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乡约名酒 于 2018-9-6 20:00 编辑
乡约名酒 | 他把三块六一瓶的酒做到1万亿!这个让茅台“飞天”的人谢幕了
他说:“酿造茅台就要对它负责一辈子、一百年、一千年。”
作者:朱末 来源:创业派(ID:icypai)
他把三块六一瓶的酒做到1万亿!这个让茅台“飞天”的人谢幕了
他是中国酒业的风云人物,也是奠定茅台霸主地位的幕后教父。
54年来,从技术员做起,他将大半生心血精魂,悉数奉献于茅台,经过无数次摸索和试错,系统总结出酿造秘方,并首次将茅台分为三种典型体,实现了茅台酒质量、产量的双飞越,填补了国家白酒技术标准上的空白,成为中国酿酒史上的一个伟大里程碑。
他就是季克良,被誉为“茅台之魂”,在他的带领下,茅台一路高歌猛进。2018年1月,茅台市值突破1万亿,力压帝亚吉欧,成为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白酒王”。季克良因此荣获胡润企业家“终身成就奖”。 8月31日,贵州省国资委发布任免通知,宣布季克良不再担任名誉董事长等职务,引发舆论热议。虽已耄耋之龄,但季克良仍心系茅台,再三表态,茅台日后若有需要,自己仍会参与其中。他说:“酿造茅台就要对它负责一辈子、一百年、一千年。”
01
两次力挽狂澜 茅台一飞冲天
1964年,从无锡轻工业大学(现江南大学)毕业后,作为轻工部为茅台调遣的新兴科技力量之一,季克良被分配到远在贵州的茅台酒厂工作。
彼时,这家现在赫赫有名的地方国营酒厂一片凋敝,赤水河边,位于大山深处的小厂房低矮破旧,到处泥泞不堪。彼时又正值酒厂低谷,年产量只有220吨,亏损则高达84万元,人员仅剩300多人。 (当年的茅台镇)
虽然前路未知,但季克良却心情激荡,给自己定下“做一名优秀酿酒师”的梦想。只因在路过遵义时,季克良第一次品到了茅台酒,那股萦绕舌尖的酱香,给季克良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什么样的地方,能做出这种酒?”
很快,季克良就一头扎入了神秘的茅台工艺中,每天在生产车间一呆就是十几个小时。期间,季克良亦不忘抓住各种机会,向老师傅和工人们认真请教。
从投料、蒸煮、制曲到堆积发酵,每个环节季克良都身体力行,而几乎所有的重要工序又都与炎热联系在一起,身上的衣服,就再也没有干过的时候,在一次背酒糟的时候,季克良摔倒在三米深的窖坑里,动弹不得,最后多亏师傅们把他背了出来。就在这如修禅悟道般的漫长过程里,季克良把茅台酒的每一个工艺细节都深刻于心。
1965年底, 26岁的季克良写了一篇《我们是如何勾酒的》的论文,轰动全国。他用科学的理论解开了白酒勾兑的密码,分析了茅台酒酱香、醇甜、窖底三种不同香型的组成,并第一次把“香型”这个概念引入了白酒行业。
为外界所不知的是,为了总结勾酒的经验,原本不好酒的季克良,不得不开始天天品酒,几十年下来,竟喝了两吨多茅台。能吃苦,善钻研,季克良被视为能带领茅台重新走向辉煌的不二人选,由此,季克良开始了他半个多世纪的征战生涯。 一、解决产能难题,发展一日千里 1975年,季克良任生产科副科长,开始着手对茅台产能的技术改造。扩改工艺设计,扩大制酒生产房,改进厂房的布局,封泥池搬进室内,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为茅台酒实现优质、高产、低消耗创造了条件。
除了硬件的改造,季克良在酿酒工艺的规范化上同样不遗余力。为使茅台酒传统工艺有章可循,确保生产质量恒定如一,季克良带领各部门建立了18项管理标准,14类技术标准,涉及技术工艺标准、质量标准、工作标准等方方面面,还建立了全过程的质量检验,可以有效控制产品质量。1977年,茅台终于扭亏为盈,17年来首次盈利。
1981年,季克良被任命为副厂长,1983年,他成为茅台酒厂长。在大好形势中,季克良却察觉到了危机的逼近:产量问题迟迟无法跟上。
当时,茅台有近乎一半年份未完成生产计划,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二次酒不能正常出酒,最低时甚至达不到总产量的3%,有的窖一滴酒都不产。
为彻底解决这个难题,季克良身先士卒,在广泛征求生产技术骨干意见并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季克良亲自归纳整理了20条原因,选纳50多条措施。并根据微生物的原理,采取“减少每周工作量,增加摊凉面积”的方法来解决二次酒问题。此后,酒厂每年在质量稳定的情况下,可增加7%的产量。 1991年,茅台酒新增800吨产能建成投产,茅台酒年产量突破2000吨大关。2013年,茅台产量首次突破一万吨,实现了毛主席、周总理的遗愿。2011年10月,季克良从董事长任上退下之时,茅台酒的产量达到了3万多吨。
二、击破金融危机,茅台酒重回巅峰
1998年,对于茅台酒厂来说是真正的“生死之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和山西假酒案波及,整个中国酒业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茅台酒出现严重“滞销”,几乎门可罗雀。当年7月,茅台酒的销售尚不及全年计划的30%。
受命于危难之际,年届60的季克良再次扛下大旗,被任命为茅台党委书记,集党委书记、董事长、总工程师于一身。
面对市场变化,季克良意识到,救茅台只有一条路,就是改变观念和营销方式:“在尊享国酒优越感的同时,更要研究市场,研究销售网络,把营销放在中心位置来抓。”
根据季克良的决策,从茅台过去的以生产为主到以营销为主,在始终保持以“质量为中心”的基础上,跑市场卖酒。
季克良立即在全厂范围内公开招聘销售员,最终从89名竞争者中,选了以袁仁国为首的18名营销员与134家经销商,组成了茅台历史上的第一支营销队伍,开启了划时代的茅台营销探索征程。
紧接着,季克良又亲自上阵,在全国10大城市开展多种形式的促销活动,频频在商场、专柜站台,宣传茅台酒,效果远超预期。
一番苦战下来,年终盘点,茅台酒厂公司本部不但弥补了上半年的亏空,且全年实现利税4.41亿元,销售收入8.16亿元,比上年又有大幅度的上升。
2001年8月27日,贵州茅台挂牌上交所,并在之后成为中国A股市场为数不多的“百元股”之一。
到2012年,行业进入调整期,虽然季老已经出任名誉董事长职务,但仍坚定提出“卖出去才是硬道理”的建议,又为茅台率先在行业调整中转型提供了借鉴。
02 三大经营战略 成就万亿市值
“茅台酒不只是中国高端白酒第一品牌,还要坐稳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在季克良的领导下,国酒茅台迎来爆发式增长,而正是其主导的三大经营战略,才有了茅台今日的辉煌。
一、 坚守匠心:品质是一切的根基
季克良认为,工匠精神是保持企业长盛不衰的内在动力,茅台不跟随潮流,而应精益求精。因此,他制定了对茅台发展影响至深的四项原则:产量服从质量、速度服从质量、效益服从质量、工作服从质量。 即便在当时茅台酒产量远远落后于其他酒企的情况,季克良依然顶住压力,耿直地表示:效益不适合茅台,茅台要讲质量。 茅台酒的生产周期较长,首先要遵循节气,于每年重阳开始投料,同批原料要历时一年,经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再经三年以上酒库存放,最后由勾兑师将百余个不同轮次、不同香型、不同酒龄的基酒样品进行精心组合,一瓶普通型茅台成品酒方能包装出厂,整个过程耗时至少5年。没有匠心深耕,根本无法传承。
这里还曾有个小插曲,季克良在检查中发现,有些员工不注重细节,用抓斗上推,用抓斗下窖、用抓斗翻造,这种做法会影响到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季克良立即要求整改,并反复强调,茅台酒工艺一环扣一环,所有细节都要抓好,不可偏废其一,确保基酒原汁原味入库,出品质量丰满、协调、细腻、高雅。
正是得益于季克良的坚守,让这款在幽深赤水河谷生产的酱香型白酒,一跃成为享誉全球的名酒。
二、狠塑品牌:深化茅台酒形象定位
为了让茅台获得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的消费认可,建立其在白酒行业的标杆地位,季克良可谓下足了功夫。
早在1991年,季克良就提出“离开茅台镇生产不了茅台酒的观点”,为茅台进行了最初的“定位”,此后经媒体传播和科学探讨,印证了茅台酒不可复制的观点,树立起茅台酒“独一无二”的公众认知。
1999年,季克良率先在业内提出 “健康酒”的概念,宣扬少量饮用茅台酒对肠胃有益,在收获高关注度的同时,季克良也因此招来诸多争议。但这并未让季克良停下在品牌建设上的脚步,反而加快速度,围绕茅台品牌历史进行深度挖掘,赋予其传统文化和红色基因属性,为品牌能量释放做了大量的积累和铺垫。
真正让茅台形象深入人心的关键性转折,在于2010年,季克良提出对“国酒茅台”的商标申请。不过由于“国酒”二字背后有着难以估量的利益蛋糕,国家商标局最终作出了关于“国酒茅台及图”商标不予注册的决定。尽管如此,“国酒茅台”却早已家喻户晓。
即便退休之后,季克良仍通过讲课、讲座、撰写文章等途径,致力于茅台酒传统工艺与文化价值的传承,时刻不忘对茅台品牌的塑造。
三、借力资本:茅台发展走上快车道 中国酒界泰斗秦含章老先生曾评价季克良是个“全才”,作为一个典型的学术型人才,更难得的是,季克良在决策把控上的能力同样不可小觑。如今股价第一的茅台,正是在季克良的推动下成功走完上市路。
上世纪90年代,茅台酒处在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阶段,季克良迅速作出判断,出路在于市场融资。季克良因此率先推动体制改革,由工厂制改为公司制,再由公司制改为股份制。1999年底,茅台酒厂联合其他八家企业创立了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现在来看,这一系列改革极其伟大,促使茅台走向了新的篇章。
要走出去就一定要走上市路,季克良随即开始了又一次关键性运作。实际上,在贵州省最初的上市名单中,并没有贵州茅台,而是另一家公司,后者因负责人更替无法上市,机缘巧合下,季克良为茅台争取到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为了按时上市,季克良积极投身相关工作,及时表态解决各项问题,从筹备、公关到路演,全部亲力亲为,为了按上市公司的规范要求,季克良主动辞去了董事长之职。在季克良的努力下,茅台终于在2001年8月于上海成功上市,募集资金22亿,市值75亿。此后,茅台一路昂扬,从季克良刚进厂时的3块6一瓶,到如今市值突破1万亿,分红500多亿,屡创新高,成为 “神”一般的存在。
03
写在最后:
从壮志激情到皓首不息,季克良终酿出让世人神魂颠倒的国酒味道。外界习惯评价为:“季老成就了茅台”,但每每此时,季克良总会立刻纠正:“是茅台成就了我。” 在茅台期间,季克良曾有数次机会可以离开,有人许诺高薪,有人许以高位,但季克良却一留到底。耐得住寂寞,经得住喧哗,一生只为做好一瓶酒的季克良,亦如其手下的窖藏陈酿,在岁月中终成永恒。虽已卸任,但季克良与茅台早已血肉相连,密不可分。
高山仰止,这个一代宗师,值得所有人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