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halanghen 于 2011-1-8 08:53 编辑
老中医单守先的流年碎影
过了74年春秋的生命历程可谓读一部动人的人生长卷。在众人忙于汲汲营营地追求无止境的物质享受时,阅读著名中医专家、吉林省第七届人大代表、中华医学会消化内科分会常任理事单守先老先生的人生历程,或许能让不少人理清对生命存有的困惑。 单守先的名字在吉林省早为众人所熟知,他曾任吉林省中医学院首席专家、教授、主任医师,是全国第一批具有高徒导师的著名中医专家。现虽已退休,但还老当益壮,任长春单氏中医院首席专家。 寥寥数语无从概括单老的一生。虽然单老先生一生说不上波澜壮阔、跌宕起伏,但特殊的家庭背景使单守先走过了一段与众不同的人生苦旅。 追溯单氏中医的历史得从清朝咸丰年说起。那时的单氏中医人单玉甫(单守先教授的曾祖父),在沈阳行医。由于其认症准、下药精、医术高,在当时颇有名望,到了单守先教授的父亲单文明时单氏中医已是闻名遐迩。 单守先是家中的长子,聪明好学,自然得到父亲的偏爱。也正因如此,父亲尤其严格要求他,单守先早起晚睡,刻苦读书,很快便能将《汤头歌》、《中药四百味》、《频湖脉学》、《医宗金鉴》倒背如流。单守先五岁起,父亲每日出诊看病,就让单守先坐在旁边,见缝插针地对他进行医学的启蒙教育。说来也怪,平日里顽皮的单守先随父亲看病时,却出奇的乖巧,父亲讲的字字句句都牢记心间,细细品味。不久就能像模像样地学父亲那样给人把脉、开方,有时开的方剂竟让父亲啧啧称妙,患者服了也称奇称好。两年后,年仅七岁的单守先成了当地有名的神童,被人称为“药王仙子”。 父亲心里暗暗欢喜,从各方面更加严厉的要求,十多岁时单守先就已遍读了《内经》、《伤寒》、《难经》、《本草纲目》、《景岳全书》等传统中医经典。 在单老先生的记忆中,童年的经历不仅使他练就了过硬的中医“童子功夫”,还通过自家诊所这个窗口,观察到社会的不平,达官显贵的奢侈浮华和贫苦百姓的穷困潦倒都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抹不去的烙印。单家医术高明,诊所里不仅给当时达官显贵治病,也为社会底层的贫苦人行医,且常免除穷人的医药费,还经常周济他们一些衣食用品。由于单家诊所的乐善好施,积善成德,医术又好,在当地有口皆碑。 年轻时血气方刚的单守先也曾想像其他兄弟那样投入到如火如荼的救国革命中去,但父亲的苦苦相劝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孩子,你能成为一名好大夫,治病救人也同样是救国救民,何苦要拘于形式呢?何况家传的医术无人继承的确可惜!爸爸把希望全寄托在你身上了,你可别辜负了我的一片心血啊!”父亲的拳拳之心深深打动了单守先,从此他便跟随在父亲身边行医,一心一意钻研医术。 在单老20出头时,全国已解放,开明的父亲把单守先叫到身边说:“孩子,现在父亲的医术你已经全掌握了,你应该到外面去学习一些新的医学知识来提高自己,你记住,‘袖里屯金,不如有薄技在身’。”于是单守先于五十年代考入南京医科大学深造。 1957年吉林省中医学院建院,单守先成为该院第一批大学老师。“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单老的孜孜苦学不仅使自己的医学理论基础更扎实,也带动了手下的学生用一种“拼命三郎”的劲头学习钻研,取得了很多的科研成果。 1972年,由于单老在工作上成绩显著,尽管当时国内经济状况十分不理想,国家科委还是指派吉林省科委专项拨款20万元,成立了以单老为科主任的省中医学院肝病科研中心,专攻令人生畏的各类肝病。 单老以院为家,把医疗病人分三组,分别用纯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对其分别进行治疗,比较疗效,总结经验。因为要观察疾病发展的全过程,单守先不敢有一丝一毫的喘息,虽然家就近在咫尺,可他竟40余天没有进家门。 在艰苦的摸索中,单守先深深体会到了祖国医学的系统理论对现代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如中医讲阴阳平衡,把人体看为系统的一体,这样在临床治疗中就能针对疾病及其并发症采用整体综合处方,综合治疗使不少患者很快康复。 在跟肝病近十年的争斗中,单守先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医术,在治疗肝病领域里取得了杰出成果,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在恢复肝脾功能及各类型肝硬化的中药应用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学术体系,在国内占居了权威地位。 1980年,单守先被列为国内第一批高徒导师的著名中医专家。有关部门还特指定单老的儿子———长春中医学院毕业的单晓春,跟随单老身边工作。几年前,年逾古稀的单老和儿子单晓春一起在长春创建了占地3000平方米的长春单氏中医院,打造了一块肝病患者解除痛苦的基地,父子俩经手治愈的患者不计其数。 单老虽已年过古稀,仍虚怀若谷,以高超的医术无私服务于民众。他说,做人之本乃行医之道,古人常说“医者父母心”,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愿用单氏几代人的心血结晶挽救被肝病折磨的人们。 这样一位老中医矢志不渝的人生追求,实践于74年的点点滴滴之中,不能不说是全社会的福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