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苑氏宗亲】苑氏家族与闯关东

[复制链接]

8

主题

0

听众

8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18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1-1-19
注册时间
2011-1-1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青青子衿   发表于 2011-1-19 12:40:5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苑氏家族与闯关东



清代以前,东北地区的人口主要是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汉族人口几乎没有。我苑氏家族都是汉族,东北地区的苑氏族人都是闯关东而来,这是毫无疑义的。从我手中掌握的几份家谱来看也证明了这一点。
  闯关东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644年--1667年(23年)

1663年清政府颁布的《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致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这说明清政府是鼓励关内民众移民东北的。因为满清入关执政,将大批人口带入关内,使本来人口稀少的东北地区十地九荒,无人耕种。这种授官鼓励的措施以及东北地区大片肥沃土地的诱惑,使关内民众纷纷出关,由此形成了闯关东的第一次浪潮。

据锦州凌海市(原为锦县)大上五旗村的苑氏家谱记载,始祖苑福寿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农历八月十八由河北乐亭苑庄迁来。这是家谱记载最早的闯关东,当时称之为“拨民”,至今已有358年了。

第二阶段、1668年--1860年(192年)

为了维护东北固有的风俗和维护满族八旗的利益,康熙七年(1668年)清廷下诏“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沿山海关一带遍种柳树墙,中间用绳索相连并派兵把守,不许汉人出关。仅在葫芦岛市以“边”字作为村庄名字的就有老边、西边、北边、南边、边杖子等等,边就是边界。但是这种柳树加绳索的边界并没有挡住广大民众移民东北的步伐,特别是山东人,其足迹遍及东北大地。

在严格执行了50多年封禁政策后,到乾隆57年,(1792年)直隶、山东大旱,大批灾民聚集于山海关,直隶总督庆成奏请由山海关副都统“分别检查,逐一放行”,乾隆皇帝火速传谕,斥责说:“贫民携眷出关者,自可籍资口食,即人数渐多,断不致滋生事端,又何必查験禁止耶”!这与乾隆五年的封禁令形成鲜明的对照,虽然是一时的权宜绥抚之计,但从历史上看这也是驰禁的开端。

乾隆59年(1794年)、嘉庆2年(1797年)、嘉庆5年(1800年),连年大水,嘉庆6年(1861年)又遇河堤决口,迫使乾隆皇帝将这一驰禁令延续达11年之久。

到嘉庆八年(1803年),虽然又重申了对东北的封禁令,然而,对已经出关的大量流民也不得不予以安置,形成了禁中有驰的局面。

辽宁朝阳市付家窝铺的苑氏族人就是嘉庆二年由山东迁来的,有嘉庆三年苑登贵、苑宗鲁父子买付光泰的房子、土地的文书为证。(有复印件)(见辽西苑氏族谱)。

葫芦岛市南票区的苑家屯的苑氏始祖苑得财是雍正二年由河北乐亭苑庄迁来的。雍正三年苑得用由山东也迁到了这里。现在已经有280多年了,有苑得用的长子苑成金的墓碑为证,其墓碑的碑文是:


  
   公讳成金
皇清待赠苑


  
  
门王 氏
雍正岁在甲寅季春谷雨
  立

兴城市元台子乡的苑屯的始祖是苑成俊,其长辈人说河北迁来的。

内蒙古奈曼旗清龙山镇大三家子村的苑氏族人的家谱记录的是康熙十年(1671年)由直隶顺天府迁到了口外锦州,后又于咸丰三年(1853年)去了内蒙古奈曼旗。

辽西与河北省接壤,所以河北省的苑家人较早的选择是到辽西。当辽西的人口渐渐增多时,又有部分苑氏族人开始第二次移民,例如苑得用的后人苑思建从苑家屯去了朝阳的苑家沟,成了那里的始祖。后又有苑德君等人从苑家沟迁到了阜新,苑德礼等人迁到了葫芦岛市连山区的刘屯。这就形成了二次、甚至三次移民的现象。

第三阶段1861年--1911年(50年)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对边疆的控制能力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镜,从南方调集军队到北方来,难以适应东北寒冷的天气。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的建议,于咸丰十年(1860年)正式开禁放垦,移民出关形成了如箭在弦不得不发之势。移民出关的人数日益增加,年增年长蔚成大观,使东北地区成了移民社会。到宣统三年(1911年)东北人口共1841万,约有一千多万是由山东、河北、河南先后涌入东北的,其中以山东为最,约占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山东移居东北的应该有七百万到八百万之间。葫芦岛市苑家屯的始祖苑得财的后人苑宝增兄弟4人就是在清朝末年随母亲去了黑龙江方正县。
  第四阶段、1911年以后

张作霖、张学良父子将闯关东推向最高潮。

清政府开禁之初,并没有彻底执行,直到1904年东三省才全面开禁,推行了200多年的封禁政策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1916年时任署理奉天军务兼代理巡按使的张作霖首先推出了清丈土地的政策,把被满蒙八旗王公所占据并不耕种的土地收回分配给关内的流民。从1915年到1924年奉天省丈放的王公庄地达190万亩。经过十余年的大规模丈放和变卖,东北占主导地位的官庄、旗地基本上都被收回。这些荒地对于关内流民来说确实有巨大的诱惑。由此,关内流民开始大量涌入东北,形成了历史上罕见的移民浪潮。为了改变有钱有势的人包占土地不耕种的尴尬局面,张作霖又制定了催垦政策:“凡报领生荒各户,自指拨之日起,三年之内开垦成熟,违反规定者,即将荒地撤销另放,所交各款没收充公”。就是说,你的地不种,给别人种,你交的钱没收充公了。

张学良执政时期又制订了“抢垦”章程,规定:“沿边各县大段官荒无论已放未放,凡未经开垦者,概准抢垦”。这就是说,你有地不种,我就可以来抢种,然后打个报告,政府就把这块地给我了。这种抢垦政策对于关内农民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一时之间,“直鲁农民,扶老携幼,结群北来”。除此之外,还有政策,对凡愿移往开垦地的农民,将发给旅费、种子、农具,新垦地免租、免税三年。同时还派人去山东登、来各属,招徕移民,实行定点安置,减少了移民的盲目性。

张氏父子出台的一个又一个吸引流民的政策,使迁入东北的人口呈逐年上涨的态势。1915年35万,1920年42万,1925年49.2万,从1927到1929年的三年时间分别为101.6万、113万、108万。据南开大学经济学院1930年的调查,流民中1878至1911年来东北的只占10%,其余90%是1912--1930年迁来的。由此可见,是张氏父子将闯关东推向了最高潮。张氏父子也从闯关东中获得到了丰厚的回报。1930年的东北,国民生产总值和富有程度全国均名列第一。也正是因为如此,张氏父子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其人数、武器、装备在全国均属第一。有飞机近300架,同时还有多达26艘军舰的舰队。被称为“天朝第一舰”的“海圻”号为排水量为4300吨的巡洋舰,曾出访英国参加乔治五世国王的加冕庆典,而另一艘“镇海”号能携带八架水上飞机,堪称当时的航空母舰。

除安徽外,山东、河南、河北以及北京地区是苑姓人口较多的地区,山东、河南、河北以及北京地区也是闯关东移民的主要省份。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东北三省的人口已经有1.08亿之多。按照苑姓人口占汉族人口的万分之三计算,东北地区的苑姓人口应该有3--5万人。

移民打破了地域间的局限,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传播、交流、融合和互补,有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推动了东北地区与关内社会经济文化更加协调和统一。毫无疑问,移居东北的苑氏族人为此也做出了贡献。
  
苑祥玉于2009月8日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8 22:31 , Processed in 0.263011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