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约公益·春晖行动 | 春晖使者邓万古:返乡创业艰辛行,反哺故土赋春晖
走进离县城60公里的胡家湾乡龙泉村春晖社,全乡“小名人”邓万古正在春晖示范基地忙活着。18岁独闯他乡当起“打工仔”,22岁前往重庆变身“生意人”,25岁回村发展变本乡首位春晖创业青年。如今,三十而立的邓万古,还有着省市县团代表、春晖使者、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村主任等多重身份。
近10年间,邓万古从养殖做起,到现在的经果林产业发展,700多亩“山旮旯”已被他开垦为“金土地”,发展油茶、辣椒等产业和黄牛养殖,用实际行动带领乡亲走上发展脱贫的道路。
1、披荆斩棘打工路 “感谢曾经‘打杂工’那些日子,为之后的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邓万古说。高中毕业时,同龄人陆续踏入大学门槛,家庭贫寒的邓万古将继续求学的机会留给弟弟,开启打工路。先后从事工地杂工、工厂技术员、老板助理等职务。
2009年的重庆行成为他创业第一站,跟朋友合伙经营电脑生意。“记得有一次,把一个客户的电脑给修坏了,结果陪了一台新的给对方,这给予我心头重重一击。”开始创业的几个月一直赔本,但他从未言弃,始终坚定“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也是这份坚持,让历经3年磕磕碰碰的他,当时年均纯收入已上10万元。
2、不辞辛苦返乡忙
“每逢春节回家,看到老人们辛苦干农活,生活质量低。青壮年影子寥寥无几,连片荒芜土地甚是可惜,使我产生将这部分土地盘活的念头。”受春晖理念感召,邓万古放弃高薪收入,返乡流转村民的“荒土地”发展产业。
“羡慕的‘生意人’选择回村发展,带动村集体战脱贫,打心眼佩服他。”村里同龄人田海涛这样评价他。起初,村民的不信任让他一筹莫展,但他没有泄气,而是选择埋头苦干,从一开始的1头牛到10头再到60、100头……直到村民自愿跟着种养结构调整,到目前先后有10户群众养殖发家致富……
“要带领村民顺利拔穷根,畅通交通是通往小康的‘致富路’。”因地势偏远,邓万古创业规划走的“第一盘棋”是修路,这笔投资在别人看来“不可理喻”,在他看来是发展前提,也是让村民看到诚意的“强心针”。 “花光积蓄,欠下30多万银行贷款。”提及往事,邓万古的家人仍是后怕。但“成功不负有心人”,如今,他种植大红桃30亩,花椒50亩,养羊100多只,鸡2000多只。大红桃全部挂果,年产5000多斤,年出栏黄牛50余头,免费给特困户放养10余头能繁母牛,年均带动1000余人次就业。
3、脱贫致富报家乡
“在邓万古的带动下,我们村步上了‘正轨’,有了通往外面的水泥路和村集体经济作物,脱贫有了盼头,致富有了门路。”村支书何成海说。邓万古在村里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春晖林100亩,春晖油茶产业示范基地300余亩,栽种蔬菜200余亩,以“春晖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带动全村及周边村贫困户100余人增收脱贫。 2017年,邓万古充分发挥“亲缘、地缘、人缘”优势,动员春晖使者自筹资金16万余元修建村春晖文化广场。2018年筹资发展辣椒村级公益产业500余亩,收入55万元左右,15%作为贫困户分红金,35%作为村集体发展金,35%作为土地流转及用工开支,使村级春晖公益落地生效。
“在他的引进下,村集体有了主打产业。”周家桠村是贫困村,却一直没有脱贫“门路”,如今,也成立了2家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油茶产业1000余亩,感召春晖使者种植樱桃和蜂糖李产业600余亩,以“合作社+春晖社+农户”的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据悉,首年实现贫困户户均分红500元,发放贫困户劳动工资近40000元。 “要想带着村民干且赚,就得做给他们看。”邓万古信心满满,“村里还有很多有志、有为青年,相信我带给村民的‘走得好’,感召他们回村发展‘来得早’。”
贵州省春晖行动发展中心 电子投稿邮箱: 3064464572@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