚持不住,率军民二万余人,离开平卢,且行且战,抵达山东青州。此时,叛军大将田神功、能元皓正好率兵东略兖州,青州遂被侯希逸攻陷,唐朝加封他为为平卢、淄青二镇节度使。也是从这时开始,淄青节度皆带平卢之名。

       侯希逸初领淄青,甚有声望,理兵务农,远近称颂。宝应元年,与诸节度使一同讨伐史朝义,将其讨平,加封检校工部尚书,绘图于凌烟阁。唐代宗大历十一年九月,侯希逸任检校尚书右仆射、上柱国,受封淮阳郡王。此后,侯希逸逐渐骄纵,怠于政事,喜欢游猎,又崇信佛教,大建寺宇,军民苦之。永泰元年,侯希逸又出游,与巫者夜宿于城外,军士闭门不纳,侯希逸只好奔归长安,稍后病死。

旧唐书《侯希逸传》

      侯希逸,平卢人也。少习武艺。天宝末,安禄山反,署其腹心徐归道为平卢节度。希逸时为平卢裨将,率兵与安东都护王玄志袭杀归道,使以闻,诏以玄志为平卢节度使。乾元元年冬,玄志病卒,军人共推立希逸为平卢军使,朝廷因授节度使。既数为贼所迫,希逸率励将士,累破贼徒向润客、李怀仙等。既淹岁月,且无救援,又为奚虏所侵,希逸拔其军二万余人,且行且战,遂达于青州。会田神功、能元皓于兖州,青州遂陷于希逸,诏就加希逸为平卢、淄青节度使。自是迄今,淄青节度皆带平卢之名也。

      希逸初领淄青,甚著声称,理兵务农,远近美之。宝应元年,与诸节度同讨袭史朝义,平之,加检校工部尚书,赐实封,图形凌烟阁。以私艰去职。大历十一年九月,起复检校尚书右仆射、上柱国,封淮阳郡王。后渐纵恣,政事怠惰,尤崇奉释教,且好畋游,兴功创寺宇,军州苦之。永泰元年,因与巫者夜宿于城外,军士乃闭之不纳。希逸奔归朝廷,拜检校右仆射,久之,加知省事,迁司空。诏出而卒,废朝三日,赠太保。

        侯友彰:(生卒年待考),字梦符;潭州衡山人。著名宋朝文臣。宋仁宗庆历六年进士。为临武尉,改桂林丞。廉谨俭约,取与不苟居官十年,布衣蔬食,无异寒士。有同年生访之,舆从绮丽,友彰饭以蔬粝。客去,其子以贫约为羞,友彰以“寇準位兼将相,而宅无楼台”诲之,并作诗有“遗汝不如廉”之句,为人传诵。

        益:(885年-965年),山西平遥人,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的将领。侯益出身农家,以勇武投于李克用门下,随其子李存勖征战,累升为将,众将拥立李嗣源为帝时,曾单骑逃回到李存勖身边,李存勖败亡之后,先后归顺李嗣源、石敬瑭。契丹灭后晋之后,曾接受契丹任命的官职。后汉建立后,曾一度暗通后蜀,为后汉兵势所逼,入朝觐见。郭威起兵反汉,侯益奉命率军迎击,却归降郭威,后周建立不久,致仕,归洛阳闲居,北宋建立后,曾入京陪赵匡胤郊祀,受到礼遇。乾德三年(965年),侯益病亡,年八十,追赐中书令。

效忠后唐

       侯益出身农家,祖父、父亲都以务农为业。唐昭宗光化间(898年-901年),李克用占据太原,侯益凭借武技超群投入其帐下。后从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攻大名(今河北大名一带),率先攻上城墙,生擒敌军将校,擢为马前直副兵马使。征伐幽州(今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刘守光,又率先登上城墙,升为军使,攻破洛州(今河南洛阳一带)时,被敌军发射的机石打伤了脚,负伤后,李存勖亲自为他上药包扎。伤好之后改任护卫指挥使。有一次随李存勖与后梁军作战,后梁小将李立、李健骁勇异常,后唐众将无人敢敌。侯益挺身上阵,生擒两将,迁升马前直指挥使。灭后梁之后,侯益升本直副都指挥使。

        同光四年(926年),侯益随李嗣源讨赵在礼时,众将拥戴李嗣源为君,侯益不愿背叛李存勖,脱身回归洛阳,李厚勖见了他,抚其背而泣。

       李嗣源即皇帝位后,侯益自缚请罪,李嗣源道:"你尽忠节,有什么罪呢!"改封他为本直左厢都指挥使。

       天成二年(927年)九月,宣武军节度使朱守殷占据夷门叛乱,后唐起兵讨伐,侯益率所部最先斩关而入,因功转任左右马前从马直都校、领潘州刺史。

        天成三年(928年),义武军节度使王都在定州发动叛乱,侯益率部随宋州节度使王晏球前去征讨,契丹率军援助王都,侯益率军迎击敌军,在唐河之北大败其军,攻占定州,授宁州刺史,回京之后,任林军五十指挥都校、遥领费州刺史。

        应顺元年(934年),唐闵帝李从厚听信大臣的建议,调动各重要节度使之职,准备削弱藩镇的实力,潞王李从珂从凤翔起兵造反,朝廷授侯益为西面行营都虞侯率军讨伐,侯益知道军心不稳,必有巨变,就声称有病不接受诏书,被贬商州刺史。

       李从珂取胜之后,入京师洛阳,即帝位,改元清泰。侯益官原职,前蜀军攻金州(今陕西汉水流域一带),侯益率军击败前蜀军,朝廷赏赐袭衣名马,加西面行营都巡检使。

改投后晋

    清泰三年(936年)十一月,石敬瑭起兵灭后唐,建立后晋。后晋建立后,封侯益奉国都指挥使,领光州防御使。天福三年(938年),范延光在大名、张从宾在河阳(今河南孟县一带)一同竖起反旗,形势十分危急,晋祖石敬瑭召侯益道:"国家危急,卿能为朕死耶?"

    侯益道:"我率领五千精锐士卒,就一定能大破敌军。"于是石敬瑭就封侯益为西面行营都督部署带兵出征。侯益率兵五千驻扎虎牢,张从宾率万众夹汜水列阵。侯益率众击杀,张从宾军大败,伏尸河中的人太多,汜水几为断流,张从宾乘马过河时也落水而亡。侯益令将敌军首级筑成京观,并刻石纪功。

    石敬瑭闻报大喜,拜侯益河阳三城节度使,范延光独力难支,举城投降,侯益移镇潞州。天福四年(939年)七月,石敬瑭追念侯益虎牢破敌之功,再升侯益为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并派使者对侯益道:"朕思卿去年七月九日立下大功,所以仍以此月此日下诏让你移镇彭门,领丞相之印。"还赐门戟。改侯益乡里为将相乡、勋贤里。九月,徐州(今江苏徐州一带)发生大火,侯益拿出金帛粮食赈济灾民。

天福五年(940年),迁镇秦州,任西面都部署。

暗通后蜀

    天福九年(944年),阶州义军指挥使王君怀因为刺史暴虐,率领所部千余人叛后晋降后蜀,请求当先锋去攻取秦、成诸州。侯益大为震恐,急发书向朝廷求救,又暗中向后蜀将领也发出书信,表达自己投诚的诚意。晋出帝石重贵闻知此事,怀疑侯益将成为边患,讨论将他移动内地任职,恰逢安审琦移镇许下,遂移侯益为河中尹、护国军节度使。

     开运三年(947年)十二月,辽灭后晋,侯益率领手下僚属到京师开封拜见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当面陈说自己没有参加后晋策划北伐契丹的谋略,耶律德光授侯益为凤翔军节度使。

    天福十三年(948年),刘知远称帝,改元乾佑,建立后汉,下诏加侯益为侍中。但侯益认为自己曾接受契丹的任命,心中有所顾虑,怕刘知远怪罪自己,闻知后汉兵攻入洛阳,便筑城浚池,加强防守。当时,蜀主孟昶派遣王处回招降侯益,又遣侯益在秦州时的旧部、绵州(今四川江油、绵阳间的涪江流域)刺史吴崇恽厚赠礼币,于是侯益遂应允归降后蜀。蜀主孟昶令何重建率军数万出大散关接应。

    刘知远此时已经病危,听闻此事,立召客省使王景崇到自己的卧室,对他说道:"侯益表面上顺从朝廷,实则早有贰心。你去岐州召他入朝,如侯益来朝,即置勿问;如其迟疑不决,即可便宜行事。"景崇率禁军数千,日夜兼程赶往凤翔。到达京兆,联合岐、雍、泾之兵,打败蜀军。

    侯益畏惧王景崇的兵威,打算奉诏入朝。而王景崇打算诛杀侯益,忽闻刘知远驾崩,担心继位的汉隐帝刘承佑不知道刘知远有诛杀侯益的密旨,犹豫不决,此时,侯益派王景崇的同乡、从事程渥去游说王景崇,见面之后,程渥说:"您已经官至高位,应该知足了,何必怀害人之心,做过分之事?何况侯益亲戚爪牙十分众多,惹是闹出事情,你的灾祸也不远了。"景崇闻言大怒,道:"你赶快滚开,别为侯益游说,再说,连你全家也杀掉。"

归顺后汉

    侯益听说王景崇根本不听程渥的游说,心中甚为恐惧,当日即率数十骑奔入朝中。汉隐帝刘承佑派侍臣问侯益暗中联结蜀军之事,侯益道:"我是想诱后蜀军出关,然后掩杀之。"隐帝闻言,付之一笑。

侯益厚赂史弘肇等当朝权贵,极力诉说王景崇横行霸道的行径,由于诸多权贵的大力包庇保护,侯益没有被问罪,还被授予开封尹兼中书令。不久又封为鲁国公。王景崇听说这些事情之后,气得据城反叛,侯益在城中的七十口多口家人都被王景崇所杀。

投降后周

乾佑三年(950年)十一月,刘承佑杀杨佑、史弘肇及三司使王章,又密令杀邺都留守、枢密使郭威。事泄,郭威起兵造反,进逼开封,刘承佑想领兵出京师迎敌,侯益向刘承佑献计道:"王者无敌于天下,不宜轻易出兵。而且郭威所率大名士卒的家属都在京城,不如闭关坚守,以挫敌锋,然后令各家属发书招人,可不战而定。"

慕容彦超认为侯益上了年纪胆子小了,所献为怯懦之计,不可行。刘承佑就派遣侯益与慕容彦超、张彦超、阎晋卿、吴虔裕等出守澶州(今河南清丰一带),以拒郭威。侯益等人率军到赤冈时,郭威大兵已席卷而来,双方在留子陂交战,后汉军大败,侯益见后汉军士皆无斗志,知不可胜,就与焦继勋当夜归降郭威,郭威将他们抚慰一番,然后让他们各回军中。

晚年生活

    广顺元年(951年)正月,郭威称帝,封侯益为楚国公,改太子太师。不久改封齐国公。显德元年(954年)冬,侯益告老还乡,以本官致仕,回洛阳养老。郭威派遣使者赐茶药钱帛,加以慰问。

    建隆元年(960年)元月,宋太祖赵匡胤称帝,侯益被以耆旧老臣厚待,每年仅上朝一次。乾德初年(963年),侯益入京参加郊祀,受到赵匡胤的接见,还诏令赐侯益中书门下礼节,待遇与宰相等同。

乾德三年(965年),侯益病亡,终年80岁,追赐中书令。

人物评价

刘知远:"侯益貌顺朝廷,心怀携贰。"

《宋史》论曰:"侯益在晋、汉时,数为反覆,观其受命契丹,私交伪蜀,赤罔之战,复夜谒周祖,宗属长幼,遭景崇鲸鲵,殆无噍类,推其心迹,岂怀贰之罚欤?"

家族成员

儿子:侯仁愿、侯仁矩、侯仁宝、侯仁遇、侯仁兴。

孙子:侯延济(侯仁愿之子)、侯延广(侯仁矩之子)、侯延之(侯仁矩之子)、侯延龄、侯延世(均侯仁宝之子)。

曾孙:侯绍隆(侯延广之子)。玄孙:侯宗亮(侯绍隆子子)。

:(?-967)并州榆次人。后唐时,为小校。后晋开运末,任内外马步军都指挥使。后汉乾佑初,加同平章事,置而不问,且加检校太师。后周初,加兼侍中,屡上贡奉,周祖不纳。广顺末,授邓州节度使,封申国公。世宗即位,加兼中书令。宋建隆元年(960),授太子太师,封楚国公。

《宋史·侯章传》

,并州榆次人。初在并门事后唐庄宗为队长,明宗朝迁小校。晋开运末,为忠卫指挥使,屯兵陕州,为内外马步军都指挥使兼三城巡检使。

       契丹入中原,与赵晖、王晏谋斩契丹将刘愿,送款于汉祖。汉祖入汴,擢为镇国军节度。乾祐初,加同平章事,寻移镇邠州。章居镇无善政,傲上剥下,以贪猥闻,用见户为逃,擅其租赋,乃矫奏贫民数千户负税租,久禁系不能输,愿以己奉代。时方姑息,诏褒之。副使赵彦铎有良马,章欲之不与,诬彦铎谋逆之,杀之,亦置而不问。俄加检校太师。

       周初,加兼侍中。广顺二年入朝,献银帛,请开宴,周祖谓左右曰:“诸侯来朝,天子自当锡宴,以申恺乐,岂俟其贡奉为之耶?”使复赐之。仍令有司自今藩镇有进奉者勿受。俄赐宴广政殿,章又献银千两、马七匹上寿,复不纳。三年,授邓州节度。周祖亲郊,加开府阶,封申国公。世宗即位,加兼中书令。世宗亲征寿阳,命章为攻城水砦都部署,右卫大将军王璨副之。俄徙西北水砦都部署,再为武胜军节度。

       建隆元年八月,授太子太师,封楚国公。既罢节镇,居常怏怏。一日于朝堂与故旧言晋、汉间事,时有轻忽章者,章厉声曰:“当辽主疾作谋归,有上书请避暑嵩山者,我粗人,以战斗取富贵,若此谀佞,未尝为之。”坐中有惭者。乾德五年卒。


   ;(1054~1121),字元功,密州高密(今属山东)人。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徙襄邑。擢监察御史,进殿中侍御史。宋徽宗崇宁间上疏论十事,迁侍御史,改户部尚书。大观四年,除同知枢密院事(《宋宰辅编年录》卷一二),进尚书左丞。政和六年,为中书侍郎(同上书)。次年十月,罢知亳州,徙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谥文穆。侯蒙年过三十始登第,有轻薄子画其形于纸鸢以戏之,蒙赋《临江仙》词以答。《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一首。《全宋文》卷二七○四收其文四篇。事迹见《宋史》卷三五一本传。

侯蒙传
                    (选自《宋史》)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湜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湜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徙知襄邑县,擢监察御史,进殿中侍御史。

   崇宁星变求言,蒙疏十事,曰去冗官,容谏臣,明嫡庶,别贤否,绝幸冀,戒滥恩,宽疲民,节妄费,戚里毋预事,阉寺毋假权。徽宗听纳,有大用意。迁侍御史。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既行,拜给事中。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母丧,服除,归故官,遂同知枢密院。进尚书左丞、中书侍郎。先是,御史中丞蔡薿诋张商英私事甚力,有旨令廷辨。蒙曰:“商英虽有罪,宰相也;蔡薿虽言官,从臣也。使之廷辨,岂不伤国体乎?”帝以为然。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曰:“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蒙曰:“吾府之积若干?”曰:“八千缗。”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又尝有几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罢知亳州。旋加资政殿学士。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文穆。

                    争看碧霄轻借力

             ——风筝词里“丑鬼”侯蒙写壮怀

《宋词故事》

   几位才情既高,品貌又佳的少女在大观园里搞累了赋诗的活儿,就想何不去填写词作来增添增添新鲜感?于是大家便因才女史湘云这“柳絮词”各自施展开了手脚,匆匆填写起来。跟平时逞才斗智的结果几乎一模一样,若论情感的悲凉和缠绵,那自然就没有人敢同黛玉一决高低的;而湘云之词也因情致妩媚被人称道。只是可惜得很,终生极爱赋诗填词的公子哥儿贾宝玉却又“落第”了。至于其中素以世俗眼光看问题并因此争得许多实惠的薛宝钗,她此次所填的词居然也被“众人拍案叫绝,都说:‘果然翻得好!自然这首为尊……’”而薛氏这首词牌名为《临江仙》的词作,其中最为警策也最为令人欣赏的,应该还是该词的结句: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这令人歆羡不已的场景,即出现在《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事实上,薛宝钗这警句却也并不是她的自创,而是有所蓝本的。她所借鉴着的词作,也正属于同一词牌的宋人作品;只是这宋人《临江仙》还涉及一个令人甚受鼓舞的故事呢!

   这故事的主人公,也就是如今籍贯山东高密的侯蒙(1054~1121)。这侯蒙先生后来的政绩可不简单,要知道,当年建议宋徽宗招降宋江并使之攻打方腊的主意就是他给出的;而他对徽宗皇帝就曾严肃地预告后来成为臭名昭著的奸相蔡京,平时若能做到心术端正的话,那蔡某人就肯定是一名亘古罕见的贤相了的①。诚然,侯先生还有其他方面可以称道的,比如他在地方上做官时为就老百姓办了许多好事儿,这且按下不说;而他长得极为难看,却竟被人戏谑地称为“丑鬼”,亦即他属于那种一时半会儿难以结婚成家的主儿——却不无困扰着他了。但侯蒙却就是很能用功地去钻研着学问,对赋诗填词也颇感兴趣,并具有相当深湛的根柢。而侯蒙少年时便以聪明才智被人赞扬,但很不幸,他一连几次参加进士考试,居然都名落孙山了。这使得他不但内心受到难以形容的煎熬,而且还遭受到来自外部的各种冷嘲热讽。但侯蒙就是能挺得住,终于在他31岁那年,才算考取了当时也并不怎么了得的乡贡;只是他仍能以“聊胜于无”的心态,暂且用以自我解慰着。

    然而,这世界上最不缺少的,大概就是那些既无聊又浅薄的俗人了。他们总爱在人家业已布满伤口的地方撒盐,来表明他们自己这庸俗的“高明”。那年春天,骀荡的江风在轻轻地吹拂着垂柳,又是一个放风筝的大好时光。跟大家一样,因读书有些倦怠了的侯蒙,就出来把自己手中的风筝放飞。而此时,那些原本极其无聊和浅薄的人竟又团团围住侯蒙,故意打趣着问他何时才能考取进士。忽然间,不知是谁在大喊了声:“你们快看,王五的风筝上还画上了侯秀才那亮丽的尊容呢!”

   大家不由一阵哄笑起来;而侯蒙居然并不在乎王五这恶作剧,跟着大家一块儿大笑。同时,他从身边的小伙子手里要来了纸和笔,当场填写了他平生流传至今也就这么一阙的《临江仙》词②,并把它赠给在场的人,让他们同时与之放飞。

   近前一看,大家都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原来,侯秀才即席所填的是一阕《临江仙》词,其词曰: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③,一举入高 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馀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 霄中!

   默默地再次拜读着眼前侯蒙这首即兴而作的小令词,紧接着又端详了侯蒙一会儿,大家的神情便霎时严肃起来,乃至空气都快要凝固了。他们再也不敢随便拿侯蒙逗乐儿,因为他们知道,眼前这个侯秀才可未必就是一个甘于平庸的人!

   果然不出所料,第二年春闱考试,侯蒙一举成名,考取了他多年来梦寐以求的进士。而且尤为令人艳羡的,不到50岁时,亦即在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他便做到了相当于现在民政部部长的户部尚书④,为天下读书人争上了一口奋发自励的气儿。

   阿袁按:① 以上具见《宋史·侯蒙传》。② 具见《全宋词》第一册最后一首。③ 时,洪迈《夷坚甲志》、《全宋词》第一册等均作“风”,似可从;然据冯梦龙《情史》说,则又作“时”也。④ 其后在大观四年(1110),据《宋宰辅编年录》卷一二载,侯蒙还做到除同知枢密院事等高官。

——以上载录于阿袁(即陈忠远)《宋词故事》

      侯叔献:(公元1023~1076年),字景仁;抚州宜黄新丰乡侯坊人。著名宋朝大臣、水利家。侯叔献从小胸怀大志,刻苦读书,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中进士。始任雍丘县尉,改桐庐县令。所到之处,皆有政绩,奸吏、豪强敛缩。后调制置三司条例司任秘书丞,参与议法。

   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神宗即位,志在富国,决定以农为本,制订出“农田利害条约”。侯叔献进言:汴河两岸原有沃土千里,因每年大汛期间汴河暴涨,冲击河堤,使官、私之地二万多顷变成盐碱地,而今用来牧马,也不过万顷,其余都白白荒芜不用。只要依汴河两岸地势开渠筑陂坝,增设溢洪道,将黄河上游的樊山水引入汴河,冲刷盐碱地,使其变为良田。神宗令为开封府界常平,执行此事。后因都水监对此持异议,改调淮南提举、两浙常平使。

  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正值王安石推行新法之时,侯叔献擢升都水监,提举沿汴淤田。他长年奔走各地,察看山川地势,吸收群众治水经验,辟大湖、立新堤、开支流,引樊水和汴水淤田治理盐碱地,经过数年努力,将汴河两岸荒芜之地变成四十万顷良田。熙宁六年,迁河北水陆转运判官兼都水监。他主持引京、索二水,开挖河道,设置河闸,调节用水,既利灌溉,又利水运。后又亲自督率民工疏浚了白沟、刀马、自盟三条河流,修复废塞的朝宗闸,开河二千余里,大面积改善了当地农田灌溉条件。熙宁八年,主持引汴入蔡工程,使航运畅通。

  侯叔献一生心血都倾注于水利事业。其治水主张,竟遭到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保守派的诋毁,说他治水破坏风水龙脉,会招来天神降灾。他不为所动,坚持治水,以水利司钱召募民工修筑圩堤;鼓励农民开垦淤田,减免农税,使垦荒者获益很大;利用水道,沟通内外河道运输,以至后来高丽国入贡也经由水道。宋神宗嘉奖他:“古人所谓勤于邦,尽力乎沟洫,于卿无愧。”

  他长年奔波于水利事业,终因积劳成疾,于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病逝于扬州光山寺治水任上。宋神宗停止视朝一日,以示哀思。

王安石特作《叔献公挽诗》一首:“江河复靓舜重瞳,荒度平成继禹功。爱国忘家钦圣命,劳身焦思代天工。光山寺远星辰暗,薤露歌残血泪红。臣子如公直不愧,两全忠孝古人风。”以示悼念。

:明顺德府南和县城人。府学贡生,历官礼部员外郎、刑部左侍郎、刑部尚书,官阶正二品。

明史卷一百四十二列传第三十:继昭为刑部尚书者侯泰,字顺怀,南和人。以荐举起家。建文初,仕至尚书。燕王举兵,力主抗御之策。尝督饷于济宁、淮安。京师不守,行至高邮,被执下狱,与弟敬祖,子,俱被杀。

  侯一元:明朝有二,一为明吏部验封郎中(1480-1529)。 赵时春《侯郎中行状》曰"观其质直忠信,廉俭清节,有羔羊蒹葭之风,得周秦之正气矣。"

青年时代,他父亲侯宪在国子监读书,侯一元跟随其父亲在京城读书,深受全国当时著名的学者的感染和熏陶,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精于经史,擅长《礼记》。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领乡举进士,授工部都水主事,监闸于济宁(今山东济宁市)。济宁有市宅滩田园囿湖池之利,历任这里的监闸官无不谋利,已形成惯例。侯一元到任后,以身作则,廉洁自爱,一无所取,禁罢了这种恶习,还令其下属不得违犯。济宁又位于水陆要冲,交通枢纽,南来北往的船只都要经过这里,因此经常船只拥挤,交通不便。来往这里经商的一些官宦们,横行霸道,目无法纪,他们往往一次乘楼船数十艘,隐藏巨商大贾于船中,并满载各类货物招摇而过,到达闸口,呼喊闸人。闸人都屏息不敢仰视,稍微缓慢,就遭鞭打和辱骂。针对这种情况,侯一元规定,开闸闭库要按时,过往的船只要按照先后顺序至闸口依次而往。对不按此令执行者,不管什么人,一律以法律为准绳。这样那些平常横懿的官吏们再也不敢莽撞,都照规办事。路过闸口,官吏们退避不敢声言,但是心中无不抱恨侯一元。面对官吏们的威吓,侯一元大义凛然,无所畏惧。这些做法,得到了当地百姓的称赞。济宁人争相传诵说:"自吾闸有主事,未有若侯公者"。侯一元在济宁3年,离职时百姓给他树立了石碑,歌颂他的政绩和品德。

册:(?~一二三二)字君泽,中山人。

少时,以斗鸡走狗雄视乡里。宋贞祐南渡后,翻然改悟,潜心向学,自汉魏六朝,唐宋诸家,无不研读。与杜仁杰、张澄、刘祁等交游,由是得名。为人任侠尚气节,虽家贫,遇朋友,倾听有共乐。平生诗作甚多,喜效西昆体,同王郁、刘祁多有唱和。天兴元年卒。其《寒食》诗云:交游零落叶辞柯,岁月峥嵘马注坡。燕子不来寒食近,满城风雨落红多。

      其《醉中》诗云:烂醉归来驴失脚,破靴指天冠倒卓。起来白眼望青天,狂气峥嵘无处著。  陶潜止酒意有在,铺糟醊醨良未害。君看谢奕对桓温,得失老兵何足怪?螟蛉蜾蠃待二豪,饮中宁有山家涛。平明经访陈惊坐,相对春风把蟹螯。

      :(一○○五~一○五二),太原盂县(今属山西)人。侯道济之长女。十九岁归于程珦。宋仁宗皇祐四年卒,年四十八。赠上谷郡君。事见《河南程氏文集》卷一二《上谷郡君家传》。

   侯士温: 妻李氏,缙山人,生有淑质,父母锺爱之,长归士温。缙山侯氏,世雄乡里。士温早卒,夫人年二十四,生子进、庆二人,居忧哀毁,既免表,事长抚幼,恭勤不怠。贞祐初,蒙古兵起,宣宗徙汴,李氏携幼裹粮跟随。既渡河侨居宿州(安微),虽流离中犹择师教二子,久之为宗室完颜公所知,举侯进为元帅府经历,累迁保宁军节度副使;次子侯庆为万夫长。天兴二年(1233),侯进统兵淮南与蒙古兵交战,战死。侯庆骁勇善骑射,奉命带本部军守蜀汉,遇宋兵战死。

     金亡,宿境大饥,李氏与孤孙进子?、庆子瑛几度濒于死亡。入元,侯孤以文学为归德府(在河南)丞,侯瑛为元帅府长史。李氏得享鼎釜之奉,卒年九十,反葬缙山(今延庆)。中书省以事闻,诏立祠于家,命学士郭松年为之记。

    迄今还不知侯氏故里在延庆什么地方。明初龙庆州民徙居昌平、三河、固安,或许到三河、固安去能找到侯氏后人。

     侯 显:明朝宦官,曾两次代明进藏入访,并与郑和两次入海航行,被后人列为位居郑和之后的航海家。

侯  端: 明朝抗倭名将,他善于骑马射箭和挥舞刀槊,一手能提起衙门前四五尺高的石狮子步行十多步,力大无穷。侯端深知金山卫是抗倭的重要军事阵地,一到任就加紧战备,提高防御和战斗能力。原有金山卫城墙是土垒的,今南门口尚有一段遗存,他组织军民在土城外叠砖成墙,又把护城河加阔至11丈,再挖深护城河1丈4尺,同时积极筹备军事器械,加紧士卒训练,枕戈以待,严防倭寇来犯。

    永乐十七年(1419),倭寇在金山卫登陆,攻打金山卫城。侯端与另一位武将却清分兵出击。却清由南门出,因兵力不足,孤不敌众,以身殉职。倭寇乘势由南门入城,先即毁坏城门桥梁,以阻止侯端队伍杀回城来。侯端由东门出,虽然也是兵力不多,孤军作战,但力大艺高,杀得倭寇无招架之力。但是,由于却清阵亡,倭寇已经战据了金山卫城,又毁坏了城门桥梁,侯端进不了城,于是他仰天长叹:“金山卫城亡,我也应该死,决不偷生!”他只身跃马飞过护城河,杀入西门,誓与倭寇决一死战,与金山卫城同存亡。这时,尽管他身后无一兵一卒相随,又身上连中数箭,仍与倭寇巷战几十回合,跃马挥刀,如入无人之境,一直战到南门。倭寇首领惊呼:“这是好样的将军!”有生擒侯端之意。倭寇在十字街上横栏布匹,企图绊倒侯端的马腿。侯端只身双手持剑,一剑挑起布匹,另一剑将布匹斩断,越战越勇,所向披靡。

数百名倭寇围着侯端一人交战,侯端一失手,一剑脱手坠地,形势十分危急之时,他骑的马如有灵性似的,竟低头衔起,让侯端能又双剑作战。由于寡不敌众,侯端由南门再战至东门,不得已跃马过护城河,退出城外。这时候守备在青村(今奉贤境内)、南汇的两支援军赶到,原有的金山卫守军士气大增。面对当时形势,侯端审时度势,知道硬拼不是办法,决定智胜。金山卫海滩的沙泥是铁板沙,他对士兵们说:“等到退潮的时候,倭寇的船只就会在海滩上搁浅,那时,一人抱一捆稻草,与火炮一起对敌船进击。”士兵遵照侯端的计策行事,一下子把倭寇的十多艘大船全部烧毁了。倭寇见战船被烧毁,断绝了退回海去的后路,军心大乱,仓皇出逃,被侯端率领的军队全部歼灭。金山卫城保卫战获取大捷!从此,倭寇听到侯端的名字便闻风丧胆,再也不敢对金山卫轻举妄动了。


      侯峒曾:苏州嘉定(今属上海)人,明朝天启进士,崇祯时任浙江参政,为官忠直,后在嘉定与清兵抗击中城破而投水自尽。

      :(1798——1837),字君模,原名廷楷。广东番禺人。祖籍江苏无锡。幼孤好学,喜读史。家贫无书,母张为称贷得钱买十七史,读之久,卷帙皆敝。爱南北朝诸史所载文章,为文辄效其体。阮文达督粤,开学海堂课士,赏其文,由是知名。清道光年间举人,曾仿裴松之注例《三国志》之法,注隋代以前诸史,其所注书目有《三国志补注》、《补后汉三国艺文志》、《谷梁疏证》等。

     :字子琴,原名廷椿。广东番禺人。侯康之弟。少贫困,佣书于外,夜归,灯下读书,儿女鸡犬环绕之,不顾。年三十七,始为县学生员。与兄康同年举乡试。道光二十四年,大挑一等,试用知县,分发广西,署河池州牧。例有馈礼于上官,独不馈,知府衔之。广西贼起,河池州居万山中,无城郭,先生伐木为栅,因山势联络,坚固可守。又使民十家为牌,民有从贼者,仿赵广汉銗筩法,使良民告奸民,十得六七。南丹土知州差役莫应和以事被拘,上官命先生鞫之,得实,将治其罪。时巡抚邹鸣鹤命民团绒,应和诉于府,谓出家财团练,而知州索贿。知府禀巡抚,巡抚奏之;既审其诬,犹回护前奏罚先生俸。贼攻桂林,巡抚命先生守城,宿堞旁数月。贼退,又命至梧州办盐事。遂告病归。甫至家,病卒。时咸丰五年五月,年五十七。

      :字廷玉,泽州人。少慷慨有志节。登宣德二年进士,授行人。景泰初,贵州苗韦同烈叛,围新添、平越、清平、兴隆诸卫。命琎总督贵州军务讨之。时副总兵田礼巳解新添、平越围,琎遂遣兵攻败都卢、水西诸贼,贵州道始通。又调云南兵,由乌撒会师,开毕节诸路,檄普安土兵援安南卫,而自率师攻紫塘、弥勒等十余寨。会贼复围平越,回师击退之。遂分哨七盘坡、羊肠河、杨老堡,解清平围,东至重安江,与骥兵会。兴隆抵镇远道皆通。捷闻,进兵部尚书。进克赏改苗,擒其渠王阿同等三十四人。别贼阿赵伪称赵王,率众掠清平,琎复讨擒之。水西苗阿忽等六族皆自乞归化,诏琎随方处置。景泰元年八月以劳瘁卒于普定,年五十三。赐祭葬,荫其子锦衣卫世袭千户。

     位:字世卿。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进士,三甲一百六十三名。由无锡知县升兵部主事,历都御史、浙江巡抚、兵部左侍郎,至应天都御史。

      侯 恂:明名人侯恂有二。一为著名明朝大臣、水利专家。(公元1439~1498年),字诚之,一字静斋;陕西渭南白水人,原居县城北街,后迁至安招里(今城关镇侯家原村一带)。

  少年时期的侯恂,聪颖悟性高,乡民们都称他为神童。长大以后特别爱好学习《尚书》,凡学过的东西过目不忘。他还精通书法,造诣很高。

  侯恂十八岁登明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乡榜,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考中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山东按察司佥事、督运京畿军储、湖广按察副使、山东按察使。

  侯恂在外执政十余年,秉理执法,风纪凛然。提升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后,被朝廷临时派遣到山西大同巡视和监督地方军政和民政。期间,严厉整顿军队官兵和地方官吏,威名远扬、震动边塞。转任副都御史后,又被朝廷临时派遣山西做巡抚。期间,整治山西成绩显著,社会反响甚好,功劳特别大,受到朝廷褒赐。

  随后,侯恂被朝廷召回安排到旧都南京任督操江一职,领导管理上下江防事务。

  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农历4月10日诰文为:《封右佥都御史候恂》:“国家建都察院,以纠察百僚,其品秩与六部等,所以重纲纪之司,付耳目之寄也。为长贰者,非德刚介廉慎之士,曷克称焉。咨尔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候恂,登名进士,擢属司徒,迨迁佐于外台,累进官于掌宪,才猷茂展,闻望益隆。转职中丞,抚巡边地,扬军威于万里,肃风裁于一方。劳勚滋深,宠褒宜赐。兹用进阶中宪大夫,赐之诰命,以为尔荣。其益坚乃志,励乃操。振纲纪而驭众,修政事以攘夷。务使奸宄潜销,边方安靖,民怀吏畏,予则汝嘉。钦哉!”

  侯恂在南京都察院副都察御史任上退休后卒,归葬故里。明孝宗派遣朝廷官员祭拜他。

  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农历12月16日,祭官陕西布政使司左参政李赞宣读的《御祭致仕南京都察院副都御史侯恂文》:“惟尔性资敦朴,器识通明。发身贤料,擢官郎署。历跻宪长,振肃大藩。超佐都台,巡抚边徼。才猷茂著,资望荐深。寻转留都,遂求归休。方娱暮景,胡遽云亡!讣音来闻,特赐以祭。尔灵不昧,尚可来承。”

侯恂墓在白水县城北门外五里许,有御祭文碑、诰敕碑两座,其中一碑阴镌有传说的康熙大帝第三十九子写的墓记。


侯执蒲:(公元1568~1641年),字以康,号碧塘;河南归德府人(今河南商丘)。

  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二十一岁时中举人,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中进士。

  初任守津县令(今山东宁津),后官至太常寺卿。当时魏忠贤奸党气焰嚣张,侯执蒲被罢官归故里,在侯府东园课读诸孙。

  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夏卒,终年七十三岁。

      侯执蒲娶田氏,生有五子:侯恂、侯恪、侯忭、侯恕、侯虑。

侯 恂:(公元1589~1659年),字若谷,号六真,侯执蒲之子;河南商丘人。著名明朝末期重臣。

  侯恂是侯执蒲的长子,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丙辰科进士,历任山西道监察御史,广西道监察御史,太仆寺少卿,兵部右侍郎,户部尚书。后来朝廷中发生政变,下狱。是《桃花扇》的主人公侯方域之父。

  侯恂文武全才,一生为官清廉,任人唯贤,曾举荐史可法、袁崇焕等名臣,他刚直不阿曾被誉为“东林党党魁”。

  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阉党大攻东林时,侯恂落职而归。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复起,由广西道御史转太仆寺少卿,擢兵部右侍郎,为时不过两年。崇祯三年出驻昌平,称为“督治侍郎”。其时正当前一年冬天,清兵入关,直薄京城,以及袁崇焕被杀,祖大寿兵变之后,各路勤王之师云集近畿达二十余万之多。负守关全责的是孙承宗,但道路阻隔,指挥不灵。所以侯恂守昌平,碌碌无所表现,真是坐守而已。

  侯恂一生最得意之事,便是识拔了左良玉。左良玉是辽东人,投军以战功得为辽东都司。当时他有兵无饷,少不得常干没本钱的买卖。有一次抢了一大票,不想抢的竟是运到锦州的饷银,论法当斩。而同犯丘姓很够义气,一肩担承,左良玉得以不死。当然官是丢掉了。

  侯恂之子侯方域后来在《壮悔堂文集•宁南侯传》中记载:“左良玉既失官,久之,无聊,乃走昌平军门,求事司徒公。司徒公尝役使之,命以行酒。冬至,宴上陵朝官,良玉夜大醉,失四金卮;旦日,谒司徒公请罪。司徒公曰:‘若七尺躯,岂任典客哉?吾向误若,非若罪也!’”

  司徒公,即侯恂。昌平为明十三陵所在地,侯恂的职责之一即是守护陵寝。是故冬至朝官祭陵,侯恂以“地主”身份,设宴相待左良玉。其中最可注意的是“命以行酒”四字,其中大有文章。

  明朝中叶以后,龙阳之风甚炽,军中不携妇人,常以面目姣好的兵卒陪酒侍寝。“行酒”二字是含蓄的说法,所以侯方域的同社文友贾开宗,于此四字之旁有夹注:“宁南出身如此。”观下文失金酒卮以后,左良玉请罪,侯恂答复他的话,情景自见。而孔东塘作《桃花扇》派脚色,左良玉以小生应工,可知亦有微意在内。

  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春天,清太宗制成红衣大炮。秋天举兵侵明,进围大浚河新城。侯恂奉旨赴救,当时“榆林人尤世威者为总兵官,入见司徒公曰:‘大浚河当天下劲兵处,围不易解。世威当行,今既以护陵不可,公且遣将;谁当往者?中军将王国靖,书生也;左右将军更不可任。”司徒公曰:‘然则谁可?’世威曰:‘独左良玉可耳!顾良玉方为走卒,奈何帅诸将?’司徒公曰:‘良玉初任此,吾独不能重良玉乎?’即夜遣世威前论意。漏下四鼓,司徒公竟自诣良玉邸舍,请焉。良玉初闻世威往,以为捕之;绕床语曰:‘得非丘磊事露耶?’走匿床下,世威排闱呼曰:‘左将军,富贵至矣!速命酒饮我。’引出而论其故,良玉失色;战栗立,移时乃定,跪世威前,世威且跪且掖起之。而司徒公至,乃面与期,诘旦会辕门,大集诸将,以金三千两送良玉行,赐之卮酒三令,箭一,曰:‘三扈酒者,以三军属将军也!令箭,如吾自行。诸将士勉听左将军命,左将军今日已为副将军,位诸将上。吾拜官疏,夜即发矣!’“良玉既出,以首叩辕门墀下曰:‘此行倘不建功,当自刎其头。’已而果连战松山、杏山下;录捷功第一,遂为总兵官。良玉自起谪校至总兵,首尾仅岁余,年三十二。”

  这段记述大致为实。自此以后,左良玉成为动关安危的大将。而侯恂的仕途亦因此而很是得意,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农历5月调升为户部尚书。其子侯方域这时进京侍父,其时年十六,已中了秀才,也娶了亲。

  第二年,侯方域代父草拟屯田奏议,计分官屯、军屯、兵屯、民屯、商屯,腹屯、边屯、垦种、考课、信任等十目,洋洋万言,条畅练达,期于可行。但此时明朝大局已成鼎沸鱼烂之势,民间有“田”字诗,所谓“昔为富之基,今成累字头”,有田者宁愿流离道途,乞讨为生,不愿回乡耕种,借以逃避“加派”。在这种情况下谈屯垦,无异纸上谈兵。此奏上否不可知,即上亦不能行,可为断言。但以十七岁的少年,能草成这样的大文字,虽说是在侯恂指导之下所完稿,亦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明末四公子中,侯方域颇留意经济政事,有用世之志。却以生不逢辰,英才无由得展。以小见大,后来侯方域的个人悲剧,亦正是时代的悲剧。

  当侯恂就事一个月之后,首辅周延儒为温体仁所排挤而去官。不过温体仁虽取代为首辅,犹不敢彰明较着与东林、复社为难,所以侯恂亦得安于其位。到了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东林健者文震孟被排挤罢相以后,温体仁羽毛已丰,职掌度支的侯恂乃为温体仁唆使言官奏劾“糜饷”(贪污军费),被捕下狱,直到明崇祯十四年()方始出狱。

  至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对于明朝留下的三品以上官员,仅只启用了侯恂一个人。

      明朝灭亡后,侯恂誓不降清。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农历3月,侯恂自江南回到河南商丘故里,筑南园而居之,足不入城十四年,终年七十岁。

侯方域:(公元1618~1654年),字朝宗,侯恂之子;今河南商丘人。著名清朝文学家。他年轻时即有文才,撰文师法《史记》,并组织“复社”、“几社”,为当时文人所推崇,曾与方以智、陈贞存慧、冒襄齐名,号“清初文学四公子”之一。

  明末诸生。祖父及父辈都是东林党人,均因反对宦官专权而被黜,有的还曾入狱。侯方域少年即有才名,参加复社,与东南名士交游,时人以他和方以智、冒襄、陈贞慧为“四公子”。曾为史可法幕府于扬州。

  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镇守武昌的左良玉扬言要就食金陵,一时人心惶惶,南京兵部尚书熊明遇以侯恂对左良玉有恩,请侯方域假托父亲的名义致书退之。不料与复社成员有仇的阮大铖趁机诬陷侯方域与左良玉联络,是要做内应。侯方域因此避祸宜兴,借住在陈贞慧家中,不料仍在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农历1月被逮捕。

  遭逮之际,侯方域以家眷托陈贞慧,并为儿女定亲,从此两不相负。不久阮大铖入朝为官,继续迫害复社人等,将陈贞慧逮捕入狱,侯方域以数千金游说高官,才使陈贞慧获释。

  侯方域擅长散文。他提倡学习韩愈、欧阳修,尊唐宋八大家,以写作古文雄视当世。他早期所作华藻过甚、功力犹不深。自谓:“仆少年溺于声伎,未尝刻意读书,以此文章浅薄,不能发明古人之旨。”后来日臻妙境,时人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为“国初三大家”。称其文之佳者:“奋迅驰骤,如雷电雨雹之至,飒然交下,可怖可愕,戛然而止,千里空碧。”

  侯方域的作品有人物传记,如《李姬传》写品行高洁、侠义美慧的李香君,同时也写反面人物阮大铖,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如《马伶传》写伶人刻苦学艺故事,情节曲折,精神感人,均有唐代传奇笔法,具有短篇小说特点。

  侯方域有论文书信,如《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答田中丞书》、《朋党论》、《王猛论》等,或痛斥权贵,或直抒怀抱,都能显示出他的散文具有流畅恣肆的特色,尤其是《与阮光禄书》,洋洋洒洒,词严气盛,挥斥鞭辟,颇能感人。

  侯方域也能诗,如《哀词·少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开府都督淮阳诸军事史公可法》是一首三五韵的五古,歌颂史可法的生平业迹,以为用兵不如诸葛亮,而死节则可拟为文天祥,“称量确当”。撰有《壮晦堂文集》十卷,《四忆堂诗集》六卷。
  清朝时期,孔善任一反“商女不知亡国恨”之调,编撰了名剧《桃花扇》,其主人公即以侯方域与名妓李香君的恋爱故事为题材。,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剧。

文学成就

    他的散文往往能将班、马传记,韩、欧古文和传奇小说手法熔为一炉,形成一种清新奇峭的风格,而尤以传记散文见长。《李姬传》歌颂了明末秦淮名妓李香君明大义、辨是非,不阿附权贵的高尚品德。写品行高洁、侠义美慧的李香君,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同时也写反面人物阮大铖及其他人,均有声有色,形象生动。文字简练,叙事分明,情节曲折,具有短篇小说的特点。

生平事件

崇祯十六年(1643年)镇守武昌的左良玉扬言就食金陵,一时人心惶惶,南京兵部尚书熊明遇以侯恂对左良玉有恩,请侯方域假托父亲的名义致书退之。不料与复社成员有仇的阮大铖趁机诬陷侯方域与左良玉联络,是要做内应。侯方域避祸宜兴,借住在陈贞慧家中,仍在弘光元年(1645年)一月被逮捕而卒获释。遭逮之际,侯以家眷托陈,并为儿女定亲,从此两不相负。不久阮大铖入弘光朝廷为官,继续迫害复社人等,将陈贞慧逮捕入狱,侯方域以数千金游说高官,才使陈贞慧获释。

侯方域先祖

    侯家先世是“戍籍”。所谓“戍籍”即是有罪充军至某地所记的户籍,被视为贱民之一,至方域的祖父始贵。  

    侯方域的祖父名执蒲,两榜出身,官至太常寺正卿。太常寺司职祭典。天启年间魏忠贤想代熹宗代行南郊祀天大典,侯执蒲事先得知消息,在魏忠贤不曾矫诏宣布此事以前,上了一道奏疏,说天坛常有“宫奴阉竖,连行结队,走马射弹,狂游嬉戏”,以为“刑余不宜近至尊,而况天神飨祀之地?请下所司论治”。这是指着和尚骂秃,魏忠贤大怒。侯执蒲见机,辞官而归。在朝时,陈贞慧的父亲陈于庭,当吏部左侍郎,与东林巨头高攀龙、赵南星,并负天下重望,对侯执蒲颇有照应。所以侯陈两家,算起来是三代四辈的交情。  

    侯执蒲有子五人,长子即是侯方域的父亲侯恂,以进士为言官。天启四年阉党大攻东林时落职而归。崇祯元年复起,由广西道御史转太仆寺少卿,擢兵部右侍郎,为时不过两年。崇祯三年出驻昌平,称为“督治侍郎”。其时正当前一年冬天,清兵入关,直薄京城,以及袁崇焕被杀,祖大寿兵变之后,各路勤王之师云集近畿达二十余万之多。负守关全责的是明末第一流人物孙承宗,但道路阻隔,指挥不灵。所以侯恂守昌平,碌碌无所表现,真是坐守而已。惟一的一件得意事,便是识拔了左良玉。侯方域《壮悔堂文集•宁南侯传》记左良玉辽东人,投军以战功得为辽东都司。有兵无饷,少不得常干没本钱的买卖。有一次抢了一大票,不想竟是运到锦州的饷银,论法当斩。而同犯丘姓很够义气,一肩担承,左良玉得以不死。当然,官是丢掉了。
明季四公子

  
明季四公子,指明末清初方以智、冒襄、侯方域、陈贞慧四位复社成员。
  
方以智1611—1671年)
字密之,号曼公,桐城人。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
冒襄16111693年)
字辟疆,号巢民,私谥潜孝先生,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如皋
侯方域16181654年)
清代文学家。字朝宗。商丘人。祖父及父辈都是东林党人。
陈贞慧16041656年)
明末清初散文家。字定生。宜兴人。


侯一元:(1512—1586),字舜举,号二谷,乐清缑山(今蒲岐镇侯宅村)人。自幼聪慧,5岁时父廷训授以章句,能随问随答。11岁随父读书南京。明嘉靖三年(1524)“议大礼”之争,父廷训属杨廷和继嗣派,反对张璁继统说,被“逮械下狱”。一元年仅13岁,随父北上,伏阙上书。七年其父得释,“谪为泗州判官,又为县丞,寻迁漳南兵备佥事”,又以疑狱被弹射,再下狱,一元再上书陈冤。都御史唐龙“奇之而出其父”。十七年中二甲进士,授南京刑部主事。二十年升郎中,外调广东布政司右参议,分守海北道。海北距省城千里,对民情了如指掌。后擢河南按察副使,在大名整训士兵,秋防倒马关,恰值敌骑侵犯边境,将士戒备森严,一元登楼赋诗,敌骑为之远遁。续升广西按察使,宗室骄横不法,严加约束,徭民廖金牙欲据阳朔要地三江口,督同蔡兵备予以平定。此后升河南右布政使,转江西左布政使。隆庆元年(1567),张居正任首辅,一元辞官归,在家乡创办环壁书院,移居郡城,“辟园榭,日携骚人墨客登临唱咏者二十余年”。万历十四年(1586)卒,享寿75岁。遗著有《二谷山人集》、《二谷山人近稿》、《二谷读书记》、《翼志七书》,又主编隆庆《乐清县志》、隆庆《平阳县志》、万历《泰顺县志》等。

侯一元金殿救父

    蒲岐东北面有一座缑山,形如笔架,谓之笔架山。山下有一个村,叫侯宅,明代有一门出了四个进士。

    据史载,正德十六年,侯宅村的侯廷训中了进士,名列二甲十八名,官授南京礼部主事。其子侯一元,字舜举,号二谷,性颖悟,好学习,十一岁随父在南京读书,能通晓“四书”。

    嘉靖三年,世宗皇帝要立自己儿子为太子,朝中百官多为反对。在“大礼”之争中,张璁为了讨好世宗皇帝,拉侯廷训一同上奏,支持“继统”。而侯廷训坚持“嗣统”,拒绝联名上章,并写了《大礼辩》一文,因而得罪世宗,被解往北京问罪。是时,侯一元才十三岁,为救父,顶风冒雪,独骑千里,在囚车左右服侍父亲。

    到京后,侯廷训受刑审逼供,被打得遍体鳞伤,投入牢狱。侯一元认为其父受不白之冤,悲愤不已,自写诉状,两次跪在金銮殿门前告状。百官见他讼词痛切,道理通达,个个为之动容。经过三年艰难申诉,世宗为考虑社会影响,只得释放侯廷训,贬为泗州判官,再贬曲州县丞。后因政绩卓著,升迁南雄推官、南安同知、福建提察佥事。岂料一御史又作梗,认为侯廷训曾得罪过皇上,乘机下井投石,以疑狱弹射,廷训再次被诬陷下狱。侯一元一直随父在任所读书,立即再次上书陈冤。都御史唐龙察知冤情,劝御史说:“有子如此,何以轻齮龁也。”力排众议,上章朝廷,终使侯廷训出狱。侯一元伏阙上书救父之举感人至深,时隔六十多年后,中宪大夫茅坤把侯一元比作汉朝卖身救父的缇萦,称他为“烈丈夫”,成为人间佳话,名垂青史。

    嘉靖十七年,二十七岁的侯一元上京会试,登二甲三十六名进士,授南京刑部主事,从事司法工作。侯一元执法特别严正,问案断狱“必以律”,重证据,轻口供,从不草率定案,深得尚书顾磷器重,不到三年时间,转为员外郎,升郎中。正当他“而立之年”方过,仕途青云直上之际,其父病逝,侯一元立即驰归守孝,昼夜号恸,以致瘦骨嶙峋。三年秩满,又称病居家三年,后在执父李中丞的一再劝导下才到吏部选补,任刑部郎中,外调广东布政司右参议,分守北海道。在任期间,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民间,对民情社意了如指掌,裁答“按复”,发布“条款”,甚合实际,被人们称之为“神”。

    嘉靖三十五年,侯一元升任河南按察副使,重视部队军事素质提高,亲自在大名府整训士兵,“勤习骑射,信赏必罚”,使其率部成为精锐部队。不久,侯一元升任广西按察使,对当地宗室———靖江王亲属的骄横不法行为,严加约束,以礼禁之,当地百姓称快不已。嘉靖四十一年,侯一元改任河南右布政使,后又转任江西左布政使。作为一省最高的行政长官,侯一元洁身自好,重视行政管理,订规章,发政令,规定收税“出纳必时,轻重取准”,违者必究。由于上正下不敢弯,贪官敛手,钱粮如数入库之风渐正。特别是在嘉靖四十四年,他奉旨查抄严嵩在南昌的家产,尽忠尽职,纠正了大漏大累的错误,使三万二千九百六十两黄金、二百零二万七千零九十两白银、六千六百余间房屋、二万七千三百余亩田地及无数玉器、珍宝悉数上缴国库。

     事后,御史胡应嘉出于政治用心和个人恩怨,奏侯一元行政不称职,被免去布政使之职。侯一元为官三十年,目睹官场险恶,正道难行,乘机上疏乞休,终得于五十六岁挂冠归田。离任之日,送别车马塞满道路,父老百姓争相挽车送别,足见侯一元为官的人心所向

     侯一麟:字舜昭,号四谷山人,乐清侯山人。侯一元弟,性资机颖,学问广博,识见富达,孝思纯笃。然久困场屋,颇不得志。后弃科举,专攻诗文,其文甚古雅,独好司马迁之文;诗亦隽永,有唐人意境。书前有其兄侯一元隆庆六年(1572)序,和乡贤夏鲸嘉靖二十三年(1544)序。书后有其师乡人戴赏隆庆六年后序和乡人王诤的跋,然王跋在影印出版时却被误漏,甚为遗憾。而集中所记录的温州人物事件、社会风气、风光灾异,涉及温州史实颇多,实为一部难得的地方文献资料。

    侯一麟曾与其兄一元纂修过郡志、乐清、平阳、泰顺等志书。故集中有关此方面的资料也较多。如《郡风俗志》、《郡兵防志》、《温州府续志序》、《乐清志目小序》、《平阳县志序》、《平阳志目序》等文献均可为今编纂志书者参考引用。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温州倭患最猖獗的时期,有关抗倭史料在其集中时有反映。如《重修温州卫治碑》、《同知黄公传》、《龚公传》、《车将军小传》等抗倭英烈的传记。特别是《仁山先生传》、《少卿公谏》等文,歌颂抗倭英雄王沛、王德叔侄事迹及《筑堡纪略后序》等关于永昌堡的珍贵史料,可补史书之缺。

  他与项乔之子文焕为儿女亲家,故集中对项家的记载也较详实。如《瓯东先生遗事》、《祭瓯东公文》、《项伯子小传》、《沔阳州判官项君墓志铭》等文是永强项氏家族研究的第一手资料。至于一麟自己侯氏家族的资料,集中更为丰富。乐清侯氏当时为望族,与当地大姓联姻,故涉及面更广。如《侯氏伯美甫暨配合葬墓志铭》、《林翁府君传》、《外父母合葬墓志铭》、《与兄文》、《哭仲兄文》、《临清翁传》等是其家族史的最原始文献。

  集中还多处涉及当时温州人物,如章伦、章玄梅、叶武、张纯、张鸣鸾、王应辰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为当时围棋国手永嘉鲍一中写的《鲍奕士小传》,为难得的中国围棋史的史料。此文还曾入选《明文海》,可见其文学艺术在明朝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集中有关温州风光名胜诗文篇更丰富多彩。其描写雁荡山诗篇有《至能江寺》、《题大龙湫》、《灵峰洞》等多篇,大都为我们所未见。其《仙岩五记》,可与何白《雁山》相媲美。其《游江心屿》诗,为江心屿历代题咏之佳构,其云:“群山对不同,面面入江穷。四望双流合,悠然孤屿中。秋城看自远,法地觉全空。何必论蓬岛,仙槎许更通。”写得十分优美。

侯承祖:(1591~1645年),字怀玉。明末金山地方人。16岁袭祖职为卫指挥使。其父侯继高因抗倭屡建战功,实授骠骑将军都督佥事。他自幼受父亲薰陶,忠勇多才略。袭职后,委他督察驻防,后掌卫印,防务完善整肃,常至青村、宝山、柘林等地巡视。所到之处,检阅军队,补充力量,理顺民心,铲除奸邪。并以发展农业生产为首务,政绩显著。

侯世禄:(?~1645年),字公藩,承祖之长子。自幼博览群书,尤通经史,常下笔数千言,一挥而就。及长,有勇力,善骑射,随父同守金山卫城。

  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过长江,郡长邑吏纷纷辞官离职,唯侯承祖父子、夫人散尽家业田产,变卖金银首饰,招募勇士,准备舍生抵抗。八月初三,松江失守,承祖父子立“死战”旗于金山卫城楼,士卒要求决一死战。十九日夜,清将李成栋率精兵万余逼近城下,围城数层。拂晓时以火炮轰城。午时,有马指挥持劝降书进城,承祖立斩,以示决不投降。鏖战三昼夜,城破,承祖父子带兵巷战,杀清兵500余骑。巷战中,承祖因马失蹄先被擒获。世禄身中40余箭,见父被擒,遂扑向其父而被擒。
  

       承祖被押至松江,李成栋派郡守张铫对其劝降。张铫以寅弟门帖相投,承祖当场撕碎,宁死不降。有遗诗道:“海涯侠骨剑芒新,抗虏孤城意气真;麟阁功名曾未稳,浪翻首领赠他人”。时人赞为“史(可法)阁部之下,一人而已”!

  世禄被擒后,清兵喝他跪下,他睁目大骂,宁可粉身碎骨,决不下跪。清兵将他捆绑以刀击其颈,凛然不屈。最后被连射七箭,穿颊贯心而亡,临死犹吟诗道:“身沾雨露心难死,肉委泥沙骨亦香。”

     侯起龙:(1856-1895)原名侯朝阳,后改名侯起龙。淮阳县侯楼村(今属郸城县钱店镇侯楼村)人,后被皇封为山东镇台(总兵的俗称)之职。他的一生功德显著,有“降龙入海”的美名,其事迹在家乡广为传颂。

      勤学苦练

       侯起龙5岁时就拜侯三元为师学武,当时他能骑在马上挥动70公斤的洋刀,自如地举动70公斤重的掷石。但他并不满足,想更上一层楼。他就又制了三块掷石,一块90公斤,另两块各70公斤(三块掷石存于侯楼村),并在其村西修起了约7米宽、长1000米的跑马埂子。他用的弓箭,需有90公斤的力气才能拉开。他用了三年的苦功,能骑马射箭,能把90公斤重的掷石搬到他那马步姿势的两腿上。由于他勤学苦练,武艺超群,于光绪二年(1876年)参加了会试及殿试,考取丙子科进士。

  挖河风波

      光绪十四年,安徽龙山侯氏、董氏两族因挖河发生矛盾。董家将河道挖在侯家坟后,侯家不让,于是就大打出手,告状打官司,两姓视若仇敌。当时董家户大人多,且有秀才练总撑腰,而侯家则力所不及,但不甘于受压。涡阳县衙立案调解,因两家互不相让,案件悬而未决。侯家看官司不占上风,忧虑万分,无奈派员来河南淮阳的侯集、侯楼、侯寨向侯姓爷们求助。因地处两省隔州隔县难于如愿,当时侯起龙、侯立本、侯三元、侯廷珍等名人劝说来人:“回去对当事人说,不要声张惹事,这里虽有功名在身之人,但出任当官者无几,出面过问无能为力,暂且忍耐,以后再说。”来人返回后,董家看侯家求援无助,就更加嚣张。侯家一忍再忍,无奈就又派人前来求援:若不去人,宁死也不回。侯起龙等人见来人心切,推辞不了,便与几位名人商量议定:以去涡阳游览观赏为名前去调解。遂出车四乘,去者全是文武生员、举人、进士(侯起龙)和受过皇封的十余人。当天住宿龙山,一早进城观光,观察动静。这引起董家的关注,消息传出惊动全城。涡阳县司衙原在鹿邑任职,久与侯立本相识。侯立本、侯起龙等人便登门拜访,涡阳司衙见到侯立本,知其来意后便说:“侯年兄你暂且回乡下,今晚我传董练总进城议事,劝说董家将河道改挖,一为侯家解气,二为侯家争光,两家和好岂不乐哉。”董练总进城见到涡阳司衙后说:“侯董两家挖河一案,已引起了众人的关注,西乡(指河南)来人有功名前程者甚多,若县堂调解不了,非进京打官司不可!”涡阳司衙说:“依我之见,不如将河道改挖,两家和好。”董练总听后一一应允。于是侯家率人把已挖好的河平了,在光绪十五年正月立碑以作纪念。从此侯董两家和好如初,亲如一家。

筑堤堵口

      光绪十八年(1892年),黄河在郑州段决口,淹没几十个州县。光绪皇帝得知后,拨黄金、白银,派遣国卿,修堤堵口,拯救灾民。当时官吏昏庸,见财弃义,大批钱财被官吏私吞,黄河决口一连三年未能堵住。皇上闻之怒极,将河道总督斩首示众,其余官吏依法处置。之后选派山东巡抚杨某任河道总督,侯起龙任河标。

    侯起龙遵从皇上旨意,率众筑堤,大小官吏各负其责,粮钱按指定分派,任何人不得私占。民众日夜赶工,无人敢违,工程进展较快。

    就在大堤将要合龙时,突然河水猛涨,水流甚急,无人敢下水打桩橛,眼看就要前功尽弃。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侯起龙不顾个人安危,把生死置之度外,拿起一根绳,一头拴在岸边树上,一头系在腰间,扛着木桩,掂起油锤,一个飞步跳下水去抡锤打桩。众人见此情景,一拥而上,大堤迅速合龙,堵住了决口。

      筑堤堵口完成之后,河道总督进京交旨,皇上问道:在筑堤堵口中,何人贡献最大?河道总督将侯起龙领众治水之事,一一陈述于皇上。为赏赐功德,皇上遂封侯起龙为山东镇台之职,并拨银两,在其家乡侯楼树起了高14米,粗约0.7米的旗杆(毁于1946年)以示贺之。侯起龙筑堤竣工返乡探亲时,由于其长期战斗在工地,劳累过度,到家后不久患病,不幸去世。(李四端:郸城县政协)


    侯友鹤:[清]嘉定(今属上海)人,诸生殿枚子。工刻竹,里中素称名手。《竹人录》

      :(一六六二至一七二二) [清]字声虞,开国子。康熙间嘉定(今属上海市)廪生。工诗词、书、画。王敬铭谓其多性灵妙悟而不越绳尺。《嘉定县志》

    侯方岩 :[清]字叔岱,商邱(今河南商丘)人。恪子。倜傥放达,明亡,不仕。工书法。卒年七十余。《商邱县志》

史可法麾下都督侯方岩

      侯方岩,字叔岱,明未河南商丘人。方岩为明未南京国子监祭酒侯恪第三子,年少即高才好学,倜傥放达,风度开朗。明末度乡园将乱,便学习兵法稻略,散财结客,以借之为国效力。后来他在家乡抵抗农民起义。“兵部某(即兵部尚书史可法)闻其名,召置麾下,署为都督(即总兵),令帅一军以扼淮泗。”清军逼淮泗,方岩“知事不可为,乃解职回乡寄情诗酒以终,著有《据梧堂诗集》 ”。

  明亡,不仕。工书法。卒年七十余。《商邱县志》   吴应箕有《侯叔岱序》:  天下之文不过数方,方不过数人。方则有井邑之异,人则有后先之殊。要有其人焉而方以重,有其方焉而天下以传。然所谓方与人者,盖合疆域、时代而统言之也,非其一邑一家之谓也。而亦有一邑一家者,则河南之有商丘,商丘之有侯氏,非乎商丘特一方中之方耳。而其人兴于一时,且起于同产者,吾所知有吴焉,有徐焉,有张焉,有刘焉,有常焉,之数家者,非高籍,咸之声即着机云之誉,斯已异矣,而莫盛于侯氏。(吴应箕《楼山堂遗文》卷五《侯叔岱序》)   

汪琬有《寄赠侯叔岱》:

  萧萧大梁城,莽莽悲风起。洛阳诸女儿,竞说侯公子。侯家公子不可当,谈兵说剑声琳琅。酒后能骑赭白马,兴酣作使邯郸倡。睢阳城下日将夕,箭如饥鸱叫平泽。确磝贼火动地来,两手如飞左右射。归来犹未散鸣钟,琥珀压酒葡萄浓。旦夕长安赐甲第,不然辟谷寻赤松。黄河之水流不极,世间万事安可测。男儿五十不作官,那得常常好颜色。珊瑚之辔白玉卮,与君作歌君莫疑。侯家公子竟憔悴,何况洛阳诸女儿。今岁广陵城,小弟雎阳至。谓四弟子万。相逢蹋臂说侯生,白日明明照天地。人言侯生狂,定识侯生乐。斗鸡下鄢陵,呼鹰上宛洛。余卧江东二十春,眼中知己半沈沦。何时策马繁台去,一访当年屠狗人。 (清汪琬《钝翁前后类稿》)

侯学诗:(公元1732~?年待考),字起叔,号苇原;江苏上元人(今江苏南京)。著名清朝大臣、教育家、诗人。

  侯学诗少工诗文,年十四岁应童子试,后夏醴谷(夏之蓉)屡称其能诗,以孝友闻。

  清乾隆三十六~四十六年(公元1771~1781年),侯学诗任江西白鹿洞书院、豫章书院山长,前后十年,“高才溢其门”。

  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侯学诗为恩科进士,被选授广东三水县县令。

  清乾隆四十八~五十年(公元1783~1785年),侯学诗任广东新会县县令。时大府以盐政日疲,新设纲商,令各邑举殷户以充之。邻邑士民以辖充破产者比比矣。新会县独赖侯以免,侯盖习知地瘠民贫,预为资白,故举充之令不及焉。

  后署广州府通判。侯学诗赴任时路经江西萍乡。门生刘凤诰等在宝积寺为其饯行,作诗《赠侯苇原师出宰三水》:“万里南冲越峤炎,风尘出俗道心添。县前峡转堪怀古,官里泉香独饮廉。仕宦中年感潘鬓,文章余事傲苏髯。匆匆又作都亭侯,绕坐僧庐一卷帘。”“仁人为政尚宽平,盗息禾丰听颂声。墨绶何专汉循吏,青袍唯恋鲁诸生。春风满座依如昨,甘雨随车重此行。父老将迎师弟别,蕉红荔绿数前程。”。

  侯学诗到广州巡抚衙门报到时,广东巡抚李湖见其门生刘凤诰之诗,不嫌刘凤诰出身寒微,欣然将女儿许配给他,留下千古佳。

  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5年)农历3月,两广总督舒常奏请侯学诗任广东罗定州知州。

  清乾隆五十三~五十七年(公元1788~1792年),侯学诗任澳门海防军民同知,专理澳夷事务,兼管督捕海防,宣布朝廷之德意,申明国家之典章,遇有奸匪窜匿唆诱民夷斗争、盗窃、及贩卖人口、私运禁物等事,悉归查察办理,县丞衙门与澳门驻军。

  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侯学诗已逾六十岁,由吏部呈报皇帝批准,给与退休。侯学诗回到南京,当时其门生刘凤诰(清乾隆五十四年即公元1789年探花)典理江南乡试,特作诗《金陵赠侯苇原师》给老师:“婚宦当年少未成,谁知月老属先生。两诗侥幸高题品,一扇团圆巧证盟。翻笑尘缘妻子累,可忘峰影丈人倾。无花重侍维摩诘,话旧纷增感触情。”

  侯学诗长期以诗文教育子弟,其子侯云松和女儿均有学术成就。侯学诗卒年待考,著有《梅花草堂诗集》。

侯 芝:(公元1768~1830年),女,字香叶,号香叶阁主人、修月阁主人,侯学诗之女;江苏上元人。著名清朝文学家。她写的许多词流传于世,晚年以十年之力,将仅有抄本流传的《玉钏缘》、《再生缘》、《再造天》(《再生缘》续集)和《锦上花》四种弹词改编曲等,其中以《再生缘》最为著名。

侯云松:(1774-1853),上元(今南京)人。嘉庆三年(一七九八)举人,官安徽教谕。写意花卉,专学陈道复,天真高澹,一洗凡习,题识亦多妙语。尝与改琦、廖云槎合作画箑。琦先成墨桃一枝,风致可掬。次及云槎,为蘸丹粉亦作衬其后,偃仰交插,已尽其态。云松无从下手,乃补夹竹桃数蕊於旁,气韵清逸,邃成妙品。题曰:亦是一家眷属。其隽思可想见。工诗,与黄钺、王应绶等友善。晚年家居鬻书、画自给。尝与汤贻汾、马士图等作诗画会。卒年八十。有《薄游草》。

  侯材骥:号仙舫,生于道光十七年六月六日(公元1837年),安仁县龙海镇人,启蒙于龙海桂林书院,后就读于承坪楚兴寺。咸丰辛酉年(公元1861年),考取拔贡生,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在顺天(今北京)乡试考取举人。奉任户部主事,做了二十年京官,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出任台湾知府。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调任福州知府,后继任漳州知府。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病逝于福建省善后总局,享年57岁,诰授中议大夫,晋赠资政大夫。     

  侯材骥天资聪颕,博学善文,殿试作文《吾斯之未能信子说》,大主考茑批:“理精词湛,思沈力厚,机畅神流。”毕生恪守:“穷而淑身,达而淑世”,“处而有守,出而有为”,“造物不如造道”的修身经世之德。任京官二十年如此,受命危难之际,任台湾知府弥坚。   

  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底,中法战争爆发。第二年八月,法军攻陷台湾基隆,台湾岌岌可危,军情紧急,而清廷派的钦差大臣与福建的巡抚、道台们,贪生怕死,肩轻怕重,相互扯皮,不负责任,时任台湾知府侯材骥,铁肩道义,独担重任,沉着应战,军饷短缺,材骥劝谕台岛绅商捐助达数十万银两,兵力不够,材骥便征募侨居台岛的漳州和泉州人从军,这些人勇悍善战,材骥把他们编为民团,协助官兵防御,法军多次进攻,皆被团勇与官军击退。法军进攻不得逞,被迫讲和,台湾得以保全,金瓯无缺,侯公功勋卓著,有人劝他上报功绩,侯公道:“这是守土者应尽责任,何功之有?”   

  台湾土肥物阜,人民殷富,但教育事业落后,读书求学者甚微。材骥认为:一个地方缺乏教育的支撑,势必影响后续发展,要确保台湾的长治久安。“造物不如造道”,秉着这种理念,侯材骥捐己俸创建祟文书院,招收青少年就读,并亲自督考阅课,于是台湾之教育得以振兴,台民为感其恩德,替他建立生祠以示报答。   

  台岛富庶,且独居一隅,大海相隔,天高皇帝远,已前在此作官者,多有“人心不古”之辈,什么不合理,不合法,不合人情,不合道德,不合民俗习惯的各项陋规都有。侯公在台岛任知府四年,为正本清源,严汰各项陋规,轻民赋,促发展,严吏治,正本源,自己除额定薪津外,不妄取分文,还把自己有限的薪俸捐献部分用于创建祟文书院,台人共赞其清廉。   

       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侯材骥调任福州知府,后继任漳州知府,深得闽浙前后总督卞宝第,谭钟麟的器重。后奉清廷命加盐运使衔,以道台补用,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病逝,闽人多为哀悼,台岛更是悲切,三子扶棂回乡,归葬于龙海镇万田村新湾对面高山岭北坡。   

      《湖南拔贡志》载:侯材骥,诰授中议大夫,晋赠资政大夫,钦加盐运使衔,福建候补道,历任台湾.福州,漳州等知府,两科文闱内监试,后人还追认他为:“抗法民族英雄”。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历代王朝都实行了有效的统治和管辖,与大陆血脉相连,同文同祖,不可分割。为纪念侯材骥抗法入侵及发展台湾教育的丰功伟绩,2001年,安仁县人民政府将其墓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其故居、侯氏宗祠、墓列为本省第九批文物保护单位。

         侯汝承:(1859—1937),字意园,清咸丰九年( 1859 )出生于河南杞县名门望族。少时天资颖慧,禀赋不凡,且能奋志笃学,以县、府、院三试案首(第一名)传为美谈。入仕后,他在京畿曾任直隶署布政司理问、行唐知县、晋州知县等官职近30 年,因奉法循理,方正廉洁,荐为太守,1911 年奉调入都。 1912 年北洋政府委任其为军政执法处法审官,曾于 1914 年利用职务之便保释被捕的国民党员(据传为于右任)。后擢升陆军部部监长,在职数年,政绩卓著,授中大夫政事堂存记任用道尹,政府南迁始解职。1934 年自北京回汴侨居,曾应时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长的于右任之邀赴南京叙旧,游玩数月始返。

侯俊山:祖籍山西洪洞,寄居张家口。近代著名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演员,饰演花旦,成名于十三岁,被人称为“十三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5-20 10:56 , Processed in 0.296134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