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桂氏宗亲】桂姓姓氏渊源

[复制链接]

5

主题

0

听众

5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12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1-1-10
注册时间
2011-1-1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古歌   发表于 2011-1-10 12:10:1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古歌 于 2011-1-10 12:11 编辑

桂姓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王胄的后裔,因避祸改姓。
据文献《桂氏家乘》的记载,东周王朝灭亡之后,原东周时期鲁国王族的后裔姬季桢曾经担任过秦国的博士,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姬季桢被杀害了。
姬季桢的弟弟姬季眭为了逃避株连的命运,就按自己的名字中的“眭”为谐音,将兄长姬季桢的四个儿子更改姓名以避祸难:长子姬奕改为桂奕,居住在幽州守父亲的坟茔;老二改为昋突,迁居济南朱虚(今山东临朐);老三改为炅奖,居住于齐国历山(今山东济南千佛山);老四改为炔奘,移居河南阳城(今河南登封)。于是有了桂、昋、炅、炔四个同音的姓氏。桂氏一族,就是姬季桢长子桂奕(姬奕)的后代,世代相传至今。
这四个姓氏,字虽然不同,但是读音皆相同,为同宗同源。到了唐末五代时候,桂、昋、炅、炔四氏族人为了躲避中原战乱,纷纷南渡到江西上饶、广东广信等地区生息繁衍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西汉时期桂林郡,属于以地名为氏。
秦朝时期,秦始皇在岭南设置桂林郡。到了秦朝末期,率十万秦军向岭南地区伐拓的南海郡尉任嚣病故,由其副手龙川县令赵佗代理南海郡尉。赵佗趁中原农民反秦大起义之机,在岭南成为割据势力,合并桂林郡、象郡二郡之地,建立了半独立性质的南越国,自称南越王。
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之后,一直采用羁縻政策,仍封赵佗为南越王。后南越国宰相吕嘉叛乱,反对归附汉王朝,坚持地方割据,因此,在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刘彻派伏波将军路博德率军攻下,以伏波将军杨仆率军从海路攻上,两路夹击,于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灭了南越国。
这在史籍《史记·武帝纪》中有记载:“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之后,汉武帝重新调整郡县设置,改秦朝时期的桂林郡为郁林郡。
郁林郡的治所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贵县,其时辖境包括布山、安广、河林、广都、中留、桂林、谭中、临尘、定周、领方、增食、雍鸡等县,辖地包括了今广西南宁地区的大部分、柳州地区的大部分、玉林地区的北部、河池地区的东部和南部,百色地区的大部分,即今南宁市、柳州市、扶绥县、崇左县、宁明县、天等县、龙州县、柳江县、柳城县、鹿寨县、忻城县、来宾县、象州县、武宣县、融安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合山市、玉林县、平南县、贵县、桂平县、上思县、河池县、宜山县、凤山县、都安瑶族自治县、罗城县、百色县、田阳县、平果县、田东县、德保县、那坡县、靖西县、凌云县、乐业县等广大地区。
到了汉灵帝刘宏建宁三年(公元170年),郁林郡太守谷永招抚乌浒族人(乌戈国)十余万内属,皆受冠带,开置七县。三国时期,孙权在岭南地区初置广州郡时,曾囊括了汉朝时期的郁林郡南部,即今田东、贵县一带均包括在内。
在汉武帝平定南越国之后,强化汉文化统治,期间在当地西南夷人(即壮族、猺瑶族、岱族、布依族、骆越族、傣摆夷族、俚黎族、土家族、乌浒族、掸族等诸多民族)中有许多人以地名为汉姓,其中就有桂氏、郁氏、皆以郡名为氏,其民族与姓源繁复,不可一论,且人口之众,远较之桂奕一族为多,统称岭南桂氏,世代相传至今。今西南地区诸多少数民族中的桂氏大多源于此,唯与回族桂氏有别。

第三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云南回族马氏贵州威宁支马廷奉一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文献《中国回族大辞典》的记载,桂氏是回族姓氏之一。
回族桂氏原为居于云南曲靖的回族马氏,清朝乾隆年间迁至贵州威宁地区,为满清政府开矿并冶炼重要战略金属铅。
传说,当年威宁小银厂下坝回族人马廷奉的铅厂因技术问题炼不出铅来了,清政府又催逼得很紧,甚至以诛灭全族相逼,马廷奉为此万分焦急。这时有个姓桂的人路过其铅矿厂,马廷奉与之交谈,谈吐间得知这个桂氏有一套精湛的冶炼技术,遂恳请他留下来当师傅,并在其指导下又成功地炼出铅,全族人因此得救。为此,马廷奉将部分族人姓氏改为桂氏,以敬谢桂氏师傅,并由此产生了一支回族桂氏。
今在贵州省威宁市黑石头镇水平村有个著名的桂家营,人丁兴旺,据说就是该支桂氏的族源地。回族桂氏主要分布在威宁城关、黑石头镇水平村、麻乍乡启沙戛村、戛利村一带地区。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章佳氏,亦称张佳氏、张家氏、斋佳氏,以地为氏,满语为Janggiya Hala,世居章佳(今辽宁新宾老城东北章京河畔)、长白山俄穆和都鲁(今吉林敦化)、费雅郎阿(今辽宁新宾)、马尔墩(今辽宁新宾上夹马尔敦村)、宜汉阿拉(今辽宁新宾)、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后有蒙古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蒙古族世居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土默特(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多为桂氏、张氏、尹氏、章氏、杭氏、车氏、英氏、宁氏等。该支满族桂氏始祖为章佳·阿桂,满洲正白旗人,章佳·阿克敦之子,初为正蓝旗,后以平回部驻伊犁治事有功,改隶正白旗,率军定金川、定台湾、定廓尔喀,功勋卓著,累官至武英殿大学士,职掌满清吏部,兼正红旗满洲都统,封授一等诚谋英勇公、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其后世代受清廷恩遇无人与比,因此,其后代中在清朝中叶以后即有以先祖名字为汉化姓氏者,称桂氏,世代相传至今。
⑵.满族贵岳哩氏,满语为Guiyori Hala,世居伯都讷(今吉林松源),后有部分人改汉字单姓为桂氏。
⑶.满族赫舍里氏,亦称何舍里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纥石列部,在金国时期称纥石烈部,以部为氏,满语为Heseri Hala,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伯都讷(今吉林松源)、多尔济河(今俄罗斯滨海地区)、黑龙江色钦及穆理哈村(今黑龙江流域)、塔散堡(今辽宁锦县塔山)、长白山区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何氏、高氏、康氏、赫氏、张氏、芦氏、贺氏、索氏、英氏、郝氏、黑氏、佟氏、普氏、桂氏。该支满族桂氏始祖为赫舍里·英桂,满洲正蓝旗人,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中举,后以中书充军机章京,再晋侍读,历官青州知府、山西按察使、河南与山西巡抚、福州将军、闽浙总督、兵部尚书兼总管内务府大臣、吏部尚书氏兼步军统领、体仁阁大学士等,世受恩遇,因此,其后代在清末民国初亦有以先祖名字为汉化姓氏者,称桂氏,世代相传至今。
⑷.满族贵车特氏,满语为Guicet Hala,世居伯都讷(今吉林松源),为满族脱谱姓氏之一,所冠汉姓为桂氏、贵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朝鲜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旗分内高丽姓》记载:朝鲜族江氏,源出汉族鲁氏,先祖鲁中连在东周末期东渡朝鲜半岛定居,传至鲁龙臣,在高丽朝鲜时期出任吏部尚书,敕赐食邑江华(今韩国首尔江华岛),因称江华君。
高丽高宗王皞十九年(宋理宗赵昀宝庆九年,金哀宗完颜·守绪天兴元年,大蒙古国木亦坚汗孛尔只斤·窝阔台四年,公元1232年),蒙古大军攻破高丽王朝,高丽高宗迁都至江华岛,江华君的后裔子孙被迫改迁密州一带(今朝鲜熙川郡滋江道博川),多以故邑名称及先祖尊号为姓氏,称江氏,史称高丽江氏。
明熹宗朱同校天启七年(后金天聪初年,公元1627年),高丽江氏后裔江桂羲率众归附后金大汗(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被拨归满洲正黄旗,世为包衣,其姓满语为Giyang Hala,世居得州(今辽宁丹东与朝鲜新义洲一带),其后代大多仍冠汉姓为江氏,但也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桂氏、羲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如今该支朝鲜族桂氏、江氏、羲氏等族人中有一些人因祖先曾在旗,便自以为是满族,因此在登籍户口时纷纷填写民族属性时为满族,而当地民政、公安部门竟然也糊涂批准,这是完全错误的!
按满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颁布的《大清律》,严禁任何外族人入满籍,因此在满清政府的二百六十七年统治历史期间,根本就从未认其为满族的历史,倒是一直明确其为“布柯丽包衣哈喇”,即高丽家奴、高丽奴仆、高丽奴婢、高丽奴才的世家身份而已。
“旗籍”绝非“满籍”,“旗籍”是满清政府军政一体化的组织形式称谓,“满籍”才是满族的民族属性,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即便是贵为皇帝,也只能赐予某人“旗籍”,而绝不能赐予“满籍”,之后内务府仍然按律在受赐人名下以朱笔加注其民族的原属性。因此,“在旗”后虽然能提高其社会地位,但仍然是满人的奴才。
这类极端异常的现象,不仅如今在朝鲜族中存在,在汉族、蒙古族、锡伯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中也频繁出现,应当引起各级民政部门、公安部门的高度重视。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8 00:27 , Processed in 0.269825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