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4699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5.4 跨国公司是经济大融和先锋

[复制链接]

184

主题

36

听众

188

积分

列侯

Rank: 2Rank: 2

乡约币
499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9-5-2
注册时间
2017-11-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侯仁贵   发表于 2018-1-23 10:08:3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侯仁贵 于 2018-1-23 10:32 编辑



5.4  跨国公司是经济大融和先锋


世界就业无国界,主要体现在各国内的外国跨国公司中就业,其次才是直接出国就业。从管理高层到一线工人在各国各行各业都存在着。


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Corporation),又称多国公司(Multi-national Enterprise)、国际公司(International Firm)、超国家公司(SupernationalEnterprise) 和宇宙公司(Cosmo-corporation)等。70年代初,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组成了由知名人士参加的小组,较为全面地考察了跨国公司的各种准则和定义后,于 1974年作出决议,决定联合国统一采用"跨国公司"这一名称。


跨国公司主要是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企业,以本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垄断企业。

.主要特点

跨国公司的主要特征有:

1、一般都有一个国家实力雄厚的大型公司为主体,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或收购当地企业的方式,在许多国家建立有子公司或分公司;

2、一般都有一个完整的决策体系和最高的决策中心,各子公司或分公司虽各自都有自己的决策机构,都可以根据自己经营的领域和不同特点进行决策活动,但其决策必须服从于最高决策中心;

3、一般都从全球战略出发安排自己的经营活动,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市场和合理的生产布局,定点专业生产,定点销售产品,以牟取最大的利润;

4、一般都因有强大的经济和技术实力,有快速的信息传递,以及资金快速跨国转移等方面的优势,所以在国际上都有较强的竞争力;

5、许多大的跨国公司,由于经济、技术实力或在某些产品生产上的优势,或对某些产品、或在某些地区,都带有不同程度的垄断性。

通过直接投资、转让技术等活动,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或与当地资本合股拥有企业的国际性公司。也叫多国公司。

.  发展历史

1.   缘起



跨国公司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19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逐渐向垄断阶段过渡,“过剩资本”的大量形成直接成为资本国际流动的动力和源泉。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大型企业开始向海外投资,开始跨国经营。垄断组织通过资本输出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大到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进一步深化传统的垂直分工体系。与此同时,资本输出实现了世界范围的生产国际化和社会化,加强了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及各国对国际分工的依赖。这时的企业资本输出数额和比重都很小,而且主要是投资到殖民地和附属国的资源开发项目(如采煤、采油、开矿)以及农业种植园等,只有极少数企业在海外从事制造业生产性投资。从制造业来看,直接投资的流向主要是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例如,1914年英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中近90%是投向发达国家,其中对美国的投资占70%之多。从投资主体来看,制造业投资以美国为主体,但美国当时还是接受外国投资的主要债务国,其全部对外投资的比重排在英、法、德之后。 美国的第一家跨国公司是胜家缝纫机公司(Singer),它于1867年首先在英国的格拉斯哥建立了一家缝纫机装配厂,其产品供应欧洲和其他地区,1880年又在伦敦和汉堡设立负责欧、亚、非业务的销售机构。在欧洲,德国的拜耳化学公司(Bayer)于1865年在美国纽约州的奥尔班尼开设了一家苯胺制造厂;瑞典的诺贝尔公司(Nobel)于1866年在德国汉堡设立了生产炸药的分厂。上述三家公司在海外设立生产性分支机构,从事跨国经营活动,已初具跨国公司的雏形,因此它们通常被看作是早期跨国公司的代表。后来,欧美不少大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海外设厂从事跨国经营,如美国的国际收割机公司、国际收银机公司、西方联合电机公司以及英国的尤尼来弗公司和瑞士的雀巢公司等都先后到海外投资设厂,它们成为现代意义的跨国公司的先驱。


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跨国公司在数量上和规模上都有所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得到迅速发展。美国跨国公司的数目、规模、国外生产和销售额均居世界之首。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公布的《1993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对全球跨国公司的排名,前十名依次是英荷壳牌集团RoyaI Dutch Shell,美国的Ford、 GM、Exxon、 IBM,英国石油BritishPetroleum,瑞典及瑞士合资的AseaBrown Boveri,瑞士的Nestle,荷兰的飞利浦,美国的Mobil。前十名中美国占了五名。这是按公司海外资产进行的排名。若按销售额排列,美国依然居前列。 1987年按销售额排列的世界最大跨国公司的金字塔,在高踞塔尖的23家中,美国占了10家,平均每家年销售额高达250亿美元。在紧接塔尖之下的52家中,美国占了21家,平均每家年销售额达100亿美元。1987年600家世界最大跨国公司的销售总额高达4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占42%,西欧占32%,日本占18%,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仅占2%。

2.   竞争




从利润收益来看,1980—1987年美国跨国公司的利润在平均水平以上,而日本跨国公司则在平均水平以下。这可能与日本为了加强竞争,在这段时期内大量投资进行科研创新活动有关,而美国跨国公司的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的比重在这一时期都下降了。据联合国有关机构1993年的统计,目前世界上共有37000家跨国公司其海外附属公司总计达17万家。37000家母公司中,90%是西方国家的,90%中又约有一半属于美国、日本、德国、荷兰、意大利五国。属于发展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只有2700家。在跨国公司的发展中,美国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和比重,而日本作为后起之秀穷追不舍,亦不可小看。据权威杂志《幸福》评选的1993年全球跨国公司排名以销售额为序,1993年全球500家最大工业企业中,美国独鳌头,有159家上榜,其中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和埃克森名列前三名;日紧随美国之后,有 133家(包括亚太旗下的公司)企业入围。另外上榜的有:英国41家(包括亚太旗下的公司),德国32家,法国26家(包括亚太旗下的公司),韩国12家,瑞典12家,澳大利亚10家,瑞士9家。在全球大500家服务公司中,美国占136家(世界集团占62%),英国和德国各43家(世界集团占39%),日本40家其三井公司名列榜首,法国29家,加拿大17家,意大利15家,西班牙14家

3.   跨国公司的管理特点



跨国公司作为在国内外拥有较多分支机构、从事全球性生产经营活动的公司,与国内企业相比较,是有其一些区别的。这些区别表现在:

A.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目的是实现全球利润最大化,而国内企业是以国内市场为导向的。

B.跨国公司是通过控股的方式对国外的企业实行控制,而国内企业对其较少的涉外经济活动大多是以契约的方式来实行控制。

C.国内企业的涉外活动不涉及在国外建立经济实体问题,国内外经济活动的关系是松散的,有较大偶然性,其涉外经济活动往往在交易完成后就立即终止,不再参与以后的再生产过程;而跨国公司则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领域,全面进行资本、商品,人才、技术、管理和信息等交易活动,并且这种“一揽子”活动必须符合公司总体战略目标而处于母公司控制之下,其子公司也像外国企业一样参加当地的再生产过程。所以,跨国公司对其分支机构必然实行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

4 . 跨国公司经营特点




A、横向水平型多种经营。此类公司主要从事单一产品的生产经营,母公司和子公司很少有专业化分工,但公司内部转移生产技术、销售技能和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的数额较大。


B、垂直型多种经营。此类公司按其经营内容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母公司和子公司生产和经营不同行业的、但却相互有关的产品。它们是跨行业的公司,主要涉及原材料、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行业,如开采种植→提炼→加工制造→销售等行业。另一种是母公司和子公司生产和经营同一行业不同加工程度或工艺阶段的产品,主要涉及汽车、电子等专业化分工水平较高的行业。如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就是前一种垂直型的跨国公司,它在全球范围内从事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采,以管道、油槽和车船运输石油和天然气,经营大型炼油厂,从原油中精炼出最终产品,批发和零售几百种石油衍生产品。世界集团、亚太国际集团、华夏国际集团更是首屈一指的超型综合型集团,业务遍布全球,几乎涉足各行各业。而法国的珀若一雪铁龙汽车公司则是后一种垂直型的跨国公司,公司内部实行专业化分工,它在国外的84个子公司和销售机构,分别从事铸模、铸造、发动机、齿轮、减速器、机械加工、组装和销售等各工序的业务,实现了垂直型的生产经营一体化。


C、混合型多种经营。此类公司经营多种产品,母公司和子公司生产不同的产品,经营不同的业务,而且它们之间互不衔接,没有必然联系。如日本的三菱重工业公司即是如此。它原是一家造船公司,后改为混合多种经营,经营范围包括:汽车、建筑机械、发电系统产品、造船和钢构件、化学工业、一般机械、飞机制造业等。

5. 注重开发新技术




战后以来,全世界的新技术、新生产工艺、新产品,基本上都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这是跨国公司能够几十年不衰反而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之一。通常跨国公司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例如,80年代中后期,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研究与开发中心平均每年的研究经费高达 19亿美元,并聘用了1.5万名科研人员,其中2100人获博士学位,4人曾先后获得4 项诺贝尔物理奖。又如,著名的 3M公司, 1994 年夏季就新上市近400种半组合式五金类用品,其新产品层出不穷,其原因用3M加拿大分公司DIY产品部门行销经理的话解释为:该公司每年营业额的7%用在研制新产品上,业务宗旨是每年必须有 30%的销售收入来自 4 年前尚未上市的新产品。由此可见其研究的超前。跨国公司不仅注重开发新技术,而且非常善于通过对外转让技术获得高额利润及实行对分、子机构的控制。

6.竞争力




在国际贸易中,传统的竞争手段是价格竞争。即指企业通过降低生产成本,以低于国际市场或其他企业同类商品的价格,在国外市场上打击和排挤竞争对于,扩大商品销路。而今,由于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提高、耐用消费品支出占总支出比重的增大,及世界范围内的持续通货膨胀造成物价持续上涨,产品生命周期普遍缩短等因素影响,价格竞争己很难为跨国公司争取到最多的顾客,取而代之的是非价格竞争。事实证明,非价格竞争是当代跨国公司垄断和争夺市场的主要手段。非价格竞争是指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增加花色品种,改进商品包装装潢及规格,改善售前售后服务,提供优惠的支付条件,更新商标牌号,加强广告宣传和保证及时交货等手段,来提高产品的素质、信誉和知名度,以增强商品的竞争能力,扩大商品的销路。目前,跨国公司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商品非价格竞争能力:①提高产品质量,逾越贸易技术壁垒;②加强技术服务,提高商品性能,延长使用期限;③提供信贷;④加速产品升级换代,不断推出新产品,更新花色品种;⑤不断设计新颖和多样的包装装潢,注意包装装潢的“个性化”;⑥加强广告宣传,大力研究改进广告销售术。

7. 管理多元化

美国商务部前部长卡洛斯o古铁雷斯指出,在食品公司家乐氏(Kellogg,K)担任首席执行官时,他的前任是一名澳大利亚人,他的继任者则是一名加拿大人。巴西人薄睿拓执掌着全球最大啤酒酿造企业百威英博(ABInBev),它的规模遥遥领先于其他啤酒公司,但巴西只占该公司啤酒销量的四分之一。(顺便提一下,百威英博董事长基斯o斯多姆是荷兰人)。吉利(Geely)是中国汽车制造业全球化的一面旗帜,最近它并购了瑞典的沃尔沃(Volvo)----后者的营收接近吉利的五倍。吉利创始人兼董事长李书福也因此频频出现在新闻头条中。他计划把沃尔沃的制造业务引进中国,并首先在成都建立一家工厂,此举将使外国人在吉利的中国业务中担任关键角色。

本月早些时候,在成都召开的财富全球论坛举办了一场关于市场进入策略的分组讨论会,这次会议给人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与会公司最高管理层的国际性多元化。我们还在财富全球论坛上还听到了联想(Lenovo)首席执行官杨元庆的发言。这家公司的最高管理团队有14人,来自七个不同的国家。

实践证明,多元化的团队更能提出有创意的解决方案。然而,财富全球500强中,在总部所在国以外聘请首席执行官的仅有14%。而这个比例在2008年就已经达到了13.6%。按照这样的速度,这个数字几乎要到2200年才能提升到50%。如何提高管理层的多元化程度?有不少切实可行的做法可以借鉴。

看到这些企业的最高管理层有着如此强烈的多元文化色彩自然令人振奋。不过,现实情况是它们并不具有代表性。财富全球500强中,在总部所在国以外聘请首席执行官的仅有14%。在规模较小,国际化程度较低的公司中,非本国首席执行官的比例明显偏低--而在100家最大的非金融跨国公司中,这一比例达到31%。在这100家公司中,非本国董事的比例也大致处于同一水平。

最常见的情况是,大公司的最高层中仅有一名外籍人士,他可能会感到过于孤单。(想象一下,作为联想最高管理团队中唯一的一名外国人会面临怎样的困难。)在非本国高层中,来自公司总部所在地区的管理者也特别多,表明除了国家偏好之外,还存在着地区偏好。有些公司不存在这样的情况,但其中很多都是跨境并购的结果,比如百威英博。在出现成功案例的同时,也不乏失败案例。例如,阿尔卡特朗讯(Alcatel-Lucent,ALU)合二为一后,来自法国和美国的联合首席执行官之间就出现了权力分配问题。

同样,最高层全球化的普及速度似乎也不是非常快。2012年,在财富全球500强中,非本国首席执行官的比例为14.4%,而在2008年这一比例就已经达到13.6%。按照这样的速度,几乎要到2200年该数字才能提升到50%。值得注意的是,就全球500强的非本国首席执行官比例而言,瑞士居于世界最高水平。美国公司的非本国首席执行官比例为14%,与全球平均值相当。在金砖国家的全球500强公司中,仅有一家公司的最高管理者是非本国人士。

外籍高管偏少的部分原因是近年来跨境任命高管的现象显著减少。一项研究发现,在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的跨国公司中,高级管理层中外派人员的比例已经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56%降至本世纪前十年末期的12%。少量大型样板公司的数据显示,在大型跨国公司中,外派人员的比例一般不到总雇员人数的1%--通常只有0.1%左右。还有证据显示,在欧美跨国公司中,相对于留在本国的管理者,外派人员在升职方面通常要花更长的时间。不仅是研究者,管理者也已经注意到了这个现象。因此,在经济学家情报社(EIU)近期召开的人才管理峰会上进行的一项调查中,尽管有超过60%的受访者认为在主要新兴市场或发达市场任职在原则上应有助于职业发展,但仅有27%的人认为自己所在公司的人才发展战略体现出了这一点。大约同样比例的受访者称,他们公司的政策并没有向外派人员倾斜。3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所在的公司总是设法在所有关键职位上招聘本土人士。

为什么说所有这些都是很重要的问题?首先,考虑一下,如果公司总是挑选本土管理者进入最高层,那将向它的人才群体传递出什么样的信息。在外国市场工作的中层经理和潜力很大的年轻人才都雄心勃勃,但当他们看到自己的职业发展面临人为限制时,就很可能另寻高就。因此,咨询公司CorporateExecutive Board的调查显示,2010年选择跨国公司、而非国内企业的中国高等技能人才的比重只有2007年的一半左右。如今,许多公司都表示缺乏称职的经理人是制约其全球战略实施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鉴于这种情况,以上数据简直让人感到害怕。

除了这个公司话题,本次会议还探讨了个体转型问题,在这方面个人要承担主要责任。古铁雷斯在成都强调说:“再也没有什么比文化好奇心更令人愉悦的了”。他还可以补充说,也没有什么比它更具有教育意义的了。

潘卡吉.盖马沃特是IESE商学院全球战略Rubiralta教席教授,也是《世界3.0》一书的作者;赫尔曼.万加彭在总部位于布鲁塞尔的战略咨询公司Akordeon担任董事总经理。

此外,最高管理层自身也受到了直接影响。一项研究得出的结论称:“尽管专业经验和文化社会化都会对高管战略思维模式的形成产生影响,但国家价值观是预测高管决策的更好指标。”假如高级管理者是完美的世界主义者,而且不论身处何地都能发挥同样的效力,那么最高层多元化不足并不会有很大影响--但他们并不是这样。实际上,就团队解决问题情况进行的研究表明,多元化团队更有可能提出有创意的解决方案。

对此公司可以做些什么呢?显然,在最高管理团队或董事会中引进非本国人士要比刻意去挑选非本国首席执行官更便于操作的要点在于,不要只做表面文章。其他思路还包括:

A. 在各国之间轮换国家经理(而不仅仅是从公司总部派出经理);

B. 让来自其他国家的经理在总部待上一段时间【实际上,德国邮政DHL(Deutsche Post DHL)首席执行官安澎一直在跟踪有来自多少个国家的员工在波恩总部工作】;

C. 在本国之外建立部门总部或业务总部。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 医疗事业部正在将其X射线业务总部从威斯康辛州沃基肖迁到北京;

D. 当来自其他国家的经理得到升迁时,对他们的成功表示祝贺;

E. 利用公司大学让管理者有机会见面,尤其要为非本国人士保留位置【戴姆勒奔驰(Daimler Benz)最近规定,参与该公司年轻经理发展项目的人员中,必须有一半来自德国之外】;

F. 重视跨国工作团队和跨境项目【举个例子,这就是建材公司西麦斯(Cemex,CX)的一个工作重点】;

G. 进行收购时,确保目标公司国际人才库的质量是主要的评估标准之一;

H. 确保本公司的非本国人士不会系统性地进入慢车道,原因是似乎经常出现这种情况。

8.其他作用

A:跨国界的投资导致资源配置的全球化,使世界生产在最合理的区位布局下进行。资本的流动引导了技术的流动、管理的流动和市场的重新划分。

B:跨国投资导致了市场经营方式的全球化,使投资流入国采用市场经济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

C:跨国投资的强大经济效益加速了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开放,以巨大的吸引力推动了这些国家的对外开放,进入世界经济体系中。

D:跨国公司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发展,并要求贸易以更为自由的方式进行。

E: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中的微观主体。

跨国公司的不断发展,正是世界范围不分国界,不分行业的资本与人本,资本与技术,管理与营销的多元大融和。这就是融合主义的经济基础。

F:跨国公司集中反映了全球化经济中的新的矛盾。而新的矛盾的解决正是推动跨国公司向前发展的动力。

G. 跨国公司是制止战争促进世界融和的关健要素。



        特别备注:本来跨国公司是美元体系单极多边模式统治世界的重要抓手,但随着新兴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等在内的新兴跨国公司的崛起,特别是国有企业的跨国化,为私人公司操纵性统治世界带来了制衡及交互打磨的力量, 也让跨国公司从企图全方位操纵世界的力量不得不更多地变为在竞合中为世界融和发挥积极因素的力量,如果引导规制到位,很有可能成为世界大融和的最直接落地的力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4-29 23:15 , Processed in 0.233787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