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圈时光 | 校友厉害了!华理“励志计划”首届毕业校友是这样逆袭的
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4年前,作为教育部重点高校,华理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实施了农村学生单独招生的“励志计划”(高校专项计划),为促进教育机会公平、让更多勤奋好学的农村学子享受到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开辟了通道。
42名勤奋好学的农村理科学生通过笔试和面试,被华理正式录取。
刚刚,首批“励志计划”学子”毕业了,成为了目前华理最年轻的校友。
毕业季 启航时
他们尽管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却从未掉队,还交出一份漂亮的毕业答卷——
大学四年,共有82次人次获得优秀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等荣誉和奖励;12人继续深造,其中7人以优异的成绩保研;20人直接工作,其中1人被世界500强企业录用;2人参与西部支教,1人参加“西部计划”,2人参军入伍归来……
那么,这批“励志计划”首批学子是如何完成“逆袭”的呢?
除了勤奋,没有捷径 Chapter1
从初入学时的“希望不挂科”到专业第一,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田恒实现了“逆袭”。
四年前,刚入读华东理工大学的田恒觉得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基础课都有些听不懂。
“我告诉自己一定要跟上大家。听不懂,就课前预习梳理难点,课堂上认真记笔记、抓重点,课后复习巩固。”
就这样,田恒完成了从“不会学”到“会学习”的转变,信心逐步树立,成绩也一路飙升:从听不懂,到专业第八,专业第三,再到稳坐专业第一。
大学四年,他从未缺过一堂课,从未离开过教室前3排的“学霸区”;每天坚持课外学习2个小时以上,周末更长达5、6个小时……
四年后,田恒以专业总分第一的成绩保研到上海交通大学。
他说:“除了勤奋,没有捷径。”
Chapter2
“励志计划”学子都来自边远、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压力是他们成长路上的一道拦路虎。
为了免除家庭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华理优先为他们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入校即上岗”。
在勤办超市整理货架
“学费是用助学贷款,生活费全部由我自理。”
靳惠宇算了一笔账,通过勤工助学和暑期兼职,他大约挣下了4.2万元工资,加上助学金、奖学金,大学四年,没有花家里的一分钱。
除了靳惠宇,首届“励志计划”学子中,有31人参加了勤工助学……
首届雏雁俱乐部成员
如果说勤工助学使“励志计划”学子迈出自强第一步,“上海医药雏雁励志明德俱乐部”的成立则使他们更加自立。
2015年,华理与上海医药集团合作成立了“上海医药雏雁励志明德俱乐部”,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校企共建,将“励志计划”学生聚在一起,助力“励志明德班”顺利起航。
Chapter3
今年7月,来自陕西延安的方宏龙将作为【华理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赴云南寻甸支教一年。
从山里来,到山里去,他想将自己得到的爱,分享给更多的孩子。
“在华理,得到的关爱太多了!”方宏龙细数起来:
“励志计划”笔试和面试,是华理的校长亲自带队“送考上门”;
入学报到时,是学校提供的机票;
提前入学集训,参加重点强化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培训的学习辅导班;
入学集训,强化学习
外国语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师党支部“结对”帮扶,根据每个人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提供勤工助学、社会实践和企业实习机会……
参加志愿者活动
“励志计划”学子们在感受温暖的同时,也将光和热带给更多的人。
据悉,“励志计划”学子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比例是100℅。
Chapter4 报效桑梓 矢志不渝
“我的‘西部计划’面试过了,现在在等体检通知。”
杭天琳来自云南寻甸县,是村里的第二个大学生、第一个女大学生。
四年前,她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成为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改变家乡状况,尽力让它进步、繁荣。
为了实现目标,杭天琳四年来一直关注时政,虽然她的公务员考试之路并不顺畅,但她不放弃努力。
终于,她通过了“大学生西部志愿者计划”,即将赶赴云南楚雄。
回到自己的家乡,杭天琳将在基层工作中挥洒青春,回报国家和社会的培育。
至今,华理“励志计划”已惠及253名来自云南、贵州、河北、四川等省份的农村学子,招生计划持续扩大。
而今,“励志计划”首届毕业校友华丽转身,在短短4年完成了蜕变。
“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华东理工大学校友会在为这些“华理最年轻校友”送上祝福的同时,期待着更多的“有缘人”在华理这个舞台上,翻开自己的新篇章,实现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远大理想!
亲,欢迎关注~ 华理校友会微信号:ECUSTe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