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503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乡约百事通┃粉蒸肉的来历

[复制链接]

115

主题

34

听众

122

积分

列侯

Rank: 2Rank: 2

乡约币
400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9-2-27
注册时间
2018-1-1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乡约百事通   发表于 2018-7-27 16:32:5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乡约百事通 于 2018-7-27 16:36 编辑





乡约百事通┃粉蒸肉的来历





这一笼粉蒸肉,
在中国人的餐桌上,
已经摆放了2000年。
粉蒸肉,
它的另一个名字叫鲊(读音zha)肉,
重庆也叫蒸鲊肉。
鲊肉,
正是粉蒸肉的古称——
至少汉朝就这么叫了。



粉蒸肉的前身

D42F7722-BFA1-4574-9C3C-35D54F9589BC.png





在一本古老的字典里面,躺着古老的“鲊”字。鲊(zha),在《说文解字》里面,写作“鮺”,读音不变。意思是“以盐米酿之”,然后“熟而食之”。在明朝的四川话书面语里,就有“鲊”这个字了。明朝李实的《蜀语》:“以米糤、盐、椒酿肉鱼曰鲊。”米糤就是炒米面,椒指花椒。


什么意思呢?鲊,在最开始,是保存鲜鱼一种方法,后来,这种方法运用到鲜肉上。用盐和米粉,抹在鱼和肉类的身上,然后封坛,就是鲊。一方面保证不腐坏,另一方面,经过这种特殊处理并封坛一段时间后,鱼和肉类的口感会变得独有风味。这种做法,现在在一些地方,还大量存在。比如湖南鱼鲊(也叫鲊鱼。祁阳、攸县、醴陵、常德、长沙等地都有,做法略有不同),就是代表。


试举一例:用比较大的草鱼(花鲢也可),宰杀后,洗干净血水(有些地方偏要保留血水,觉得这样才够生猛),切成厚片,用盐、姜蒜、白酒码味。码的时间要长一点,根据气候有所不同,要码两三个小时到一天,才能把盐味码进去。再用大米(或者黑米、紫米等各种米)下锅炒熟、炒香,磨成米粉,加胡椒、辣椒面、花椒面、麻油、五香粉等制成“鲊面”(也有的地方,不用米粉,直接码调料,均可),用这个鲊面,把生鱼片拌匀,再码一段时间。然后,像我们做泡菜一样,放进坛子密封。半个月后,就可以吃了。


除了鲊鱼,鲊肉也很常见。贵州、湖南、四川、重庆各地都有酸鲊肉,做法稍有不同,原理大同小异。酸鲊肉,一般用五花肉,也有用纯肥肉的——码盐,或者盐水煮半熟晾干,再加有各种自选调料的熟米粉,放坛子密封发酵。鲊肉的特点是鲜香。密封发酵,米粉里面的淀粉,在肉中酶的作用下糖化,糖再转化为乳酸。这种乳酸,会产生大量鲜味。在盐和空气隔绝的环境下,又制止了蛋白水解腐败,最后形成酸而不坏、鲜香无比的特别风味。


粉蒸肉的多种做法

B762F058-EC1B-4B4A-93EF-89C65324168C.png



从上文我们已经看出,鲊肉和粉蒸肉,具有亲密的血缘关系。鲊肉,是用盐和米粉,保存鲜肉或鲜鱼的一种方式。奇妙的是,在保存的同时,又完成了对肉、鱼的特殊处理和加工。经过这种处理后,鲜肉和鲜鱼,变成了鲊肉和鲊鱼。作为半成品,现在,可以进行下一步烹制了。可以是加辣椒、花椒、姜蒜末、蒜苗等爆炒,也可以香煎,当然也可以上笼蒸,你要是厨商足够高,还可以设计出其它不同的烹制方法。


在介绍粉蒸肉之前,我特别介绍一下香煎鲊肉。把五花肉切厚片,做成鲊肉。平底锅里放少许油,油温起来后,把裹满米粉的鲊肉一片一片的平摊着慢慢煎熟,直到米粉煎出香味,再起锅。直接用锅盔(或者荷叶饼、生菜),夹着滚烫的香煎鲊肉吃。


一口下去,请自由想象一下那种美味吧。
如果图撇脱,甚至可以省去密封发酵的过程。直接把厚厚的肉片(五花肉、背柳),码上两三个小时味后,裹满被炒得焦香的米粉,下锅油煎——煎好后,是直接吃,还是继续烹制(比如回锅或者软炸),就看自己的心情了。


粉蒸肉,和这种香煎鲊肉一样,都是鲊肉的后工序。所以,在老重庆,很多人把粉蒸肉也叫做“蒸鲊肉”,简称“蒸鲊”。从这个名称可以看出,原版粉蒸肉,其实就是酸鲊肉直接上笼蒸——现在,很多县乡,都还保留粉蒸酸鲊肉的习惯,反正我在好多地方的乡下都吃过。

但是,现在主流的粉蒸肉,已经越过酸鲊肉这个相对漫长的准备阶段,直接裹上特制的蒸肉米粉,上笼蒸。或许是很多人不太喜欢酸鲊肉的那种酸爽滋味,又或许这种制作过程,不太适合餐馆的快节奏,总之,酸鲊肉基本上告别城市的餐桌了,留下的,就是这个简化版的粉蒸肉。


粉蒸肉这个名字,出现时间也很久了。乾隆年间的著名大吃货袁枚(1716-1798),在他的《随园食单》里面,就有“粉蒸肉”一条。内容很短,录一下全文:粉蒸肉,用精肥参半之肉,炒米粉黄色,拌面酱蒸之,下用白菜作垫,熟时不但肉美,菜亦美。以不见水,故味独全。江西人菜也。

C9050705-225C-46B5-AFA9-D512AF7C2740.jpeg




这段话,信息量很大。一、乾隆时期的粉蒸肉,和重庆现在满街可见的粉蒸肉,已区别不大了。面酱,就是甜面酱,川渝两地现在多加豆瓣酱、花椒面和五香粉,使之川味化。打底的菜,是白菜,不过现在变成了红苕、洋芋、芋头、南瓜等食材。二、200多年前的乾隆时期,袁枚就说粉蒸肉是江西菜,说明这菜在江西已流行很久了。所以,现在有人说粉蒸肉的发明权在江西。


但我举手表示不同意,粉蒸肉只是鲊肉的别名,而“鲊”这个字,明朝就在川渝两地被普遍使用。这说明,至少在明朝,粉蒸肉在川渝已经盛行了。或许,在江西,比较早就把鲊肉叫做粉蒸肉,重庆这边,一直称为鲊肉。后来,湖广填四川,慢慢地“粉蒸肉”三个字,随着江西移民的增多,在川渝逐步被当地人使用,也就形成现在“鲊肉”和“粉蒸肉”两种说法并存的局面。


978D038D-770B-41F3-A672-817896134846.jpeg




不过,在江西,粉蒸肉的表现形式,远远多于重庆,这是事实。最有特色的,是粉蒸笼床宴。用一个桌子般大小的大蒸笼,当地叫笼床,里面有粉蒸肉、粉蒸鸡、粉蒸鱼、粉蒸排骨、粉蒸菜团、粉蒸粉干等各种荤素粉蒸菜式,再配上4个或8个小菜(传统笼床宴,中间一个大圆笼,配四个小菜,叫做四星望月)。


除了非常形式主义的笼床宴,江西在鲊肉的后工序上,可谓花样百出。有香椿粉蒸肉(把香椿叶晒干磨粉,加入米粉中,做成粉蒸肉),有粉晒肉(米粉裹肉,然后晒干),有粉熏肉(米粉裹肉,然后熏制,为烟熏味),还有粉酥肉(米粉裹肉后,像炸酥肉一样油炸)……所以,建议热爱粉蒸肉的朋友,无论如何要去一趟江西,狠狠过一下瘾。


来源:今日重庆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4-29 11:37 , Processed in 0.235707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