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6251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乡约泉城名家 | 唐景椿《济南老街巷》

  [复制链接]

161

主题

24

听众

295

积分

总版主

Rank: 19Rank: 19Rank: 19

乡约币
795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20-8-12
注册时间
2017-10-1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乡约名家   发表于 2018-6-2 17:21:5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EBF04542-EC1F-426B-92D9-43735467DC7C.jpeg




乡约泉城名家 | 唐景椿《济南老街巷》


11044AB5-0A31-4146-B1D6-AFD55DA93FB8.jpeg




  摘 要: 本着对故土的热爱,肩负着历史传承责任,唐景椿先生致力于济南老街巷历史文化研究数十载,于2005年出版《济南老街巷》一书。本书特点:记述严谨,学术性质浓厚;诗书穿插,文学文化性强;图文并茂,标题准确生动;故人故事,记录百姓生活。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学者治学的严谨态度与毅力、研究选取的角度均值得我们学习。

  关键词: 济南 街巷 乡土情 文献


5C95C12D-E179-45DF-BEC4-B90CC9B97EA8.jpeg




  本着对故土的热爱,肩负着历史传承责任,唐景椿先生致力于济南老街巷历史文化研究数十载,于2005年出版《济南老街巷》一书。因缘际会,笔者阅读此书,初以为只是对济南的旅游指导和宣传类书籍,但读后,笔者认为唐先生此书对我国区域文化研究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应该引起文学、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视。于普通读者而言,有此书在手,相当于同时拥有一个济南博物馆内容的详细图文资料、一个济南街道的图文版地图、一个济南老百姓们几百年来衣食住行的回忆录、一个有关济南的历史传说、诗作佳篇的文学汇集,可以永久保存,可以随手查阅;于学者而言,笔者看到了一位文化研究者的执著,并被深深打动,唐先生的治学态度值得后辈反思和学习。


1B27FEC2-9FDF-4EE2-8F73-D5BE2DFBCCA3.jpeg



  一、记述严谨,学术性质浓厚

  唐先生在前言中对济南进行了宏观介绍,追溯历史源头,“从1964年田家庄出土的‘大汶口文化’遗存和1928年章丘城子崖出土的‘龙山文化’遗存考证,远在65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有先民繁居”。“明洪武元年,置山东省,那时济南周长有12里48丈2尺砖城,并挖了阔5丈深3丈的护城河”。这样的数字性记述、文字性描述在每一个街道的方位、占地面积、年代变迁,每一个建筑的大小样式上都有体现,如“大板桥街、小板桥街、曹家巷、至德院街”篇记有:“大板桥为一石拱桥,其拱圈石九顺八顶桥面长8米,宽4.1米,面积为32.8平方米,桥栏杆为条石所砌,六柱五间,在抱鼓上有花纹雕刻,桥净高2.5米,桥东北侧有石阶可下至河边。”这样的记述宛如文字版地图,沿着历史脉络,一条街道从古至今的样貌变迁就通过文字浮现在读者眼前。


9F7EBCBC-FE85-4B04-A5CF-2B27BD7CCB0B.jpeg



  除了精确数据,历史性材料引入使此书不同于其他地区介绍类书籍,多了一份厚重。唐先生以历史发展眼光记录每条街道的变迁,其作主体第一部分即为“沧桑巨变老街巷”,通过历史文献查找每条街巷的变迁,“西门大街”篇:“泺源桥是座古老的桥,现在能查到的较早记载,是北宋时苏澈的《齐州泺源石桥记》。”文化常识的介绍,不仅使此书充满智慧,更能普及文化常识,扩大读者群。济南的街道有很多是以古代官署、机构、官职等命名的,作者言简意赅、点到即止,将文化常识普及于中,如介绍“都司门口”时写道“元代设置都指挥使司,设都指挥使与副都指挥使等官职。明代在各省设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有都指挥使一人,为地方最高军事长官,隶属于京师的五军都督府”。介绍东、西辕门街时,语言轻快“为什么偏要叫‘辕门’呢?据载古代帝王巡狩、田猎、止宿在险阻的地方时,便用车子当屏藩,在出入的地方把两辆车子仰起来,使两车辕相接,成一半圆形的门,叫‘辕门’”。书中大量资料的归纳整理也是让笔者叹服之处,唐先生在“附”中整理了很多诸如“济南的故名、雅称”、“大明湖故名、雅称”,在“分门别类老街巷”章节中整理了“以古城墙和城楼命名的街巷”、“以泉水命名的街巷”、“以传说、古语、典故、佳话命名的街巷”等23大类,让人敬佩,八年半的军旅生活给了唐先生军人铁一般的毅力,值得后辈学者学习。这与唐先生多年来借着对历史的浓厚兴趣,在各大图书馆博物馆苦读、查找资料,虚心向学者请教是分不开的。


9F355AC3-44B9-4764-B9B6-B171D2504C5A.jpeg




  二、诗书穿插,文学文化性强

  书中穿插有古人诗作,古代诗人题字、评说。更有今人以诗文会友,互赠表达对故乡济南的热爱的诗书汇集整理,偶有儿歌、韵文呈现,灵动,有文学文化内涵。著作开篇是徐北文、冯兆荣、塞风、李恭临、彭连友的赠诗题字;“估衣市街”篇后附作于“中华民国”十六年,历城县学禀生陈冠杰撰《集云会馆建筑市楼记》;“耐人品读的县西巷”开篇是一首歌谣:“南北钟楼并县西,后宰门东菜园子。察院兴隆大厅前,对盛牛头也涉计。县前县后米廒门,全与县西南北直。从此南北成干线,县西路上行车急。”对将要介绍的县西巷进行提纲式总结;“古诗中的黄冈”、“古诗中的舜井”、“古诗中的芙蓉街”将明末诗人王象春的《黄岗》原文呈现,唐代诗人魏炎的“舜井”诗鉴赏分析;除叙述中穿插文学文化知识,引用古代典籍外,“历史记载老街巷”集中将济南地方志《历乘》、清乾隆《历城县志》、《续修历城县志》的相关史料进行摘录。全书列举文献资料几百处,题字、评说几十处,足见丰富与厚重。

1A089E02-00F8-49ED-9BDD-C0F2F81954E0.jpeg



  三、图文并茂,标题准确生动

  徐北文先生在此书的序言中写道:“本书介绍了一千三百多条老街老巷,并配以照片,有的照片因拍过不久,原址拆除,已成历史孤证,更足珍贵。”书中还配有各界人士提供的手绘老地图、唐先生亲自查找的历史典籍插图等,可谓图文并茂、生动可感,具有文献价值。

DD4168F2-67CA-458B-8933-8BCF485A7A36.jpeg




  书的章节安排上结构清晰,富有文化气息且准确生动。全书共分八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学者、友人的题字、赠诗、序言,有温暖、艺术之感,《济南老街巷》既是唐先生的作品,又离不开各界以文化传承为己任,对家乡、对文化怀揣热忱的人士的共同努力,作为文化学者,我们应该时刻保有这份对家乡、对文化的热爱。第二部分开始进入主体部分,名为“沧桑巨变老街巷”,采取历史眼光,引用具体文献记录街巷的变迁。第三部分名为“市民喜爱老街巷”,记录了20余条市民喜爱的老街巷,在这部分记述中,这些老街巷变成了一种符号,串起了济南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他们喜爱这些街巷是因为它们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商店、饭店、旅店、澡堂,味儿最正的油旋儿、儿时的冰棍儿、德成油铺、福祥茶庄……第四部分为“诗情画意老街巷”,讲述的是一些有着或奇幻或震撼神话传说的老街巷,这些故事或见诸文献记载或口耳相传,真假虚实更为这些老街增添了神秘色彩,让人无法不爱,“云彩眼”的故事、赵孟\倾情绘鹊华、曾巩修建北水门……历史上的文人墨客不再是客观的记录评述者,而是这些故事的主角,更有“济南地名数字趣”、“济南地名与颜色”、“济南地名与五行”……当知识成为一种乐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求知若渴”?第五部分,“难以忘却老街巷”是济南老百姓的回忆录,当然也有唐先生儿时的游戏。难以忘却的记忆,这些老街是这些记忆的见证;第六部分为“分门别类老街巷”,将街巷依名字来由分类整理,足见唐先生治学的严谨和执著;第七部分为“历史记载老街巷”,是历史上记载老街巷原文的摘录汇总,方便查阅;第八部分为“激励编撰老街巷”,收录了唐先生在编撰过程中收到的帮助和评价。小标题的设置除了直接用街巷命名外,偶有巧设如“耐人品读的县西巷”,下分“地下文物地上古迹耐读”、“旧事逸闻传承历史好读”、“积淀丰厚老街谜团难读”三个板块,足见作者匠心。

  四、故人故事,记录百姓生活


046BD63C-1374-4FF1-9F1E-E1F428D29638.jpeg




  关于“铁牛山”有:“笔者来到位于济南府文庙东南角的庠门里街,找到街道负责人王秀芝老太太。据说从前有个人想看一下‘牛’到底有多高,就沿牛周围向下挖,这一挖竟挖出了泉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大炼钢铁’时,有人把铁牛用吊车拖出去想炼钢铁,但因太重不好拉,又因太韧不好砸、锯而丢在一旁。她带我到埋铁牛的‘馍馍房’门南,我还真挖到了‘牛腿’。2001年铁牛被挖出,现存于济南博物馆。”“水胡同里忆泉水”中:“旧时,每天一大早,担水、运水的人们穿梭不断,把条条水胡同搞得人来车往,很是热闹。一进水胡同,总是给人一种湿漉漉的感觉,使人感到清爽惬意……后来这些地方逐渐用上了自来水,而且随着居民楼的大批兴建,人们再也不用挑水了,因此一些水胡同的街名也就逐渐消失了,现在只有一条‘水胡同’保存下来,当人们走过水胡同或看到这条街民时,仍能联想起那时没有自来水只能挑水或买水用的年代。”这些小故事亲切可感,出自济南老人之口,唐先生为完成此书,做了广泛的田野调查。正如记者张波1998年载于《开发时报》的文字一样:“唐先生几乎跑遍了泉城的山山水水,为了写好塔林,他几上灵岩寺,公园门口有一个卖糖葫芦的,知道不少关于墓塔的掌故,但是听一个故事必须买一个糖葫芦。于是唐景椿边吃边记,到后来卖东西的被他感动了,怎么也不肯让他多买了。”实在让人动容。
B3CE79E4-4EAB-481A-803D-2D5A80B6057C.jpeg




  本书显示了作者在治学过程中一个个坚实的足迹,为区域文化和乡土文化研究提供了极好的范例,将各学科精髓相融合,汇集为“济南街道”一点,进行深度挖掘且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后辈学者应将这种治学态度和研究角度进行传承与弘扬,这是精确的学术研究与广泛的田野调查的结合,古典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雅”与“俗”的互相渗透,让我们期待学界有更多优秀作品能将文化知识与“乡土情”更好地传承。

  参考文献:


  [1]唐景椿.济南老街巷.中国文化出版社,2005.


02E68FD2-B054-4DDE-84AC-31E1F6358FA7.jpeg


60A0A7D8-63AF-4A41-8F30-223534B8F019.jpeg


28167BAA-A31F-4E33-B5C1-4CAF3716C91F.jpeg


Rootearth

A2D7CCB2-590D-4308-9124-558D32697C5A.jpeg (227.17 KB, 下载次数: 55)

A2D7CCB2-590D-4308-9124-558D32697C5A.jpeg

161

主题

24

听众

295

积分

总版主

Rank: 19Rank: 19Rank: 19

乡约币
795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20-8-12
注册时间
2017-10-14
沙发
乡约名家   发表于 2018-6-2 17:25:13 |只看该作者
乡约泉城名家 | 唐景椿《济南老街巷》[咖啡][咖啡][咖啡]

  摘 要: 本着对故土的热爱,肩负着历史传承责任,唐景椿先生致力于济南老街巷历史文化研究数十载,于2005年出版《济南老街巷》一书。本书特点:记述严谨,学术性质浓厚;诗书穿插,文学文化性强;图文并茂,标题准确生动;故人故事,记录百姓生活。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学者治学的严谨态度与毅力、研究选取的角度均值得我们学习。

  关键词: 济南 街巷 乡土情 文献

  本着对故土的热爱,肩负着历史传承责任,唐景椿先生致力于济南老街巷历史文化研究数十载,于2005年出版《济南老街巷》一书。因缘际会,笔者阅读此书,初以为只是对济南的旅游指导和宣传类书籍,但读后,笔者认为唐先生此书对我国区域文化研究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应该引起文学、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视。于普通读者而言,有此书在手,相当于同时拥有一个济南博物馆内容的详细图文资料、一个济南街道的图文版地图、一个济南老百姓们几百年来衣食住行的回忆录、一个有关济南的历史传说、诗作佳篇的文学汇集,可以永久保存,可以随手查阅;于学者而言,笔者看到了一位文化研究者的执著,并被深深打动,唐先生的治学态度值得后辈反思和学习。

http://www.rootwatch.com/forum.p ... id=231896&page=

百花洲畔小济南,乡约泉城名家[拥抱][握手][太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5-5 10:57 , Processed in 0.234375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