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建师范大学简介2

[复制链接]
查看1546 | 回复0 | 2011-1-7 12:46: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办学条件     
福建师范大学

学校办学条件优良。图书馆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现藏书300余万册,在全国高师院校中名列前茅,其中尤以丰富的古籍、善本、碑刻、字画、地方文献、早期外文原版书籍和“五四”前后的代表性报刊的收藏,享誉海内外。拥有教学科研用计算机7000多台,多媒体教室100多间,语音室30多间;建有各类研究所、研究中心70多个,并拥有计算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教学科研实验基地。校园网络发展迅速,设备先进,应用广泛。
编辑本段合作办学  学校充分发挥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毗邻台港澳、面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30多个国家,以及台港澳地区的10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尤其是与台湾师范大学、彰化师范大学、高雄师范大学、台湾艺术大学等高校确立了校际学生交换项目,有力地促进了学校与台湾高校之间的密切联系。学校的海外华文教育已初具规模,在东南亚国家产生了良好反响。2007年1月16日,正在菲律宾访问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切会见了我校对外汉语教学志愿者师生代表并合影留念。
编辑本段办学特色  经过百年的不懈努力,学校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和鲜明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校已培养各类毕业生30多万人,为国家建设,尤其是为福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福建各中学校长、特级教师和其他教学骨干中60%以上毕业于我校,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以及科研院所的精英,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分别担任省(部)、市、县各级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
编辑本段荣誉称号  学校高度重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近年来,学校获得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高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公益明星学校福建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福建省理论学习先进单位、福建省文明学校、福建省高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福建省党建带团建先进单位等荣誉。
  学校设有附中、附小、幼儿园等教育实验基地。侯德榜、沈元、陈景润等12位院士毕业于附中。附中还是福建省获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奖最多的学校,荣获“八金五银一铜”。
编辑本段发展目标  当前,福建师范大学全体师生员工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突出服务海西,强化内涵建设,推进教育创新,朝着建设综合性、有特色、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大踏步前进,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辑本段校歌校标  福建师范大学校歌(词:夏冬 常祁 曲:章绍同)
  闽水泱泱,长安葱葱,旗山莽苍苍。
  百年学府,弦歌传唱,难忘好时光。
  知明行笃,立诚致广,全面求发展。
  重教勤学,求实创新,矢志成栋梁!
  海纳百川,名师璀璨,钟声响四方,钟声响四方!
  福建师大,八闽之光,明天更辉煌,明天更辉煌!
  福建师范大学校标(设计者:翁炳峰)
  其一,福建师范大学校标设计材料折射出的是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精神实质。严谨的中轴线分布,反映了儒家文化思想与福建师范大学创始人陈宝琛的办学思想相吻合。
  其二,福建师范大学校标设计材料审美水平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当时的策划者——儒林大学士能运用自己独特的阐述事物的方法,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来表现其对未来的美好向往,趋吉避凶的生活态度,是具体与抽象的平行、感性与理性并存,借物抒志。如建筑中的四根方胜柱是中国特有的吉祥文化的图形化,表达同心相合,彼此相通的美好意愿,拉长的柱子喻“盘长”的传达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相辅相成的哲学思想。方胜柱格栅与建筑主体通透开敞式,意指对内对外交流合作与沟通,以及东西方在文化上的交流和融合,创造出更深、更新的理念精神。笔架山门是开启知识之门的象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具体物化。
编辑本段学科建设  学校设置62个本科专业,拥有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和5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和13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重点学科和18个省重点学科,已形成了文、史、哲、理、工、教、经、法、管、农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和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理论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地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化学、教育学、体育学、艺术学。
  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理论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地理学、光学工程。
  5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史、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学阅读与文学教育、文学语言学、现代写作学、文化与传播、英语语言文学、音乐学、美术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含:敦煌学、古文字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中国伦理与社会史、基础数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地理学、自然资源、环境地理学、区域开发与规划、动物学、光学工程、医学光子技术与仪器、信息光学与工程光学技术、生物光学检测与成像、光电信息处理与通信网络技术。
  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理论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艺术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地理学、生物学、光电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13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宗教学、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民商法学(含:劳动法学、社会保障法学)、政治学理论、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社会学、人类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特殊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可授教育学、理学学位)、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可授教育学、理学、医学学位)、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学阅读与文学教育、文学语言学、现代写作学、文化与传播、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传播学、艺术学、音乐学、美术学、设计艺术学、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舞蹈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含:敦煌学、古文字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中国伦理与社会史、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声学、光学、无线电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地理学、自然资源、环境地理学、区域开发与规划、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水生生物学、微生物学、神经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态学、光学工程、医学光子技术与仪器、信息光学与工程光学技术、生物光学检测与成像、光电信息处理与通信网络技术、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物理电子学、通信与信息系统、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化学、发酵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旅游管理、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可授管理学、教育学学位)、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图书馆学、档案学。
  4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
  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地理学、体育艺术。
  1个国家重点学科
  中国现当代文学。
  18个省重点学科
  
体育教育训练学、音乐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政治经济学、自然地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发酵工程、专门史、汉语言文字学、光学工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数学、凝聚态物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发育生物学、美术学。
  18个本科品牌专业
  中国语言文学基地班、地理学基地班、经济学基地班、体育学类(国家基地班)、音乐学(国家基地班)、美术学(国家基地班)、汉语言文学、英语(师范)、生物科学、物理学、心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旅游管理、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舞蹈学、艺术设计。
编辑本段师资队伍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已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拼搏向上的师资队伍,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已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拼搏向上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2700多人。在1600多名专任教师中,高职称人员800多人;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1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省级人选64人,省级优秀专家21人,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6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5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5人,历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9人。
  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
  
王耀华、黄志高。
  省级教学名师(12人)
  袁书琪、孙绍振、汪征鲁、、郭丹、蔡声镇、林深、余文森、马达、李建建、姚志强、胡沧泽。
  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
  
排球教学团队、国家文科基地(中国语言文学)主干课程教学团队
  省级教学团队(5个)
  中外民族音乐教学团队、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团队、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团队、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团队、理论经济学教学团队。
编辑本段本科教学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教学区

依托多学科的优势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10项,2001年以来,获得全国优秀教材一、二、三等奖5项,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项目优秀成果奖5 项,省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50项。先后承担各类国家级课题100余项,其他各类课题3000多项,共获各级科技成果、科技进步奖近700 项,其中独立或合作获国家三大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6项,其它全国性奖17项。
  学校牢牢抓住国家和福建省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大机遇,掀起了新一轮教学改革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热潮,在本科教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的突出成果。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7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在2005年第五届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项,省级一、二等奖14项。在福建省第六届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特等奖1项,一、二等奖9项。这些优异的工作业绩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上新的台阶。
  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
  汉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物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地理科学、体育学类、音乐学、美术学。
  省级特色专业(7个)
  地理科学、教育学、经济学(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化学、历史学、电子信息工程、心理学。
  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
  排球、世界民族音乐、大学物理实验、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网络教育)、中国古代文学史专题(网络教育)。
  省级精品课程(47门)
  中国古代文学、旅游规划与开发、土壤地理学、行政管理学、高师公共教育学与心理学、《资本论》选读、中国古代史、声乐、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学化学、教育心理学、人文地理学、体操、大学英语、现代教育技术、思想道德修养、中国近现代史、地质地貌学、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近世代数、量子力学、电影的读解、地理信息系统导论、物理化学、分子生物学、植物分类学、C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刑法学、中国政治思想史、无机化学、课程与教学论、市场营销学、实分析、英语阅读写作、政治经济学、发育生物学、翻译课、化学教学论、数字图书馆原理及应用、心理咨询与治疗、精细化工导论、近代物理实验、社会保障学、世界近现代史、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
  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福建师大中文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福建师大经济学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体育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实验区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3个)
  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数学与计算机师范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光电信息技术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构建地方师范类高校地理学基础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物理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生物科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华文教育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
  物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部共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
  福建省湿润亚热带山地生态重点实验室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
  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心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05年(第五届)优秀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一等奖(1项)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与实践”于2005年获得第五届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以此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由教育部正式印发,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中施行。
  2005年(第五届)优秀教学成果奖省级一、二等奖(3项)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坚持马克思主义方向,推进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高师公共教育学科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高师音乐教育本科专业部分主干课程教材建设;集中优势教学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文学院教授团队本科教学管理模式探索;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深化中学物理教学论系列课程的改革;我省高等教育第一部地方史教材——《福建史纲》(教材);电子信息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教育教学实践;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实践动手能力;《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材);本硕衔接的旅游规划类课程建设;新世纪高师院校政治经济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旅游管理专业加强理工科素质培养的方案;《中国黄色史》课程建设创新试验成果。
  2009年(第六届)优秀教学成果奖省级特等奖、一、二等奖(1项)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方向博士、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教材);实施“1+4”模式教改,提升师范生语文阅读教学能力;汉语史系列课程的传承与创新;以队伍、课程和创新平台建设为核心,全面提升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质量;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跨文化交际研究(教材);“三进互动”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改革与创新;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验中心建设的实践;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改革探索;以化学为基础的多学科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实践。
编辑本段研究生院  福建师范大学60年代就招收过研究生。 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以来,福建师范大学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工作,为了加强管理,师大于1984年成立了研究生科,1993年成立了研究生处。2003年成立研究生教育学院,后改为研究生院(筹)。2005又年增设研究生工作部。迄今为止,已培养了6600余名品学兼优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福建师范大学于1981年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拥有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专业硕士点。可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门类有: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和工学等7个;可授予硕士学位的学科门类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以及管理学等10个;同时,还开展教育硕士、公共管理硕士、艺术硕士、体育硕士等专业学位工作及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已形成了文、史、哲、理、工、教、经、法、管、农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和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此外,还面向海外地区招收、培养研究生。学校现有在校研究生5500多人。
  多年来,福建师范大学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拥有强大的师资队伍,现拥有120多名博士生指导教师和600多名硕士生指导教师,形成一支治学严谨、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全校现开设了400多门研究生课程。
编辑本段学校各区  旗山校区(校本部)
  
旗山校区位于福州市闽侯上街大学城南片,翠旗名山脚下、溪源江之畔,成为本科生就读的主要校区,并有四个研究生专业入住。旗山校区占地约2804亩,现为大学本部。
  仓山校区(老校区)
  仓山校区地处闹市边缘(福州市仓山区)占地约720亩,校园环境优美,景色迷人,古老的建筑和新兴的楼群相映成趣,宽敞的校道错落有致,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学校的长安山公园是许多学生喜到之处。现在仓山校区为福建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人民武装学院的办学地,也有入住硕士研究生。
  福清分校区
  
福清校区位于福清五马山麓,是省属全额拨款的公立本科高校。学生毕业后,由福建师范大学颁发毕业证书、授予学士学位,均与校本部相同。福建师范大学福清校区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华中科技大学网络教育学习中心和61个校外实训基地。图书馆网络与本部联网,拥有中国数字图书馆、清华同方数据库等十多种中外文科研资源。创办于1977年,原为莆田师范大专班、福清师专、福建师大二部等,1984年改为现名。200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7年起不再办大专,招生实现全本科化。
  协和学院校区(独立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坐落于福州市闽侯上街大学城南片以西,与主校区旗山校区毗邻,占地面积671.67亩,校园环境优雅,人文气息浓郁,具有完备的教学、实验、文化、体育和生活设施,是融现代化、网络化、人文化、生态化、园林化为一体的“山水学村”。
  闽南科技学院校区(独立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创办于2001年,位于泉州南安市康美开发区,是由福建师范大学与菲律宾华侨联合举办的独立学院,校园占地面积300余亩,现有各类建筑面积10余万平方米。
     
闽南科技学院


编辑本段闽南科技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创办于2001年,是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确认的一所实施全日制本科普通高等教育的独立学院,由福建师范大学与菲律宾华侨联合创办。学院实行“董事会决策,院长负责”的管理体制,董事长为菲律宾著名侨领、实业家、菲华各界联合会主席戴宏达先生,党委书记由福建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黄锦平同志兼任,院长为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丹教授。学院聘请中国科学院著名数学家、中国数学学会生物数学分会理事长、博士生导师陈兰荪研究员担任名誉院长。
  学院依托百年名校福建师范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专业课由福建师范大学相关学院派出教师与本院专职专任教师共同执教。学生按规定修满学分,由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颁发国家统一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由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授予相应的学士学位。
  学院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康美开发区,依山傍水,环境宜人。2005年在教育部对独立学院办学情况专项检查中获得好评;近三年,计算机等级考试过级率保持高位运行,平均一级过级率98.3%,二级过级率97.8%; 2005、2006、2007年连续三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5%,荣获2007年福建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
  学院重视构建具有侨乡特色的独立学院学科体系。学院下设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系、理工学系、外语外贸系、管理学系、人文艺术系等5个系和实验中心、大学体育部、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以及军事教研部,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教育技术学(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方向)、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环境科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广告学、服装设计与工程等17个本科专业,在校生逾5000人。
  学院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生参加福建省第十三届大学生运动会获五金六银七铜的佳绩;2007-2008学年,我院SUNT团队参加福建省第五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获得金奖,并在全国第六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获得铜奖;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被评为“第三届”福建省优秀志愿服务集体;学院社会实践队被评为2008年福建省大中专学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学生参加福建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节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并在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1项三等奖佳绩;学生作品荣获2007年中国宣传画竞赛二等奖;学生作品荣获第十五届“中华杯”国际服装新秀设计大赛全国男装总决赛优秀奖。
  学院重视和谐校园建设。2006年6月中共福建师范大学委员会授予闽南科技学院党总支“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6、2007连续两年被福建师范大学授予 “文明学院”称号;荣获2008年度福建省“平安校园”称号。
编辑本段协和学院  福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是由福建师范大学与有关企事业联合申办,2003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2004年通过国家教育部首批确认的独立学院。学院实施全日制本科教育,独立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文凭。2005年在教育部对全国独立学院办学条件和教学情况的专项检查中评价良好,名列全国百所较好独立学院。
  百载春秋,薪火相传。学院沿用了福建师范大学前身校之一的福建协和大学的校名,继往开来,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继承和发扬老协和大学的优良办学传统,砥砺出“厚德励进,博学自强”的校训精神,依托福建师范大学百年学府的优质教育资源,以新机制、新体制,积极探索办学新模式,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学院现任董事长(2009年)由福建师范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黄汉升教授担任,院长为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陈庆元教授。现有在校生6200多人。
  学院坐落于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占地面积671.67亩,校园环境优雅,人文气息浓郁,具有完备的教学、实验、文化、体育和生活设施,是融现代化、网络化、人文化、生态化、园林化为一体的“山水学村”。福建师范大学优良的教育资源、百年积淀的文化底蕴、浓郁的人文氛围和悠久的办学传统,为协和学院的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院依托福建师大的优势学科,努力创建特色和品牌专业。截止2009年,学院已设有国际商学系、管理学系、信息技术系、经济与法学系、文化产业系、外语系六个系,共开设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电子商务、金融学、广告学、音乐表演等涵盖文、理、工、经、法、管等学科门类25个本科专业。
  学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依托“母体”学校,充分利用独立学院灵活的办学机制,构建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爱岗敬业、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52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的占教师总人数的45%,有力地保证了教学质量。每年学生对教师教学测评的总体满意度保持在80%以上。
  学院努力让每位协和学子“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值。”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围绕“实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实践应用能力与一定的科研能力有机结合、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实行以弹性学制、选课制和主辅修制为核心的完全学分制,学生可自主决定修学年限,修满规定学分的可在3—8年的弹性学制内的各个学年申请毕业。通过推行科学规范的“平台+模块”课程组合、灵活自主的学习方式和人性化的教学管理,为学生提供开放性学习路径和自我发展的空间。
  学院充分发挥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毗邻港澳台、面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铺设出国留学的“绿色通道”。先后与国外多所高校进行办学交流,引进IELTS(雅思)课程体系、培训计划,探索“3+1”双学位、“2+2”等合作模式。学院已与美国门罗大学、英国斯旺西大学、英国伍斯特大学等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先后组织多批学生赴美、澳、日等各国交流学习,接收两批澳大利亚来华交流留学生。
  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学院的中心工作,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几年来,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电子设计竞赛、“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广告创意大赛、全国大学生校园歌手赛中屡获佳绩。在福建省第13届大学生运动会中以骄人的战绩获得独立学院第一名;该院欧逸舟同学创作的4首诗歌被收入国家级刊物——《诗歌月刊》。学院首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6%。
  作为成长型的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在未来的发展中,根据新世纪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和高等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要求,与时俱进,以满足学生学习成才的需求为己任,以培养社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集中和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努力把学院办成一所高水平、有特色、社会评价高的独立学院。热诚欢迎省内外的青年才俊前来深造,与协和共同发展,一起腾飞。
编辑本段信息技术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是经福建省教育厅批准设置的国家承认大学学历   
信息技术学院

的公办高等专科院校。学院是省属重点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的二级学院,隶属福建师范大学,纳入福建省统一招生计划,在校学生由福建师范大学统一教育管理,学生毕业颁发福建师范大学专科毕业证书,优秀毕业生可通过福建省专升本选拔考试进入本科阶段继续学习深造。
  学院目前开设软件技术(WEB应用开发方向)、软件技术(可视化程序设计方向)、网络系统管理、图形图像制作、计算机游戏开发(网络游戏开发方向)、软件技术(计算机办公应用)、物流管理7个专业。
  学院教学条件良好,基础设施完善。拥有一座164万册藏书量的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仓山校区图书馆)。拥有交互式多媒体教学机房(14间,1130余台计算机)、多媒体教室(16间,可一次性容纳1700人)、项目实训研发软件车间、实训研发讨论室、计算机办公应用实验室、网络系统管理实验室、网络构建实验室、拆装机实验室、电子阅览室等完备的教学硬件保障,并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有效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牢固树立“教学为中心,质量是生命”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企业岗位技能需求,吸收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实施“学历教育+著名IT厂商职业技术能力认证+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新型IT人才培养模式,致力培养企业急需的应用型、高素质IT人才。
编辑本段著名校友1、郑作新  世界著名的鸟类学家郑作新院士
     
郑作新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著名的鸟类学家郑作新教授,1926年毕业于福建师大前身之一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后赴美国留学,1930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母校任教授及生物系主任。他目睹中国大学用外国教材,遂发愤自编 《大学生物学实验教程》 等一系列大学生物学通用教材,填补了中国自编大学生物学教材的空白。抗日战争期间,国内鸟类的研究领域一片荒芜。他一马当先在武夷山区悉心观察研究鸟的种类及其迁徙、繁殖、生长等特性,写下了 《三年来邵武野外鸟类观察报告》 ,这是我国第一篇对野外鸟类类目数量的报道。1945年,郑作新院士被美国文化司聘为"客座教授",在美潜心研究中国鸟类的收藏。1946年回国,继续在协和大学任教。1947年因同情当时学生民主运动,受到当局责难而愤然辞职,到南京国立编译馆任编纂。 建国后,郑作新调北京参加中科院动物所筹建。1959年完成的 《中国动物区划》 书中把中国东部古北界与东洋界的分界线划在秦岭山脉(传统上认为是南岭山脉),这个提法不仅有鸟类方面的依据,而且与土壤、植被、气候等相符合;1963年著的 《中国经济鸟类志》 ,在国际上引起反响;1987年出版的代表作 《中国鸟类区系纲要》 ,书中列入至1982年为止的中国已知的所有鸟类,内容包括分类、分布、亚种分化、繁殖生境及现今数量、状况,是国内第一部对"鸟纲"作整纲阐述的完整区系专著,得到国际上很高的评价。至今,他已发表16部专著,130余篇论文,30多册专业书籍,250多篇科普作品,可谓是著作等身的鸟类学泰斗。 2、林兰英  太空材料之母林兰英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女半导体物理学家林兰英,1918年生于莆田市,1940年毕业于福建   
林兰英院士

师大前身之一福建协和大学物理系并留校任教。1948年赴美留学,先攻读数学,因成绩斐然而获得了荣誉学会颁发的"金钥匙"。当时,她看到单晶体作为神奇的固体材料在美国已崭露头角,而我国还是一片空白。为了报效祖国,她毅然中断了在数学王国的遨游而致力于固体物理学的研究,先后获得固体物理学硕士、博士学位。毕业之后,为了接近美国半导体材料研究的前沿,她在著名的斯奔尼亚公司任高级工程师。 林兰英掌握了固体材料研制方面的学问后,几经周折,于1957年回到她日思夜想的祖国。当时,正值我国制订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半导体的研制是其中一个重点发展项目。外国专家估计中国要到六十年代才能着手单晶材料的研制,而她不以为然,带领一班人日夜奋战,终于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只晶莹剔透的单晶硅。这一成功的消息,震惊了中外科技界。 3、吕振万  创业香江、报效桑梓的吕振万校友   
吕振万校友

香港建南财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吕振万先生是福建师范大学前身之一福建学院政治学系1942级校友、现任福建师大顾问、客座教授,祖籍南安市水头镇。他创业香江,情系故里:"我生长在祖国大陆,时刻记住自己是个中国人。我有个愿望,一旦事业有成,定要效仿南通状元(张謇),在家乡办教育和在祖国投资办厂,为祖国尽绵薄之力。" 吕先生是位独具慧眼的实业家。早在八十年代初,他看到国家中兴有望,率先在南安办起了南丰针织厂。之后又滚动式兴办了南丰纺织有限公司、南华织造厂、南泉制衣厂、南晶针织时装有限公司等。吕先生目前还担任香港事务顾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推选委员会委员。
  4、陈芸, 福建省兴业银行行长,福建省副省长,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
  5、黄坤明,浙江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杭州市委书记。1978.01——1982.02,在福建师范大学政教系学习。
  6、蔡奇,浙江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委党校校长、杭州市市长。1975.09——1978.08,福建师范大学政教系读书; 1978.08——1983.09,福建师范大学党委办公室干部。
  7、汪毅夫,台盟中央常务副主席、福建省副省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任中国红十字总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博导。1978年-1982年在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1982年-1987年在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并攻读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8、洪永世 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市长、福州市市长。1961.09--1965.07,福建师范学院物理系学习。
  9、叶双瑜,福建省副省长,福建师范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
  10、陈征,曾任福建师范大学校长。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资本论》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委员,国务院学位办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创建了并作为学科带头人的校政治经济学博士点、硕士点和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1、李建平,曾任福建师范大学校长。1981年福建师大政治经济学研究生毕业。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经济学科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哲学学会会长、福建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福建省经济学会、《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
  12、章绍同,福建电影制片厂厂长。福建省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音乐学会副会长,福建省电影家协会主席,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曲。1967年毕业于福建省师范学院艺术系。
  13、鞠维强,福建省教育厅厅长,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福建师范大学政治教育专业毕业,1982年2月任福建师范大学系分团委书记,校团委副书记,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14、陈伟鸿,中央电视台2套主持人,福建师大外语系英语专业毕业。
  15、谢颖颖,中央电视台2套主持人,福建师大音乐系毕业。1993年至1998年,考取了福建师大音乐系5年制大专班(15岁),接下来又一鼓作气念完了本科。本科毕业后考取研究生。师大每年的长安山艺术节都是由她主持。
  16、孙绍振,福建师大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
  18、王耀华,福建师大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国际传统音乐学会执委会委员、亚太地区民族音乐学会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福建省音协主席。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民盟福建省委第九、十届主委、民盟第八、九届中央常委。1961年福建师院艺术系音专毕业。
  19、陈佐洱,中国新闻社福建社社长,国务院港澳办副司长,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1964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学院外语系。
  20、华福周,第八届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1969年7月毕业于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
  21、翁杰明,重庆市委常委、重庆两江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1979.09——1983.08,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
  22、陈少勇,原福建省委常委、秘书长,团省委书记。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
  23、宋峻,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福建师大法学院兼职教授。
  24、张大共,福建省纪检委副书记。
  25、李联明,福建省文化厅厅长、教授。福建省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社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文联副主席。1954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
  26、陈光普,福建省政府秘书长,福建省人大常委,福建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
  27、郑道溪,泉州市市委书记、市长,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福建师范学院体育系毕业。
  28、张国胜,原莆田市市长。
  29、廖小军,宁德市代市长。1985.09—1987.07福建师范大学政教系团干大专班。
  30、洪碧玲,厦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1978.02——1982.01,在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
  31、叶圣陶,作家,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中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主席。1923年曾在福建协和大学任教一个学期。
  32、郭绍虞,语言学家、文学批评史家,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作协副主席,上海语文学会副会长、《辞海》副主编,复旦大学首批博士生导师之一。经胡适、顾颉刚推荐,1921年任福建协和大学国文系主任兼教授。
  33、严琥(叔夏),严复第三子,福建协和大学教授、系主任、教务主任和文学院院长。解放后历任协和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福州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兼教务长、福州市副市长。
  34、严侨,谱名严以侨,严叔夏长子,严复之孙,就读福建协和大学,解放前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初,接受组织派遣,和妻子林倩一起偷渡到台湾。1953年被捕,关进“火烧岛”,1961年被保释出来。2003年国家民政部追认严侨为烈士。
  35、严停云,严复孙女,严叔夏的次女,台湾作家,福建师范大学名誉教授。
  36、叶文立,严停云之子,安吉斯媒体集团大中华地区董事长,福建师范大学名誉教授。
  37、叶文心,严停云之女,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研究所所长、教授,华裔历史学家。福建师范大学名誉教授。
  38、黄汉升,福建师大校长、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技术学科组组长。 福建师大体育系82届。
  39、黄维垣,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成员。1938年9月至1943年7月在福建协和大学化学系学习,获理学士学位。
  40、董作宾,中央研究院院士,甲骨文专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大学文学院教授、历史语言所所长。1925年北大硕士毕业后任教于福建协和大学。8次主持或参与了安阳殷墟甲骨的发掘。
  41、唐仲璋,生物学家,厦大教授、副校长,中科院院士。1931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获理学士。曾在福建师范学院任教,任生物系主任、副院长。
  42、姚建年,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光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获奖人),全国人大常委,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198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化学系。
  43、朱鹤健,土壤地理学与土地学家,原福建师大校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福建省“211工程”重点学科“资源与环境学”、自然地理学博士点、地理学国家理科基地的学术带头人,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
  44、陈云贤,广东佛山市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市长。1983.08——1986.07,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学习,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45、王岳,留美博士,1944年回国,1949年3月任协和大学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1950年4月,任福建师范学院教授。1953年在福建师范学院简陋的条件下首创抗生素研究室。1979年任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首任所长并兼任福建师范大学和华侨大学教授;当选为福建省科协常务理事,中国生物化学会理事、福建省微生物学会理事长。他是庆大霉素等重要抗生素和新型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的发现者。
  46、谢有顺 福建省长汀县人。1994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2002—2004年在暨南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进修硕士生课程,后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1998年起,先后任《南方都市报》专刊副刊部副主任,广东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副主任、一级作家。2006年起,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本段办学贤士  创始先贤
     
福建师范大学创始人、帝师——陈宝琛

福建师范大学创始人:陈宝琛(1848~1935年),清内阁大学士,字伯潜,号弢庵,闽县(今福州市区)人。光绪元年(1875年)擢翰林侍读。与学士张佩纶、通政使黄体芳、侍郎宝廷等好论时政,合称“清流四谏”。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任鳌峰书院山长,以“培人才,广教育”为职志,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创建福建优级学堂(福建师范大学前身)。著有《奏稿》与《沧趣楼诗文集》行世。
  历任校长
  陈宝琛(1907,创办最早的前身校福建优级师范学堂,首任监督)
  程吕底亚(Lydia Trimdle)(1908-1925,前身福建华南女子文理学院首任院长)
  庄才伟(Edwin Chester Jones) (1915-1923,任前身福建协和大学校长)
  高 智(John Gondy)(1923--1927,前身福建协和大学校长)
  卢爱德(1926-1927,前身福建华南女子文理学院院长)
  林景润(1927-1946,前身福建协和大学校长)
  王世静(1928-1951,前身福建华南女子文理学院院长)
  何公敢(1929-1933,1949-1951,两度出任前身福建学院院长)
  林仲易(1936-1943,前身福建学院院长)
  唐守谦(1941-1944,前身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校长)
  郭公木(1943-1949,前身福建学院院长)
  李黎洲(1944-1945,前身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校长)
  林希谦(1945-1946,前身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校长)
  梁披云(1945-1946,前身国立海疆学校校长)
  陈锡恩(1946-1947,前身福建协和大学校长)
  彭传珍(1946-1948,前身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校长;1948-1949,另一前身国立海疆学校校长)
  蚁 硕(1947-1948,前身国立海疆学校校长)
  杨昌栋(1947-1948,前身福建协和大学校长)
  林天兰(1947-1949,前身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校长)
  林冠彬(1948-1949,前身福建协和大学校政委员会主席,履行校长职责)
  胡允恭(1949-1952,前身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50年升格为福建师范学院)校、院长)
  郑德超(1949-1950,前身福建协和大学校政委员会主席,履行校长职责)
  王调馨(1950-1951,前身福建协和大学校政委员会主席,履行校长职责)
  许彧青(1951年4月-1952年8月,前身福州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兼省文教厅厅长)
  陆维特(1952年2月-1952年8月,前身福州大学校长,1953年9月-1955年2月,福建师范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
  刘明凡(1955年3月-1958年7月,福建师范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
  张孤梅(1957年10月-1959年1月,福建师范学院院长)
  肖文玉(1959年2月-1960年1月,福建师范学院院长)
  曾 鸣(1960年1月-1970年7月,福建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李路明(1972年5月-1973年1月,复办筹备领导小组组长,1973年1月-1975年2月临时党委书记)
  申步超(1975年2月-1975年6月,临时党委书记)
  明祖凡(1964-1970,福建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1972-1977,复办筹备领导小组成员、临时党委书记)
  张 立(1952-1963,福建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1978-1980,党委书记)
  范公荣(1979年7月-1983年11月,校长,后任校党委书记至1986年9月)
  陈 征(1983年11月-1988年8月,校长、校党委委员)
  朱鹤健(1988年9月-1992年7月,校长)
  陈一琴(1992年7月-1996年6月,校长)
  曾民勇(1996年6月-2002年8月,校长)
  李建平(2002年8月-2008年8月,校长)
  黄汉升(2008年8月-至今,校长)
编辑本段大学排名  仅供参考:
  中国网大《2010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排名中,福建师范大学在全国位列第91名,福建第2名。
  武书连《2009中国大学排行榜》排名中,福建师范大学在全国位列第98名、福建第3名。[3]
  《中国大学评价·社会科学100强》排名中,福建师范大学在2007年名列第63名,2008年名列第45名,2009年名列第36名。
  《中国大学评价·理学100强》排名中,福建师范大学在2007年名列第80名,2008年名列第74名,2009年名列第70名。
近年福建师范大学录取分数线
  • 录取分数线
  • 专业分数线
高考科目: 生源地: 年份:


年份
最低
最高
平均
投档
录取人数
录取批次


2009489528501--8本科二批2008472498483--10本科二批2007488529505--8本科二批2004441--------不详
专业大类
专业小类
专业名称
最低
最高
平均


暂无数据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