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柴氏宗亲】柴姓姓氏渊源

[复制链接]

11

主题

0

听众

11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26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1-1-12
注册时间
2011-1-1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故乡情   发表于 2011-1-11 12:36:1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柴姓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文公十八世孙高柴,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元和姓纂》记载:“柴,齐文公子高后,高孙奚以父字为氏。十代孙高柴,仲尼弟子,孙举,又以王父名为柴氏。汉有棘侯柴武、柴文,晋末为平阳太守。”
据史籍《通志》中也记载:“柴氏,姜姓。齐文公子高之后。高氏傒,以王父字为氏。十世孙高柴,仲尼弟子。柴孙举,又以王父字为柴氏。汉有棘蒲侯柴武。裔孙守礼。五代周太子无子,以守礼子荣为嗣,是为周世宗。”在史籍《姓考》中亦记载:“齐大夫食采于柴,因氏。”
孔子的弟子高柴,就是齐文公姜赤(公元前815~前804年在位)的第十世孙,在孔子的诸弟子中属于贵族。
高柴,公元前521~前393年待考,字子羔,亦字子皋、子高、季皋,其居地就在先祖封地中的柴邑(柴伯国柴城,齐国丞相高昭子的封国,今山东新泰楼德镇古柴城)。他小于孔子三十岁,在孔子门下学习,期间遵守礼制,孝敬父母,有一定的政治活动能力。在孔子弟子中,他担任的官职最多,曾为费宰、武城宰、成邑宰和卫之士师等,后在卫国为副丞相。
据说,高柴一直活到周安王姬骄九年(公元前393年),长寿一百二十八岁,史称“寿圣”。
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李隆基追封高柴为“共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真宗赵恒又加封其为“共城侯”。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明世宗朱厚熜改称其为“先贤高子”。
高柴的正妻有张氏、王氏、林氏,生有九子、二十九孙。高柴让长孙高举以自己的名字为姓,叫柴举。柴举的后裔子孙就皆称柴氏,从此在高氏中分衍出柴氏一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齐鲁豫柴氏。正确读音作chái(ㄔㄞˊ)。
高柴后裔子孙的堂号有典型特征:姜姓柴氏为供侯堂、寿圣堂;姜姓高氏为供侯堂、厚余堂。

第二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东汉时期鲜卑吐谷浑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东汉初期的鲜卑吐谷浑部,汉史中亦称阿柴虏、赀虏。
在东汉史籍中,“赀”原来是游移不定、取柴(木)为寨的意思,与“砦”通义,特指北方少数民族的栖息之地,因其部落“师行野次,竖散材为区落,名曰柴篱”而得其称,在历史地理上多指“上谷以西至炖煌间”,即今北京延庆至甘肃敦煌之间的北方河套至陇西的广博之地。
在东汉桓帝刘志执政时期(公元146~167年在位),“阿柴虏、赀虏”专指不同于东部鲜卑的西部鲜卑檀石槐所部。其时,在檀石槐领导的庞大鲜卑联盟中,实际上不仅有吐谷浑部,还杂有大胡、丁令(高车)、西羌等诸多民族,基本上是原来在匈奴统治下的鲜卑民族及其他北方民族。自北匈奴单于北遁之后,统称为鲜卑。
在檀石槐逝世后,鲜卑联盟迅速解体,其吐谷浑部相对独立于其他鲜卑部落而存在了很长的历史时期。
吐谷浑,原为人名,是辽东鲜卑族慕容氏单于涉归之庶长子,涉归分户七百使别部以牧。公元四世纪初,单于涉归死,其嫡子奕洛环(一作若洛环)继为单于,与吐谷浑不和。吐谷浑遂率所部西迁上陇,止于佨罕(今甘肃临夏桴罕山,古称大力加山),以此为据点,子孙相承,逐渐发展。
当时,原居于大力加山的著民为氐族、羌族部落,其中有念氏部族,按地域分布,当属于氐族,后汉史中统称其为氐羌。吐谷浑部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开始利用强大的军事力量对分散于大力加山地区的各个氐族、羌族部落进行攻击,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击破其反抗,吞并和融合了氐、羌各部,使吐谷浑部迅速扩大,成为当地强部,并统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包括该地区的羌族部族。之后,吐谷浑部仿汉制建立了准国家机构。
在吐谷浑部一度强大的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君主吐谷浑·树洛干、吐谷浑·阿豺、吐谷浑·慕及吐谷浑·慕利延,都是念氏的儿子,他们在念氏的精心培养下,个个都成长为叱咤风云的一代英豪。
从东晋安帝司马德宗义熙七年~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元嘉二十九年(公元411~452年),在王后念氏的教导下,四兄弟遵行了吐谷浑·视罴所开创的“舍幼立长”的优良传统,推行了“兄死弟及”的王位继承制度。在西秦、南凉、北凉、大夏国等对吐谷浑王国虎视眈眈之时,四兄弟审时度势,发奋图强,巧妙地斡旋于这几个邻国之间。对内,他们实行了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大力发展生产,并积极招集抚纳周边羌、氐、戎等少数民族和邻国失业的老百姓。对外,在积极与邻国结好的同时,也乘其相互争战、自顾不暇的时机,坐收渔翁之利,向四边扩展吐谷浑的势力。由于穷兵黩武,几个曾在中国西北横行一时的羌、氐部落国家很快走向了灭亡,而吐谷浑王国却迎来了自己的强盛时期。
这一时期,吐谷浑·阿豺向南方挺进,拓土到了四川松潘(龙涸)、黑水县芦花镇东北一带(今甘肃平康);吐谷浑·慕向东推进,将吐谷浑的东边疆界扩展到了渭河之源、三秦之边;吐谷浑·慕利延则向西远征,将吐谷浑的势力延伸到了喀喇昆仑山,并一度从新疆且末南征,征服了于阗、宾(今克什米尔地区)诸国,使吐谷浑王国在当时成为西北地区举足轻重的强国。
至南北朝时期,吐谷浑部渐有城固居,基本上使用汉语、汉字,并与北魏王朝及南朝诸国有密切交往。到了公元六世纪中叶,其王吐谷浑·夸吕自号可汗,建都于伏俟城(今青海湖西二十二公里处)。到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隋文帝杨坚曾以光化公主妻其王。
隋炀帝杨广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炀帝出隋军尽取其地,设置了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到隋朝末年,吐谷浑部又乘中原内乱之机复其故地。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唐王朝遣大将军李靖率大军击破吐谷浑部,改立吐谷浑·诺曷钵为可汗。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王朝以弘化公主妻吐谷浑·诺曷钵,赐姓李,加封其为青海王。
唐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王朝攻破其国,吐谷浑·诺曷钵率残部奔凉州。至唐高宗李治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吐蕃尽据吐谷浑部原属地。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唐朝政府迁其部于灵州地区,并专置一安乐州,以诺曷钵为刺史。而吐蕃王朝在后来占据灵州后,吐谷浑部更东迁至朔方、河东两郡一带。
到了唐末五代时期,在诸多地方蕃镇割据势力彼此之间的拉锯战中,吐谷浑部支离分散,部族人等散处于中原各地,相对集中于燕云地区。
到了大辽耶律·阿保机天显十一年(公元936年),燕云地区割属契丹部,这部分吐谷浑人便臣役于契丹,后世多融合于汉族或其他民族。而留居在青海地区的吐谷浑遗民,今有学者认为即为现代少数民族中土族同胞的先民。
在融合于汉族的原吐谷浑部族人中,有取汉史故称为汉化姓氏者,称阿柴氏、阿赀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柴氏、赀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华北柴氏。正确读音作zhài(ㄓㄞˋ),今音读作chái(ㄔㄞˊ)亦可。

第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蒙古族柴尔吉惕氏,源出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开国功臣阿剌忽失所属的吉惕忽里部,在成吉思汗大分封时,阿剌忽失管辖五个汪古千户,柴尔吉惕氏是吉惕忽里部的一个分支,以部为姓。在明朝中叶以后,柴尔吉惕氏即以原部族名称首音的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即冠汉姓为柴氏
⑵.蒙古族海鸠特氏,源出成吉思汗铁木真左帐卫队的称呼,蒙古语“海鸠特”的汉义即为“偏坡、旁侧”,延伸义为“左侧护卫”。其在元朝末期即有冠汉姓为柴氏者。
⑶.蒙古族哈吉古特氏,原为回鹘民族,其实为西夏党项民族的一支,后在大蒙古汗国时期归附于成吉思汗,称“哈吉古特”,汉义为“遵从圣者”,后多冠汉姓为柴氏。
蒙古族柴氏正确读音皆作chái(ㄔㄞˊ)。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赛密哷氏,亦称塞蒲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白号姓氏,以姓为氏,满语为Saimire Hala,是满族最古老姓氏之一,为满洲巨族,人口众多,世居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齐齐哈尔、长白山区和黑龙江沿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柴氏、赛氏等。
满族柴氏正确读音作chái(ㄔㄞˊ)。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6-3 00:29 , Processed in 0.188006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