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724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乡约趣直播 | 他用66年熬制一块“东方巧克力”

[复制链接]

3

主题

1

听众

3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15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8-12-12
注册时间
2018-10-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乡约趣直播   发表于 2018-10-5 15:41:5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459013A9-202C-4EEB-9478-B316DA095B7E.jpeg




乡约趣直播 | 他用66年熬制一块“东方巧克力”


0F059BBF-8813-4AD6-8D16-B726195307D0.png



传承200年古法,他用66年熬制一块“东方巧克力”,“我不做,这份手艺就绝了!”


5C62D877-BF33-42A4-B6E0-939221B9F461.jpeg

糖是一味药,
能治愈心里的苦。

在云南,有一种小碗红糖,
因口味好,
外观形似小碗而得名,
但由于制作过程繁复,
技艺几近失传。

7DA64432-B5AF-4B2F-A5DE-6D82F893832C.jpeg


由于古法秘制,
它与市面上的红糖相比,
营养更丰富,
能补充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所以一度成为当地农人
田间地头随时饮用的滋补佳品。

B9CB5289-71A9-486C-8474-560EAA02246E.jpeg


小碗红糖好,
好到央视都被震动,
今年CCTV4播出的
纪录片《传承》第二季中,
摄制组不远千里,
来到云南巧家县,
就是为了揭开这巧家红糖的前世今生。

云南省巧家县金沙江畔,
种植着一片中国质量出类拔萃的,
甘蔗林。

8E5E437B-E99B-4E0A-900B-E8CA7965942D.gif

它们位于金沙江边的缓坡地带,
充足的日照和丰富的水源,
加之独特的沙质土壤,
让这种甘蔗的含糖量,
名列前茅。

BE6C9522-FD78-442E-9DBB-401419B458DC.jpeg


A62DEB62-2586-4732-A184-F921122DFCEA.jpeg


正是由于这种甘蔗,
孕育出了这里的特产——
巧家小碗红糖

CC93B9C5-CC09-4F7C-9FB5-363047FC4A19.jpeg


这种糖古法熬制,
在物理结晶过程中,
保留了除蔗糖外的,
多种利于人体的微量元素,
它也因此被誉为“东方巧克力”。

449C046C-BE59-4F4B-8F40-452FF1B04D37.gif

每一块云南巧家小碗红糖,
都要经历一场
自然到餐桌的漫长旅行。
腊月一到,
巧家县白鹤滩镇的风,
就都变甜了。

9B0DBF15-41EA-4DA1-888A-64DDFBC43722.gif


7B48AC52-7F7B-424D-974A-7388F873FCD6.jpeg


大片大片的甘蔗,
经过一个夏秋的酝酿,
吸满了糖分,
在风中恣意摇荡。

0FED0AD6-F416-463C-A785-011F8EC8E46D.gif

2E7F7CDE-9311-4EDC-A023-0F9F67197E5C.jpeg


A7E38291-5BAA-492C-955A-401327237D38.jpeg




农人们开始忙着收割,
砍下来的甘蔗,
都会被陆续送到镇上近百家糖坊,
开始一项甜蜜的事业。

AD8FA1A0-159F-45BC-9FD4-AD05EA9CBDA3.gif

制糖,是影响到千家万户的重头戏,
每年只有甘蔗丰收的时候才能开始,
各家糖坊出糖品质的好坏,
全仰仗一个人手艺的高低,
那就是糖坊里的“糖匠”。

6E9E9F12-3E88-4E13-B697-62973E10EA0C.jpeg


郭万发,
祖上四代都是制糖人,
家族制糖的经历,
一直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年间。
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古稀老头,
从11岁开始,就在糖坊做学徒,
如今,66年过去了,
老郭制糖技艺在时光的磨砺中,
日积月累,
成为当地当之无愧的老资历糖匠。

B415C088-F893-496B-9869-61B5FA08222E.jpeg




鞭炮齐鸣,人群涌动,
一声“开榨了~!”
拉开了一年制糖的序幕。


4E84C144-0E4C-493F-A379-5CD579D3BFC8.gif

98765151-0F50-4782-9C36-268838C65121.gif

AEE16A32-B979-410D-BF3F-5322600E0B72.jpeg

B5B659E7-DAD9-41F8-AD54-40C0C9887972.jpeg


5D76B33E-6FF5-4E3B-85FB-D39203FA8947.jpeg

AC3DCDFB-831A-46E9-AB49-2EB46A5C9106.jpeg



CF7A6736-069A-4AB3-ACF1-7377D15A4210.jpeg

灶台修砌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出糖品质,
因此一开始就得格外重视。

B5B0C4AF-4E3B-43D9-9885-BA8170960398.gif

39901DE4-5C0D-4000-9DDA-F7B11721ACBE.gif


灶台与锅边要用粘土粘连,
使之紧密契合。
如此才能让火力不会遗失,
保证这口锅日后熬汤的温度。

EB567B3F-874C-4711-B995-E5DAED20810E.gif


一把猛火之后,
引入锅内的青绿色甘蔗汁开始沸腾。
从这一刻起,
老郭就要利落地抄起大勺,
在翻腾的泡沫中,不断打捞杂质。

44F23F9F-5869-48FD-95F3-BE3A6ED2FCDD.gif


这是红糖制作中,
相当关键,并且劳累的环节。
杂质多一分,
都无法熬出好的糖浆。
成败全看老郭一双手。

6561FFD0-2119-4E61-B9A4-79DC731344C5.jpeg


柴火慢慢燃烧,
初步撇去杂质的汁水
被引入旁边那口锅,
大火猛攻下,不断翻起绵密的白色泡沫,
剩余的杂质,一次次被荡出锅外。

90CDB340-E26A-4894-99C0-DEFE38AC40C8.gif


这时,老郭便要开始密切关注,
锅内糖水的变化。
青色汁水,在烈火煎熬下,
历经两次除杂,
渐渐蜕变成晶莹的黄色,
这意味着,再过几十分钟,
滚烫的糖水,就要出锅了!

27933AC4-8A18-4AD7-8052-B841BC49D1FD.gif


快要熬熟的糖水,
泛起牛眼大的泡泡,
像岩浆一般浓稠,
不断翻滚,咕咕作响。


46ECCAC5-C34A-47BC-947F-A3792D9ECFD7.jpeg


21EB2D88-A9D9-4D8E-A948-114880607489.jpeg


94A04EE8-A951-4847-B98C-D38DEF294629.jpeg


越是这时,
也更要注重出糖的时间把握。
多一分,糖浆熬焦变苦,
少一分,最后成型时,不易脱碗!
一切全凭老郭几十年的制糖经验,
年轻的糖匠远远无法企及。
“起!”
当糖汁粘而不断时,
老郭大喝一声。
一手将稠糖浆舀入糖缸,
一手用棍子使劲搅拌糖汁。

D14CA59D-FAAD-4E5A-B1AA-A45EA032AC03.jpeg


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不能减一分力,
直到糖汁充分与冷空气交织,
变成砂状的糖稀。

7E24ACF1-B58C-4151-97AA-B17366208ABD.jpeg


一并排开的400个小碗,
摆成8个宽、
50个长的平行四边形,
每个碗里放个一指宽的布条。

051845BB-9523-4862-AAA5-C77BB472F04D.jpeg


老郭抓起勺子,
耍杂技般将糖稀,
一勺勺倒入小碗。

81EB6939-5F61-4A61-9F9A-938F7273764B.gif

C8B46752-B586-4335-8A06-983B5003B93B.jpeg


只几分钟后,
糖稀在余热中散去最后的水分,
中间形成浅浅的凹槽,凝结成块。

2D7012CB-1B6B-46C0-95ED-6722F13C872F.gif


一手将压在碗底上的布条往上一拉,
名传天下的云南巧家小碗红糖,
就一个个“蹦”了出来。

D7984F0B-1E7B-4058-8B18-971CAD8B9EEE.gif

02737B36-864C-4498-83AD-BEC94F8150CE.jpeg

DC7532C8-A3E9-436C-8451-FEF1AFCC6AD4.jpeg


云南巧家小碗红糖,
传承古法秘制,
含有多种微量元素。
味道纯、色彩鲜、
式样好、杂质少,
一度被誉为“东方巧克力”。

BC7FB778-ACC2-40AB-BEF3-5FF78497D5A5.jpeg


从田野上的一株甘蔗,
到餐桌上的一块小碗红糖,
虽历经无数蜕变,
那份味道却从未改变。

9AD0A1A4-EF11-48AC-96C7-C2E76508230D.jpeg


200年古法工艺,
坚决不糊弄,
只为守护那份纯粹的甜。

B7143F8C-B5A4-4DF9-B00E-FF9B9C7C8D32.jpeg

F1FF4C76-C57C-409F-8FC0-2341D89339DD.jpeg



(本文获巧家小碗红糖和郭万发授权)


识别下方二维码立刻购买


9D1A75C2-3594-4E7F-91C3-DD7011AECE73.jpeg



9EBF767A-05DE-4002-A58D-6FC21A961F2B.jpeg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5-2 10:01 , Processed in 0.375977 second(s), 3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