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姓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姞姓,出自黄帝后代商朝姞伯倏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黄帝的姞姓后裔中有个人叫伯倏,在商王朝时期被商汤封于燕地(今河南延津),建有燕国,为诸侯国。后来历史上为与北方蓟地一带的周朝古燕国有所区别,称其为“南燕”。 周武王灭商之际,南燕国亦被灭国。其后,在姞伯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原国国号为姓氏者,称燕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子召公奭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黄帝有个后代名弃,是姬姓周朝的始祖。 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封自己的庶弟召公奭(姬奭)于蓟地,召公奭在巡视自己的封地时,被雄伟秀丽的燕山山脉所吸引,就把自己的国家取名为“燕”,史称燕国,建都于蓟(今北京房山区),国境在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一带,相当辽阔。后来历史上为了与河南延津地区的殷商古燕国有所区别,称其为“北燕国”。 周召公派自己的长子吕通、刘泽、刘定国、刘旦司马机(司马几) (公元前864~前827年),而自己则留在国都镐京辅佐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姬诵。燕召公姬筮的后代则世袭燕国君位。 从西周到春秋时期,北燕国在中国北方是一个重要的诸侯国,其历史作用,就是与当地的旧商贵族以及土著建立了联合政权,并最终使该地区的原东胡民族逐渐融入华夏族。 北燕国自公元前1045年燕召公姬筮开国至第九世燕惠侯期间,没有任何史书记载,直到第九世燕惠侯执政时期才有史书开始予以记载。 战国时期,北燕国为七雄之一。北燕国传至燕王姬喜时,在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被秦始皇所灭,共经历八百二十三年、四十三代君王。 在亡国后的周召公后裔子孙以及国民中,多有以故国国号为姓氏者,称燕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燕氏正宗。
需要说明的是,在周王朝初期实际上有两个燕国,一是周召公的北燕国,另外还有一个南燕国。 南燕国位于殷商京畿牧野,是周武王最早封赐给黄帝一支后裔的小封国,但其很早即被卫康叔所吞灭,成为卫国的汲邑(今河南卫辉)。这个南燕国历史短暂,但并非殷商时期的姞伯倏之南燕国,由于史籍记载寥寥,因此是黄帝的哪一支后裔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这个南燕国的王族后裔流传下来三个非常古老的姓氏,就是汲氏、及氏和燕氏,其中的汲氏、及氏比后来卫国传下来的汲氏与及氏的历史更加古老和久远。
第三个渊源:源于祁姓,出自汉朝时期刘汉燕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封开国功臣卢绾为燕王,后卢绾在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反叛逃降匈奴,汉高祖在十二年(公元前195)改封自己的儿子刘建为燕王,以燕地为燕国,为一级地方政区郡、国并行,建都蓟城。汉高后吕雉七年(公元前181)刘建病逝,无后国除,改为燕郡。汉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吕雉封弟弟吕通为燕王,同年高后死,吕通被杀。
汉文帝刘恒元年(公元前180年),汉文帝徒琅琊王刘泽为燕王,都于蓟城,汉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刘泽曾孙燕王刘定国因罪自杀,国除改为燕郡。
汉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汉武帝刘彻立子刘旦为燕王,都蓟城。汉元凤元年(公元前180年),刘旦因谋反自绞死,国除,改为广阳郡。
在刘汉燕国的历代燕王吕通、刘泽、刘定国、刘旦等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封国名号为姓氏者,称燕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三国时期曹魏燕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三国时期,曹魏太和五年(公元231年)、魏明帝曹叡封其叔曹宇为燕王,改汉朝燕郡为燕国,都蓟城。
三十余年后的曹魏咸熙二年(公元265年),晋王司马炎篡夺皇位,曹魏亡国,燕国被除。
曹宇的后裔子孙为避免司马炎的虐杀,纷纷避难,其中有改以封国名号为姓氏者,称燕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高阳氏,出自西晋时期司马燕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西晋王朝先祖司马懿,其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序其职。周朝,以夏官为司马,其后为程柏休父,到周宣王姬静时,以世官克平徐方,锡以官族,因而为氏,称司马氏。
到了西晋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司马懿之孙司马炎篡魏建晋,称晋武帝。司马炎封其弟司马机(司马几)为燕王,都蓟城,称“燕国”,亦称司马燕国。
从晋惠帝司马衷永平元年开始(公元291年),一直到晋光熙元年(公元306年),晋王朝的统治集团内部爆发了长达十六年之久的战乱,战乱参与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史称“八王之乱”,相对弱小的司马燕国在战乱中被废黜为郡。
废国之后,司马机(司马几)的后裔子孙为避祸乱,有改以封国名号为姓氏者,称燕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部四大燕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西晋时期,鲜卑慕容部大酋长慕容廆被封为鲜卑都督,当是晋国北方的一个军官,他率本部人马居辽东境地,与段氏鲜卑和宇文氏鲜卑为邻。慕容廆与段氏鲜卑结为婚姻,其后大破宇文鲜卑,声势日益壮大。乘晋王朝的八王之乱,慕容廆自称大单于,拥兵自立。他的长子慕容翰勇力绝伦,是著名的虎将,趁辽东大乱,辽东晋军不能控制局面,慕容翰率兵击破叛乱的鲜卑部落,将叛乱部落劫去的晋民夺回,送归晋朝。
由于中原大乱,很多晋朝官民纷纷投奔慕容部。慕容廆设立郡县,开办学校,使世子慕容皝等入学读书,一时之间,辽东竟成为乱世中保存汉文化的一块净土。
晋室南渡后,在辽东方面对慕容部颇为重视,但晋朝留在辽东的官员却十分嫉妒慕容部,他们挑动段氏鲜卑、宇文氏鲜卑和高句丽国围攻慕容部的根据地棘城。宇文部酋长宇文悉独官派重兵猛攻镇守徒河城的慕容翰。勇将慕容翰设伏兵,大破宇文部。慕容翰则趁势与慕容皝前后夹击围攻棘城的宇文部,大破宇文悉独官主力。三部因此吓破了胆,纷纷向慕容部求和,晋朝官吏吓得逃走,辽东全归慕容。接着慕容廆派使到建康(今江苏南京)报捷,晋元帝大喜,封之为平州刺史,辽东郡公。
随后,慕容廆写信与晋朝大将陶侃联络,准备率军北伐,消灭匈奴人的石赵国,但不久陶侃和慕容廆先后去世,世子慕容皝接掌大权,是为第二代领导人。慕容皝的庶长兄慕容翰是位勇将,慕容皝平时就对这位虎将大哥最为嫉妒,所以他一上台,慕容翰就知道不好,立即逃往段氏鲜卑。慕容皝的两位同胞兄弟慕容仁慕容昭,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好汉,都想干掉慕容皝,自己当老大,结果还是慕容皝棋高一招,将二弟杀死。慕容皝再攻段氏鲜卑,段部大败,慕容翰再逃往宇文部。慕容皝假意劝他回来,后找了个借口命他自杀,一代豪杰最终死在自己兄弟手里。
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康三年(公元337年),慕容皝自称燕王,建立燕国。后赵国石虎见前燕国崛起,遂发大兵来攻,被燕军奋力击退。
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四年(公元348年),五十二岁的慕容皝去世,去世前对他的世子慕容儁说:“你兄弟慕容恪可以做你的好帮手。”慕容恪是慕容皝的四儿子,智勇双全,但慕容儁最为嫉恨的是他的五弟慕容霸,后来燕国复兴,慕容霸在历史舞台上称雄一时。
这时石赵国已灭,前燕国成为北方大国,经常与东晋王朝交战,并且势头压过前秦国。燕军南侵,连连获胜。
东晋升平四年(公元360年),慕容儁去世,年四十二岁,十一岁的世子慕容暐即位,慕容儁临死前将他托付给慕容恪。慕容恪为太宰,慕容霸为河南大都督,荆州刺史,这哥俩皆前燕名将,龙兄虎弟,于东晋哀帝司马丕兴宁二年(公元364年)发兵南侵,一举攻占洛阳。慕容霸被封为吴王。
东晋废帝司马奕太和二年(公元367年),慕容恪去世,临死前对少主说:“吴王才能胜我十倍,推举他做大司马,号令全国军队,我国必能统一天下。”少主慕容暐的兄弟慕容冲做了大司马,鲜卑贵族们不服,要谋害慕容霸,慕容霸在老家站脚不住,只好带着儿子慕容保和慕容令投奔前秦国。在慕容霸逃跑之前还最后为慕容世家建立了功勋:东晋太和四年(公元369年),当东晋大将桓温率五万晋军北伐时,慕容霸领兵迎战,派少弟慕容德劫断晋军粮道,晋军被迫退兵,慕容霸率军凶狠追击,斩杀晋军三万。
就在前燕国自毁长城之际,北方另一政权前秦国则度过危机,苻坚大帝上台,得王猛相助,国势蒸蒸日上。东晋太和五年(公元370年),苻坚派王猛率大兵伐前燕国,燕军三十万迎敌。但没了慕容霸,燕军不是王猛的对手,潞川之战,王猛指挥秦军杀燕军五万,俘虏十余万。之后前秦兵包围燕都邺城,城破,前秦兵将慕容暐追捕擒获,前燕国灭亡。苻坚随后再灭前凉国,一统北中国。
慕容家族全部落入前秦国手中,苻坚对这些鲜卑贵族一个不杀,全部优待,先期投奔的慕容霸还得到重用。亡国之君慕容暐也没事,好端端地,前燕国统兵大司马慕容冲还出任平阳太守。虽然亡了国,但慕容家族毕竟是英雄家族,不要说慕容霸,连亡国之君慕荣暐都暗藏着变天帐,做梦都想有翻身的那一天。肥水之战,前秦国大败,慕容家族终于等到了机会。
慕容霸随苻坚南征,肥水兵败,他的部队是前秦军中唯一完整的部队,慕容霸把这支部队交给苻坚,自己来到河南另起炉灶。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九年(公元384年),慕容霸在荥阳称燕王,建立后燕国,招兵买马,一下子部队发展到二十万。是年农历3月,慕容暐的另一个兄弟慕容泓起兵华阴,慕容冲起兵平阳,与慕容泓合兵,与前秦国在关中展开血战。慕容泓待下严苛,被部下所杀,将士们拥立慕容冲建立了西燕国,与前秦国展开血战。慕容冲连破前秦军,率兵一路杀到长安城下,苻坚气得半死。城里的慕容暐以儿子结婚为名,请苻坚赴宴,准备在席间将他干掉。太过疏阔的苻坚还就真的要去,幸亏天降大雨没有去成。后来慕容暐计谋暴露,气伤了心的苻坚将城中鲜卑人全部杀掉。
东晋太元十年(公元385年),慕容冲猛攻长安,苻坚身中数箭,前秦国眼看敌不过西燕国。苻坚留太子苻宏守长安,自己率部逃往五将山(今陕西岐山一带),结果被后秦国姚苌所杀。苻宏守不住长安,也弃城而逃,最后向东晋投降。西燕皇帝慕容冲杀进长安,一声令下,西燕军立刻在长安城里展开一场大屠杀。长安城又遭到一场浩劫。
慕容冲占了长安,打算以此为都城,把关中作为西燕国的地盘,但他手下的鲜卑人都想回河北去,因此对慕容冲怨声载道。慕容冲自己只顾花天酒地,在东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农历2月爆发兵变,慕容冲被杀,西燕国全体四十万军民大举东归。先是慕容冲的儿子慕容遥被立为皇帝,后又被杀,西燕军民又立慕容泓的儿子慕容忠为皇帝,后也被杀。西燕军民东归途中,得知慕容霸已建立后燕国,不敢再往东走,乃拥立慕容永,慕容永击败前秦国在山西的余部,西燕国就占据了今山西一带。
慕容霸的后燕国是当时北中国最强大的国家,东晋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慕容霸以势不两立之态对西燕国发动进攻,次年攻破西燕都城长子,杀慕容永,西燕国灭亡。这时,北国雄鹰拓跋珪已经崛起,他派兵来救西燕国,已来不及了,从此与后燕国结下了梁子。
东晋太元二十年(公元395年),后燕国太子慕容保为元帅,率大兵攻北魏。拓跋珪以佯败诱敌深入,农历11月,北魏兵于参合坡偷袭燕军,燕军大败,四五万人被俘,慕容保仅以身免。被俘燕军全部被魏兵活埋。东晋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农历3月,已是七十一岁的老英雄慕容霸,率重兵前来复仇,力斩魏国勇将拓跋虔,掳其部落三万余户。燕兵过参合坡,见去年燕兵尸骨累累,全军哭声震天,老英雄慕容霸气恨难当,吐血而亡。慕容霸一死,拓跋珪再也无所顾忌,起兵攻燕夺取晋阳。农历10月,慕容保率步骑十六万,偷袭拓跋珪。拓跋珪死里逃生,立即组织反攻,将后燕国重镇中山和邺城包围。慕容保离开中山打算逃回辽东龙城据守祖宗故地。中山剩余的燕兵坚持了大半年,最终被北魏大军攻克。坚守邺城的是慕容霸的兄弟墓容德,失了中山后遂带了四万户出逃。
慕容保在逃回辽东的途中,他的长子慕容会又和他父子相残。慕容会也是一员勇将,甚得祖父慕容霸的喜爱,但慕容保却立小儿子慕容策为太子,慕容会向老子发起进攻,兵败被杀。而慕容保也被他的亲家杀死,他的另一个儿子慕容盛杀死岳父,报了杀父之仇,自立为后燕主,在位三年,也被手下杀死。慕容保的幼弟慕容熙即位。慕容熙是位花花公子,干了不少荒唐事,东晋安帝司马德宗义熙三年(公元407年),被他迫害的燕将冯跋潜入龙城攻杀慕容熙,建立北燕国,后燕国灭亡。
当年慕容德率部逃出邺城后,辗转夺取了青州(今山东青州),建立了南燕国。慕容德死后,其侄慕容超即位。东晋义熙五年(公元409年),东晋大将刘裕起兵北伐南晋,大破南燕军。慕容超逃回都城广固,晋兵将城围得水泄不通。南燕向后秦国求援,但后秦国当时正被刘勃勃的赫连夏国打得焦头烂额,自顾不暇。东晋义熙六年(公元410年),被围困大半年的南燕军民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开城迎接晋军,慕容超突围被擒,南燕国灭亡,山东半岛至此重新归于东晋王朝。
自公元337~410年止,鲜卑慕容部的四个燕国先后崛起,纵横北中国,叱咤风云七十余年,最终四个燕国全部在内讧中了结。
其后,即有鲜卑慕容部族人多有以故国名称为汉化姓氏,称燕氏,归并入北魏王朝,最后分别融入汉族、蒙古族、女真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祁姓,出自唐末五代时期的桀燕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桀燕国,是唐末五代时期军阀割据之地,是原燕王、卢龙节度使刘守光割据的势力范围,故地位于今北京和河北北部,割据的时间为公元895~913年,正式称帝割据的时间为公元911~913年仅二年。
唐朝末年,刘守光曾因与担任卢龙节度使的父亲刘仁恭爱之妾罗氏通奸,被刘仁恭一顿棒打后,怒绝父子关系。
唐哀帝李柷天祐四年(公元907年),刘仁恭在城外大安山享乐,城中没有任何戒备,宣武将军李思安率军攻陷幽州(今北京)。当刘守光从城外率军进入击退李思安后,随即自称卢龙节度使,并派兵擒住父亲刘仁恭,将其囚禁起来。此后,刘守光与其兄义昌节度使刘守文不断自相攻击,到了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再擒刘守文,随后即将兄长杀害,同时兼有了两镇之地。同年,刘守光为后梁太祖朱全忠封为燕王。
刘守光本性平庸愚昧,在兼并义昌后骄傲自满,曾口出狂言:“我地方三千里,带甲三十万,直作河北天子,谁能禁我?”自认为父兄的失势都是上天所助,其荒淫和暴虐的程度与日俱增,而相邻的各节度使欲使其恶贯满盈,亦表现出畏惧卢龙的态度,刘守光由是有称帝之意。
后梁乾化元年(公元911年)农历8月,刘守光不顾众将臣的反对,坚持要登极称帝,国号大燕,改元应天,史称“桀燕”。
桀燕政权建立后,立即不断受到晋王李存勖的攻击。后梁乾化三年(桀燕应天三年,公元913年)农历11月,李存勖攻陷幽州,俘获被囚禁已久的刘仁恭,而刘守光在逃亡后不久亦被擒住。至此,桀燕国灭亡。
后梁乾化四年(公元914年),刘氏父子而人被献牲于太庙。李存勖在监斩刘守光时,刘守光至死求饶不绝。在刘守光的族人后裔中,有以先祖所创桀燕国国号为姓氏者,称燕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钦巴莎玛氏,原为吐蕃语,在藏传佛教中为莎玛寺中的神祉,汉义就是“燕子”。
燕子对于藏族、蒙古族牧民来说是春天到来的征兆,燕子飞来,草原万物复苏,牧场生机盎然,预示美好的开端,因此又称“春之神”。所以,蒙古族中有人在北宋时期即以汉字单姓“燕”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八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燕济氏,亦称颜济氏、严穆吉氏,满语为Yangi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燕氏、颜氏、严氏、杨氏、吉氏、穆氏等。
⑵.满族燕札氏,亦称颜扎氏、颜查氏、阎拉扎氏、颜之哈拉氏、库雅拉彦札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颜盏部,以姓为氏,满语为Yanja Hala,世居雅兰西楞(今俄罗斯滨海地区苏城东南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长白山区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民间多冠汉姓为燕氏、颜氏等,官家则多冠汉姓为阎氏、张氏等,其中的张氏为乾隆大帝赐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