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795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祖源文化 | 百姓族训家规(16)

[复制链接]

184

主题

36

听众

188

积分

列侯

Rank: 2Rank: 2

乡约币
499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9-5-2
注册时间
2017-11-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侯仁贵   发表于 2017-12-14 09:59:4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侯仁贵 于 2017-12-14 11:10 编辑


《百姓族训家规》由侯仁贵先生编著

祖源文化 | 百姓族训家规(16)



394


395曾国藩家训

2016-02-0605:58:19来源:中华传统文化智慧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既备受关注也备受争议的人物。他被称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又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后的理学大师与一代大儒。
    除却政治上功过是非的争议不谈,曾国藩有一点却是不论“誉之者”还是“谳之者”都极为推崇的,这就是他的家训智慧。
    何为家训?
    家训,对于今人来说,是个比较专业的说法。但在古时,却是常用词,因为“人必有家,家必有训”。中国的家训智慧,自古及今,源远流长。
    所谓家训,王勃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说过一句名言:“他日渠庭,叨陪鲤对。”说的正是早期的家训。
    《论语·季氏》篇记载:“(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虽然这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孔鲤的教育,但也是一个普通的父亲对儿子的教育,所以这段记载也被视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的典范之一,而孔子所说的“不学诗无以言”和“不学礼无以立”则成了古代早期家训的典型内容。
家训其实也很简单,不过就是家庭或家族中的长辈教育子弟或晚辈的教育内容。这些内容十分宽泛,包括家庭生活、言行举止、个体修身、交友处世,乃至出仕从政、建功立业等各个方面。这些内容中的精华被行之于文、传乎后世,便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家训文化。
    家训文化的作用:
    先秦以后,由于儒家学说渐成社会主流。在“家天下”的文明模式中,家训遂一跃成为社会教育的主流。这集中地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家训所代表的家庭教育形式成为当时教育的主流形式。我们一般以为古代教育的主要渠道和现在一样,是课堂,也就是学校教育。然而不论哪个时期,能进入这些学校学习的学生在整个数千年的中国古代教育史中都是寥寥可数的。
    古代私塾、族塾俱属家庭教育形式,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校。事实上,因为儒家对“修齐治平”“家国天下”信仰的推崇,“修身齐家”的行为模式最终决定了家庭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教育形式。
    中国人最重家,从来都把家庭教育当作人生安身立命的根本。《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父母对子女,长辈对晚辈,具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这就是中国人所笃信的教育理念,也是家训在中国古代得以昌盛的最关键原因。
    二是家训所涵括的教育内容成为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秦汉以后,大量有关家训的文本文献开始出现。虽然一直到南北朝时期,自颜之推写作《颜氏家训》开始,“家训”才开始正式得名,但在这之前,大量的“家诫”“家范”与“诫子书”其实都是标准的家训文献。
    就算颜之推后“家训”之说盛行于世,但像著名的司马光《家范》、唐太宗李世民所作的《帝范》等,还是不   以“家训”为名,却也都是标准的家训作品。甚至像成册成卷的家书、家信,只要有教育的内容与意义,在古时也一概被称之为“家训”。
    这样一来,古代家训典籍中所包含的教育内容一下子变得极其丰富起来。狭义地看,囊括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治家,如何共处,如何规范,如何发展;
     广义地看,则囊括人生智慧的方方面面:如何启智,如何成就人生,如何忠孝两全。学习之道、立身之道、家庭之道、事业之道,都成为中国古代家训的关注点,这正是中国古代儒家教育的核心所在。
    曾国藩的家训
     有人称《曾国藩家训》为“千古家训之首”,是从广义的角度来说的。因为若从狭义的角度看,《曾国藩家训》于家规礼法所涉并不为深,甚至《曾国藩家训》一书的成书也尚存不为人知的悬疑。
     作为一代大儒、理学传人的曾国藩,被钱穆先生称为“算得上是一个标准的教育家”,他一生重视教育,不论在京为官,还是在外带兵,总是作有大量教育子弟的书信、文章。在他生前,《曾国藩家书》就已结集出版,并在当时就极受世人瞩目。
     除家书之外,曾国藩还曾想专做家训一部。他在家书中谈到这种想法时曾说:“前立志作曾氏家训一部,曾与九弟详细道及。”也就是说,他想写本《曾国藩家训》,这种想法还跟他的九弟曾国荃探讨过。
    然而非常遗憾,直到曾国藩1872年去世,这部他立志想作的《曾国藩家训》也没写出来。
    原因有两个:。一是曾国藩认为要遍览经史子集,尽可能多地掌握历史、文化、政治、经济、教育及学术等各方面的知识后,才可以写这本他命名为《曾氏家训》的大成之作;二是即使读尽了经史子集,掌握了那么多的材料,自己也要做到烂熟于心,可以融会贯通后,才可以写这本大成之作,这就叫“胸中道理愈多,议论愈贯穿,仍当为之。”
说起来是两个原因,其实也就一个,也就是曾国藩认为火候还不到,要待自己阅历极丰富,知识极丰富,自己的功夫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后,才可以写这本《曾国藩家训》。
    虽然曾国藩自己未能亲自写出家训,但他数百万字留存作品中的教育思想和观点很多。在曾国藩去世后,李瀚章、李鸿章兄弟为曾国藩整理、编撰并出版全集,就特意搜集曾国藩家训思想中的精华之语,在全集中单列“曾氏家训”一章。其后,又有人将其单独成册发行。在后,更有人不断重新为之编选、出版。随后,梁启超为其专门编定《曾文正公嘉言钞》,其间的主体其实也还是曾国藩的家训名言与警句。
    至此,《曾国藩家训》声誉日隆,同名图书大行其道,成为百多年来坊间不断流传的家训名作。
    事实上,也正因为曾国藩没有像古代的颜之推写《颜氏家训》那样写本很规范化的家庭教育教材,而他自己一生中又处处贯彻着他的家训教育理念,这样一来,他的家训思想内涵反而不受一本书的限制,显得更加丰富。
    <<曾国藩家训>>一书根据曾国藩的家训、家书等史料编辑加工而成,从为人处世、从政治军、谨守家风、保养身心几个方面分类,并进行了详细的注释、翻译、评析。在介绍曾氏家训内容的同时,重点引导今人借鉴吸取有益成分。120余年来,人们从本阶级的政治需求出发,对曾国藩的评价有褒有贬,有扬有抑,论旨不一,结论各异。本书根据曾国藩的家训、家书等史料编辑加工而成,从为人处世、从政治军、谨守家风、保养身心几个方面分类,并进行了详细的注释、翻译、评析。本书适合史学研究人员参考学习。
    作者简介
    成晓军,1953年8月生,湖南湘乡人,现任惠州学院政法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惠州学院粤东地方史研究中心主任。自1976年以来先后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江海学刊》等海内外多家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参与主持整理《曾国藩全集》,并独著、合著、主编出版《帝王家训》《名臣家训》《曾国藩的幕僚们》《曾国藩家族》等近20本图书,其中大量论点多次被学者或研究人员引用。
目录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1.jpg曾国藩家训
诲弟篇
一读书作文类
业精之法在于专
读书宜专一耐久
学诗宜先学一体
读书应有恒心
学诗不可读选本
读书贵在有常
教子侄读书不要蛮读蛮记蛮温
教子侄读书首应教之以自省自立
读书须从容涵泳
读书不可有好名之心
教子侄辈须勤读经史
子侄辈读书事不可疏忽
为文宜专从"简当"二字着力
学习贵在有恒
应拼命用力于奏议文章
不要把文章看得太重
二修身处世类
明修己治人之道才叫读书
进德修业二者不可或缺
大官之家不应讼涉公庭
不贪财不失信不白是为处世为人之本
不应存当官发财之私念
迁善改过与修德读书最可靠
须用志于道义身心之学
力戒牢骚
不可倚势骄人
不可与闻外间事
对绅士贵在奖之以好言
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不可缺
无恒则一事无成
一心应向平实处努力
与人交往应酬须讲究礼节
力戒长傲多言
勤奋以图自立
以"平和"二字互勉
趁人生适意之时做出一个局面
天下无完全无间之人才
戒傲惰
再戒傲惰
戒骄满
开口议人短长即是极骄极傲之表现
以"廉、谦、劳"i字自惕
劝弟爱惜声名
要重视外间指摘和批评
互相劝诫以保善终
善待本县父母官
存倔强以励志
重在有豁达光明之识
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
"强"字须从"明"字做出不可屈挠
应听得进逆耳之言
从"畏慎"二字痛下工夫
一定要谦让相诫
应视富贵功名为浮荣
兄弟唯有互劝互勉互恭维而已
不宜轻易出头露面
只能畏天知命而不能怨天尤人
切莫干预公事
有福不享尽,有势不使尽
存其倔强,去其忿激
男儿自立须有倔强之气
功成身退
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满
求强当在自修处着力
应有打脱牙和血吞的坚韧之气
能屈能伸的秘诀在于一个"悔"字
居安应思危
应从挫折处磨炼意志
应牢记"悔"字"硬"字诀
三从政治军类
不宜涉足军政
凡事当量而后入
治军应注意"根株"、"柱梁"
吏才应更优于将才
治军以爱民为第一义
治军应以"勤"字为主
应以"勤"字报君恩,以"爱民"二字报双亲
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
紧紧依靠自己的力量
蓄不竭之气,留有余之力
用兵应以全军为上
应多用活兵轻兵
为官不可得罪绅士
四谨守家风类
"孝友"二字可使家势经久不衰
应学会收拾条理
应以"勤敬"二字为法
严教子侄勤敬和
教子侄应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教子侄当引入正大一路
联姻不必富室名门
蔬竹鱼猪四事须时时讲究
对子侄辈应教之以礼
和气致祥。乖气致戾
家运之兴在于和睦、孝道、勤俭
居屋莫太宏丽
力戒太劳、唢呐、多酒三事
家教八字诀
不可日趋奢华
切莫买田起屋
应教子侄以勤谦自任
不要信医药、僧巫、地仙
谨守人生八本
孝勤恕可致家势祥和
切记礼厚不如情真
戒用人太滥。用财太侈
不培坟墓,不谋田庐
生日不可宴客称庆
早婚不利读书
切戒家中过于奢华
力戒骄奢,以勤俭为本
应时时在"俭"字上用功
恪守祖训
家中应以勤俭为主
勿忘耕读之家风
订八好六恼之家规
不能忘却寒士风味
应以"耕读"二字为长久之计
以勤俭自持,以忠恕教子
须力行节俭
五善养身心类
毋恼毋怒以养肝疾
要善于保养身心
治病应以自养自医为主
养生以少恼怒为本
告养生五事
养老不在服补药
养生与力学缺一不可
谕儿篇
一读书作文类
切不可浪掷光阴
读《汉书》之道
坚持看、读、写、作"四法"
读书须做到"虚心涵泳"和"切己体察"
学诗须讲究声调,学字须讲求墨色
读书应注意广泛涉猎
治经、作赋、练字均须讲究
读《文选》以医"笔下枯涩之弊"
学做高邮王氏那样的学问大家
写字作文宜模仿古人问架
学书法须从赵法入门
看书不可不加选择
作文要分类手抄辞藻
读书务必求个明白
学书须窥寻四大家门径
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
每月必须完成"三课"
作文须效法古人之"珠圆玉润"
不可积钱买田而应努力读书
文章贵在行气
作诗文宜从短处痛下工夫
对《左传》释经之答疑
写篆字不能无帖意
看、读、写、作应逐日无问
目录分类很有学问
宜对古人诗集悉心研究
行之以恒就会有持续不断的进步
读书可以变化人的气质
学作文应循序渐进
学诗可以陶冶情操
行气为文章第一义
钻研小学宜先知其源流优长
学诗宜取韩愈奇崛之气
以精确之训诂作古茂之文章
绝好文字必突出一长
少年文字贵在气象峥嵘
阅书贵在有恒
练书法贵在困知勉行工夫
学字当学颜柳秀雄之气
宜从古文上用工夫
作文须讲究支撑之意
作文以思路宏开为必发之品
诗文若非迥绝群伦不足以当大家之目
作诗文应具备情韵趣味
读书应具有广大气度
学习须注意一张一弛
须在五十岁以前将应看之书看完
务必以好学为第一义
二修身处世类
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宜力戒"骄、奢"二字
做人的道理重在"敬"、"恕"二字
当思雪我"三耻"
处世为人理应与人为善
与长辈常存休戚一体之念
一定要经风霜磨炼
早起、有恒、稳重三者皆最要之务
"勤敬"二字断不可忽视
举止要庄重说话要谨慎
宜常记"劳谦"二字
应牢记"八本三致祥"
"劳"字"俭"字是最好的安身之法
早起和种蔬之家类多兴旺
居家惟崇俭可以长久
世家子弟不宜多积钱多制衣
要成大器须谨守俭朴
闺女理应孝顺翁姑敬事丈夫
勿忘先世之勤俭
处世须以"谦谨"二字为主
在省城应以"谦敬"二字为主
应以"勤俭"二字自惕
家眷不能住在风俗华靡的城市
悉心体会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八德
家运兴衰与穷通决定于勤惰
不宜居大位享大名
诫富贵之家不可敬远亲而慢近邻
势利机巧之心,与猎取清廉虚名均不可取
修身应以不忮不求为重
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
孝友为家庭之祥瑞
每日以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四课相勉励
应以好学与节俭为立身持家之本
三谨守家风类
办丧本不可铺张
治家八事缺一不可
临危遗嘱:一意读书、勤俭治家
门第鼎盛而规模礼节愈要认真讲求
莳蔬、晒菜是家世兴盛之象
用财太奢最可耻
对儿女不要看得过于娇贵
居家须限定日常用费
孝友二字须切实讲求
四善养身心类
体弱不宜随便服药
多食蔬有利于节俭和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在于戒恼怒知节啬
惩忿窒欲为养生要诀
养生之道在顺其自然
生病不宜乱投医乱服药
常行辛劳有助于保养身心
养身之法不在服药
摘抄
业精之法在于专
    原文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谚日①:"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②?若志在穷经③,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④。则须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⑤,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⑥。万不可以兼营并鹜⑦,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写信来,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⑧,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
    节录: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
《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注释
①谚:长期流传下来文词固定的常言。
②嗜:喜爱,爱好。
③穷:推究到极点。
④制义:明清时代科举考试的文字程式,又称制艺,即八股文。
⑤古文:唐代时称秦汉之文为古文,即以文言写成的散体文。
⑥试帖:唐以来科举考试中采用的一种诗歌体裁。多用五言六韵,有一定
的程式。
⑦鹜(w`u):乱跑,心志不专一。
⑧极言:把话说到深处。
译文
寻求学业之精深,没有别的办法,说的是一个"专"字而已。常言道:"技能多并不能维持一个人的生计",说的就是技艺要专的道理。我掘井很多却没有水可以喝,是不专的过失在起作用。各位弟弟无论如何都应当致力于专深一门学业,如九弟立志练书法,也不必完全抛弃其他方面。只是每天练习字帖之时,决不可不提精神,随时随事,均可接触体会。至于四弟和六弟,我不知道你们心里究竟有专一门学业的爱好没有。如有志于探寻古代经典之学,就必须专守一经;如有志于作八股文,就必须专读一个人的文稿;如有志于作古文,就必须阅看一家的文集。作各种体裁的诗词也是如此,作应付科举考试中的试帖诗也是如此。千万不可以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心志不专,如果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则必定一无所成。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你们写信给我,对于各人专守之学业,务必详细写明;而且须向我详细询问到深处,文字多篇幅长也不要紧。以使我读了你们的信后,就可以知道你们的志向见识如何。凡是专攻一门学业的人,必定有所心得体会,也必定存在着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各位弟弟有什么心得体会,可以告诉我,让我与你们共同欣赏;有什么疑难问题,可以向我提出来,我们共同分析……
百家讲坛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可谓毁誉参半,褒贬不一,无论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的家书推崇备至,可见他的家书不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更是一部蕴藏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智慧书。
曾国藩家训全文
作者:诗琪来源:中华励志网更新:2015-2-21
导读:曾国藩家训,曾国藩家训全文。曾国藩的遗嘱对其子孙后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其子曾纪泽在曾国藩死后才承荫出仕,从事外交;曾纪鸿一生钻研数学;孙子曾广钧中进士后,终老翰林;曾孙、玄孙辈中大都出国留学,曾氏后代子孙没有一个加入到行伍之列,甚至也极少有人出仕。曾家后裔恪遵先祖遗言,远离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政界、军界,洁身自好,大隐于世,实现了曾氏"长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遗愿。
曾国藩家训:三个地方看一个家庭的兴败
曾国藩家训第一看:
看子孙睡到几点,假如睡到太阳都已经升得很高的时候才起来,那代表这个家族会慢慢懈怠下来;
曾国藩家训第二看:
看子孙有没有做家务,因为勤劳、劳动的习惯影响一个人一辈子;
曾国藩家训第三看:
看后代子孙有没有在读圣贤的经典,"人不学,不知义,不知道"。
畅游史海,可以看到"盛不过三代"是大多数官宦之家很难逾越的魔咒。而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层出不穷,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广铨、曾昭抡、曾宪植等一代代杰出人物。探寻曾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奥秘,曾国藩家训里留给后代的"四条遗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曾国藩家训四条遗嘱:
一是慎独则心里平静
自我修养的道理,没有比养心更难的了。心里既然知道有善恶,却不能尽自己的力量以行善除恶,这是自己的表现。内心是不是自欺,别人无从知道。孟子所说的上无愧于天,下无疚于心,所谓养心一定要清心寡欲。所以能够慎独的人自我反省时不感到愧疚,可以面对天地,和鬼神对质,绝对不会有行为无悔恨而心却退缩的时候。
人假如没有可以愧疚的事,面对天地便神色泰然,这样的心情是愉快平和的,这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是最好的药方,修身养性的第一件大事。
二是主敬则身体强健
在内专一纯净,在外整齐严肃,这是敬的工夫;出门如同看见贵宾,对待百姓像行大祭祀一样崇敬,这是敬的气象;自我修养以让百姓平安,忠实恭顺而使天下太平,这是敬的效验。聪明智慧,都是从这些敬中产生的。
庄重宁静则一天比一天强,安闲敬纵则越来越懒惰,都是自然的征兆验效。如果不论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以恭敬之心相待,不敢懈怠,那么身体的强健,还有什么令人怀疑的呢?
三是追求仁爱则人高兴
读书学习,粗浅地知道了大义所在,就有使后知后觉的人觉悟起来的责任。孔子教育人,莫大于求仁,而其中最要紧的,莫过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这几句话。人有谁不愿意自立自达,如果能够使人自立自达,就可以和万物争辉了。人有不高高兴兴地归附的吗?
四是参加劳动则鬼神也敬重
如果一个人每天穿的衣服吃的饮食,与他每天所做的事所出的力相当,则看到的人会赞同他,鬼神也会加以称许,认为他是自食其力的人。倘若农夫织妇终年勤劳,才能收获数担粮食数尺布,而富贵人家终日安逸享乐,不做一事,却每餐必是美味佳肴,穿必锦衣绣袍,高枕而眠,一呼百应,这是天下最不幸的事,鬼神也是不赞同的。这样怎么能长久呢?古代的圣君贤相,无时无刻不以勤劳自勉,为自己打算,则必须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在困境中奋力前行,殚心竭虑,而后可以增加智慧增长见识。
曾国藩家训:曾国藩不愿子孙为大官
如何治家,历来是人们议论甚多的一个话题。家训,对于今人来说,是个比较专业的说法。但在古时,却是常用词,因为“人必有家,家必有训”。家训指家庭或家族内部父祖辈对子孙后代的垂诫、训示,更是儒家知识分子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教育后辈的家庭教育读物。古人家风的形成,更多靠的是长辈与子孙的身体力行,而不是背诵“家训”。
曾国藩(曾国藩家训)如何教育“官二代”
晚清名臣曾国藩对后代的教育也相当重视。咸丰六年(1856年)九月二十九日,他写信给九岁的儿子曾纪鸿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教育九岁的儿子要成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这样的期许较之一般的俭朴教育显得境界更高。
而后,曾大人直接教育儿子如何做:“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尔宜举止端庄,言不妄发,则入德之基也。”读书与做人,实质是相容并包的。通观曾国藩的一生,其言传身教对于曾氏家族的儿孙成才,以及家族可持续发展都奠定了扎实基础,值得今人借鉴。
诸葛亮曾经写过两封《诫子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诫子文书,如曹操《戒子植》、曹丕《诫子》、嵇康《家诫》、诸葛亮《诫子书》、羊祜《诫子书》等都是教育子孙的文书。最典型者当数诸葛亮的《诫子书》。诸葛亮曾经写过两封《诫子书》,其一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他的另篇《诫子书》说:“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这句话是说:摆设酒宴,目的在于合乎礼节和沟通感情,以适应身体和心性的需要为度,尽到礼节便可退出,这就达到和谐的极点了。当主人兴致未尽,客人略有倦意的时候,可以饮酒至醉,但不可到昏迷错乱的程度。这是诸葛亮在具体事情上对子女的训诫。
有人认为,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在他死时才8岁,而上述两封《诫子书》所言内容,不像是对儿童讲话,因而怀疑其系后人伪造。但是,如果我们考虑到诸葛乔过继给诸葛亮为嗣子这件事,就不会对上述两封《诫子书》有怀疑。
1陶侃退腌鱼
东晋名臣陶侃出身贫寒,年轻时做过县吏,曾利用职务之便给母亲湛氏送去一罐腌鱼。湛氏不肯吃,还责备陶侃说:“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
谢安侄子谢玄,年轻的时候喜欢佩戴紫罗香囊,谢安怕他玩物丧志,“因戏赌取,即焚之”,用这种行为加以教育,自此谢玄停止了佩戴香囊。谢安兄子谢朗,“善言玄理,文义艳发”,小时候一次大病初愈后,在叔父谢安处与僧人支遁谈玄,论争得十分激烈。
谢安寡居多年的嫂嫂王氏担心儿子过度劳累伤身,两次派人叫谢朗回去。谢安总舍不得让谢朗走,想让他们论出个结果。王氏只好亲自跑到谢安家,说:“新妇少遭艰难,一生所寄惟在此儿”,哭着把谢朗拽走。谢安对支遁说:“家嫂辞情慷慨,恨不使朝士见之。”(《晋书》卷79《谢安传》)表示了对嫂嫂行为的理解和尊重。这两件事反映了谢氏家族重教育、讲礼节的门风。
    绪因势利导儿子
    南齐人张绪之子张充“不持操行,好逸游”。
    一次张绪请假回家,刚到西城郭,便看见儿子到郊外打猎,“左手臂鹰,右手牵狗”。张充也看到父亲的船驶来,便放下猎鹰和猎狗,在岸边拜见。张绪没有责备他,而是一语双关地问:“一身两役,无乃劳乎?”张充面有愧色,回答:“充闻三十而立,今二十九矣,请至来岁而敬易之。”张绪便鼓励他说:“过而能改,颜氏子有焉。”
    果然,第二年张充便修身养性,刻苦攻读,后与从叔张稷同有名望。
    曾国藩家训:郦波谈曾国藩家训
    作为国内首位文牍学博士后,郦波一直在课堂上向学生宣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百家讲坛也曾给他提供过更大的讲台。那么,这一次为什么选择了曾国藩家训?
    尽管郦波很早就阅读《曾国藩家训》,且常读常新,多有收获,但这次在百家讲坛评说曾国藩家训,最根本的动力是对教育现状的某种忧虑。
    “公众对教育现状的批评比较多,特别是对高分低能的一些现象很不满意。其实精神境界低更可怕。”郦波认为,当下教育有三大块缺失:一是大众教育缺失,更多的是精英教育、象牙塔教育,教育资源集中且失衡,尤其以中小学最为严重;二是精神教育缺失,素质教育提得很多,但是更侧重能力和技术;三是家庭教育缺失,把孩子推到学校,其实家长才是孩子人生路上第一位老师。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郦波认为,孔子之所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第一位教育家,是因为他将贵族教育引向平民教育、大众教育。“孔子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教改课程家,他把礼、乐、书、数、射、御‘小六艺’,推广为‘大六艺’,即《礼》、《乐》、《书》、《诗》、《易》、《春秋》。《礼》相当于思想道德与公共关系学;《乐》包括所有的优美音乐,是艺术修养学;《书》是尚书,是先王经典,相当于经典作品导读;《诗》是诗经,相当于文学;《易》是宗教,本质是哲学;《春秋》是历史学。”
    “中国的父母总想着要给孩子最好的东西,最好的东西不是物质,而是情感,现在中国文化教育土壤贫瘠,家庭教育缺失,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从家庭教育入手,培养情感。”郦波说。
    在传统的儒家教育中,首先是家庭教育。中国人自古注重庭训家教,历史上的名臣大儒如宋朝的司马光、欧阳修、朱熹;明朝的王夫之及清朝的郑板桥、曾国藩等等,都留有家训。在这些历朝历代的著名家训家规中,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与美德才得以流传。
郦波曾试图讲颜之推家训,但对于大众来说,颜之推显然不如曾国藩影响大。平常治学养成的习惯,就是做任何课题之前,尽可能地收集研究对象所有的相关内容,这次讲曾国藩,郦波更是集思广议。历史上关于曾国藩的争议很大,学术界认可曾国藩,认为他挽救了儒家传统文化,儒家文化是汉文化的核心,冯友兰认为曾国藩是挽救了汉文化,是大功臣,可是他另一个身份是汉奸,帮助晚清镇压太平天国。章太炎最恨曾国藩,认为曾国藩是奴才。梁启超编过《曾国藩嘉言钞》,蔡锷编过《曾胡治兵语录》,蒋介石则把《曾能治兵语录》作为黄浦军校教材。1945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社曾经把《曾胡治兵语录》出成白话解。郦波说,当时的国共两党都拿曾国藩家训中的思想精华作为治兵方法或作为教材。可见这一最受争议的人物,曾国藩家训却最得到一致认可。
    在通览了曾国藩的相关图书之后,郦波发现,这些书基本上是编选本,即使是评点解读,其面对的也是有一定接受能力和基础的读者。因此,他在讲解的时候,注重了面对普通大众阅读的情节性和故事性。但恰恰是这一点,引来不同的看法。
    有人说,郦波在《百家讲坛》上讲的曾国藩,太通俗,不深刻。郦波解释说,那是大众平台上,作为教师,他不能不考虑大众的接受能力,否则自说自话没意义。这是大家的课堂。他的讲解,总是从一段故事入手。“故事是学术的一种。最早的文学比如希腊神话,就是故事,每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就是靠故事完成的。说我是讲故事,讲得浅显,我不认为是贬低,而是最大的奖赏。”
    郦波说,近年来,家教图书受到读者重视,诸如《哈佛女孩》等畅销书动辄销售上百万册,但是鲜有类似的成功案例,就是因为“哈佛女孩”只是个案,并没有在教育规律上进行把握总结,也没有建立在系统的文化基础上,不见得适合所有孩子。而《曾国潘家训》在传统文化上有深厚的传承和积淀,既是个案,又有普适性。
    郦波生活中最大的爱好是上课,上课最大的内容则是生活。他深爱着三尺讲坛,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用音乐,用古诗。上课前,他会从一首诗讲起,遒劲潇洒的硬笔书法落在黑板上,繁体竖版的诗句很快将学生带入古典文学的意境中。从诗里破解疑问,这是郦波讲课的小技巧,他也乐于陶醉其中。他喜欢读经典,读得最多的老子、庄子、唐宋八大家,又很复古,学的是古典文学,爱的是京剧,又喜欢着长衫,吹洞箫,打打太极拳,写写汉字——他尚不敢称其为书法。他崇尚汉字,因为汉字就是汉文明,华夏文明之所以没有断裂,原因就在于汉字的凝聚力强大,支撑了汉文化的传承。
    郦波是如此投入于每一个靠近的历史人物。讲张居正时,除了大量阅读张居正的图书,还跑到湖北荆州张居正的故居实地揣摩,直到感觉张居正的形象在心中鲜活地浮现,有讲他的冲动;他给学生讲《孔子的眼泪》,反复阅读体味孔子,以至于梦见孔子边哭边唱,醒来便把哭的调子记下来。孔子临终前见到子贡,哭问“汝来何其迟也?”他解释说,“孔子的眼泪”不是哭自己,而是着眼在他人,看到不是生死,看到的是理之不存,乐之将崩,他的理想谁来实现?谁能兼济天下?这样有诗意的题目,后来被改成《孔子的教育观》。



396



397



398



399



400



401



402



403巢氏清明节祭祖祭文(湖南)

2012-2-419:49:04来源:巢氏宗亲网
    惟莽莽天宇,八万里云驰飙作;恢恢地轮,五千年治乱兴亡。三湘脊脉,逶迤远连昆岗;四水清波,浩荡奔注海涯。涉彼洪荒,文明肇创;万代千秋蒙庥,厥功在我炎黄。
    《礼》云:“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而今观之,伟哉炎黄,伟哉巢氏!!
    试看荒蛮之时,中原林木茂密,祖先筑巢而居,乃创“有巢氏”,此为人类之大德,先辈礼行赤县,情系苍生。仰畏天,俯畏人,惟宽人恭俭,出于自然;而忠恕诚笃,始终如一。不蔽奸佞之谗,不用取容之士。天下咸归,百姓安乐。是以列星随旋,日月递照,风雨博施,万物得和以生,得养以成。
    数巢氏前辈先贤,群星生辉。
    尧为帝,隐士名巢父,尧帝禅让,巢父谢绝。留下千古美名。大禹时,封有巢氏的后代建有巢国,历经夏、商、周三代,世代为诸侯。巢谷:宋代进士、弃其家学,改学习古兵法,成兵法大家,后游秦、凤、泾原间,会苏辙、苏轼,终成一代名贤。巢鸣盛:清朝人。明崇祯举人。事母至孝,明亡母亦殆,遂筑室墓旁,曰永思阁。自号止园,隐居不仕。时人称他为贞孝先生。东汉有司空巢堪,隋代医学家巢元方,注有《诸病源候论》,为世上第一部病因病理学专注、经学家巢猗,清代有刑部尚书巢可驩。当代人巢功赞老先生,曾主修巢氏四修、五修家谱,任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让国诗集》;其弟巢功常,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岁月迁流,沧海桑田。
    巢氏先祖迁入湖南已数六百载,由可考证的三叔侄发展到至今有登记的2万多人,可见迁湘始祖创业的艰辛。而今,国泰民安,伟业兴隆,欣逢盛世,告慰圣灵:巢氏家人治家严谨,艰苦朴素,勇于创业,勤劳为本;巢氏子孙勤于学业,事业有成。亦商亦政,各有精英。
    夫仁民则昌,德盛则兴。煌煌我祖,万世垂功;开先立极,泽被寰瀛。播谷艺桑,肇启畜牧农耕;制礼作乐,创立制度文明。足历海岱,亲政以建伟业;心劳崆峒,爱民而效圣能。舟车指南,八荒交通;州土市朝,宇内绥宁。抚度四方,万国和融。奠基华夏,百族盛兴。唯力是奉,唯德是行。懿德仁勋,世代相颂。
    汩水盈盈,粟山苍苍;古柏凝翠,春花吐芳。告慰我祖,敬献心香。刻石再拜,以颂以祷,大礼告成,伏维尚飨!
    祭此!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万俟



420司马



421上官



422欧阳<<出生日期看你的特有天份|首页|渤海堂的一支欧阳氏>>

欧阳氏祖训 - [欧阳家族]
2009/05/29
世界歐陽(歐、區、陽)氏宗親總會敬錄
皇皇我祖開土闢疆承先啟後代有賢良
聿修厥德黎眾歌揚宗枝蕃衍和藹一堂
凡我裔孫合保嘉祥愛此身髮不可毀傷
四德八德三鋼五常朝夕惕厲莫敢或忘
讀書明理敬業圖強克勤克儉毋怠毋荒
家門雍穆鄰里贊襄知過必改靡恃己長
福田廣種善舉畢張恪崇禮法務戒囂狂
願我族姓怡怡雁行同茲血脈共協心腸
倘違祖訓神必加殃輕則受罰重則滅亡
兢兢勿替守此訓章千秋萬世永享蒸嘗


423夏侯



424诸葛


425闻人

426东方



427赫连



428皇甫



429尉迟



430公羊



431澹台



432公冶



433宗政



434濮阳



435淳于



436单于



437太叔



438申屠



439公孙



440仲孙



441轩辕



442令狐



443锺离



444宇文



445长孙



446慕容



447鲜于



448闾丘



449司徒氏家训

2012-2-1520:05:44来源:司徒氏宗亲网
务根本。凡人无论朴秀,要当以根本为急务,如《家箴》所云十四则果能遵而行之,慎终如始,则上不愧为贤父兄,下不愧为贤子孙。承先启后之道兼而尽之矣。慎毋自暴自弃,致损家声。
勤教戒。子弟之贤,半由父兄之教,若一任其放肆,断难有成。凡我族人,均宜随时训迪,庶免混从匪类,流为贱役。倘有不肖子弟藐视家箴敢行诸不法事,或家惩或送究,毋得纵容,致招大祸。
重承祀。立继承祀关系匪轻,总宜由亲及疏,凭族礼,告祖宗,书立继约。或应继之子本生父母不愿。即于别房议继。立爱立贤,听从其便,未立之房不得图产争继,议立之子不得以孙称祖,以弟承兄,致乖伦次。
防篡宗。无子立子,律有明文。若乞养异姓之子,纵一时权宜,终不能承祀,又启将来逐继之讼,是欲延根而卒断祀,贻累不小。嗣后族之无子者,或立继,或纳妾,总宜及早举行,慎毋抚异姓子,致遣摈斥。
收遗族。异姓既不可乱宗,同姓即不宜轻弃。族中有出抚异姓及随毋往嫁之女,亲房人等亦宜格外留心,果能查系确实,凭族出具并无冒认字据,即许归宗,不得命其无依流为他族,致坠宗祧。
严匹配。《诗》首关睢,《易》首乾神,匹配之礼,古所最重。如有兄纳弟妇,弟收兄嫂,及本宗妇为夫所出,或改嫁后本宗人复娶为妻妾者,均干重法,公同送惩。更有孀居嫠妇,藉口无靠,坐堂招夫,尤属可耻,犯者屏逐。
慎婚嫁。男婚女嫁,只取门户相当,匹配相对。如系同姓,即隔属不得联姻。一姓子孙,十百年来不无迁徙异籍,概谓同姓不宗,结为婚姻,安知非祖宗骨血一脉而来,渎伦伤化无逾于此,违者斥命离异。
正妇道。妇人以柔顺为主,纺织、烹调、织任乃其职也。倘任悍虐之性,不孝翁姑,亏损妇道,以及抱养童媳,肆意凌磨,毫无畏忌,除责罚其夫若子外,立即传其母家,公议惩治、以正妇道,只鞭背。
重祖墓。祖宗坟墓体魄所安,其被人侵夺者,皆由碑界不立,祭扫终虚耳。为人子孙,须思身所自来、毋稍疏忽,或远或近,皆宜亲诣之,未有碑界者,急为竖立,即属自山亦宜立界、注记,为后兄弟分析以及业有变更也。
恤孤家。亲房远族皆祖宗一脉而来,凡无嗣坟墓,权远者,固难清查,属在附近,须随时巡视,以免侵凌。寒食、清明一体挂扫,所费有几,而积德不小,在他人视之,若不知其为无后也,敢侵占乎?慎毋以族远情疏漠不留意。
杜贪卖。坟界阔狭,先人所存,后人即宜守而弗失。蓄禁树木,原以资荫护而壮观瞻,毋得擅自砍伐,以坏风水。田围界址即宽,亦不得贪图微利割卖与人,致始牵涉之累,违者传族重惩。
慎附葬。死生一理,葬法不可不知。凡合葬一处,昭穆男女不得错乱,不得陵其上,不得踞其前,必实在可逼近处方可逼近。至名分攸关,媳少是附翁,弟媳不得附夫兄,夫弟不得附嫂,违者斥迁。
积公项。公项不论大小须择老成谨慎之人管之,庶其愈积愈饶,或三年一轮,或一年一交,不得滥用,不得侵吞,不得恋管。倘为期未满,其人即有亏虚情形,劝令及早缴出,以免日久难还,致坏大局。
珍谱煤。谱牒所载,皆先人遗迹与同族要件,关系甚巨,收藏不可不密,保护不可不周,毋得污坏、霉烂、典押、遗失以及轻借与人。倘有不肖子孙、视为不足轻重,任其污毁散失,查出重惩议罚。

450司空


451丌官


452司寇


453仉督


454子车


455颛孙


456端木


457巫马


458公西


459漆雕


460乐正


461壤驷


462公良


463拓拔


464夹谷


465宰父


466谷梁


467


468楚氏祖训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
饭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
婢美妾美非闺房之福
宗祖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
见穷苦亲邻须加抚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
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
长幼内外宜法隶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勿索重聘
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妆
见富贵而生馅容者最可耻
遇贫贱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而终凶
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
毋贪口腹而瓷杀牲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
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
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
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
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
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
国课早完即蠹蠹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
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
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469


470法氏祖训--婚姻篇

(2010-11-2612:31:02)
    山东等地的法氏后裔在婚嫁中,至今还延续着“法氏子女不得与杨、马、朱、左四姓通婚”的祖训,究其原因,主要有一下两个方面:
一是与回族的宗教习俗有关。在中国回族姓氏中,杨、马是全国大姓,即所谓“十回九马,剩下一个白、杨、哈”。朱姓和左姓也是山东等地的回族大姓。蒙元时期,房山、固安一带就已经是回族聚居区,而杨、马、朱、左这四姓,在明初或者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同官居北平都指挥使的法都喇家族有了联姻关系,久而久之,这四姓通过联姻成了法氏的近亲眷属,进入了“五服六亲”之内。这一范围,也正是伊斯兰教远在1400多年前就已经明文禁止相互联姻的。
二是与当时的历史和政治有关。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蒙古人、色目人(包括回回)心存疑忌,强制推行民族歧视的同化政策。在《明律》卷六《蒙古色目人婚姻》的条目中,明确规定了“凡蒙古色目人可与中国人为婚姻,不许本类自许嫁娶,违者杖八十,男女入宫为奴”。并公然宣称:对蒙古色目人“嫁娶有禁者,恐其种类日滋也”。身为色目后裔的法氏族人,自然不敢触犯朝廷法令。为使子孙后代免生不测之祸,于是将“法氏子女不得与杨、马、朱、左四姓通婚”列为族规祖训,垂戒后世。

471


472


473涂氏祖训

(2012-11-2117:25:54中华涂氏网http://www。chinatushi。com/
    一族内有同居继父,嫡继庶母,恩同再造,不得背弃;或同父异母兄弟,尤宜亲爱,不得以众暴寡,以强凌弱。财产照分均匀。至同母异父,不在此限。
    一族内子孙,倘有田业、临差规避者,许亲房承业当差。否则,属亲房人主笔变卖应役。本入归宗,不得捏诬窜占。逐年饷米早完,不得延挨刁抗。
    一族内子孙,倘有田业、临差规避者,许亲房承业当差。否则,属亲房人主笔变卖应役。本入归宗,不得捏诬窜占。逐年饷米早完,不得延挨刁抗。
    一族内孤儿寡妇在,亲族人等极力维持,或值差务,或力支干,不得籍端勒诈吞并田业。如有不肖子孙,犯盗犯淫,及武断分曲者,族众会同察实,不问尊卑,当众责罚出谱,乃至送官究治,不得徇情。
    一族人会遇,间互相劝迪其子以奉公,力耕守法为正,不得游惰酣歌,赌牌博骰,并不许贩卖人口。
    一族有粮差田地不明,或坟墓滋生是非口角之犯,先鸣族办明,秉公直白,不得辄持人势,行凶斗殴。更不得主妻服毒,至逼勒父母及祖父服毒搪抵,违者着族呈上,按律处治。至女嫁外姓,或有妯娌翁姑之隙,不得附势服毒,即或至死,只令一棺安葬。凡嫁女择婿,固贫富不分。尤先择年貌门楣相称,不得希财附势,冒缔远籍,以贻后羞。
    一族众祖山,各祖遵守蓄禁,不许援分肆砍。公议每年一挂,轮流祭奠,抑赖荫扶。或有定厝傍葬者,必明尊卑、男女,或就本房卜葬,不许乘机越分侵谋。
    一设族长原是以杜争端,强团结为宗旨,族人不得刁唆滋事,族长不得徇情受贿,遇纠份当据理而断,并将所断各事,明昭示众。

474


475段干


476百里


477东郭


478南门


479呼延


480归海


481羊舌


482微生



483岳姓家规祖训:

凡岳氏子孙者,毋别男女,须立做人准绳。
男则克尊干道,约法十字为限:忠、孝、节、爱、仁、义、礼、智、信,谨执纲常为志。
女则慎守坤箴,效范八字为准:贤、敏、淑、慎、温、恭、素、雅,秉承从德为赋。
励倡子孙须尽全力,勤奋、志学、求实、精业,言行兼优。
禁忌十六字行为:淫、浪、赌、毒、坑、蒙、拐、骗、奸、邪、佞、霸、骄、逸、奢、叛!
须知行成于思,毁于随,必守正不挠,从善如登。
若存悖祖训千大法者,可为不志;养子窃姓者,可为不志;教唆廉隅者,严为不志;此每代必三复斯言,一言九鼎,严不夷不惠。
嫡系五代之中,支脉三代之中,若重名字号者可视异类也。
凡出人头地者,创宏伟业者,可为岳氏门中不祧之祖,当立为后世楷模,颂扬百世。
此训不可悖!
附:乾隆大帝亲谕祭文:
维乾隆十五年寅午九月庚子朔越十八日丁巳,皇帝遣吏部右侍郎彭启丰致祭于宋臣岳飞之庙曰:
“惟尔公忠,秉性智勇,超伦研经,旨于春秋,兼括孙吴之术,报师恩于朔望,常弯左右之弓,背刺精忠,跃马而江淮电扫,旗张岳字,举鞭而霄汉尘清,辛勤十载之功,方见焚香遮道,愤惋十年之绩,顿闻奉诏班师,夙志未伸,竟受一朝之诬陷,英风犹在,宜崇奕骥之明禋,朕遵典巡行,道经汤邑,缅威灵之赫濯,祠宇当新,饬过豆之必芬,官司特遣,尚其昭鉴,来格来歆。”


474475段干476百里477东郭478南门479呼延480归海481羊舌482微生483岳姓家规祖训:
凡岳氏子孙者,毋别男女,须立做人准绳。
男则克尊干道,约法十字为限:忠、孝、节、爱、仁、义、礼、智、信,谨执纲常为志。
女则慎守坤箴,效范八字为准:贤、敏、淑、慎、温、恭、素、雅,秉承从德为赋。
励倡子孙须尽全力,勤奋、志学、求实、精业,言行兼优。
禁忌十六字行为:淫、浪、赌、毒、坑、蒙、拐、骗、奸、邪、佞、霸、骄、逸、奢、叛!
须知行成于思,毁于随,必守正不挠,从善如登。
若存悖祖训千大法者,可为不志;养子窃姓者,可为不志;教唆廉隅者,严为不志;此每代必三复斯言,一言九鼎,严不夷不惠。
嫡系五代之中,支脉三代之中,若重名字号者可视异类也。
凡出人头地者,创宏伟业者,可为岳氏门中不祧之祖,当立为后世楷模,颂扬百世。
此训不可悖!
附:乾隆大帝亲谕祭文:
    维乾隆十五年寅午九月庚子朔越十八日丁巳,皇帝遣吏部右侍郎彭启丰致祭于宋臣岳飞之庙曰:
    “惟尔公忠,秉性智勇,超伦研经,旨于春秋,兼括孙吴之术,报师恩于朔望,常弯左右之弓,背刺精忠,跃马而江淮电扫,旗张岳字,举鞭而霄汉尘清,辛勤十载之功,方见焚香遮道,愤惋十年之绩,顿闻奉诏班师,夙志未伸,竟受一朝之诬陷,英风犹在,宜崇奕骥之明禋,朕遵典巡行,道经汤邑,缅威灵之赫濯,祠宇当新,饬过豆之必芬,官司特遣,尚其昭鉴,来格来歆。”

484


485


486


487


488后氏治家格言八则


2012-2-69:34:37来源:后氏宗亲网

微信图片_20171214104845.png

微信图片_20171214104854.png

489490491梁丘492左丘493东门494西门495496牟氏祖训(栖霞)
(2011-06-2418:25:16)
耕读世业,勤俭家风
  
“耕读世业,勤俭家风”——栖霞牟氏家族的传世祖
  
训的确立者,是栖霞牟氏第十世、清康熙三十年的进士
  
牟国珑。
  
牟国珑,字作霖,号重季。是清代赫赫有名的大地
  
主牟墨林(牟二黑子)的高祖父,他生于1645年(清
  
顺治二年),卒于1713年(清康熙五十二年),终年
  
68岁。牟国珑少年时发奋读书,立志为官,中年考取
  
进士后出任河北省南宫县知县,且为政“勤慎廉惠”而感
  
动百姓,为其“立肖像以祀”,但终因不避豪势、刚正不
  
阿,得罪了朝中的权贵,进馋言将牟国珑罢了官。值得
  
一提的是,虽然牟国珑得罪了权贵,但名节却永存于世,
  
在他去世时,虽已离任13年之久,但南宫的百姓感念
  
其恩德,仍有百余名士绅,不远千里赶到栖霞吊唁,
  
足见其在南宫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牟国珑回到栖霞故里后,“逍遥林泉,杜门课子”
  
,许多故朋旧友劝其复出,都被他婉言谢绝了。退隐
  
山野的牟国珑宠辱皆忘、倍感愉悦,从此寄情山水,
  
吟诗作赋,颇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
  
遗风。回味世事沧桑,赋《南宫归咏》诗一首:“清
  
风两袖意萧萧,山径虽荒兴自饶,世上由他竟富贵,
  
山中容我老渔樵。”由此产生了重农轻官的思想,并
  
确立了“耕读世业,勤俭家风”的传世家训,告诫后
  
人要努力读书,但不要以做官为目的,要善农耕,
  
会持家。
  
在他的倡导下,牟氏家族从千军万马独木桥的求仕道
  
路上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开始把精力投向了
  
黄土地。在经历了三代小地主家业后,到十四世牟墨
  
林时,终于暴发起来,成为闻名胶东的大地主。而“耕
  
读世业,勤俭家风”的家训,每逢过年,都要用红纸
  
写成春联贴到大门上,后来,他的裔孙特意请清末大
  
书法家莱阳人王垿书写并雕刻在“西忠来”的黑漆大
  
上,以昭示后人。
  

497佘氏族训(湖南平江)

2014-02-1621:42来源:华夏佘氏网作者佘氏编辑室供稿
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
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
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
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
明礼仪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
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善良,
诫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
联保甲以弭盗贼,解雠忿以重身命。
(清朝道光二十三年平江佘氏族谱)


498



499伯赏



500南宫



511



512



513谯氏祖训

2012-2-2615:45:46来源:谯氏宗亲网
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
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
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
长幼内外,宜法属辞严。
听诌言,乖骨肉,岂是丈夫。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
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
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
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
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
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
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
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施惠勿念,
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余地,
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
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
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
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
送子上学,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作人心存慈念。
办事务必周全,做官勤政勿贪。
自律自强,人定胜天。
谯氏子孙,庶尊奉焉。


514


515


516


517


518


519第五


520


521福家和万亊兴


522仝氏家训江苏睢宁

时间:2012-3-219:42:42来源:仝氏宗亲网
(始祖佟文瑞十四世嫡孙仝槢大清乾隆四十三年撰)
序曰:余六十二矣!春闱天和,调理欲愈而咳嗽不止,淹至八月突而失红,大抵夙昔积劳所致也。夫人生如白驹过隙,不过数十寒暑,年逾花甲,如草上霜风中烛耳。即无灾无害,朝夕且不能保,况劳伤之躯。值此桑榆之辰耶,殆将就木,复奚冀乎?自忆生平,自少而壮,自壮而老,视上不足,比下有余,生顺设宁,死亦何憾。但老牛舔犊,不能无惓之耳。盖教子过于溺爱,随其性所近,不免限于一偏,今当永诀,更无一言,是不能教义方于生前,更不能遗家范于身后也,父道其有亏矣。昔朱子著述,我有格言。杨公临刑尚有遗训,立言教子,古人人所贵,窃比囊哲,有同心焉,因作立身、交游、教子、敬祖、睦族、保庐、分产、崇俭、尚勤、戒奢、合葬、家业兴败论等篇,汇成一书,训元子孙。尔等能常目在之,尊而行焉,不惟一生衣食自可余饒,而终身为人,亦可无愧于士林矣。
大清乾隆四十三年(1779年)岁次戊戌菊月中浣
岁进士仝槢字维桥撰于松筠堂中
立身
且以人貌焉身,混处世间,或日月齐光,或蜣窦共秽,其故何哉?大抵视其人之自立而已。道有善恶,两途人遂邪正各异。克念网念,判别只存几希;作圣作狂,转移只在俄倾。习于善,则恶者不得参,积善之极则为圣贤;习于恶,则善者不得而参,积恶之极,则为盗贼。我至圣先师孔子所云:“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而为善去恶则谨小慎微始焉。昔昭烈皇帝训后主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盖薄物细故,自谓无伤之说,最足坏礼义之大防。细行不矜,终累大德。”事亲,一念不幸,渐且废晨昏矣,渐且废菽水矣,遂至人于忤逆矣;事君,一事不忠,渐且长君恶矣,渐且逢君恶矣,遂流于奸佞矣。放辟邪侈,无所不为,皆为大恶厉之阶也。至于为善贵自免强,锱铢积累而行。非一二偶得而足也。故入则言孝,出则言悌,仕则言忠,交则言信。凡境之所接,身之所处,“见善如不及焉,见恶如探汤焉。”自细而巨,由勉而安,行之既久,庶可友善,而无恶乎!夫,善恶关头,乃人生几希,人禽之界。最为吃紧,知为善以去恶,正其趋而不惑,夫乃可立身矣,小子其潜玩之。
交游·教子
窃以易著同人诗歌,以木士,君子进德修业,未有不取资于友者也,第观摩必尚芳型而居,游宜戒比匪。我至圣先师孔子言曰:“无友不知己者。”又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凉,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夫友以集益,友而无益己,多一友况无损乎。则交游不可不慎也。且夫善相劝、相规、切磋、琢磨可以辅吾仁者,惟友有功,而行与亲,情与狎,潜移默化不觉荡人性者,亦惟友败德也。《语》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小子察其顾可不精以择之耶。诸葛武侯《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倾颓也。“国家且然,,且一介之士乎哉!
敬祖
且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人之有祖,犹水之有源,木之有本也。春而凄怆,秋而怵惕,备物以祭,昭其敬也。我始祖文瑞公忠贞大节,载在旗常。庸有明之旌奖。荷圣朝之崇祀,祠列学宫与大成至圣同千秋矣。家祠在东关焉,自族基圣公,捐地为祭田,施厅为祖庙,而族叔曾祖若水公留为住宅,另建于东关,即今祠基是也,历年久远崩颓无存。余于三十八年(公元1774年),邀族人沿门募化起建草堂数掾,规模甚小,烝尝虽云无缺,而制度不宏,孝思犹曰未展也。是以邀族当会,期建砖祠。会以五年为终,祠以五年为始,今四年矣族之所输或一二年或一二季,或升和俱无,或届期不至,既捐输之不同,似心性之各异。时方四年,故不得沿门催索也。但余日薄西山,一身多疾,诚恐旦夕不测,长抱此无成之憾也,故不得不嘱于子焉。倘以宗祖之灵,邀天之眷,俾余寿再延数年,则自我始之,自我成之,尔无与也,使岁在龙蛇长逝不返,则我之志,即尔之志,我之事即尔之事也。务请老成与之共事计,余家之所积,合族会之所欠,约略多寡,一一催齐,大以成大,小以成小,继余之志以述余事焉,余亦无憾于九泉也,以此敬祖之大者也。
睦族
《帝典》曰:“以亲九族,九族即睦九族者。高曾祖而父,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至元曾也。五世亲尽则为远族。帝化自进而远,由九族以暨百姓万邦,远族其所该也。”苏氏族谱引曰:“情见于亲,亲见于服,服始于哀,而至于缌麻,而至于无服则亲尽,亲尽则情尽,情尽则喜不庆,忧不悼,则途人也。”又曰:“吾所与相视如途人者,其初兄弟也,兄弟其初一人之身也。夫既曰兄弟,曰一人,则自亲以至于远者势也。而虽远仍篤于亲情也。五服虽尽,一脉犹存,则不庆不吊途人之,说得毋言未尽善乎?”今夫相合以天者族也,相合以人者友也。族有定,而友无定之,友尚可相联,以义相达,以情同吉凶共患难焉。岂一定之族,独不可相联,以义相达以情也。吾祖自元迄今,至吾十四世矣,始祖忠贞大节,争光日月,故子孙愈衍愈繁,几于名不可名,志不胜志,然其亲疏远近之各异者,皆我始祖之灵耶!且独不闻中庸爱其所亲之说也,故自今以往,吾祖有嫁女者宜亲奁之;有娶妇者,宜亲贺之;有殡父母者,以亲吊之,伏腊岁时升堂,以导其顺;春酒肥羜饮食,以合其欢。勿以尊欺卑,勿倚强凌弱,勿以己富而娇贫,勿以己贵而轻贱。族有德于我,不可不报;我有德于族,不可望报,则人之好德。谁不如我,我如是以亲之,而族有不睦于我者乎?!而虽无天下,国家之任,而立爱则自亲始也。
保庐●分产
县治以东,离城二里,居庐在焉,乃我先大人之所经营也。其东则族羽西公之飞阁参天,其西则刘鼎彝之楼台联运也。其北则族羽南公之大楼三间,其南则王诚一之高楼五层也。先大人辞世三十年矣,为问四家之庐,至今犹有全焉者乎?南北与西既已瓦砾荆棘矣!而东已拆去一层也。惟是睢邑一县之内,四境之中,有建于高曾者焉,有建于祖父者焉,至今犹有全焉者乎?殆亦全者,十之一,而不全者,十之九也。保庐若斯之难也,吾今静观而得其故焉,盖睢邑之俗,同居不能一世,析产争至数钱,茅屋且配以分瓦,房岂甘于让。以一区之庐,析而二三者论,不居是宅者拆而他建,即居是宅者,见其摧残亦厌而思易之矣,此庐之所以不保也。吾先大人缔造是庐,备极勤劳,恐已成之功毁于后人,故临终命余居焉。汝叔不得问也。言犹在耳,恐其忘心,吾敢违先人之训任尔分乎!故今亦以命克勤居焉,克壮西宅住可也。盖夫主祭祀者,自有大宗则居祖庐者应归长子,不惟分所宜然,亦为理所应而非有私其问也,其自今长子授长孙,永著为训。
崇俭
史称唐帝土阶茅茨,孔子美,夏王菲,饮食恶,衣服卑,宫室若是乎!圣帝明王皆崇俭也。周官以冢宰治国用权,以三十年之通,量入为出,食之以时,用之以理,故耕三有一年之余,耕九有三年之余,虽凶荒有备焉。西汉孝文身衣弋绨躬行俭约为天下先。数十年间,闾阎家给人足京师之钱,累钜万贯,朽而不可较,大仓之粟,陈陈相因,腐败不可食,后世论帝德者,以汉文为首。由景厉元犹能温恭少欲,赏赐节省故少府水衡见钱多,都内至四十万万,外奉师,内赈百姓,终无倾危之犹,法祖故也。迨晋魏唐宋五季之间,此衣三浣不乏,领主大抵光绪史册,悉以俭为美德也。况士农工商贾之贱,敢不惟俭是崇乎!今夫有限者天地之才也,无穷者人心之欲也。以有限之财供无穷之欲,匮立见矣。中人以下之产,而燕尔饮食,辄拟钟鸣鼎食之家,一介寒儒之士而被服彰身,直若王孙公子之贵。吾知,不今年售东皋,即来岁弃西畴耳。且人手当赢裕之时,稍近华靡,未至伤其元气,而家值空乏之后,略入侈泰,即大拨其本实,寒投以犀黄而热饮以桂附,欲不死不各得也。余造轗轲以来,近十年矣,痛先业飘零,恢复何日!嗟!年华之已迈,桑榆无时,而二字犹若未知,先畴之日削,仍华靡之是尚也,则将来者不惟不能复祖业,亦何以为诸孙地,因作是论以训之。
尚勤
昔神禹治水三过不入,周公儆王所其无逸。至圣孔子三计图云:“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朱子文公家训曰:“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圣生相传,皆勤是尚。余以名子亦令顾之而义也。盖自天子至于庶人无不以勤为本。宵衣旺食,万几方无丛脞(cuǒ);戴月披星,众职庶免户官。况士农工商下者乎!夫业精于勤,国子所以课士也;三时力原,农夫所以取禾也。日省月试,冬官所以考公也;谨凛持筹,商贾所以居奇也。勤劳可以兴业,暇逸即以败家。不既信若耆艾乎!余守先畴约十八顷,兢兢业业,罔敢失坠!数年力田之积,置地六顷,不意行年五十,灾害并至,大狱迭兴,庄田售质以荡十之三四矣,今所存者,不过十之五六耳。年逾花甲,且多染疾,西山日薄,桑榆无期。梁武帝曰:“自我失之亦复何憾!第念家声之未振,悼先业之日削,不能发于身,切望昌于后。”诸葛武侯曰:“薄田十五顷,老桑八百株,子孙勤苦自足矣。”余田畴犹侔(moú)武侯,未为无所况籍也。诚由是,而晏安酖(dān)毒骄乐逸游,且尽隳(huì)世守仁基。余舌尚存,不能不为尔谆谆也,以尔掇芹英,志满怡情于花木鱼鸟,例成均而气盈,尽心于饮酒博弈,熟是以勤尚者!固余数教之,不先抑尔平日之弗率也。夫克念网念,转移在俄倾耳。庶几改之,余日望之矣。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甚勿视为陵季不入耳之言,来相告语也,勉旃(zhaā)勉旃。
戒奢
余读史至唐天宝之时,未尝不废书而三叹也。明皇千秋节,光禄进食罗列数千盘,每盘值中人十家之产。夫所食不过果腹,所好不过悦口,何其奢也!未及禄山叛逆,帝幸西蜀道途乏食而有饥色。百姓以盆粥进者,诸皇孙争以手掬(jǖ)之,须臾而尽。噫!离京二日去千秋节未远也,乃太过不及之如斯耶。又读史至宋,大观正和之间,不禁痛恨而太息焉。贼臣蔡京等以固宠取悦之术,倡丰亨豫大之说,蛊惑帝心,由是修艮(gèn)岳,网花石宫,延福取寿,锱铢浪用若泥沙,卒酿五国城之祸。夫天子之贵,四海之大,终至亡而身不保。况比户茅屋之民耶!噫!余年老。
富厚之家有一至者,有再至三至者,见有万室云连者焉。未几往过之则为墟矣。见有骡马群友者焉,未几又过往之,则为墟矣;见有田连阡陌(qiānmò)者焉,未几又往过之,则为墟矣;见有钱万贯朽者焉,未几又往过之,则为墟矣。问其邻,或曰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也;或曰其祖父既殁,其子孙不克有也;或曰其祖父以勤俭起家,其子孙以奢荡消亡也。以史稽若彼,余见若此。虽人之贵贱不同,奢之大小亦异,足以亡国败家,其理一也。《经曰》:“谦受益,满受损。”孔子曰:“与其奢也,宁俭,此之谓也。”
合葬
《诗云》:“生则异室,死则同穴,”此后世合葬之说,所由昉(fǎng)也,自合葬之说起,而阴阳者流,遂以吉凶祸福蛊惑人心。无论前丧后丧,已葬未葬,并棺同穴,其大较也。吾谓父母寿终或相继不远,同日安葬,则并棺同葬,理之宜也。若前后相隔数年,或隔数十年,亲殁既非一时安厝又不同期已葬之柩,必起而并,则合葬之法不善矣。昔汉寿张侯樊宏病困遗令薄葬一无所用,以为棺木一葬,不宜复见。如有腐败,伤孝子之心,使与夫人同坟异葬。光武帝善其令以书示百官,因曰今不顺寿张侯意,无以张其德,且吾万岁之后,欲以为式。夫寿张侯合葬之法,岂第式汉时哉,式万世可也。安父母之身即安人子之心也,父母之身不安即人子之心不安矣。后棺就前地者柩葬,复见以惨目矣。前葬就后地者安,骼突暴露于目中,久奠之幽魂,复惊扰于地下者,细骨拾而未全,支节安而舛错,为人子者,不更抱无涯之耶!或夫妇相继逝也,卜期同时并棺,同葬可也;或前后之相远也,则葬有后先同坟异葬可也。以寿张为法,切勿惑于世俗阴阳之说也。
家业兴敗论
今夫家业之兴败,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吾盖观于创业者之所以兴,守成者之所以败,而蘧(qú)然以觉也。夫创业者不可有所藉也。或起垅亩之中,或发阛阓(huánkuì)之内,上无祖父之遗,下无亲朋之助,无何而始有焉,无何而少有焉,无何富有焉。说者曰:命之通也。天之生,是使独也。若守成者食旧德,服先畴,是天不以困苦之境,相位置也。能师创业者之为,则式廓日增,保世滋大,宁待问哉!即不能世守绳尺,勿逸尔身,勿淫尔去,亦未遽(jù)先业之消乏也。乃有万室云连者,未几已墟也,田园星错者未几亦易矣,牛马成群者未几已市矣。噫!何丧之速也!说者曰,命之蹇(jiǎn)也,莫之致以致也,之者吾弗(fú)谓然。夫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也。是笃自天主之,而材自人造之也,质邀天培,奚必曲直颠连之地,机膺天覆,何又使生福履之家,如之天之玉成,由困而亨,则食贫而不能奋发者,天又胡弗兴之耶;如曰天之降罚,先荣后悴,则履盛而益笃前例者,天又胡弗败之耶,岂天之理不可测也,抑之之命不可喻耶。岂创之易守之难耶,抑本岂兴敗之由,而皆自于人也。至圣先师之言曰:“富贵在天。”又曰:“赐不受命,则知莫大崇高,天定胜人,而茀(bó)禄小康,人定亦能胜天也。”吾尝静思天人之理,吾尝深维兴敗之由,吾尝于经史记载之内,遐稽古人之兴亡,吾尝于耳目见闻之中,博考今世之成败,得以一言断之曰:勤俭兴之本也,惰奢败之原也。且夫天地之生财,原有数也。不开其源,则财不生;不节其流,则财易匮。而庶民之生之节之者,至纤悉也。一春播也,不躬亲焉,则种有赚之者矣;亦秋钦也,不躬亲焉,则粒有攘之者矣。推之粜谷买菜,沽酒市脯,何一非家人之利乎,是主得者十之半,而仆赚者亦十之半也,倘更倡丰亨豫大之说,持人己相形之见,视轻煖(xuān)而思彰身,见刍豢(huàn)而思悦口,冠婚丧祭,务丰盈以壮其观,车马宫室必华丽以竞其盛,吾知,虽有千金不崇,朝而锱铢尽也;纵有万井,不数年而立椎无矣。善鉴于是而悉反焉。习于勤,不习于惰;从首俭,无从乎奢。生之为之,有其道;食之用之,以其礼。则乐岁有狼戾之获,凶年有三九之余,而炽尔昌,有不日新而月盛者乎,所虞者天之生人,约境多而乐境少。人之生儿贤者少,而愚者多,则父始之教,不可不先也。诚孩提,龆(tiáo)龄策其勤,儆其惰,导其俭,戒其奢,习焉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不卜而知为克家也。使如慈鸟之恩,舐犊之爱,珍馐充其腹,罗绮被其体,已饱而忧其饥,即煖而谓其寒,从而逸也,遑恤其奢,则少餍膏梁者,及长而膏粱无味矣;幼惯锦绣者,比壮而锦绣不文矣。淫从娇生,邪自傲起。
始祖仝文瑞二十世嫡孙仝道林供稿2011年6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5-20 12:07 , Processed in 0.343861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