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穆氏宗亲】穆姓姓氏渊源

[复制链接]

6

主题

0

听众

6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14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1-1-24
注册时间
2011-1-2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玉兔   发表于 2011-1-24 12:52:2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穆姓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宣王的弟弟子和,属于以谥号为氏。

“穆”是古代帝王诸侯逝世后的谥号,是“布德执义,中情见貌”的意思(贤良,和气)。按周礼规定的宗庙制度,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

春秋时期,宋国有国君宋宣公子力,他逝世后由其弟子和继位,执政九年,临死时遗诏传位给宋宣王的儿子与夷,而让自己的儿子离开宋国,到郑国去做事。

子和逝世后,与夷继位,即宋烈日殇公。因为子和在做君主时贤良和气,所以宋烈日殇公给叔叔子和加封谥号“穆”,史称宋穆公。

在宋穆公的支庶子孙中,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穆氏;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和氏,世代相传至今。由于宋穆公是宋戴公之弟,故该支穆氏、和氏、戴氏同宗同源。



第二个渊源:源于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在藏语中称为“博”,藏民族自称为“博巴”。

“博巴”又按不同地域分别有不同的称谓,西藏阿里地区的藏族自称为“兑巴”,西藏日喀则地区的藏族自称为“藏巴”,西藏拉萨地区的藏族自称为“卫巴”,四川西部地区的藏族自称为“康巴”,而青海、云南、川西北等地区的藏族则自称为“安多娃”。藏语依其分布地区分为卫藏语、康藏语、安多藏语三个主要的方言体系。

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由于草原辽阔,水草肥美,生产多以牧业为主。

在很古老的时代,藏族人民就有表示自己血缘关系的姓氏。据著名的藏族学者扎西奇寺智贡巴仓三世(甘肃夏河拉卜楞寺活佛世系)丹巴然吉在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撰著的《安多政教史》中记载,原始的藏族人民居住在今西藏雅鲁藏布江南岸泽当一带的雅隆地区,后分衍成为赛氏、穆氏、党氏、东氏四个大的氏族部落,后又逐渐加上札氏和珠氏,总共形成了六个基本氏族部落。这就是藏族本民族在早期形成时的原始部落称谓,也是藏族最早的姓氏,统称古代藏族的“六大贵族姓氏”。

穆氏,是非常古老的藏民族姓氏、亦或氏族部落名称之一,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拓拔部丘穆陵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代北八族”之首为丘穆陵氏,即鲜卑拓拔部核心八部之一,为北魏王朝贵族之首,后在北魏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随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迁都于洛阳,定居中原以后,在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的汉化改革过程中,改为汉姓穆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崔珠克氏,亦称赤穆特氏,满语为Cuijuk Hala,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多冠汉姓为崔氏、刘氏。

⑵.墨尔奇特氏,亦称穆奇德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七十二姓”之一的灭里吉歹氏族,通古斯语为Morcit,源出巴尔虎蒙古,世居扎鲁特、喀尔喀地区,因遭受葛尔丹部族的迫害,率巴尔虎族万余人南下,游牧于今河北张家口一带。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经满清王朝庭议,全族移驻盛京(今辽宁沈阳),其中一部分族人驻守在丹东凤凰城、岫岩等地,他们自己独竖一旗,自称“蒙古九旗”。后取原姓氏的首字谐音汉字为穆氏、秦氏、孟氏等。



第五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穆氏,主要来自穆斯林伊斯兰教经名首音,如经名“穆萨”、“穆罕默德”、“穆罕麦”、“穆八剌沙”都可取“穆”。元朝时期,回回世家穆古必立其后裔大多改为汉姓穆氏。

此外,在清朝时期归附的回回呢牙咱木,任职内务府,后也改汉姓为穆氏,遂为穆氏回族的又一支。

回族中的穆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地区。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郭佳氏,满语为Go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苏完(今吉林双阳双阳河流域)、盖州(今辽宁盖州)、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郭氏。该氏族著名人物为郭佳·穆彰阿,镶蓝旗满洲人,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进士,累官至侍郎、尚书,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拜文华殿大学士。鸦片战争爆发之际时期,郭佳·穆彰阿极力主降,反对抵抗,是投降派代表人物。郭佳·穆彰阿仕宦四十余年,门生故吏遍布京师内外,时称“穆党”,清咸丰皇帝即位后,郭佳·穆彰阿被革职。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名为姓氏者,称穆氏。

⑵.满族穆察氏,亦称谭木查氏,满语为Muca Hala,世居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等地,后多冠汉姓为穆氏。

⑶.满族穆佳氏,满语为Mu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鄂漠和索罗(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后多冠汉姓为穆氏。

⑷.满族穆齐氏,亦称穆济氏,源出辽国时期的库莫奚部族,在金国时期为女真梅知部,满语为MukiHala,世居鄂漠和索罗(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穆氏。

⑸.满族穆雅氏,满语为Muya Hala,汉义“秸”,世居齐齐哈尔(今黑龙江齐齐哈尔),所冠汉姓待考。

⑹.满族穆颜氏,亦称穆延氏,源出辽国时期五国部之一的抹拈部,以部为姓,满语为Muyan Hala,世居浑春(今吉林珲春),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穆氏、孟氏、秦氏。

⑺.满族穆达齐氏,满语为Mudaci Hala,世居瓦尔纳哈(今新疆阿克苏),所冠汉姓为穆氏。

⑻.满族穆尔察氏,亦称穆尔扎氏、穆尔禅氏,满语为Murca Hala,世居绥分(今绥分河上游地区)、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苏鲁、佛讷赫托克索等地)、阿库里(今乌苏里江上游支流俄罗斯境内阿库里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穆氏。

⑼.满族乌苏氏,亦称吴苏哈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古孙氏族(吾古孙部、乌孙部),以部为氏,满语为Usun Hala,汉义“水”,世居乌苏(今吉林伊通)、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苏鲁、佛讷赫托克索等地)、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为穆氏、乌氏、吴氏、苏氏、关氏、戴氏、柏氏、武氏、常氏等。

⑽.满族叶穆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业速布部落,满语为Yemu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赫尔东(今吉林伊通西北一百三十里处)、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穆氏、叶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鄂温克族穆鲁氏,满语为Muru Hala,汉义“梁”,世居索伦(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广大地区),后多冠汉姓为穆氏。



得姓始祖:宋穆公。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6-14 02:54 , Processed in 0.227916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