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353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乡约非遗 | 你不熟悉的乌衣红粬,酿出你最熟悉的味道

[复制链接]

161

主题

24

听众

295

积分

总版主

Rank: 19Rank: 19Rank: 19

乡约币
795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20-8-12
注册时间
2017-10-1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乡约名家   发表于 2018-6-28 21:27:1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BCDEABC5-48D4-4C41-8F92-BA59DE13B2C5.gif



乡约非遗 | 你不熟悉的乌衣红粬,酿出你最熟悉的味道



整个五月,我都在犹豫要不要酿点青梅酒。青青梅子,经过时间的沉淀,历练成带着自然果香的琥珀色液体。据说保存到次年的夏天,喝一口,简直可以续命。


六月,我听着朋友们讨论泡杨梅酒的细节。顿时,想起了小时候,吃饭时,含在嘴里的那一颗酒杨梅带来的持久的窃喜。


0BF197F9-032B-4CBA-BB78-28E1C5086FFD.jpeg




然而,生活中最离不开的,还是老酒。


温州人做菜,是尤其喜欢用酒的。无论烹海鲜、炒蔬菜,还是煮素面、烧汤圆,都喜欢加点酒,以达到去腥、增鲜、提味的效果,更不用说鸡鸭牛羊等肉类菜肴的烧制了。那或浓或淡的老酒味,才是熟悉的温州家常菜的味道。


泰顺也不例外。若这做菜的酒是乌衣红粬酒,那味道就更正了。


2C0AF54C-3FEC-427B-8129-0FA8BCEB4CEA.jpeg



要酿得好米酒,需要纯净的水、优质的糯米和代代相传的好手艺,更需要可靠的酒粬,“粬为酒骨”。


在泰顺县,有这么一句谚语“筱村粬翁山竹”,其中“筱村粬”说的就是以筱村镇徐岙底村为核心的乌衣红粬。据传,吴氏先祖吴畦于唐末从祖地山阴迁居泰顺时,带来了红粬制作的工艺,后随吴姓迁徙至筱村镇徐岙底村。徐岙底生产的乌衣红粬,因质优而闻名浙闽一带。清后及民国期间,徐岙底约有粬窑 100 多条,几乎家家都做粬。清《泰顺分疆录》记载:“徐岙底村,家户皆粬,时各地商贾竞购,挑担脚夫辑岭头耳”。


55C65170-2B45-490F-96F4-9B125B56DA92.jpeg



所以,曾经的徐岙底村是这样的:一年四季,村头巷尾总是飘着炊米的香味;粬窑里忙碌的身影,日夜不息;天气晴好时,村里空地上铺晒着一席又一席刚出窑的乌衣红粬;悠长交错的巷道里,停满了外地挑过来的一担担大米,它们是用来交换红粬的。


18095E22-F587-4E9A-9E8B-2A5DD4DCF534.jpeg



时移世易,如今的徐岙底村,早已盛况不再。村民们大部分搬离了古村落,在河的另一边建起了新房,村子里只剩下十余位老人居住。然而乌衣红粬的制作技艺仍在传承,并已于2012年列入第四批省级非遗名录。制作乌衣红粬的师傅们,仍然用完全传统的手法,延续着粬种的生命,等待米经过神秘的演变,脱胎换骨,变成粬。这使我不得不想象,徐岙底村的乌衣红粬酒,与三百年前的味道应该还是一样的吧。


毕竟,山间依旧流淌着清澈见底的水,日头总是准时照在晒粬的空地上,穿过树林吹来的风仍是凉凉的,粬窑里的霉菌一直默默在发酵。


BB980A63-A26B-4D61-88AC-FCEAE4B9DC01.jpeg




乌衣红粬的制作过程,漫长又艰辛。


吴建云师傅是乌衣红粬制作这项技艺的传承人。他说:“徐岙底的粬好是跟历史有关的,村里的水也好,前辈们做粬的比较多,出去之后基本都可以做师傅,先辈积累下的声誉。跟手艺也有关系,爷爷一直做到七十多岁,在村里很有名的。”


22603B6F-739E-405D-925D-6A7E5A3C0FE2.jpeg




从小,吴师傅就看着爷爷和父亲做粬,耳濡目染,加上自己经年累月的摸索,手艺日渐精进。做粬最好的月份,在每年农历的二、三月和八、九月,但是像吴师傅这样专业做粬的手艺人,基本全年无休。如今,他每年做粬用掉的米,基本都在十万斤以上。



67BCDC18-2F69-4AE3-8E63-FD8F80ABEA49.jpeg


7C3B1FD6-FEA5-4632-BED0-98B059A87440.jpeg



做粬,得先有粬种,粬种是制粬的灵魂。最难的部分也是粬种,通常不与外人道。即使是家里已有几代人从事这门手艺的吴师傅,也是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后,才对这道工序的奥秘了然于胸。


做粬种一般在小暑大暑之间,农历七月半过后开始。粬种分为红粬霉和黑粬霉,两者在制作过程中,对温度和水分的要求又各有不同。做好后的粬种,最多可以保留四、五年。


做粬的首道工序是浸米。


选用质硬形圆的杂交米,倒入竹箩内,放在水池中浸泡。气温的高低和米的硬度,决定了浸泡时间的长短。


浸好后的米,用清水冲至浆水变清,沥干后倒入饭甑,加火蒸煮,直到八九成熟。不能太硬,否则菌种不易寄生:也不能过熟,米饭太软易感染杂菌。其中的拿捏,全凭经验。


E69C695C-6322-4F2D-809E-161AB65B6E9F.jpeg



蒸煮好的米饭,随即倒到篾席上,推散、摊平,尽量使其迅速晾凉至与体温接近为止。再按一定比例分别掺入红粬霉和黑粬霉的粬种,搅拌均匀,即完成接种。


BA44ADB9-A77F-4A0E-BF46-AC1139185BE0.jpeg



0B0513D7-3F11-4BAD-B237-7AB3D55AB8AE.jpeg





接种后的米饭,进入发酵室,处发酵状态。这个阶段,做粬的师傅很忙,红粬霉和黑粬霉也很忙。师傅得时刻关注着米饭的温度、干湿和发酵程度,温度过高容易伤粬,水分过少则影响霉菌繁殖。在做粬师傅的小心呵护下,霉菌们忙着长出菌丝。米饭的颜色在这六七天的时间里,如天边的光影,由白色变为红色再变为灰白,再次过渡到红色,最后转为黑色,这一过程称为“红地起乌衣”。据说,经验老到的师傅,在发酵过程中,只要进窑场闻一闻味道就能知道粬的好坏,这技艺几乎可算是高深莫测了。


C78950D5-C864-429A-BDC6-D1E7FC765099.jpeg



FFA7A769-81D6-4F08-B58B-5E8FAF9AF5C3.jpeg





至此,米已在时间和霉菌的共同作用下,转化成酒粬。若不马上使用,需晾晒、装袋。


884BF934-4CB6-4D98-BEB7-D50ADA6C96EA.jpeg



制粬的过程,不多的文字即可表述完毕,但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那些微不足道的画面:


制取作坊前的矮墙上晾晒着的洗的干干净净的箩筐,做粬师傅翻拌粬种与米饭的双手,做粬师傅吸一口气再把装着粬的很重的箩筐从水池里提起来的样子,稍显昏暗的粬窑里平摊着的米饭看似静悄悄实则发生着“惊天动地”的变化,红粬上耙子耙过后好像枯山水的纹理,还有村子里总是弥漫着的乌衣红粬晾晒时发出的香味……







683D8134-14B0-417B-BCD7-F21B47DB2B89.jpeg





所有这一切,发生在徐岙底这个有点遗世独立的意味的古老小村子里。大概,粬窑前的石径上,也是附着着不少自生自灭的菌丝的。

E20C5FBC-C708-41FE-862D-BFE78F50882F.jpeg




如果用工业化的方式生产酒粬,当然更简单、更便捷、更省力,但筱村镇就是有一批像吴建云这样的做粬师傅,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用自己的经验与汗水,亲手做粬种,制作原生态的乌衣红粬。他们仿佛被岁月遗忘了,却又被越来越快的社会衬托地弥足珍贵。

B4EEF9CB-90F9-4841-BF70-D81BC55D7B38.jpeg



06E9DC2A-5B67-43D0-9FA7-F9A609545460.jpeg



259323F1-DF0C-4D91-B78D-278D88F7BF1F.jpeg





明《泰顺县志》载“然至十月,则家无不酿,谓之大冬酒,固有极陈美酒”。立冬过后是酿酒的最佳季节,此时水里细菌少,酿的酒不容易发霉。此时,泰顺不少人家便会买乌衣红粬,蒸当年的新糯米,酿红粬酒。酿好的红粬酒,色泽鲜红,清亮透明,口感醇厚,余味悠长。灶台上的那一瓶红粬酒是时时要添满的,再分装一些,送给亲朋好友。如果谁家里有“坐月子”的新妈妈,那是多多益善,据说“红酒炖鸡”最滋补。


如果你愿意,你可以买得到各种各样的黄酒,乌衣红粬酒也是黄酒的一种。但尝一尝味道,就能让你想起家乡、泛起儿时回忆的,只有这样的农家酿的酒。酒里的独特风味来自于固定的做粬师傅那里买来的乌衣红粬,也来自于家乡的糯米、家乡的水,甚至来自于那口蒸米的大锅。


F6DE986C-C167-4B0B-BC04-A453989A7B9B.jpeg




很庆幸,徐岙底古村落一直保存着原来的模样。徐岙底处处的石墙,石墙上嵌着的石头,石头表面上的纹理,至今述说着过去的沧桑和现在的变迁。墟里,将在这里打造一个有机生长的乡村社区,我们将讲述更多徐岙底的故事给你听。


19EC7D75-8A71-4091-BCDA-B049C2C54BE0.jpeg




那就相约去徐岙底吧,温上几壶红粬酒,就着朗朗月光,把酒言欢,做一个诗酒田园梦;然后吃每一道加了乌衣红粬酒的泰顺特色菜。其实我最想吃的是酒糟姜,用酿酒剩下的红酒糟加盐,嫩生姜腌渍数月,酒糟姜就成了。


E3F39224-97F5-4409-B507-456B38264899.jpeg




感谢  非遗传人吴建云的口述
      


CDC7FADE-2F48-41F4-98C1-B6044656AE32.jpeg


43BA72C2-84A7-43FA-872A-E312E4A0C980.jpeg






16659885-3082-47E7-B2FF-76EBD95D4902.jpeg (200.15 KB, 下载次数: 93)

16659885-3082-47E7-B2FF-76EBD95D4902.jpeg

D9D76685-2DAF-44D4-878F-E35A63A6301E.jpeg (453.82 KB, 下载次数: 85)

D9D76685-2DAF-44D4-878F-E35A63A6301E.jpe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6 04:28 , Processed in 0.280544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