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单氏宗亲】单姓姓氏渊源

[复制链接]

10

主题

0

听众

10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2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1-1-8
注册时间
2011-1-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chalanghen   发表于 2011-1-8 08:21:2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单姓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远古尧、舜时期商贤哲单卷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单父者,在远古时期人名。单,即单卷,亦称善卷。父,即古人对长辈男子的尊称,是古人对单卷的尊称。
相传,单卷为远古后期游牧于菏泽四泽六水之地的东夷民族中影响很大的政治领袖、氏族首领,因善道术,有德行,被时人尊称为单父,曾居于单父之地(今山东单县)。
唐尧坐天下后,听说单卷得了道,就面朝北来侍俸他,尊为老师。等到尧把天下让给虞舜以后,舜又去亲近他,拜为老师,并要把天下让给他。
单卷说:“余立于天地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宇宙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
遂坚辞不受,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民间盛传,后来单卷南下过江而隐居于江苏宜兴山中,居洞而栖。今有著名的单卷洞(善卷洞),与张公洞并列为4A级旅游圣地。
古人为纪念这位先哲,把单卷所居之地称为单父,在夏、商时期为单父邑,在秦朝时期置单父县,直到明朝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去其父字而称为单县。单父城是山东菏泽地区具有四千余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之一,与菏泽牡丹一起名扬天下。
到了宋真宗赵恒执政时期(公元998~1022年),还特别敕封给单卷一个名号,叫“遁世高蹈先生”。
在单卷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单父氏,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单氏,世代相传至今。
为纪念文化先祖单卷,由著名雕塑家张得蒂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精心雕塑了一座单父像,巍然耸立在单县单父路中段十字街头,成为菏泽地区著名的人文景观。唯一的缺憾是,张得蒂在创作中,给单父穿上了两千多年后的秦、汉服饰。
十数年来,路人每过单父像旁,皆驻足片刻予以敬仰,单父像给那片土地带来一份深邃的历史文化气息。后来,单父雕像被莫名其妙地拆迁至开山公园,被迫去与一批终生热衷官场的其他历史人物塑像为伍。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商末周初周文王、周武王两世之臣单公,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2003年初,陕西省眉县扬家村土崖半坡上一带,新考古发掘出以洞式窖藏方式的二十七件铭文青铜器,经权威级专家鉴定,是为西周时期周厉王和周宣王年代的青铜器皿。
青铜器上的铭文,首次大规模地记载了这位制造青铜器的西周人(单佐)的自家历史,共记载了单氏家族的八代历史,包括他自己的历史:他先为西周的林业官员,然后成为武官,与儼允打过仗,受到周王赏识等等。这种记载,在以往的西周青铜器中从来没有过。这些撼世国宝还首次把周朝世系记得最详细,有文、武、成、康、昭、穆、恭、懿、夷、厉、和当朝天子宣王,是记载西周世系最多的青铜器,以前发现的西周“墙盘”都没有记得这么清楚。
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说,经过鉴定,“单氏家族”的渊源得以破解,并对已有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成果造成巨大冲击。
一直到春秋时期,单氏一族都是周王朝最主要的贵族之一,单氏和刘氏都是东周王朝最主要的支柱之一。但“单氏家族”起源于什么时候,又分封在哪里,上千年来,一直是个历史之谜,仅靠传说历史成为史籍《元和姓纂》、《路史》、《通志·氏族略》等史料的记载。以前,杨家村一带也出过一些重要的青铜器皿,上面也有记载“单氏家族”的事迹。专家据此判断,“单氏家族”的封地就在杨家村,即为西周初期的单邑。
根据《史记》、《左传》等史书的注释,史学界一直都认为单氏的起源是周成王的幼子臻。但现在可以证明,这一传统说法是错误的。从这次发现的青铜盘上的铭文来看,“单氏家族”的第一代单公是周文王、周武王时的大臣,而并非公子姬臻。
根据新出土的青铜器铭文记载,新出土的这二十七件青铜器的具体使用者和所有者,是周王朝贵族单佐,是“单氏家族”的第八代。在一只青铜盘上,还记载了周王对单佐的封赏。
既然这样一个显赫的家族在扬家村扎根,那他们的家族墓地及庄园又在哪里呢?截至目前,“单氏家族”的墓地及庄园还是一个谜,有待进一步予以考证。
这二十七件重量级青铜国宝所引发的很多谜团,至今还无法破解。比如,“天子九鼎”之说就受到了强烈的挑战:在上古时代,鼎不仅是实用器皿,而且还是重要的礼器,用鼎有着严格的规定。鼎与簋作为重要的礼器,有一套完整的使用制度。据历史文献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
而奇怪的是,在杨家村出土的二十七件青铜国宝中,仅鼎就有十二件,其中有十件的型制花纹都一样。有学者因此提出,十个鼎在当时均摆出去的可能性不大,它们有没有可能是分开用的,比如说是五个一套呢?据典籍《周礼》中记载的规范,鼎都是与簋搭配使用的,可在杨家村考古发掘中却没有发现簋,这到底是有所讲究呢,还是没有被发现?对于未发掘到簋,有专家指出是历史上的盗墓所为。但如果是盗墓所为,那么又何解其只盗簋而不盗鼎呢?
无论如何,它们对“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本书按:
这批杨家村青铜器文物的出土,使人们对已耗费了数十亿元项目款进行的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所产生的所谓“研究成果”萌发了巨大的怀疑,不仅是那些“专家们”的手段、过程和目的,而且对其们的治学态度亦产生了极其强烈的质疑。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朝时期周成王给小儿子臻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路史》、《通志·氏族略》等史料记载,上古周朝时,周成王姬诵封少子姬臻于单邑(今河南孟津),为甸内侯,因氏焉。其的子孙后代便以封地为氏,世代相传姓单至今。
单氏一族于周襄公、周穆公、周靖公二十余代为周卿氏。
本书按:
此源即第二个渊源中考古新发现所冲击的“单氏渊源”,因此有待进一步考证。
从单氏姓源的这个历史典例来看,诸多“家谱”中的所谓先祖,正如国学大师郭沫若所尖锐指出的那样:“强举贵胄之冠以戴,万千平民之姓何若?”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族,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羽父单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姓源》记载:“春秋时鲁大夫羽父单之后。”
春秋时期,鲁国有大夫羽父单,其支庶后裔子孙一分为二:一支称羽父氏,一支称单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东周时期卿大夫单伯之后,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单伯,全名姬朝,是著名的具有“先见之明”的单襄公之孙、单顷公之子,是姬姓单国的第三位君主。单国,是东周王朝京畿内的一个特殊地名,只有单伯家族,因以为“国”,伯爵。
史书记载:“单伯,天子之卿,世仕三朝,从单文公之世皆称单伯,单成公以下常称单子。”
单伯是西周王朝中的著名贤哲,在周王室担任卿大夫。他俭朴、恭敬、礼让、咨询听劝,行为举措完全合乎周礼之德,他辅佐了周成王姬诵、因此,其一生皆甚受各诸侯国人的敬重。
在典籍《国语·周语》中记载:“晋羊舌肸聘于周,发币于大夫及单靖公。靖公享之,俭而敬,宾礼赠饯,视其上而从之,燕无私,送不过郊,语说<昊天有成命>。单之老送叔向,叔向告之曰:‘异哉!吾闻之曰:一姓不再兴。今周其兴乎!其有单子也。昔史佚有言曰:且其语说<昊天有成命>,<颂>之盛德也。其诗曰:其类维何?室家之壸。君子万年,永锡祚胤。’类也者,不忝前哲之谓也。壸也者,广裕民人之谓也。万年也者,令闻不忘之谓也。胤也者,子孙蕃育之谓也。单子朝夕不忘成王之德,可谓不忝前哲矣。膺保明德,以佐王室,可谓广裕民人矣。若能类善物,以混厚民人者,必有章誉蕃育之祚,则单子必当之矣。单若有阙,必兹君之子孙实续之,不出于他矣。”
叔向评论单伯的一节文字颇长,但结构极为严整:以“昔史佚有言曰”、“且其语说《昊天有成命》”、“《诗》曰”,引了三段议论,每段议论结构又完全一致。
显然,叔向本要论单伯,却先引其《大雅·既醉》四句,且随文而释,明确指出了单伯之德。叔向对单伯引用的诗句逐字逐句作了解释,以解周有单靖公,有文王、武王之志,周必兴盛。后来叔向对其诗句的解释,还被汉朝时期著名文豪毛亨所采用。
单伯逝世后,西周王朝赐其谥号为“靖”,史称单靖公。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单氏;也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靖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孔子弟子鄡单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鄡单,字子家,为春秋末期孔子的弟子,后世称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记载,不过,在《孔子家语》中没有记载。
唐朝开元年间,鄡单被唐玄宗李隆基敕封为聊城侯。
在鄡单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单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拓拔部中有可单氏、阿单氏、渴单氏等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入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一并将这些部落氏族的姓氏改为汉字单姓为单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八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斡鲁徳氏,亦称斡鲁朵氏,实际上源出古契丹族人的姓氏,是古契丹族人夫妻联名为孩子起的名字,后成为姓氏。在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中有一种“妻连夫名”的姓氏、部落构名形式,为当时汉族的夫权封建社会中所没有的姓氏性状。
辽国被金国所灭后,该部契丹族人被融并入蒙古,遂成蒙古姓氏,后在明朝时期即冠汉姓为单氏、王氏等。

第九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单氏为回族姓氏之一,实际源出女真族徒单氏。
徒单氏,是金国时期辽王完颜·宗干(完颜·斡本)的正室亨妃,没有子嗣。完颜·宗干的次妃李氏生长子完颜·充,后封郑王,三妃大氏生三个儿子,长子就是海陵王完颜·亮。
正室徒单氏和三室大氏情同姐妹。郑王完颜·充喜欢嗜酒,徒单氏常予以责怒,并因此而十分厌恶完颜·充。但徒单氏却极喜爱完颜·亮。
完颜·亮即位为海陵王后,奸淫了徒单氏的侍婢高福娘,并派高福娘侦伺太后徒单氏的动静,随时奏报。后来,太后徒单氏因与即将出征的枢密使仆散·师恭多说了几句,海陵王便怀疑太后与外臣有密谋,遂将徒单氏杀死。
完颜·宗干的正妃徒单氏,其族因主母而荣,族人将其部称为徒单部,皆称徒单氏。
蒙古灭金国后,至元朝时期,徒单部的部分族人被强行融入蒙古族,属元朝安西王孛儿只斤·阿难答一族之属。在安西王率元朝军队进驻青海地区后,改奉信仰伊斯兰教,其部众亦被强令改信回回教。以后的西平王孛儿只斤·奥鲁赤、威武西宁王孛儿只斤·出伯及其后裔世袭西宁王孛儿只斤·速来蛮的部众等,也多信仰伊斯兰教,并转化为回族。这在回族史上称其为“蒙古回回”、“夷回”、“回鞑”等。
在元朝后期,地处中亚地区和新疆南疆及青海西部的察合台汗国蒙古族和其他民族,也都随孛儿只斤·答儿麻失里可汗在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信仰了伊斯兰教,转入回回民族,并将自己的女真古姓徒单氏省文汉化为单姓单氏。
为了与察合台汗国的回族在世系上有所区别,一部分徒单氏回族将已经汉化的单氏加“门”部首改为“阐”,称阐氏,以示先入为回,早就在教,读音仍为shàn(ㄕㄢˋ),是姓氏字增加笔画后读音不改的特例之一。目前单氏、阐氏回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地区。

第十个渊源: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达斡尔族敖拉氏,亦称鄂拉氏、傲雷氏,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黑龙江多金城(今黑龙江上游俄罗斯境阿尔巴津)、拉夫凯(今黑龙江上游俄罗斯境阿尔巴津以西一带)、呼伦贝尔(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布特哈(今嫩江流域和大小兴安岭)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ora Hala,汉义“山”。
清朝中叶以后,达斡尔族、满族敖拉氏多冠汉姓为单氏、敖氏、山氏、阎氏、苏氏、鄂氏等。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都善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徒单氏,满语为Dusan Hala,世居黑龙江流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单氏、杜氏、沈氏等。
⑵.满族图克坦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秃丹氏,以及金国时期女真徒单部,以部为氏,满语为Tuktan Hala,汉义“初始”,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苏完(今吉林双阳双阳河流域)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单氏、都氏、图氏、杜氏等。
⑶.满族额木特理氏,满语为Emutri Hala,汉义“孤单、单个”,世居黑龙江沿岸地区,所冠汉姓即为单氏。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6 08:33 , Processed in 0.327299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