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4578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祖源文化| 《侯氏春秋》侯姓名人简介(十一)

[复制链接]

184

主题

36

听众

188

积分

列侯

Rank: 2Rank: 2

乡约币
499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9-5-2
注册时间
2017-11-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侯仁贵   发表于 2017-12-9 17:06:0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QQ图片20171123103657.jpg



E、当代院士及专家
  
file:///C:/Users/poet678/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jpg
  侯保荣 Hou Baorong :(1942.1.3 -)海洋腐蚀与防护专家。1942年出生于山东省曹县。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94年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现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山东省第九、十届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

  我国海洋腐蚀环境研究和海洋腐蚀与防护的学科带头人之一,主持了我国近海腐蚀环境调查与研究,明确提出"海洋腐蚀环境"概念,建立了海洋腐蚀环境的理论体系。独立撰写的日文专著《海洋腐食環境と防食の科学》,日本专家认为"奠定了海洋腐蚀环境研究的理论基础,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一本教科书和指导手册"。作为第一作者撰写了《海洋腐蚀环境理论及其应用》和《海洋腐蚀与防护》两本专著和三本论文集。共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收录21篇,CA收录70余篇)。建立了模拟海洋腐蚀环境的实验方法和在不同海洋环境下控制材料腐蚀的工程技术系统。综合多年研究成果提出的"钢铁设施在海洋环境中的腐蚀及其防腐蚀技术",获200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还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一项和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及国家专利29项。倡导成立了中日海洋腐蚀环境共同研究中心,担任首届主任。培养了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十余名。1997年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file:///C:/Users/poet678/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4.jpg
  侯 锋 Hou Feng (1928.2.3 -)蔬菜育种专家。出生于山东省平度市。1954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现任天津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黄瓜育种带头人。60年代率先在国内开展黄瓜抗病育种研究。"六五"以来主持国家黄瓜育种科技攻关项目,针对黄瓜生产中多种病害的威胁,采用杂交与回交相结合的育种方法,成功地将抗病、丰产和早熟性结合在一起,逐步攻克了黄瓜霜霉病、白粉病及枯萎病这几种病害难关;利用广泛引进的国内外品种资源,解决了黄瓜低产劣质难题。育成津研、津杂、津春三代黄瓜新品种12个,在30个省市大面积推广,占全国黄瓜栽培面积的80%以上,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60亿元。在国内率先研究黄瓜F1性状的遗传规律,得出丰产性有一定优势,早熟性有明显优势,而对霜霉病、白粉病、枯萎病的抗性均属于多基因控制的结论。创建的黄瓜研究所及其育、繁、推产业化工程体系为农业科研单位成果转化积累了经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各1项,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成果奖励。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侯虞钧 1922.8.5-2001.4.14),化学工程学家。福建福州人。194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1955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博士学位。浙江大学化工系教授。长期从事化学工程、化工热力学研究。与J.J.Martin,共同提出气体状态方程(后被称为MH方程),并继续研究使之能同时适用于液相及固相,成为一个统一的状态方程式,它已被有效地用于实际生产厂的设计和研究中。从化工到制冷工程、物理及军工产品,它通用性强,准确度高,有预测性能及理论基础。从事相平衡、对应态原理、制冷剂、超临界流体性质、局部组成概念及传递性质的研究,都取得一定的成果。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侯祥麟: 化学工程学家。广东汕头人。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1948年获美国卡内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高级顾问、教授。曾任石油工业部副部长。长期负责石油科研机构和队伍的组建,科研计划的管理参与历次国家和部门科技发展规划的制订和实施,组织领导铂重整流化催化裂化催化剂及其工艺等若干重大炼油技术的科研攻关并实现了工业化,使中国炼油工业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实现了油品立足于国内指导研究解决了中国喷气燃料腐蚀燃烧的特殊技术问题,领导研制并供应尖端工业急需的多种新型润滑材料等。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侯仁之: 历史地理学家。原籍山东恩县,生于河北枣强。193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49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84年获该校荣誉科学博士学位。北京大学教授。在历史地理学的理论探讨、沙漠历史地理的考察以及城市历史研究中,开辟了新途径、新领域,阐明了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一个组成部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并为沙漠治理和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基础知识,特别是对于北京城的起源、发展以及历代水源的开辟和城市规划的特点,作出了系统的科学的阐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主要论著有《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等。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侯仁之略传

        侯仁之(公元1911~今),祖籍山东恩县,出生于河北枣强。著名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自少年时期开始,侯仁之最喜欢的体育运动是长跑。从德州博文中学跑到通州潞河中学,再跑进燕京大学的校园而成为全校越野长跑比赛的冠军……在被日寇判刑而流寓津门的时候,在下放江西“五七干校”劳动改造的时候,他都没有中断奔跑的脚步。这已经不仅是身体的运动,更是精神的运动。长跑是需要持久韧性的,而侯仁之一生都在不停歇地“跑”!一个以跑步的方式度过人生的人,自然能达到更远、更高的目标。所以,他才一直“跑”上了科学的巅峰。

   侯仁之因幼时体弱,他曾数次辍学。所幸母亲给予了他最真切的关注,为他订阅了不少画报作为特殊的启蒙教材,还经常讲述《圣经·旧约》中的小故事启发他的学习兴趣,使他的学业得以维持。

   1926年,十五岁的侯仁之到德州博文中学读书。博文中学的体育活动搞得很出色,侯仁之曾想加入篮球队,可他个子矮小,身体瘦弱,说了几次人家就是不同意。就连班上的同学分队比赛,双方都不选他。侯仁之赌了一口气,干脆自己练跑步。他坚持跑了一冬天,转过年来,学校要举行春季运动会,班上同学对他说:“侯仁之,你参加长跑吧!我们看见你天天练来着。”侯仁之一鼓劲,真的报了个一千五百米。比赛时,他拼命往前冲。跑过一圈,转弯的时候他挺奇怪:怎么旁边一个人都没有了?回头一看,原来所有的人都被他远远地甩在后面了!从那时开始,他的身体就慢慢地好起来了。

   除了跑步,侯仁之还积极参加各种课余活动。他曾经参加过话剧的演出,还写了一个话剧剧本《基甸救国》,那是他第一次尝试文学创作。初三时,他在全校演讲比赛中取得第一名,母亲高兴极了,对侯仁之说:如果有一天你能站在讲坛上讲课,我坐在最后一排听也心里高兴!遗憾的是,母亲没有等到这一天。侯仁之初中毕业那年,母亲不幸病逝。

   1931年夏末,侯仁之被父亲送到通州潞河中学。他在这里再读一年高中,便可以报考大学了。那年秋天,日本人在东北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侯仁之回忆道:“……同学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宣传抗日,抵制日货,检查日货,军训……但是到了年底,政府再也不许提抗日了。我们想不通……那天,我实在闷得很,一个人去城里,从学校一直走到前门。我是想买一本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中学生》,我非常喜欢这个杂志。我一个人走,心里太烦闷了。当时没希望啊,抗日也不允许了!我们该怎么办呢?也不知走了多长时间,到了杨梅竹斜街开明书店的分店,买了这本杂志回去了。它对我影响太大了!里面有一篇文章,不长,但写得特别好,满腔热情地勉励青年‘不要空谈救国’,要‘到民间去’,‘要把自己的脊梁竖起来,真正去唤醒民众’。那作者的署名是顾颉刚。”

  顾颉刚是燕京大学的著名历史学家,一位爱国学者。由于他那篇文章的影响,使侯仁之改变了学医的志向,决定报考燕京大学,投至顾颉刚门下,改攻历史。

  像中学时代一样,侯仁之在燕京大学里仍是一个比较活跃的人物,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并且很有些突出的表现。他始终引以为豪的是曾经两次夺得全校五千米越野长跑比赛冠军。侯仁之跑步速度快,在燕京大学是出了名的。不过,若论别的方面,还有人“跑”得并不比他慢。确切地说,应当是“跳”。这个人,就是侯仁之的夫人张玮瑛。

  张玮瑛天性聪慧,上小学就比别人早,到大学后又跳级,所以虽然同在燕京大学历史系,张玮瑛比侯仁之小四岁,却比他高了一级,应算是“师姐”呢!不过,尽管她“跳”得快,看来还是不如侯仁之“跑”得快,秀美聪颖的张玮瑛,最后还是被英俊倜傥的侯仁之“追”上了,成就了一段携手并肩近七十年的好姻缘。

  1936年夏天,侯仁之毕业,获得文学士学位,并留校攻读硕士。同时,他被担任历史系主任的顾颉刚聘为系主任助理。第二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占领北平,积极宣传抗日的顾颉刚被迫逃亡。侯仁之的学业还要继续,便转为洪业老师的研究生。洪业字“煨莲”,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在工具书编纂、索引研究等方面也造诣颇深;同时,他还为哈佛燕京学社的创办做出了很大贡献。他对侯仁之的命运有极大的影响。

  当时,侯仁之的兴趣已经从历史学转向了地理学,洪业老师发现了这一点,并给予积极的支持。多年以后,侯仁之满怀感激之情地回忆:“1938年春天的一个早上,煨莲师忽然打电话要我到他家去……我进门后刚一落座,他就突如其来地大声对我说:‘择校不如投师,投师要投名师。’我当时听了有些茫然,正待发问,他接着说:‘你应该到外国去专攻地理学。论西方大学,哈佛很有名,但是那里没有地理系。英国的利物浦大学,虽然论名气不如哈佛,但是那里有一位地理学的名师,可以把你带进地理学的领域里去。’这也就终于决定了我一生深入进行学术研究的道路。”

  然而,由于欧洲战争的爆发,侯仁之未能如期成行。任教之余,他还被校长司徒雷登任命为辅导委员会的副主席;担任主席的,是美籍教授夏仁德。

  那时,尽管日寇占领了北平,但由于燕京大学是美国教会创办的学校,因此还能保持相对的平静。司徒雷登和夏仁德虽然是美国人,但都坚决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侯仁之在配合夏仁德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项更为重要的工作:秘密协助爱国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前往解放区或大后方,这项工作得到司徒雷登的大力帮助。据侯仁之回忆,在中共地下党的安排下,仅经他负责联系而前往解放区的学生便有三批。

  1941年12月7日日寇偷袭珍珠港,那是北平的12月8日凌晨。当天,燕京大学被封,学生被驱赶出校。紧接着,司徒雷登、夏仁德、洪业等二十余名教师和学生相继被捕。侯仁之本已避往天津岳父家,也被押回北平。

  他们先是被关在位于沙滩的原北大红楼。与侯仁之同牢的是燕京大学学生孙以亮──即后来的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一个多月后,因为日寇找不到更重的罪名,学生们获得释放,而侯仁之等十一位燕大教职员被转移到炮局胡同的陆军监狱继续关押。牢狱生活残酷而艰苦,年老体弱的邓之诚老师因冻饿致病,侯仁之偷偷调换铺位,移到邓之诚旁边,把自己的衣服给老师盖上御寒,晚上则紧紧地贴在老师身边,用自己的体温温暖老师。

  直到1942年6月,由于无法查实这些人的抗日事实,日寇将他们分别判处缓刑,予以释放。侯仁之以“以心传心、抗日反日”的罪名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三年,取保出狱。他前往天津岳父家中与家人团聚,并见到了刚出生4个月的女儿,其时其情,永难忘记。

  后来,又发生了一件严重的事情,燕大的两名学生被日寇宪兵逮捕了!他们对燕大学生去解放区的事情都了解得很清楚,如果是由于这件事情而被捕,那侯仁之也必将再次入狱,只怕难逃一死。他觉得必须尽快逃离沦陷区。在这关键时刻,张玮瑛表现得异常镇定,说:“这样的大事,应当告诉洪业老师,听听他的意见。”于是,她独自赶早班火车前往北平,当晚返回天津,传达老师的意见。后来,侯仁之这样写道:“她一口气传达了煨莲师的两点意见:第一,我不能走。万一事情牵连到我,却又抓不到我,必然要抓我的铺保。第二,我如果再次被捕,甚至被判处死刑,煨莲师说燕大人也会知道“侯仁之是为什么而死的”。煨莲师这句话的分量是很重的,而玮瑛说她是完全同意的。我也就立即下定决心,不走了,准备接受更严重的考验。”

  不久传来消息说,那两位学生遭受了极为严酷的刑讯,但都坚贞不屈,日寇最后不得不将他们释放。侯仁之既感动又感慨,他说:“我所经受的最严重的一次考验,也正有赖于煨莲师的教导,才得自告无憾于今生。”

  侯仁之在天津三年,边在学校教书,边继续进行学术研究,相继写出了《天津史表长编草例》、《北平金水河考》等论著。但是,根据洪业老师的嘱咐,为了不被日寇利用,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才予以发表。

  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三天后,刚被释放的司徒雷登便召集洪业、侯仁之等五人开会,决定马上成立复校工作委员会。司徒雷登提出:原燕大的教职员工,凡是在沦陷期间丧失气节为日伪政权工作过的,一律不得参加复校工作。10月10日,燕大开学典礼在大礼堂隆重举行。未名湖畔钟亭里的大钟在沉寂了三年零十个月以后再一次敲响了。

  1946年8月,侯仁之又开始他的“长跑”了———这次“跑”得远: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投师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达比教授门下。由此,他正式迈进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领域。三年以后,侯仁之的论文《北平的历史地理》通过答辩,并获得博士学位。

  1949年,在新中国成立的前三天,侯仁之回到北京。新的生活开始了。

  二十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初,侯仁之的学术成果是辉煌的。1950年,他发表了《“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一文,率先为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他担任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并兼任刚刚成立的地质地理系主任。自此,“历史地理学”便正式出现在中国大学的课程设置中。

     侯仁之曾说:“我这么多年搞的这门学问,乃是‘又古又今’之学,既要研究历史上的古籍文献,又要结合现代地理学的知识实地加以考察,是需要‘读书’和‘行路’的……” “行路”自然要“跑”,侯仁之“跑”得上瘾。比如,从1961年到1964年,他每年暑假都要到西北考察,探索沙漠地区地理环境变化的原因。1965年暑假,他仍打算要到沙漠地区去的,因为一些临时的工作而改变了计划,后来开始参加“四清运动”。不料,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使一切工作都戛然而止。

      文化大革命十年,是侯仁之经历的第二次人生大劫难。批斗、挨打、游街、劳改……历尽磨难。侯仁之是个犟脾气,自然被打得厉害。张玮瑛专门给他准备了一条老式的“缅裆裤”,裤裆深、腰身高,这样可以保护后腰,不致在挨打的时候伤了内脏。
1969年,侯仁之被从“黑帮大院”放出来,前往江西鲤鱼洲的“五七干校”继续劳动改造。他回忆道:“最苦的活儿让我干。我记得很清楚。就穿一个裤衩,拿块破布垫在肩上,背那个大水泥袋。水泥一口袋很重啊!从湖里的船上背到岸上。河滩地,下来都是泥,扛着水泥袋走那个跳板,一颤一颤的,得特别当心。走一段路以后,还 要爬四十四个台阶。我那时已经快六十岁了,照常干。幸亏我的身体好啊!有一位工人师傅很好,老照顾我。冬天快到了,成立了一个野外打柴队。中午不回来,有人给送饭。晚上回来的时候,每个人还得背很重的一大捆柴。工人师傅让他们背柴,那些锅碗瓢勺和饭桶一类的东西让我挑着,都是空的,不重。我认为他是照顾我,我很感谢,可不能说出来。有一次中午休息的时候,忽然间那边着火了!隔着一条小河,旷野没人,冬天都是干草,着火了嘛。大家都去救火。我一看从小河趟水过去得了,近哪。他们都从旁边跑,我一个人一下子就从河里趟过去了。结果,又把我批斗了一番!” file:///C:/Users/poet678/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5.jpg

侯仁之

     从文化大革命开始至此,侯仁之经受过无数次批斗,唯有这一次他是心悦诚服,充满感激。他的确该批。批他是为他好,为大家好!因为那河水是趟不得的。水里有血吸虫!

  他还说:“我是有罪名的。我在那儿没有自由,他们晚上学习开会我不能参加,我得出来。我就出去跑步。遇上下雨,我就只好钻到一个草垛里头躲着。冬天也很冷啊!有时下小雪,我就躲在厨房外面靠近锅炉的一边,背倚着墙,还可以得到一点温暖。等看到灯光一变,有人走动了,知道是散会了,我才回去睡觉……”

  在人生最艰难的这个阶段,侯仁之仍然坚持跑步——他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做完,他要活下去。两年以后,林彪乘飞机仓皇出逃时摔死在温都尔汗。鲤鱼洲的“五七干校”撤销,全体人员才得以返回北京。

  尽管鲤鱼洲“五七干校”仅存在了两年,但有不少“学员”不幸染上血吸虫病。因此,正在“干校”劳动的人们“斗胆”给周恩来总理写了一封信,请求把他们永久留下来,不要再轮换第二批教职员工了,以免后来的人再成为血吸虫病的受害者。周恩来得知情况后大为震惊,立即批示,将清华、北大在鄱阳湖劳动的教职员工全部撤回北京。

  据说,在“干校”撤销后的第二年,由于洪水暴发,整个鲤鱼洲都被破堤而来的鄱阳湖水淹没了。侯仁之他们辛勤建设的房屋、修筑的道路、开垦的田地……都变成了一片汪洋。

  1976年10月,动乱中的中国改变了命运——“四人帮”垮台,禁锢人们思想的枷锁被打碎了,侯仁之重新投入工作。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他已经年逾八旬,仍持续不断地去沙漠地区,去各地城市,这对他来说是极大的乐趣。他不光在国内跑,还要往外面的世界跑——把中国介绍给世界,把世界介绍给中国。他“跑”得真带劲!

  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侯仁之已是九旬之人了。他为自己作了这样一个简单的总结:“少年飘零,青年动荡,中年跌宕,老而弥坚。‘平生最爱夕阳晚,坐听涛声到黄昏’。”

       作为一个学者,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工作。侯仁之是不会“坐听涛声”的。近年来,由于目疾加腿疾,他的身体状况已大不如前。但是,他说:“我虽不能‘奋蹄’,但还可以慢慢地‘走’路,庶几可多干点活……总之,我还要平淡充实地继续工作下去。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曾经评价侯仁之“是中国学术成果最丰厚、最富有激情的地理学家之一”,“是当代地理学的世界级领导人物”。

  侯仁之因自己的丰硕成果而先后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美国地理学会颁发的“乔治·大卫森勋章”以及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所颁发的“研究与探索委员会主席奖”等诸多荣誉。这些光荣不仅属于侯仁之自己,也属于我们全体中国人。侯仁之先生是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基础理论的建立及相关的城市历史地理、沙漠历史地理、环境变迁、城市规划等诸多方面都倾注了极多心血,并取得卓著成果。
      
       侯朝焕: 信号处理和声学专家。四川自贡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在水声工程研究中主持研制“水声信号起伏统计特性测量系统”,推动了水声信号场和噪声、混响场的研究。提出了“相移多波束基阵信号处理系统”,给出了该系统的全面分析、理论计算、参数选择和优化设计。完成了智能型水声信号处理系统,使系统能与水声信道匹配,达到最优工作状态和最佳处理效果。根据超高速计算的需求,开展了并行阵列处理的研究,主持完成了DSP-l阵列信号处理机。由60个运算节点并行处理,运算速度达13亿次/秒。在国内率先开展了VLSI信号处理研究,进而将阵列处理系统集成到单个芯片上去,先后完成了多个超高速DSP专用芯片的研制。单个芯片内包含有15个运算结点,单芯片乘加速度达1O亿次/秒。近年来从事兼有CPU和PSP功能的芯片研究,并已在国家973计划立项。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侯德榜 1890.8.9-1974.8.26),化工专家。福建闽侯人。早年考入清华大学留学预备学堂高等科。1916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21年获博士学位。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化学工业部副部长、高级工程师。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开发、建设和生产作出了卓越贡献,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在他的技术指导下,中国在20年代建立了亚洲第一大碱厂,生产出“红三角”碱。1932年将《纯碱制造》公之于世,为中外化工学者共享。1937年,主持建成具有世界水平的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南京硫酸铵厂,开创了我国化肥工业的新纪元。1943年,首先在实验室完成连续生产纯碱和氯化氨的联合制碱工艺。此法被世人称为“侯氏制碱法”,为世界制碱技术开辟了一条新途经,并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附简历

       1910年 毕业于上海闽皖铁路学堂。

  1913年 毕业于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堂。

  1916年 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获学士学位。

  1918年 毕业于美国纽约普拉特专科学院,获制革化学师证书。

  1918—1921年 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研究制革,     1919年获硕士学位,1921年获博士学位。

  1921年起 在永利制碱公司任工程师,1923年任技师长(即总工程师)兼制造长。

  1927年 起在永利化学工业公司任总工程师兼塘沽碱厂厂长,1936年兼南京铔厂总工程师,1938年兼永利川厂厂长、总工程师,1945年任公司总经理。

  1950年 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重工业部技术顾问。

  1952年 任公私合营永利化学工业公司总经理。

  1955年起 受聘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

  1958年 任化学工业部副部长。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侯  洵: 光学家。陕西咸阳人。1959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从事瞬态光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参与中国核试验、激光核聚变及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研制了8种变象管高速摄影机,使中国超快现象诊断的时间分辨率提高6个量级,响应范围覆盖红外到软X射线整个波段,为开创中国光电子类高速摄影领域做出了贡献。在中国首创转移阴极与冷、热铟封技术,最先研制成双近贴聚焦象增强器。提出联用激光照明、干涉滤光及象增强器技术,解决快、暗、小目标测量难题,发展了中国新一代靶场光测设备。在国内率先研究透射式负电子亲和势GaAs阴极及场助Ⅲ-Ⅴ族光阴极与第三代象增强器,发明了钯银氧铯阴极,为中国光电器件及夜视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侯云德:国家工程院副院长,1929年出生于江苏常州。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三元基因工程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董事长。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医药本科。1958年到1962年,苏联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研究生毕业,破例越过副博士学位获得苏联医学科学博士学位。回国后相继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副研究员,研究员和抗病毒治疗研究室主任。1996年至今任国家工程院副院长,工程院院士。1984年被中央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86至1996年,由国家科委任命为我国“863”高技术发展规划生物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

  侯云德在1958年赴苏联医学科学院伊凡诺夫斯基病毒学研究所攻读副博士学,1962年越级获得博士学位。1985年任病毒所所长,1986年任国家“863”高技术发展规划生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40多年来,他的技术研究和商业领域的撒豆成兵战术一样成功。
      
       侯德原:(1912.4.21-)邮电通信专家。江苏省泰州市人。193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邮电部高级工程师。曾任邮电部副部长,兼任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从事电信技术工作逾50年,是我国电信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解放初期主持全国长途明线恢复工作,设计成功88交叉取代了旧中国照抄的美国ks交叉,对我国长途明线通信做出重大贡献。1952年至1984年退休前,参与了全国所有重点通信工程的方案制定。审定和实施。领导并亲自参与了对称电缆60路载波和2ghz120路微波通信系统的研制攻关工作,取得了成功。改革开放以来,积极支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并亲自主持引进先进的s1240程控交换机生产线的谈判和组织工作。同时提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以话养话"的建议并付诸实施,对市话的迅猛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侯建国:1959年生于福建,1978-1989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获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学位。1988年至1995年,先后在前苏联科学院结晶学研究所电镜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美国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美国oregon州立大学化学系从事科学研究工作。1995年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先后任中国科学院结构分析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化科学中心主任。2000年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2001年9月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总会会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8月起兼任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常务副主任。2004年11月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奖、中国科学院院长研究基金奖、中国科学院和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caia奖特等奖、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等多项奖励。2003年,荣获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荣誉称号。

file:///C:/Users/poet678/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7.jpg
       侯芙生 :(1923.11.28-)。炼油及石油化工专家。江苏省无锡市人。1947年毕业于上海国立暨南大学获理学士学位。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炼油、石油化工及化纤等方面的工程技术和生产工艺的研究。多次负责编制炼油、石化生产和科技发展规划;研究以石油为原料的炼油、化工、化纤行业的联合,实行油、化、纤一体化;指导渣油催化裂化和乙烯等炼油、石油化工重大科技攻关;改革润滑油传统生产工艺;指导节能技术改造,大幅度降低能耗;解决重大工程项目如中国石化高桥石化公司的重油催化、扬子石化的加氢裂化、齐鲁石化的氯碱以及抚顺石化的腈纶、巴陵石化的己内酰胺等装置运行中的技术难题。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专著4本。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侯光炯1905.5.7-1996.11.4),土壤学家。上海金山人。1928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农化系。西南农业大学教授、自然免耕研究所所长。从事土壤学教学与科研工作达60年之久,在土壤肥力和土壤地理研究方面发现“光肥平衡”日周期变化的事实,从而开辟了土壤胶体热力学新领域1986年通过鉴定的水田自然免耕新技术,到1988年底已在南方13省推广2200多万亩,增产率在15%以上为适应土壤肥力研究的需要,创建了土壤胶体物理―土壤粘韧率和粘韧曲线,以及土壤胶体热力学十联式PH两种测定方法,并拟定了土壤肥力分类体系,为制定我国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侯学煜 1912.4.2-1991.4.16),生态学家。安徽和县人。1937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1945-1949年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研究院,获硕士和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地植物学、植被制图、植物生态学等研究工作主张土壤性质明显受母岩性质的影响,打破了传统的单纯气候决定土性论的观点,最早发现和研究中国的土壤指示植物研究植被地理分布,主张山地垂直地带性服从水平地带性规律,为所著中国植被分区建立了理论基础中国编制中国植被图的先驱,农业植被制图创世界先例提出“大农业、大粮食”的观点,大力宣传保持自然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file:///C:/Users/poet678/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9.jpg
       侯惠民:(1940.10.13-)药物制剂专家。上海市人。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研究员。1963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1990年获日本北海道医疗大学博士学位。现在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从事药物制剂研究,并任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是我国最早研究控缓释制剂研究的学者之一,获各项奖励8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七十余篇。1990年被授予上海市“科技精英”称号。

  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侯镜德: 男,1939年3月生,无锡人。现任浙江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


       侯柱山: 1936年5月生,辽宁海城人。 1958年毕业于冶金部沈阳有色金属工业学校(现沈阳黄金学院)。曾任新疆有色金属研究所选矿研究室副主任,选矿高级工程师。选矿研究室学术小组及职称晋升小组组长,研究所学术小组及职称晋升小组成员,新疆有色金属工业公司高级职称晋升评定委员会委员。主要成果:从事稀有金属、有色金属、黄金等选矿工艺研究。曾主持负责数十项较重大的选矿科研项目,均获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中主持负责的“旋转螺旋溜槽研制万在选矿工业中应用”项目已用于选矿工业生产中,1984年荣获国家三等发明奖。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次,冶金部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1次,北京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1996年获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中国国家分部“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1次。撰写论文若干篇,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论文二等奖1次。1984年被评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和自治区劳动模范,曾2次荣获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侯玉山:男,1944年10月出生,河南开封人。1967年7月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航空材料系。现任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工学院教师,高级工程师。

       侯有德:1936年10月生,河南偃师人。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图书馆馆长、副研究馆员。出版著作2部,主编《汉语拼音著者号码表》(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定为全国基础方案)、《通用汉语著者号码表》(副主编,海洋出版社出版,定为全国方案)、《中文同类书列规则一汉语著者号码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送审稿,起草人之一);在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其代表作有《我国中文同类书排列书次号研究述评》(刊《中国图书馆学报》1992年2期)、《<通用汉语著者号码表>评价》(刊《中国图书馆学报》1994年1期)、《图书采购常见病析》(《大学图书馆通讯》1984年5期);其中有7篇论文获奖。

   侯孝国: 1944年2月出生,辽宁锦州人。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自动化系。现任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国外仪器中心高级工程师。是中国金属学会会员,北京市科技协会会员。从事电气自动化、计算机应用与大型分析仪器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曾参加和完成“粉末轧机自动控制”、“100千瓦中频逆变装置”、“热处理试验室自控系统”、“三连轧液压微调自控装置”、“持久和蠕变试验室计算机测控装置”和“冲击示波装置”的研制,获冶金部科技进步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余篇,主要有《小型工业机在高温热处理系统中的应用》、《计算机测控系统中影响精度和可靠性的分析》、《用色相色谱仪分析变压器油中的气体》、《裂解色谱中的热裂解装置》等。

        侯晓林: 1946年2月出生,女,生于四川省南溪县。现任职于四川省宜宾市二医院。主治医师(中医专业)。四川省诗词学会会员,宜宾市诗词楹联学会理事。有诗词、散文多篇发表于《中华诗词》、《宜宾日报》、《戎州日报》、《华夏吟友》、《当代爱国诗词选》、《当代诗词六百家代表作精选》、《首届百花杯文学艺术作品集》等刊物、书籍。有医学专著《热爱生命—乙肝防治通俗问答》一书出版。词:《满庭芳•宜宾市菊花诗画会》获《中国作家》笔会三等奖。词《满江红•痛迎在北约轰炸中牺牲之三烈士英魂归国》获《人民日报》新闻培训中心研讨会三等奖。散文《那浓浓的乡音哟……》。获百花杯全国精短文学艺术作品大奖赛优秀作品奖。有辞条及作品收入《中国文坛名人大典》等辞书。

       侯巨祥:男,1963年6月出生,山西原平人。中共党员。1983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山西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副总工程师。山西省自动化学会理事。山西省教育家科学家企业家交流协会会员。法国CSRoute公司技术顾问。法国ECM公司技术顾问。主要贡献:1990—1995年作为技术骨干完成了电力载波负荷控制系统,实现了由供电局经220KV、110KV输电线路传输数据至变电站,再经35KV、10KV供电线路至各用电单位的1—n双向数据通讯及负荷控制,再经380V、220V供电线路实现远程抄表及用电监控。该项目经能源部鉴定,为国内首创,获国家专利。1995年主持完成了首套磁卡循环使用封闭式高速公路收费系统。1996—1997年主持完成了全国首套非接触IC卡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主持的车道收费系统1997年11月经山西省科委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1998年提出了封闭式高速公路单车分帐法,解决了不同经营者、投资者在高速公路营运过程中的分帐准确性、实时性等问题,摆脱了分帐对计算机网络及通讯系统的依赖。无计算机系统办可人工分帐。1998-1999年主持完成了非接触IC卡全自动发卡机、车辆牌照彩色识别系统的研制。目前已在山西原太、太原东山、天津疏港等高速公路得到应用,为实现全自动无人值守公路收费系统奠定了基础。1999年主持完成了全国首套全自动无人值守非接触IC卡高速公路收费系统。解决了现行收费过程中的通行费流失、管理费用过大、车流量不稳定与监控人员配置矛盾,匝道收费站车流较小与24小时值班矛盾等问题。减少了大量的房屋及配套设施建设。人员配置减少一半以上,通行速度提高一倍以上。主持了进口收费系统、进口紧急电话系统的国产化研制工作。使建设费用与维护维修费用缩减一半以上。主持将国产SDH155接入网设备与技术首次应用于高速公路实时监控与收费系统中。荣获山西省交通厅“模范知识分子标兵”、“一等建设功臣”、“交通系统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参加的“太旧高速公路”、“武宿立交桥”工程,双双获得国家最高优质工程质量奖“鲁班奖”。主要著述:论文《全自动无人值守公路收费系统》《加强高速公路自动化》、《封闭式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中的单车分帐法》、《牌照自动识别系统的原理及应用》、《有关读卡机与储卡机的选择》、《高速公路通信自动化系统》。


       侯於先: 男,1941年出生,四川阆中人,高级工程师。毕业于沪州化工专科学校。现任四川省化工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工艺室主任。主要业绩:从事完成“钙芒硝矿石为原料制工业硫酸纳的试验研究和年产1.5万吨工程设计”钙芒硝矿石制硫酸钠,创出了基本流程:采用湿法球磨浸取,尾渣晶体长大,解决了洗涤过滤困难,水不平衡,尾渣含湿量和含硝量大的技术问题;化学法除钙镁等杂质,解决了硝水质量问题,使成品得以大量出口;尾渣采用回转挂链干燥成型作水泥缓凝剂,为尾渣利用开辟了一条新路子。解决了矿浆分离洗涤、精制、矿渣处理和成本高、长期无法工业化的技术问题,这种技术尚未见国外资料报道,现已被国内广泛采用。


      侯春楼::1937年11月生,湖南省望城县人。高级工程师。1959.9-1964.8中南矿冶学院学生,1964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轻金属冶炼专业,副总工程师。曾任山东省第五届、第六届人大代表。主要简历:生;1964.9,山东铝厂研究院历任试验车间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车间主任,多品种车间主任等。论文《生料浆及AI(OH)3凝胶喷雾沸腾干燥造粒》,收入1980年《全国第二次流态化学术会议论文集》;《山东铝厂多品种AI2O3发展概况》和《自动压滤机在多品种生产中的应用》,收入1983年《全国冶金科技情报交流会议文集》;《做好开发性工作,加快多品种AI2O3发展步伐》,发表于《轻金属》1985年第7期;《烧结法工艺嫁接特种A1203制备综述》,收入1989年《第五届全国石油化工催化会议论文摘要汇编》。1990-1998年之间,还撰写了多篇论文在全国公开刊物发表。主持研制的“活性氧化铝系列产品”,1983年获山东省冶金厅一等奖,1989年获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铜牌奖;“拟薄水铝石(AI2O3·nH2O)”,1983年获山东省冶金厅三等奖,1988年获山东省科技发明展览二等奖;“低温氧化铝载体”,1984年获淄博市科技成果三等奖;合作研制的“LS-801氧化铝型催化剂”,1983年获山东省化工厅二等奖,1984年获山东省优秀成果三等奖和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三等奖;“LS-811氧化铝型催化剂”,1989年获淄博市优秀新产品奖、部级三等奖。研究开发成功的新工艺或新产品约20项,大都转化为生产力,有的已形成上万吨规模,并创利税达千万元。授权发明专利《氢氧化铝凝胶的CO2法生产工艺》已得到应用。1993年获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之荣誉。


      侯满堂:1958年7月出生,陕西富平人。1983年毕业于西安地院地勘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陕西地勘局地质调查院纪委书记、工会主席。1983~1997年,在第七地质队先后从事过1:5万区调、化探、矿产勘查、开发、科研及技术管理工作。主持评价的月西硫铁矿床,填补了陕西富硫铁中型矿床的空白,且发现了本区的赋矿新层位,获地矿部找矿三等奖;主持的太白庙碳酸盐-石英脉型金矿勘查,为区内增添了新的矿床类型。其方法被局级认可;1998年在西安地勘院主持“周至-长安金矿普查”项目及主管院勘查开发项目,主编《西安市矿产资源“十五”规划》。在《陕西地质》、《西北地质》、《西安地院学报》、《黄金》等刊物及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内容涉及到构造地质、矿床学、找矿矿物学、矿产开发、物探、地质哲学等专业。对镇旬地区成因矿物学、找矿矿物学研究,得到了有关专家、教授的肯定,预测的成矿地段已被验证;通过对高砷低品位金矿石“碱浸预处理-渗滤氰化”工艺研究,提出了一个工艺条件简单、经济上可行的有效途径。业绩曾被收入《中国地质矿业家列传》、《中国当代科技专家大辞典》等大型人物辞书。


       郁:男,1946年6月出生,天津人。中共党员。1970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高级工程师。现任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石油学会质量可靠性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失效分析分会失效分析专家。主要贡献:长期从事石油钻采装备的设计、试验及其质量可靠性研究。1974~1987年,从参与到主持钻机用液力变矩器的设计、试验及制造等方面的工作,为石油钻采装备液力传动领域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所研制的YB—720液力变矩器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的国家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钻机用涡轮变矩器获原石油工业部1986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液力传动研究曾获局级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三等奖3次和四等奖3次。1987~1989年赴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进修,主要从事计算机辅助设计方面的研究。回国后,1989年10月起任石油勘探院机械所计算机技术应用研究室主任,1991年7月起任石油装备可靠性研究室主任,1992年10月起被石油勘探院学术委员会批准聘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在中国石油学会质量可靠性专业委员会筹备期间和正式成立后担任秘书长。在此期间的科研中,又获局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次和三等奖5次。为推进石油石化行业的质量可靠性工作、促进可靠性理论与技术在石油石化行业中的应用推广做了大量工作。主要著述:论文《市场经济与质量可靠性工作》、《液力传动在石油钻机上的应用》、《三缸钻井泵的可靠性增长》(英文)等。


       侯风: 1948年3月29日出生,男,现任邱县科委水泵研究所所长,工程师。主要业绩:发明了“方便节能深潜水泵”,该泵具有高效、节能、方便、价低、机电两用、深浅均可等特点。


       侯一麟: 美国西拉丘斯大学麦克斯维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公共管理学硕士(1998)、博士(2002);2002-03年在美国罗格斯大学任助理教授;2003年任美国乔治亚大学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公共管理与政策系助理教授,2007年任终身职副教授,2009年任Stanley W. Shelton 公共财政讲席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财政和预算制度。在美国公共管理领域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在《公共行政评论》、《中国行政管理》、《管理世界》、《经济研究》等国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曾获2003年《美国公共行政评论》“最佳论文奖”、美国公共行政学会2003年度会议最突出论文“詹姆斯·E.韦伯奖”等。目前正从事一项政府间关系重大课题研究项目。

   侯明辉:男,1962年10月生,满族,辽宁岫岩人。大专学历,中学数学一级教师。主要成果:笔耘10余载,撰写数学论文40余篇,先后发表在北京、上海、天津、河南、重庆、等一些国家级和省级刊物上。主要论文有《一个什得重视的三统定理》、《用三统定理解竞赛题》、《三角形分角线长公式及其应用》、《过圆外一点作圆切线的单尺作法》、《三个几何命题的统一命题及应用》等。他于198555年9月28日发现数数字三弦定理,1991年2月,该定理由专家认定。1999年2月,他获得“世界文化名优成就奖”荣誉证书。1999年7月,他的论文《一个值得重视的三弦定理》获世界学术贡献奖论文金奖。该文被收入《世界学术文库》(华人卷)第1集。该书于1999年6月由世界学术文库出版社出版向世界发行。1999年10月24日中央电台视台第1套《早间新闻》、同是出版的《工人日报》等几十家新闻单位都报道了他发现三弦定理的消息。他的名字及其业线已收入《世界文化名人辞海》华人卷第2集、《中国当代数学家与数学英才大辞典》等4部辞书。1999年12月,中国教育研究交流中心准备将他的业绩收入《中国当代教育专家名典》

   侯润安:主任医师,男,1936年生,四川营山人,大专学历,新疆塔城市医院儿科主任,中国营养学会会员,曾任中华医学会塔城市分会理事长。1994年产为塔城地区优秀专业技术拔尖人材,同年被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专业技术工作者,并荣获自治区三等奖。本人研究的婴儿奶粉,1992年在北京通过了原卫生部妇幼司长林佳楣教授等全国营养专家的国家级鉴定,一致认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十多家报刊作了报道。新研究的增智系列奶粉:有促进智力发育的益智婴儿奶粉;有能促脑发育、养活先天性畸形的孕妇奶粉;有能促进生长发育的断乳奶粉和学生奶粉;另有能降血脂、防动脉硬化冠心病、减产早老性痴呆和防癌症的《夕阳红》中老年奶粉。本系列奶粉在中国专利局和新疆纂台区主办的’94全国发明与专利新技术博览会上,本人荣获最高奖—发明与新技术金杯奖。本发明已向中国专利局申请发明专利,并于96年7月在中国专利局专刊上公开。(专利申请号95107805.4)。本人发明的小儿用药量公式,获89年新疆自治区科协首届优秀论文奖,该公式已编入全国儿科巨著400多万字的“实用儿科学”98年第六版第332页上。本人业绩已上收入《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中国当代发明家大辞典》、《中国当代中西名医大辞典》、《中外名人辞典》、《国模大典》、《中国专家大辞典》等十多部辞典和人物传记。
侯 晓 : 1963年11月出生于陕西省岐山县。1990年,作为中国第一位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的博士,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来到我国目前最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院——中国航天第四研究院。历任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室主任、研究所副所长。

file:///C:/Users/poet678/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0.jpg固体火箭发动机专家:侯晓

    从2000年至今任航天四院科技委常委、某型号副总设计师兼固体发动机设计师,现任航天四院副院长。

生平成就

  侯晓先后获国家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其中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他1993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航天总公司跨世纪学术学科带头人;1997年被评为国家级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同年被聘为西北工业大学教授;1998年被聘为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001年晋升为省“三五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2000年被评为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有突出贡献专家,国防科工委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2年和2003年被评为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优秀党员;2003年被评为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同时被授予省青年突击手标兵称号;2003年被西北工业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聘为博士生导师,被国防科工委授予“国防科技工业百名优秀博士、硕士”荣誉称号。

生平贡献

谁持彩练当空舞,呕心沥血铸坚盾

  2003年的一天,某火箭发射基地。“1分钟准备!”“10、9、8、7……”“发射!”顷刻间,一团耀眼的光芒从山脚下升腾而起,漆黑的夜空骤然亮如白昼,神剑喷出炫目的烈焰直冲苍穹,如利剑出鞘,似蛟龙出海,扶摇直插茫茫云霄,挟雷裹电般向千里之外大漠腹地的靶区飞去。“一级工作正常”,“飞行正常”,“遥测正常”……20多分钟后,指挥大厅传来消息,神剑准确插入预定区域,发射圆满成功!此时,掌声和欢呼声响彻大厅。

  现场指挥大厅里,在欢呼胜利的人群中,该型号发动机总设计师——正值不惑之年的侯晓,更是激动地情不自禁,眼眶里热泪涌出。这天正好是他的生日,他为能把自己的人生与祖国航天事业发展紧紧地维系在一起;为能把青春献给强国威、壮军威的神圣使命而感到无比幸福和豪迈!

  崭露头角 施展才华

  1990年,风华正茂的侯晓作为中国第一位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毕业的博士,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了。有“全国第一”的头衔戴在头上,他有很多的工作机会可选择,那些职位中不乏都市的诱惑和高薪的吸引。但他毅然舍弃了繁华的都市,舍弃了令人称羡的高薪,来到地处三线的航天四院,选择了科技兴国、以武御侮的航天固体事业,一干就是13个春秋。

  四院41所是侯晓走入社会的人生第一站。他深知,社会实践是人生最为丰富的课堂。在41所工作的近10年中,侯晓涉足了众多领域:从重点实验室的组建到民品市场的艰难摸索,从喷管设计研究到质量管理,信奉干什么就要像一回事的侯晓,凭着自身广博的学识和善学肯钻的作风,每到一岗位,都能精益求精地把工作做得扎实而又出色。

  侯晓说话纤声细语,举止文质彬彬,眼镜后面总是闪烁着智慧之光。就是这位文弱书生样子的火箭专家,在科研上却敢与外强争高下,敢向世界先进水平奋起直追。在41所担任研究室主任时,他在主持喷管设计的同时,自己分析、自己动手做实验,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了主动,弥补了因新老交替而出现的断层。他以求实创新的精神,结合型号研制,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管分离流动、斜切喷管流动计算等问题。对高空喷管地面试验中的分离部位进行了预示并计算了出口参数,解决了研制的急需。作为某课题的负责人,侯晓始终将目光瞄准技术前沿,以赶超先进的勇气,组织解决了可抛式延伸喷管、轻质小力矩柔性接头、喷管设计规范等多个子项目的关键问题,为大幅度降低我国大型喷管的自身重量,提高我国固体发动机的研制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深厚的理论知识底蕴加之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侯晓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天地。1997年,侯晓被任命为41所副所长。他以前瞻性的目光和思路,在所内组织论证了某固体发动机的关键技术,制订了三年攻关计划,并加以组织实践,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同样,在超前思路引领下,他还组织开展了某型号预先研究工作。以后的实践证明,该预研项目的开展为四院在该型号市场竞争中占居主动地位立下了汗马功劳。

  身先士卒 志存高远

  1999年底,面对新型号的上马,四院将侯晓调到院科技委任新型号副总设计师兼固体发动机总设计师。

  侯晓是一个谦和、严谨、敏捷、睿智的青年专家。“人应当有远大理想”,这是他常说的一句话。走马上任后,身为总师的侯晓立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忘我地工作着。他从设计源头抓起,拟定、审核研制大纲,参与重大技术决策,夜以继日地奔波在科研生产第一线和大型地面试验的现场,解决研制、生产、试验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组织产品验收、复查、归零,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

  那是2000年冬日的一个夜晚,窗外寒风呼啸,当侯晓得知固体推进剂当晚要浇铸时,立即和科研生产部有关人员冒着刺骨的寒风驱车赶往现场。为了能随时掌握情况、攻克难关,当晚他和工人们一起,一直坚守在充满危险而又弥漫着刺鼻药味的浇铸现场,坚守在发动机旁,直到凌晨两点确认一切正常后才放心地离去。正是凭着这种视事业重于生命的精神,凭着严谨务实、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侯晓在重点新型号研制的路途上走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险关隘口。

  2002年,某新型发动机在总装厂装药后,药柱尾部出现气孔缺陷,需进行人工挖药,灌浆修复。懂行的人都知道,这项任务工艺操作复杂,危险性大,稍有不慎便会发生毁灭性的事故。因此,侯晓亲自坐镇现场,组织攻关。为了清楚了解发动机缺陷部位的情况,他钻到狭窄的发动机燃烧室里仔细观察、分析,随后当机立断采取了新工艺技术。经过反复试验,终于解决了燃烧室关键技术,消除了安全隐患。

  还有一次,侯晓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某发动机壳体在总装厂装芯模时,因操作失误把发动机内绝热层砸伤了。为了查看伤情,确定对策,他钻进狭小的仍挥发着刺鼻气味的壳体内观察,清楚掌握第一手材料,从而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一次次科研实践,不仅制造出了中国第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航天产品,也造就了侯晓等一批科研人员迎难而上、遇挫弥坚的秉性。正是不断的挑战增强了侯晓对新型发动机研制的能力和信心。

  敢攻难关 不断跨越

  创新是科研工作的灵魂。2001年4月的一天傍晚,某新型发动机与伺服系统联合冷试。当时采用的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喷管技术,难度较大。试验时,摆动部件突然发生漏气,试验被迫中止。在试验现场众多来宾面前,这一失利使身为总师的侯晓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他立即组织了一批设计、工艺和试验技术人员进行攻关。整整两个月时间,他查阅了大量资料,与大家一起探索多种方案,他大胆决定采用新型黏结剂、新成型工装、新的成型工艺,经过几十件产品疲劳摆动试验,终于攻克了难题,产品质量稳定可靠,试制了20多件产品,进行了在最恶劣条件下的摆动试验。忘我的付出和全身心的投入,使原本就清瘦的侯晓又掉了几斤肉,但赢得了试验的最后成功。

  侯晓喜欢“新方向”和“新技术”,他说没有“新”就没有科学的生命力。新型发动机由于发射环境变化,对产品密封、载荷性能提出了很高要求,且在国内属首次研制,无技术经验可借鉴。侯晓带领设计师系统制定新的设计方案,并采取措施,一个方案不行就上另一个方案,为解决密封问题,他们在模拟壳体上反复试验了几十台,终于突破了这项技术难题。

  严格把关 创造一流

  在侯晓身上,使命、责任、爱国心这些抽象深奥的字眼早已化成了具体而又实在的内容。在发射场,他经常说,每个设计师都要吃透技术,要自己放心,才能让领导放心、组织放心,才能确保飞行成功。为了保证发动机在发射场进行分解再装工作的质量和安全,他对从发动机上分解下来的零部件,每一项都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与设计人员展开图纸,进行对照产品复查、确认,一步一步、每一个细小环节都不放过。如发动机装配的腻子用量和密封圈的压缩量,设计工艺人员对此进行计算后,他还要进行核算,确保发动机再装一次成功,确保产品的技术状态与设计图纸一致,确保发动机总装接口尺寸正确,最终零缺陷交付飞行。

  侯晓严谨的工作态度,做事一丝不苟的精神深受人们敬佩。在发射场进行“双想”时,他发现在文件与实物的对照中,发动机性能数据上有偏差。虽然偏差只有千分之几,有的人认为这点问题对发动机不会有什么影响,但他认定这会影响正常飞行,要求试验队和后方核对出准确的数据,并将核对后的数据与试验队进行交流,确保了发动机提供的数据没有任何问题。

  人生追求无止境,事业拼搏苦亦甜

  十几年的工作异常紧张而辛苦,除了繁重的技术和行政工作外,他承担的硕士、博士的教学也是满负荷。他培养出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已有五人。双肩满挑两副重担,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国家至上,争创一流”的四院精神是他永恒的信念和力量的源泉。因此,他几乎放弃了所有的娱乐活动,把大部分休息时间都用在工作上,差不多总是凌晨一两点后才休息。因而十多年来他始终是那么瘦削。但也有例外,去年8月,当首飞试验成功之后,他紧绷的心才松弛了,轻松愉快地吃得香睡得好。不到一个月,他的体重竟然长了5斤,打破了十多年来体重未变的纪录。

  效率从另一个角度表现着一个人的才华。侯晓快人快语,步履匆匆,以忘我的工作节奏,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在设计、研制和试验中出现的问题,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成功。在侯晓为航天固体事业不懈追求、默默奉献着青春和热情的同时,荣誉和掌声也悄然而至,1995年,侯晓被评为航天总公司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997年被评为国家级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受聘为西北工业大学教授;2000年被评为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有突出贡献专家,国防科工委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3年被评为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被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授予“国防科技工业百名优秀博士、硕士”荣誉称号。他先后获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其中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

  与耀眼的光环和骄人的业绩同时到来的,还有一些外省单位的高薪聘请,然而这些都被侯晓敛容婉拒了。

  志存高远,满怀憧憬的他始终勉励自己:争分夺秒,再立新功。事业重如山,名利淡如水。他依然迈着那匆匆又匆匆的脚步,行走在科研生产的第一线。中国航天大军奋勇向前、人才济济,侯晓无疑是这个群体中的闪光人物。

  掉几斤肉也值

  一次联合试验失利,身为总师的侯晓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他组织人员进行攻关,在恶劣条件下整整攻关了两个月,原本就清瘦的侯晓又掉了几斤肉,但最终赢得了试验的成功!

  无奈嫁个工作狂

  视侯晓为“工作狂”的妻儿,很少能与他同享天伦之乐。一年365天,妻子难有一两次与他上街。一次妻子生病,侯晓赶到病床前只坐了不到10分钟,就将病中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留给了年迈的岳父岳母,又去忙工作了。

  差点漏掉的生日

  2003年的一天,他在基地全身心投入型号飞行试验工作。发射成功举杯相庆时,家里人打来电话告知,今天是他40岁的生日,他这才想起自己已经到了不惑之年。

  ■ 当年为了固体事业,他告别都市,舍弃高薪,来到三线。很多人不知道,看似平常的他,竟是中国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的第一位博士。

  ■ 首飞试验至关重要。试验前,身为发动机总师的他说了几个词概括自己的心情:光荣、艰巨、信心、成功!

  ■ 前不久,一项飞行试验成功,做事从不张扬的他豪迈地赋诗一首:“雷霆滚过大地,神剑射入长空;今日雕弓满月,敢平寇蹄狼烟!


      侯文君: 女,资深 心理咨询师、婚恋情感专家、北京读你心意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多年来一直从事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婚姻与家庭》特约心理专家,以心理咨询案例的方式解读婚姻困惑,深受好评,同时为《中国教育报》、《朝阳教育》、《北京教育》、《常营社区报》、《华西都市报》等报刊杂志撰稿人。自2006年起即领导并参与朝阳区职业高中“健心计划”心理健康教育项目、朝阳区教师心理健康导航项目、酒仙桥街道“促进和谐·关注民生·健心行动”等大型心理健康项目工作,著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参考》,被评为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


  侯士成:男,1940年生,河北卢龙人,大学毕业,高级国际商务师。在大学里被评为全院德、智、体全面发展优秀生,1964年4月毕业被分配到辽宁省机械进出口公司工作,先是进修法语八个月而后从事专职翻译,精通英语,能熟练地从事口译,笔译,会法语,学过俄语、日语。70年代开始从事外销业务,从外销员到付科长到业务部经理,亲自在九十二个国家和地区数百家客户有过实质性业务交往,先后十八次出国推销,还在美国常住过一年,去过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创汇2000多万美元,创利1500多万元人民币,十多次被评为局级公司级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翻译过机床,橡胶机械,援助巴基斯坦六合维生素使用说明书,先后写过“浅析开拓美国市场”、“美国市场初探”等二十篇论文发表在对外贸易实物,国际经贸消息报等省部级刊物上,1988年参加了经贸部在大连召开的研讨会,参与制定了全国外销员和单证人员岗位规范,并参与编写了全国单证人员岗位培训教程那本书,英文部分是主编,还参与了辽宁省大、中型企业论文选编那本书的编写。参加了1981年全国外销员统考,一次通过外语和业务考试,获双合格证,在职称评定中,是1989年第一批获得高级经济师职称的。后转为高级国际商务师。口语考试获92分,现在从辽宁省机械进出口公司内退。被大连民族学院特聘为兼职教授,教过外贸英语口语和国际经济合作实务。并为该院经管系毕业生论文答辩评委会委员,同时也是辽宁省高级国际商务师评审委员会委员。

侯文彬 :副研究员 1988年考入沈阳药科大学日语药学专业,毕业同年,考入本校的天然药物化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现任天津药物研究院中药现代研究部副主任。

  从事人参和西洋参的化学成分的研究(获沈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毕业后进入天津药物研究院,先后从事合成药物研究、植化研究和新药开发,先后主持和参加完成多个国家和市级的重大项目,发表相关论文11篇,申请专利2篇。

  对人参、丹参、胡黄连、重楼、墨旱莲、酸枣仁、祖师麻、蒲黄、白芷等20多种中药进行过基础研究及后续开发,范围涉及皂苷、黄酮、香豆素、酚酸等几大类,领域横跨植化、合成、中药制剂,思路先进,工作扎实。在基金项目、新产品开发、专利申报等方面成绩显著。

  始终坚持走学术路线,完成了一系列的科技攻关项目,分项负责完成天津市新药科学研究中心项目“二类中药新药胡黄连总甙的研制”(已获临床批件);分项负责完成天津医药集团中药基金项目“二类中药胡黄连总甙的长期药效学和长期毒性试验的研究”;分项负责完成天津科委项目“胡黄连总甙临床前安全性评价试验研究”;分项负责完成院控项目“二类中药丹参酚酸的研制”;分项负责完成天津科委项目“中药标准品的研究Ⅰ”,主持完成天津科委项目“中药标准品的研究ⅠⅡ”,开发了胡黄连甙Ⅱ、马兜铃酸、丹参素、白头翁素等多个对照品,并正在主持其第三期项目天津科委“中药现代化科技工程规范建议—天津市中药对照品库的建设”,同时多个项目在研中。

file:///C:/Users/poet678/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2.jpg
   侯玉清:教授、主任医师,1984年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医疗系,2000年~2001年在日本京都桂病院高级研修。从事心血管病临床工作18年,尤其在冠心病、风心病、先心病及大动脉夹层等疾病的介入诊疗技术形成了自己的专业技术特色,1988年在全国较早开展二尖瓣扩张成形术,1994年在全国较早独立开展冠心病PTCA治疗技术,1999年在全国较早开展血管内支架治疗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研究,完成各种心脏介入手术4000多例,中期PTCA1000多例。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现任中华医学会介入培训中心委员,广东省介入心脏病学会常委、中国老年健康研究会心脏学会委员、广西自治区医院介入心脏中心技术顾问。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实用医学杂志、第一军医大学学报编委及特邀审稿专家。主持并参与国家及广东省科研基金5项

  file:///C:/Users/poet678/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4.jpg
         筱魁: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关节镜学组委员、脊柱外科学组委员,上海医学会骨科分会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等五本杂志常务编委、特约编委和编委。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关节镜培训中心主任,上海市卫生局领先学科——关节外科学术带头人。1993年赴美国Iowa大学医学院骨科,任客座教授。国际创伤与矫形外科学会会员。I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和上海市医疗成果三等奖(1999)。

  在国内较早开展腰椎后路锥体间融合术、脊柱侧凸的CD矫形治疗,复杂的腰椎疾病的手术和综合治疗。关节创伤的关节镜下微创治疗。近几年来更致力于关节镜外科的微创治疗,除开展膝、肩、腕等镜下手术外,多次举办学习班,积极推广传播关节镜外科技术,培养中青年专业关节镜外科医师,出版专著,建立培训中心。

  主编“关节镜手术学”等专著二本,参编骨科和神经外科方面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110篇。曾参加国际矫形外科和创伤大会(SICOT)多次,发表论文2篇;参加华裔骨科学会和亚太地区人工关节会议,发表论文多篇;多次赴韩国(Kyung Hee Univ.Hospital,Samsung Medical Center)、美国(Iowa Univ.Hospital Mayo Clinic)以及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讲学。

· 擅长关节和关节镜外科以及脊柱外科。主治:(l)关节创伤、疾病诊断和治疗,如关节内骨折的微创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和骨关节炎治疗、膝交叉韧带修复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等。(2)复杂性腰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如腰椎滑脱、腰椎不稳、腰椎间盘手术后复发。(3)脊柱侧弯畸形的矫治,采用最新手术方法治疗。

file:///C:/Users/poet678/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6.jpg
     侯金林:男,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医疗系,感染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担任中华医学会全国感染性疾病学会常委、主要研究方向为病毒性肝炎的诊治。在病毒性肝炎及传染病诊疗上具有深厚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1993年和2000年在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医大学和伦敦大学医学院任客座研究员和高级访问学者。亚太地区肝病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全国感染性疾病学会常委、广东省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全军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肝脏病学杂志等8家杂志编委或特约编委。现参与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全军“九五”医药卫生重点项目5项课题的研究。近四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获广东省“丁颖科技奖”、“总后科技新星”称号。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曾3次荣立三等功,被评为全国防治非典优秀共产党员。


       侯成钦:青岛中医业大毕业。他运用祖国针灸医学,中药学,对关节痛,慢性咽炎,神经性头痛,肺气肿,肺心病,颈部淋巴结肿大,颜面部炎症,血尿,不孕症,蛋白尿,前列腺癌等疾病的治疗,有独特疗效,擅长解决疑难病症,在诊治杂病中,对《内经》理论有所发挥,认为顽症治痰为本,久病治瘀为首。采用理湿祛痰,活血化瘀之法,巧用经方治病,每获良效屡起沉荷。他先后在省级、国家级杂志发表论文11篇,其中有两篇获优秀论文奖,有两篇分别在德国维尔堡市国际医术大会交流和在美国《中华健康杂志》上发表。


       侯晓军: 1952年11月生,女,山西河曲人,大学文化,主任医师。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于1975年被分配到临河市医院工作,先后担任中医科副主任、中西医结合科主任、中医药科主任。专攻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病及同病、肾病、糖尿病。所著论文先后发表于中医杂志中文版、日文版、英文版。在《内蒙古中医药杂志》、《中西医结合杂志》、《广西中医药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并应邀参加1996年在美国洛杉风召开的首届国际中医药杰出成果展示会。自参加工作以来,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女工、优秀科主任。是;陆河市政协第九届委员会委员。


       侯秀瑜: 1953年12月出生,女,河南夏邑人。中共党员。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现任河南省夏邑县公疗医院内科副主任。从事内科临床工作25年,擅长神经内科。在内科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抢救了500多例危重的病人,对内科疾病的心梗、心衰、呼衰、肾衰、感染性休克,格林巴剥综合征,脑血管急外的治疗都有独到之处。在省级国家级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10余篇。如《甘露醇在内科的临床应用》(《临床医学》1993年)、《急性肺水肿的临床治疗》(《临床医学》1994年)、《654~2在临床急症治疗中的应用体会》(《临床医学》1995年)、《阿托品中毒的诊断及处理》(《临床医学》1995年)、《巯甲丙脯酸治疗难治性心衰的临床观察》(《中原医刊》1994年)等。


       侯长云: 男,43岁,中医诊治。1989年始接触有关易的书籍,并用于协助中医诊治,取得良好的效果。至今,已阅读了《周易全译》、《易经会通》、《易图明辨》、《周易探源》、《周易译注》等五十多部与周易学说相关学科的书籍,并备有易学工具书仍学大辞典》,供自学《周易》时解答疑难。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坚持象数理占兼顾的原则,既重视对易学义理思想的领会与运用,同时又不舍象数,力图对《周易》有一种较为全面的认识。


         侯俊台: 女,生于1947年1月,副主任医师,河北深州人。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现任河北省畜牧局副主任医师。主要业绩: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用中西医两法诊治内、儿、妇、皮肤科等疾病。特别是在中医辩证论治疑难病症中,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抢救危急中积累了许多经验。擅长中医妇科及针灸治疗。曾用针灸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使一名爬行18年的姑娘站起走路。能熟练的做西医妇科的内诊和上、取环吸刮宫等手术及顺产、臂位接生。精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尤其运用中医治疗妇科慢性病、疑难症、有较好疗效。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与人合作撰写了《男女科千首妙方》续集和《肿瘤疾病千首妙方》两部书。曾给中医学习班和西医学习班讲授过中医课。并多次被省、地、县评为先进工作者。

        侯汉民1921年12月20日出生于上海市,纺织专家,新疆纺织工业创业者之一。主要论著有《合理开发利用长绒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国土规划纺织工业规划》等。


file:///C:/Users/poet678/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7.jpg侯汉民

        侯汉民,纺织专家,新疆纺织工业创业者之一。1951年到新疆工作,参与新疆第一座现代化棉纺织厂以及多个棉、毛纺织厂建设计划的组织实施,为发展新疆纺织工业做出了贡献。组建新疆纺织设计院,培养了大批纺织设计人才;对长绒棉、罗布麻、亚麻的开发利用以及促进新疆纺织工业向广度和深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个人简历

1921年12月20日 出生于上海市。

1939-1943年 在南通学院纺织工程系读书。

1943-1945年 在上海永安线厂任技术员。

1945-1950年 在上海中纺六厂(国棉六厂前身)任工艺设计技术员、计划科科长。

1951-1982年 在新疆七一棉纺织厂总厂任工程师、计划科科长、副总工程师等职。

1982-1989年 在新疆纺织设计院任总工程师等。

生平介绍

      侯汉民,1921年12月20日出生在上海市郊侯家桥(村)。九岁前在家读私塾,九岁进入上海工部局华童公学读书,18岁中学毕业。1939年就读于南通学院纺织工程系,利用课余时间为上海民智女子中学授英语课,同年去上海申新二厂实习。1943 年毕业后在其父所在的上海永安线厂任技术员。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到上海第六棉纺织厂任技术员。1948年,被派往中纺公司参加成本训练班学习,学习期满后留在该公司从事成本分析工作。在这期间,受邀担任过上海职专纺织技术课教师。解放前夕返回原厂做试验工作。1950年该厂建立计划科,侯汉民出任第一任计划科科长。1951年响应中央支援边疆的号召,到新疆创办纺织企业,投身于新疆七一棉纺厂的建设,任总厂工程师兼计划科科长、副总工程师。随后,又承担了新疆七一印染厂的筹建任务,参与了其他一系列棉、毛、丝、麻纺织、针织、化纤企业的选址、建厂工作。1982年筹建新疆纺织设计院,任总工程师,1989年退休。2000年3月逝世,享年79岁。

主要论著

1侯汉民.《合理开发利用长绒棉》.新疆日报,1981

2侯汉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国土规划纺织工业规划》,1984

3侯汉民.《开发利用新疆罗布麻——对南疆三个县几个地区罗布麻资源的考察报告》.新疆国土局,1985

4侯汉民.《利用新技术改造新疆棉纺织工业》.九三学社.参政议政,1994 (11)

所获奖项

       侯汉民在设计、科研和技术服务中,强调“做技术工作一定要有新突破,新建树,不要拘泥于老框框”。在几十年的纺织工业建设中,他不死搬硬套内地纺织厂的建厂办法,而是结合新疆实际,积极推进先进的纺织设计技术,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在厂址的选择、厂房的型式、柱网的布置、空调和采暖、给排水以及设备选型等方面,都注意新疆特点。特别提出选厂址必须避开膨胀土,避免在断裂带上建厂等。在厂房的结构设计上,注意适合当地冬季寒冷、风雪大的气候特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982年,新疆轻、纺分家,新疆纺织工业的发展,急需一个正规的、专业的设计院。侯汉民抓住时机,积极争取主管局领导的支持,由他负责筹建。1982年7月,新疆纺织设计院正式成立,侯汉民任总工程师。多年来,在设计院的工作实践中,培养了一大批纺织设计专业人才,现在正发挥着他们的作用。侯汉民在从事勘察设计工程中,善于发现新问题,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他研究了许多纺织厂的柱网选择,认为正确选择柱网跨度可以节约建设面积和投资。尉犁棉麻纺织厂罗布麻纺织工艺,原委托株洲苎麻纺织厂设计,他发现工艺设计和柱网结构不合理,亲自设计了新的方案,并去株洲苎麻纺织厂说明修改意图,与该厂共同修改设计方案,使建筑面积节约了近2000平方米,节约基建投资200万元,施工期也缩短了两个多月。该项目被评为自治区纺织工业乡镇企业的优秀设计,获自治区优秀设计三等奖。

主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新疆纺织工业几乎是空白,仅有几家手工作坊。新疆和平解放以后,率领部队进疆的王震将军,看到新疆虽有丰富的棉花资源,但棉布还要从苏联进口,于是决定在乌鲁木齐兴建一座现代化棉纺织厂。当时新疆毫无工业基础,没有技术人才,请求纺织工业部派干部、专家来新疆筹建。1951年,侯汉民放弃上海舒适、优越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随同华东纺织工业管理局计划处处长刘钟奇一道奔赴新疆,参加边疆建设。在王震的关心与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下,从1951年6月到1952年7月1日,短短13个月时间,一座现代化的纺织厂——新疆七一棉纺织厂就在乌鲁木齐水磨沟落成、开工投产了。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该项目创全国同等规模纺织厂建设工期最短的记录。1952年,侯汉民在全厂评比中荣获三等功臣的奖励,成为新疆现代纺织企业的开创者之一。七一棉纺织厂的建成,为新疆纺织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建厂时,组织上把基建计划的重任交给侯汉民。当时,所选厂址、工艺图纸、设备选型都无正规文件资料,建设图纸仅靠示意图。侯汉民克服困难,组织人员完成设计图纸,协调水、电、汽、工艺设计、空调、除尘、供热问题,并且顺利完成了订购设备等各项任务。在生产上,为使企业尽快走上正轨,他亲自制定劳动工资(工资分改为实发工资)、生产计划、技术、财务、材料管理方面的管理制度,共约四十多项。1953年,该厂生产能力达到了上海纺织厂的平均水平,曾被誉为新疆最佳生产管理企业之一。1954年推行作业计划,使管理更为科学合理,在全国八大指标评比中与东北瓦房店纺织厂并列全国第一。侯汉民在生产管理中,对于人事、财务、供销、设备、生产技术、质量考核等都很精通,被厂里称为“活字典”。随着纺织厂的建立和扩大生产,需要建设一个印染厂。侯汉民承担了七一印染厂的筹建工作。他积极制定措施,合理安排工程进度,检查和解决设计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使印染车间和化工车间在1956年如期开工生产。侯汉民从建设七一棉纺织厂开始到任纺织设计院总工程师,他的足迹遍布天山南北。1955-1958年间,侯汉民先后去南、北疆实地考察。1955年,他参加了国家计委和自治区组织的考察组深入和田和喀什,确定了和田丝绸厂的扩建项目,并对喀什棉纺厂进行了厂址初选;1958年,他参加了伊犁毛纺织厂和石河子八一棉纺织厂的选址工作。此外,阿克苏大光棉纺织厂及库尔勒、尉犁、和田、沙雅、精河、奎屯、五家渠、红山等一批棉纺织厂,新南针织厂、新疆针织厂、新疆毛纺织厂、新疆第三毛纺厂、伊犁亚麻厂、新疆化纤厂的选址建厂,也都凝聚了他的心血。


        侯方岳:  男,1915年11月19日出生于四川省广安县广门乡。原云南省委秘书长、省历史研究所所长。1935年参加革命。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侯方岳同志不幸于2006年5月24日22点05分因病逝世,享年91岁。

基本信息

       曾担任云南省委第一任秘书长致力于民族学研究,培养大批人才提出“和平协商土地改革”

file:///C:/Users/poet678/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8.jpg侯方岳诗文选(封面)

      侯方岳,1915年11月19日出生于四川省广安县广门乡;1935年参加革命,由于四川中共党组织遭破坏,遂立志重新组建党组织,相继组织马列主义的“推轮读书会”,“辅仁读书会”、“未名读书会”、“海燕社”。

       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与共产党员饶世俊重建中共成都特支委,同时组织“成都各界救国联合会”。

       1938年—1941年历任中共四川省乐山、眉山、潼川、绵阳、仁华等地的中心县委(地委)书记、成都市委书记。

        1941年任中共云南省工委委员,分管滇东地区工作;在城市斗争中,成功领导了“一二·一”学生运动、“李闻血案”、“人权保障运动”,在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武装斗争中领导滇东地区陆良县“马街7·24武装起义”,沾益县“播乐中学九·五起义”、“路南圭山”、“弥勒酌西山”起义。在解放战争时期,组建了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为日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队”的成立奠定了基础。1949年1月参加在香港举行的“南华整军会议”。

       1949年9月,作为华南解放军代表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并参加开国大典,在参加开国大典期间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接见。

       1950年后,历任省委第一任秘书长、办公厅主任、省委边疆委员会第三副书记、云南人民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政协常委;1953年赴广南壮族聚居区板茂片四个乡试行和平土改,未杀一个地主而完成和平土改

       1954年秋率一批学者赴西双版纳调查阶级分化和土地制度,他亲到24村查清封建领主(农奴主)统治下两次大变质的农村公社内农奴制的实质,向省委、省府提出和平协商土地改革的建议。

      1955年秋,全国抓“胡风反革命集团”受到颠倒红黑的大围攻,被撤消党内职务,保留省府委员、政协文史会主任委员、云南大学兼职教授等职务。

       1956年成立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研究所(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前身),孙雨亭同志任所长,方岳同志任副所长亲自参与全国人大民委云南民族调查组的组建工作,指挥各分组、小组赴边疆跨境民族地区作重点调查,主持综合研究。在“反右”和“文化大革命”中侯方岳曾多次受到迫害,但他仍没有放下手中的工作。

       1974年-1982年任云南省历史研究所所长、云南大学副校长。

       1978年,组织“中国东南亚研究学会”、“百越史学会”、“铜鼓及华南青铜文化研究会”。三大学会成立后,侯方岳被选为“中国东南亚研究会理事长”,出任另外两学会顾问,潜心指导对东南亚、南亚各国研究并取得世所瞩目的成就与影响。
侯方岳同志不幸于2006年5月24日22点05分因病逝世,享年91岁。

     人物生平 侯方岳,1915年11月生于四川广安县贫农家庭。得亲友助而读书升学。1930年春进广安初中,得良师助,免费加入“推轮读书会”学马列,靠边坐不暴露。仅四月读书会被查封,暴露师生远走,焚禁书。方岳晨四更起秘读禁书成瘾。1933年元月初五县中学毕业会考,方岳急性胃炎捧腹应考,名列第三,教育局长校长奇之。同年夏到花园任图书馆、无息借贷局、平民夜校三职一肩的管理员,先后发起“辅仁读书会”、“未名读书会”,受控“宣传赤化”,几遭杀头之祸,蒙杨森军部秘书长(原校长)等助脱险随老局长奔成都。1935年半工半续,升高中,无工资,仅免学食杂费。利用图书馆订阅《申》报刊等与中共上海地下党联系,密创“海燕社”。

        在反日救亡运动中,与潜伏极深的老党员联系。1936年冬被开除学籍和公职。“西安事变”中成立“成都各界抗敌后援会,被推选为常委兼办公主任。成都地下党重建被选为“中共成都特支委员”。

        1938年起,先后被委任为中共乐眉地委、潼绵地委、仁华地委及成都市委书记,受两次蒋帮通缉令威胁。1941年夏调回南方局学习三个月后,调任中共云南省工委委员,历“12.1”运动,率孤军奋战“李闻惨案”而败事于蒋。1947年领导滇东多县武装起义,同时领导昆明“人权保障运动”,将黑名单人员全部撤往游击根据地,救出被捕二十余人。1948年春夏连续领导滇东之南北大战场十多县人民起义,连破数城,震动中共南方局与华南分局。领导宣威均益两中学师生率农民起义,解放罗平,活捉剿共特务76人,继之师宗等县解放。

       滇南独立大队千人三战三捷,解放西畴、麻栗等县,武工队和平解放马关县,继之滇南、滇中起义,扭转全滇形势。1949年初代表滇工委参加华南整军会议,经反复辩论,一致赞扬方岳的政治军事指挥才能,大受两局表扬,被任命为滇桂黔边副政委。四月被迫接受滇工委书记委托赴京,学习城市工商接管政策,并将家属送去;方岳在家属重病困扰中,日夜奋力调查研究老解放区各项政策及城市工商接管政策。八月上旬中共中央急电方岳回京参加华南解放军代表团出席全国人民政协首届会暨开国大典。会议末期,副秘书长将方岳改调“待解放区代表团”。接受《人民日报》采访,写成《云南人民武装的成长》载于《人民日报》9.26第6版,震动较大。

        1950年任省委代秘书长、第一副秘长、省委办公厅主任,省人民政府委员、省政协常委。解放初期百废待兴,方岳任秘书长一年半,力控极“左”派制造冤假错案,收效甚微。1952年参加党校整党,被诬闹独立,反领导。1952年秋,省委成立边疆工委,省委第一书记兼边工委书记,方岳副之。1953年赴广南壮族聚居区板茂片四个乡试行和平土改,未杀一个地主而完成和平土改

       1954年秋率一批学者赴西双版纳调查阶级分化和土地制度。中途暴雨受阴,半月始到思茅地委,即接省委省政府急电:“景洪暴雨成灾,24村抽穗稻苗淹死,任命候方岳同志为省政府救灾慰问团长”,方岳领导慰问救灾恢复生产。提前四小时到景洪,拒绝列队欢迎,率范龙两科长与副州长刀承忠、翻译刀秀芝小姐分片24村慰问救灾,修路修房建桥急回,改粗耕细作为保耕细作,播秧试种冬稻成功。每周五天管救灾冬稻,每周两日管村社调研和土地的剥削。亲到24村查清封建领主(农奴主)统治下两次大变质的农村公社内农奴制的实质,向省委、省府提出和平协商土地改革的建议。

      1955年4月下旬周总理、陈毅副总理召开万隆会议成功后到昆,特约方岳任向导参观博物馆和民族学院,垂询云南历史、中缅边界,云南革命史。

       1955年秋,全国抓“胡风反革命集团”受到颠倒红黑的大围攻,撤消党内职务,保留省府委员、政协文史会主任委员、云南大学兼职教授诸职。

       1956年元月初中央决定内部勘察中缅边界,受命团结多方史学教授查清历代中缅边界变化,查清历史上中缅边界变化及英帝长期侵略造成的南北两段未定界的真实情况。

       1956年7月,中宣部科研处长来云南向省委宣布毛主席与周总理指示“云南必须立即成立历史研究所”。省委最后才决定:“成立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研究所”,以书记处书记孙雨亭为所长,候方岳、方国瑜(云大二级教授)为副所长,8月8日成立。同时,全国人大民委云南民族调查组,由组长费孝通率领来昆明,中央令省委抽调文史学者参加,省委又以方岳、方国瑜为副组长。众推方岳坐镇昆明,主管摘抄二五史十通有关少数民族资料,主持综合研究,指挥各分组、小组赴边疆跨境民族地区作重点调查。方岳仍如以往,经常通宵达旦审阅综合多村社调查的活资料与马恩经典和古文献结合作综合研究。1957年春,全国人大民委、国家民委和中央统战部召开八个大组汇报会议,方岳最后汇报佤族、景颇族社会经济、风俗和历史,不带稿子,全凭记忆,汇报得清清楚楚,受到李维汉翦伯赞范文澜、吕振羽的高度赞扬。

        1957年初夏,北京开始“反右派”,云南省委组织部长郑敦大抓反右,多次接派专车接方岳鸣放,方岳婉拒并故意推迟在边疆调研工作的同时,晚回昆明以免上当。但郑宣布“不反右派的领导干部就是大右派”,10月省委指定的支部书记将全国人大民委派来云南被昆明接收的调研员中划了五个“右派”。省民族所,因方岳赴京,连续打招呼,也跟支书说明,而未划一人。

      1958年元月初南宁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正是在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中央批准了云南抓郑王反党集团。郑敦十多年来确是野心家,将云南人民武装两支队骗往广西越南,回滇东又瞎指挥,死700余人。也是在这次会议上,毛主席提出“大跃进”、“多快好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建立“农村人民公社”、“三面红旗”高飞扬。

       5月初国家民委召开民族调研会议,大型民族调查组扩大到16个,候方岳兼“云南民族调查组长,方国瑜、林跃华(中央民院教授)为副组长”,国家民委与文化部抽调教授、学生、高等学校毕业生150人参加,共320人,加上地、州、县人员约400人,分两阶段展开对25个少数民族调查。领导小组进入景洪,凭电报指挥调研工作,并保证一年内完成调研任务,写出少数民族三套丛书(后发展为五套丛书)同时还参加种万斤试验田,大炼钢铁、铜,边调查边写书,每日坚持18小时工作制。1959年初回昆明,展开大讨论,并约川大冯汉骥、西北大学马长寿等名教授,在昆明、楚雄、大理展开辩论,说服留学回国的教授,放弃英、美、法、德“伪学者”洋书谬说,纠正汉文古籍中的混乱,五月即写成主要聚居在云南的14个民族的简史、简志和八个自治州及20个自治县概况,铅印送国家民委、全国人大民委和中央统战部审查,向建国10周年献礼,并向其他各省、自治区提供11个民族的调查材料。中央民院的教师和部分毕业生也长期留云南作深入调研,方岳又到成都约请川大、西南民院的教师和部分学生反复讨论彝族简史简志,都肯定方岳的观点,并充实了史料。

       1963年10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召开第四次扩大会议,中统部指定方岳参加。在大会上方岳作了“立足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加强少数民族与国际问题研究”的发言,引发中央各部重视,但方岳又说:云南民族所只有编制14人,过去七年,调研经费十分之八,来自中央民委;中央下派云南几十名干部的云南民族调查组撤回北京后,云南民族所不好再向中央民委索要大量经费了,困难重重,希望增加编制,经费实报实销。”这一要求获中央同意。

       1958年,中科院云南分院历史研究所并入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所定名“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省委宣传部调入了历史所北大、复旦五年制研究班毕业的哲学、经济、历史人才,此历史所,实质已成为社会科学研究所,这个所里训练出有“云南通”、“越南通”、“泰国通”、“缅甸通”,史料大批送到中央各部委及军委情报部,方岳大受表扬。  1965年夏,云南省历史研究所接受中央安排的任务,调查研究印缅边境纳加族地理、历史和社会现状。两个月即完成此任务,受中央肯定。方岳组织人员翻译《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约请北大东语系戴着“右派”帽子工资降了五级的教师翻译缅甸《琉璃官史》等世界名著。工作正在热烈进行时,狂风冰雹猛袭而来。省委抽调厅级干部李麟阁等五人组成了强大的工作组派往历史所,立即宣布:“候方岳是走资派,特嫌面大,立即隔离审查,不准回家,不准通信,派二人监护”,被1969年秋凌晨二时,绑票捂嘴捆入绝密的军事监护所,其专案组从五人增至十五人(是全国最大的专案组),“军宣”、“工宣”、“造反派”三个班20余人,日夜监视。“政治犯”方岳只能脸朝窗口,露出嘴唇,不准翻身,200W强灯泡头上悬,日夜轮番批斗。军代表姚忠孝严控局势,不准“工宣队”与“造反派”得手,幸未紧拳头。强大调查组旅游调查全国,在成都从敌伪档案中查到1937----1941对方岳两次通辑令,但未查到搜捕记录和审批记录,又指控方岳为蒋帮有意留在中共内部的大内奸,一直查到黑龙江省劳改农场未杀特务毛文焕,毛称他与两系特务从四川追查到云南、贵州,都未查到候太阶(方岳原名)。他们又诬方岳为“5.16”分子,迫害方岳家属。但六、七年始终未查到任何错误,1973年秋开始松动。

       1973年12月,四川省委电告滇省委:“原西南统战部部长程子健逝世,临终前多次提出要会见候方岳,必须让候方岳参加程子健追悼会”,两省委经多次讨论,同意方岳赴蓉。方岳借追悼会之机回广安县看望八十老母,始知老父已于1969年被云南造反派逼死了。方岳再赴京、沪、蚌寻找女儿护理的重病号老伴。1974年4月粤、湘省委转滇省委电话令“方岳火速回昆”。方岳偕老伴回昆,省委传达“评法批儒”,令方岳讲法家古典文献。在缺参考书的情况下,方岳从管子变法、荀子、商殃、李悝、韩非变法讲到王充的《问孔》、《剌孟》,柳宗元的《封建论》,再讲古周公是伟大的改革家,是世界第一仁政的倡导和执行者。

       1970年—1972年中央一再电令“恢复云南历史研究所”。从1969年起,历史所科研人员全部下放到劳改农场劳动。1971年又将学者分别派往各人民公社插队落户。造反派恢复的历史所只调几个科研骨干,大量接收部队转业人员,他们各懂几国语言,但缺乏历史社会经济知识,不能深入执行中央任务。在中央一再催促下,1975年夏,省委恢复方岳原职,但又加上“云南大学革委会副主任党委委员”。

       1977年夏文山州十县大旱,云大党委集体推荐方岳担任“广南县抗旱工作队大队长”,率云大、体委抗旱队前往。方岳对该队实行军事管理,分若干小队小组深入村寨,掘井抗旱保秧苗,保障人畜饮水。中后期细雨绵绵,八月才下大雨。方岳吃冷饭,喝生水,染成严重痢疾,拒绝中期回昆。完成任务后,严禁抗旱人员买活鸡鸭带上汽车,干干净净回昆明。反之,其他各大队,都买大量活鸡鸭上汽车,住旅馆,臭气熏天,群众咒骂。

       方岳反复向云大党委书记说明:历史所是为中央提供现实情报的背景资料,繁重的行政事务工作影响了对中央的资料提供。1978年才减轻行政事务。方岳即奔赴北京、上海、厦门、广州、南宁访问各大学、研究所教授,商谈“中国东南亚历史研究学会”、“百越史学会”、“铜鼓及华南青铜文化研究会”,调解各派矛盾,统一各派意见。三大学会组成,方岳被公选为“中国东南亚研究会理事长”,另两学会顾问,指导对东南亚、南亚各国调查研究。自返所之日起,即向所有外语人员强调:必须补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和云南各民族史,东南亚和南亚各国史,批判英、美、法、德、日各国伪学者对东南亚、南亚各国谬论,批判西方伪学者的“大泰族主义论”、“大越族主义论”。但是自1972年始,云南民院、云南大学、省博物馆、云南教育学院、江苏教育学院甚至昆钢公司都相以巨资礼聘历史所原研究员,抢走16个高级研究员。而历史所在云大内,只相当一个系,既不能提工资,又不能按学术水平参加评学衔,每年只给2—3个学衔名额,严重束缚科研工作的发展。方岳多次奔走也只争回少数几个研究员。重点则放在提高部队转业人员学术水平,布置撰写系列论文,以充分资料巧驳西方世界权威的伪学术著作,说服国内留学归来只诵洋书的“旁然”放弃反动的洋观点。多次去广西桂林、南宁调和几派矛盾,推荐年轻学者编写《中国古代铜鼓》,配合云南历史所邹启宇撰写《南洋问珠录》,以宏观史料与1500面馆藏铜鼓轻轻击败了“大越族主义”,公开的两篇文章在《求是》和《历史研究》发表,配合以“内部发行”而传之东南亚各国的论文论著击败了西方的统治世界学坛百余年的所有权威。争取了泰国王族与大批学者转变传统观念的错误反华观念,并表示要系统地修改大中小学历史教科书,西方各反动派也偃旗息鼓,“大泰族主义”消沉了。几个大“国际学术权威”的倒地,很快就改善“中越关系”、“中泰关系”,及至“中缅关系”、“中老关系”。客观实践证明:清谈的“批判武器”较之“武器的批判”,作用更大,且无副作用,未伤害东南亚各国一人,不留后遗症。因而受到胡耀邦与熊复(曾任中联部、中宣部副部长、后任《红旗》、《求是》杂志部编辑)等同志表扬。五年多惨淡管理,又恢复了经费实报实销。再调出两研究员将《云南省志》重担挑起来,又挑出两位同志接任云南民院正副院长。省委再抽出一研究员出任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后又被中共广东省委任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现在香港经济学权威。七八年中共调出21位研究员,而留所研究员,初分为四个研究所,再分成六个研究所,担任所长、副所长、研究员,移交给新成立的“云南社会科学院”。

      1981年,方岳坚决离休以负担繁重的新任务,赴各大专院校讲学,以此带动为老战友恢复党籍和冤死者平反昭雪。此任务比任何大专院校首长的任务繁重得很多,第一要得罪解放以来大量冤假错案制造者,树敌几个大宗派集团,第二要说服内外学者,进一步肃清百余年来的“世界权威”的谬论,以增强社会科学界对建成社会主义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强国的信心。这一学术活动并无工资,除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外,都要自付差旅费。即使集中西师八院校的讲学40余天,除付住房、饮食费外,仅够赴蓉路费。

       方岳的讲学活动,开始于1955年-----1958年赴云大历史系,1959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马列基础部,1963年于人民大学经济系、中国历史博物馆、湖南师范大学,1982年于西南师范大学、南充师范学院、成都市委礼堂、乐山、仁寿、广安等地县委礼堂,渝、蓉、乐等市报纸报导了方岳讲学的消息(《重庆日报》专栏报道较详),震动各省学坛。于是青海师范大学、贵阳师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历史第及南洋研究所、桂林师范大学、四川省社科院、广西社科院等相继请方岳去讲学,几乎应接不暇。方岳无瑕写讲稿,仅凭两页提纲,就滔滔不绝一口气讲三个多小时,充分肯定法、意诸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和马恩列斯毛重要著作。介绍德国两大哲学家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性及黑格尔对亚洲历史的偏见。介绍马恩列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历史规律和五种生产方式逐步明确深化的历程。批判反面的德国政治经济学派、美国民族学历史批判学派和新进化论派,反对共同规律性,主张历史发展多线论的谬论。进而批判普列汉诺夫、托洛茨基的“双线论”、魏特夫、梅洛蒂的历史发展多线论、外因决定论、侵略有功论、地理水利条件决定论、中国人民革命胜利封建主义改朝换代论、中国与第三世界人民革命悲观论、建设社会主义无望论、中国历史停滞论、静止论。

       方岳的讲学声势,就为老战友的冤假错案甄别、平反创造了条件,三次奔赴乐山、峨眉、眉山,为幸存而残废的老战友恢复党籍、调工资、移住房,为两股被打断的老战友黄彦修买轮椅、雇服务员,为三位冤死者平反。但十年努力,被两大宗派主义集团破坏了三分之二。在川西北,方岳也于十年中奔走三次,阻力很大,1992年幸得德阳市委书记李永寿同志之大助,幸存都得以平反昭雪。在乘势顺利解决绵阳三台等市县几十年遗留问题的同时,也作理论学术报告。

       方岳对子女媳教育甚严:一不喝酒,二不吸烟,三不经商,四不当官,五努力教研,六多作贡献。至今,多数是教授,只有一个是文艺处长,没有一个是拜金主义者。

         方岳学历浅,智商不高,但坚持“人一能之,已十之;人十能之,已百之”、“三更灯火四更鸡,更是男儿读书时”,勤能补拙,故博通古今中外,遍及社会科学诸科。

       方岳爱科学,爱真理,爱人才,礼贤下士。一不贪污,二不好色,三不害人,品德高洁。

       方岳同志是一个革命家,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事业做出了贡献。方岳同志的突出成绩曾多次受到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和中央副主席周恩来的表扬,他培养了象田家英、李原(原南开大学党委书记)等一大批党的高级领导干部。

       同时,他又是一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立场和方法的指导学术研究民族学者,他和老一辈民族工作者开创了云南民族工作、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先河。他领导的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收集了上亿字的资料和数以万计的图片资料,拍摄了七部反映云南少数民族原始社会形态和文化生活情况的科学纪录影片。这批极其珍贵的调查材料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制定具体政策提供了社会历史的科学依据,为今天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建设做出了前瞻性与基础性的准备。在方岳同志的发起下成立的“中国东南亚研究会”、“百越史研究会”、“铜鼓及南方青铜研究会”,开辟了对东南亚、南亚国际问题的研究,同时为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对外开放和外事工作的需要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为我国的民族研究尤其是南方民族的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国内外民族学、历史学界都获得较高的声誉和好评。从已出版《侯方岳诗文选(学术卷)》和尚未出版的多卷遗著来看,“他都从浓墨重笔去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分析历史问题的有机结合,从而提出有学术理论价值的见解。”(引自何耀华“序”语)这些论著既是方岳同志自学成材的历史见证,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一份极其宝贵的学术财富。

      方岳同志为人正直厚道、自离休以来来二十余年伏案疾书,为数以百计因特殊历史原因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地下党干部、革命烈士、烈士遗属写了数百万字的证明材料,使一大批同志得到平反昭雪并落实了政策,就在方岳同志去世的前几天还在为一些受到不公正待遇的革命遗属写证明材料,其精神令人感动、其品格令人敬仰。

        方岳同志一生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廉洁奉公,生活简朴、不慕荣利,对待别人和蔼可亲、赤诚相见、乐于助人。其长者风范有口皆碑;正如一幅挽联概括的:投身革命七十载,转战南北,赤心为民,功勋卓著,英名永垂;耕耘社科半世纪,禅精竭虑,广培贤才,硕果辉煌,后世楷模
侯  雁 : 女, 1969年 12月生,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江苏正昌集团公司科研院工程师。毕业于 郑州粮食学院, [url=]工学学士学位[/url]。主要从事饲料机械的设计开发工作和综合管理工作,先后参加设计的 [url=]逆流式冷却器[/url]滑阀式排料机构、自清冷却除尘器、差动直径调质器膨胀器上的成形螺杆等十几项发明创造获 [url=]中国专利[/url],其中逆流式冷却器滑阀式排料机构 1997年和 1999年两年被评为省优秀专利。参加设计开发了逆流式冷却器、制粒机、膨化机等多只新产品,并多次获奖, 1997年被评为 江苏省优秀新产品开发人员。编著了《应用价值工程开发正昌系列逆流式冷却器》和《应用价值工程开发优胜88粉碎机》价值工程成果,二者分别获 常州市第十五次、十六次价值工程应用成果一等奖,作者还获省价值工程成果一等奖。


   侯红萍: 女,1965年11月生,山西人,硕士,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系副教授。主持山西农业大学青年基金“麦芽汁系列发酸饮料研究”,发表的主要论文有《三种不同制醋工艺对食醋生产影响》(刊于《中国酿造》1996年第6期)、《以曲为糖化剂液固结合法生产食醋》(刊于《中国调味品》1994年第8期)、《苹果渣固态酒精发酵的研究》(刊于《酿酒》1998年第5期、《小曲酒生产中根霉曲培菌糖化过程动力爱的研究》(刊于《酿酒科技》1999年第1期、《故意芽汁复合香型发酵饮料的研制》(刊于ThiFirst Interm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an Food Porduct Development(简称FICAFPD)1998年9月,科学出版社出版)、《多菌种活性高蛋白饲料的研究》(刊于《饮料研究》1998年第12期)。主编了《发酵食品工艺学》教材(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年9月第一版)。


       侯建中: 研究员,1944年4月出生,湖南溆浦人。毕业于江东中学。现任湖南省溆浦县油洋乡泽溪村建中诊所研究员、草医师。是中国传统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平衡医学研究会研究员,中华临床医学会副理事长,香港科学院世界医学研究院顾问,湖南省娄底市东方名人研究院院士,溆浦县中医学会会员,四川省医药保健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论文《中草药治疗心脏病》,获全国中医研究者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世界传统医学大系科技成果奖。其中研制的“度心丸1~2号”获全国首届民族医学大会优秀产品奖。《中草药治颅内瘤、血管瘤》获人民军医出版社一等奖。《侯氏剑梅引对心脑血管病治疗作用的探讨》一文经中国中医学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评审,它具有对血细胞、血管壁有通透作用,能溶解血栓、消除血瘤、降血压、降血脂、降胆固醇、对机体有抗衰老作用。对心脑血栓、颅内瘤、血管瘤、脑动脉硬化症、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老年痴呆症初期、及脏腑经络瘀血阻滞有独特的治疗作用。被列为中国中医现代化战略会议资料,并在大会交流。并收入《亚洲医药》、《实用综合医学》、《美国名人名作中国科技卷》。并分别收入《中医必救奇方》、《中国民间秘术真传》、《中医诊疗特技精典》、《中国特色医疗新技术》、《中国特色名医大辞典》等辞书中。


       侯建国: 1960年5月生,河北永年人,大学文化,中共学员河北省永年县政府办公室科长,农艺师,第六、七届永年县政协委员。他热爱工作,勇于探索,大胆创新,见解独到,干一行爱一行,在不同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贡献。1981年主持全县小麦高产试验示范,通过采邓“精播量及养分时期肥水促控”技术,使全县小麦获得大丰收。1983年负责省下边“棉花中低产攻关”课题,采取“扩大行距缩小株距、地膜覆盖、集中施肥”等措施,使全县棉花猁大丰收,他本人获得省科技进步特等匀。1988年负责日光温室冬鲜菜生产技术的试验研究工作,该课题获市科技进步二等然、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年负责政府法制工作,针对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经济转轨时期的实际情况,奖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与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县政府起草了一生活费列的规范性文件,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使县政府法制工作连续二年被市政府评为先进集体。由于他工作积极,成绩突出,多次被评为省、市县级先进工作者。



   侯建军:1965年8月生,原名候健君,湖北恩施人。1988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生物系,199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生态学专业,师从生态学家孙儒泳院士和李庆芬研究员,并获硕士学位。任湖北民族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医学系副教授。为中国兽类学会会员,中国生态学会会员,湖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会员。从事科研工作10余年,先后参加了湖北省林业厅、湖北省科委和恩施自治州科委、湖北民族学院、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定位站基金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多项课题的研究。其中“鄂西南供桐群落的调查研究”、“布氏田鼠生态学研究”、“恩施地区牲猪疫病普查及防治的研究”、“纤毛虫形态及发生的研究”等方面均获得较好的结果。对布氏田鼠作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取得一定成果,为鼠害防治和揭示野生动物对环境适应机制等研究方面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先后在《动物学报》、《动物学杂志》、《四川动物》、《生命科学》和《中国兽类生物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代表作有《根田鼠的生物能量学研究》、《光周期在早春季节对布氏田鼠适应性产热的影响》(此文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褪黑激素对布氏田鼠适应性产热的诱导作用》、《动物行为与能量调节的研究》、获河南濮阳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布氏田鼠冷适应性产热机理的研究》等,这些论文受到广泛地关注和好评,有多篇文章先后被《生物学文摘》等权威刊物收录,上述成果多次被列为各类科技成果推广项目。此外还极的教学研究之中,先后承担了《动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人类生态学》等多门课程的主讲任务。在教学中,能深入浅出,绳索合了各类才智开论文8篇。其中《“取舍归纳法”在生物化学教学内容改革中的运用》发表于《中国高校教育与科研》,被该刊编委会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另多次获得其它各类教学奖励。

侯伯宇:(1930-2010),男,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西北大学教授。专于粒子物理和现代数学物理,从事u群代数的表示、规范场拓扑行为、可积模型的对称产生算子与几何、规范场的上同调等方面的研究,取得成果。有论文集《规范场、群论与完全可积问题》。曾与侯伯元合著《物理学家用微分几何》。

生平

    1930年9月11日出生于天津市

    1948年9月开始,先后在清华大学台湾大学西北大学攻读学士学位。

    1963年9月在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

    1950年因抗美援朝参干,自1953年5月开始,先后在鞍山钢铁公司西安矿业学院、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等单位工作。

    1973年5月,调入西北大学并一直工作至今,曾担任西北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现代物理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等职务。

    1980年4月,晋升为教授,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2010年10月6日下午13时35分,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不幸逝世,享年80岁。

社会职务

    除了专注于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外,侯伯宇先生还为祖国和平统一积极奔走,并担任中国和平统一促进委员会理事。

    此外,侯伯宇先生十分关心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先后担任陕西省科协副主席、陕西省政协常委、侯镜如助学基金会副会长、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高级顾问、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学会理事会成员、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高级协联成员、国家攀登计划专家组成员等社会职务。

主要成就

    侯伯宇先生长期从事于理论物理和数学物理的研究,在U群代数的表示、规范场拓扑行为、可积模型的对称产生算子与几何、规范场的上同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1部。

    在理论物理前沿领域,侯先生做出了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受到了杨振宁李政道等国际著名同行的高度评价和赞誉。他所创立的“侯氏理论”,被誉为“中国的骄傲”。

    侯伯宇先生对党的教育事业无限忠诚,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党和人民的教育和科学事业。特别是到西北大学工作后,牵头组建了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先后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40多名,指导博士后研究人员7名,为学校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1]

所获荣誉

   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陕西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和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励;

   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并获得“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陕西省劳动模范。[1]

    2011年11月,被陕西省委追授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2012年2月,侯伯宇同志被教育部追授为“全国模范教师”。


  侯凡凡:教授、主任医师,从医34年。中山医科大学获内科学博士学位,博士后训练在美国哈佛大学完成。现任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肾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肾脏病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从事肾脏病临床、科研、教学26年,主攻急、慢性肾衰及替代治疗。擅长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等肾脏病诊治。曾主持国家及省部级基金14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45篇。曾5次在国际主要学会获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被授予解放军“科技金星”称号。获中国医师学会颁发的行业最高奖“中国医师奖”和广东省第七届“丁颍科技奖”。现任中华,肾脏病学会常务理事等学术职务。担任国内外11家医学期刊的副主编、常务编委或编委。领导的科室被解放军总后勤部授予“基层建设先进集体”称号。五次在国际学会获奖,包括国际肾脏病学会(ISN)暨美国肾脏病学会(ASN)“最佳论文一等奖”,ASN“蓝绶带奖”,ISN“研究员奖”,欧洲透析移植学会“杰出科学报告奖”,亚洲肾脏病学会“青年研究者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5-20 14:03 , Processed in 0.311720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