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屠姓渊源
常州现有屠姓人口2460余人,占全市人口的0.12%;以人口数计算,在常州1104个姓氏中名列第107位。屠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3%,在各姓氏中排名第238位。屠姓主要分布在江、浙、皖三省,三省屠姓占全国屠姓82%。 屠姓是一个古老悠久的姓氏,其源主要有三: 一支源于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远古时代,黄帝(轩辕)族与炎帝(神农)族结成联盟,在涿鹿大败九黎族,擒杀蚩尤,将俘获的九黎族人称为黎民,迁徙他地。东晋王嘉《拾遗记》载:“轩辕逐蚩尤,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恶者于有北之乡,其先以地名族,后分为邹氏、屠氏。”邹、屠均在今山东济宁境内。 一支源于黄帝后裔姬姓。屠氏始祖姬塙,是黄帝之孙颛頊髙阳氏之次子,居濮阳(今河北境内),姬塙之子姬圣,尧时封于屠(即杜陵,今西安市东南),遂以封地为姓。所以,江浙两派屠氏大统谱《屠氏宗谱》(清道光八年屠之申汇修26卷)有“姬屠二姓,万世不婚”之说。 还有一支源于春秋时期的职事。春秋末期的《左传》载有屠蒯谏晋平公撤酒宴之事,屠蒯谏言中有谓“臣实司味,二御失官而君夷命,臣之罪也”。北宋袁文《瓮牖闲评》云“屠者宰也,蒯为庖人,职主屠宰,故曰屠蒯”,即晋国朝中主管屠宰膳食的官员,其后人遂以屠为姓。 其他还有:舜帝后裔胜屠氏,衍变为申屠氏,再改为单性申氏、屠氏;商汤王室支裔(子姓)封于屠邑,后去邑为屠姓;汉代,匈奴的浑邪王杀休屠王率众降汉,休屠部改称休屠氏,后改汉族单姓休氏、屠氏;明代有蒙古族人以谐音改原姓为汉族单姓屠氏、图氏;清代有满族、锡伯族人以谐音改原姓为汉族单姓屠氏、图氏。 综上所述,屠姓最初源自于被后人奉为战神的中华始祖之一——蚩尤,后世不断有其他源流的屠姓汇入。在三四千年前的殷商时期,屠姓就已有名气,东汉王符《潜夫论》有记载曰“商汤支庶封于屠(今陕西合阳),后去邑为屠姓”。到两三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屠圣后裔屠由受封陈留王,于是陈留(今河南开封地区)成了屠氏的发祥地;屠氏家族在当时的晋国颇有势力,象晋国太史屠余、晋国大将屠东晋,以及备受《左传》赞扬的屠蒯等等,都是载入史册的人物。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屠姓遍及黄河中下游,并开始南迁长江中下游。至南宋时,屠姓已成为典型的南方姓氏。南宋以后,江、浙屠姓有迁往闽、粤者,川、湖屠姓有迁往桂、云、贵者。明初,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之一,有屠姓分迁于京、津、冀、鲁、豫等地。明末,张献忠屠川后,有湘、鄂之屠姓入填四川。有清一代,又有屠姓迁往东北及台湾。 屠姓望出陈留郡(河南开封)、广平郡(河北永年),两汉时期,屠氏大宗播迁此两地繁衍发展,是为郡望。屠氏堂号颇多,如敬斋堂、世德堂、保伦堂等等。
常州屠姓派系,溯自江南江浙屠氏世系。据《屠氏族谱》(清道光八年屠之申汇修26卷)记载,屠氏以宁波府鄞县、苏州府洞庭(吴县以西太湖中之洞庭山)为两大支派,两派远祖均可追溯到晋之太史屠余。鄞县支派以屠文年为始祖,后世分迁仁和(杭州)、明州(宁波)、会稽(绍兴)、毗陵(常州)、阳羡(宜兴)、同里(吴江)、武林、平湖等地。 洞庭支派以屠太乙为始祖,后世分迁兰陵(常州武进)、葛桥(常州)、秀水(浙江)、赣邑(江西)、直(吴县)、暨阳(江阴)等地。北宋时,屠文年和屠太乙同在汴梁(今开封)为官,并一同随宋室南迁。后洞庭屠氏有多支迁入浙江,鄞县屠氏有多支迁入江苏。常州屠氏则分别源自鄞县支派(毗陵屠氏)和洞庭支派(兰陵屠氏、葛桥屠氏)。 鄞县支派 据《屠氏毗陵支谱》(1931年敬斋堂藏版,屠景甫主修)载,毗陵屠氏迁自浙江鄞县。屠氏迁常州四世孙屠良玉在明景泰七年所撰《毗陵屠氏世系记》载:“吾屠氏先世盖汴人也,宋避金乱,徙淮扬、丹徒、无锡,至宋末有讳季者,徙浙之宁波府鄞县桃花渡之北岸。鄞地滨海,倭寇常扰,族复流散,又自鄞转迁绍兴府上虞县锦龙乡峨眉村。元至正末天下兵乱,余曾祖讳明偕二子长仲享、次仲实避兵姑苏,因迁于常,寓居于城厢金斗坊北郡治之州桥。”州桥即府桥,在今北大街与健身路之间。这支屠氏因“明初仲享公导徽商贩木,泊于青山门外,商人感其信义,至者踵接,为(屠氏)子孙开衣食之源”,因此其后世大都聚居在大北门青山桥一带,今青山桥北直街小学即为毗陵屠氏宗祠的原址。毗陵屠氏自屠明于元至正末年(约1370年)迁常至今已达640年,后世子孙已繁衍至二十四世,其后人在历代外迁他地者较多,在常州者大部分居于城区。 洞庭支派 据《屠氏兰陵葛桥支谱》(清屠亮主修,光绪甲辰年保伦堂藏版)记载,兰陵屠氏先世迁自洞庭金铎里。洞庭始祖屠太乙,宋建炎年间因兵乱隐居于苏州府吴县之西洞庭山金铎里,为迁洞庭一世祖。十世孙屠源于明正德年间与族弟屠云鹤同迁常州,屠源居城内柏树头,云鹤居城内双桂坊,是为兰陵派始迁祖。此二支后人大部分居于常州城内,至十五世孙屠钟瑗,于清顺治年间迁居常州城西新闸(今新北区薛家镇漕河村屠家巷);十六世孙屠铭于清康熙年间迁居安西乡罗湾(今罗溪镇);十七世孙屠宗吕与胞弟宗望同迁往山西潞安府府衙前,其后世迄未返常。葛桥屠氏始迁祖系洞庭屠太乙曾孙屠和,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7)由泗州府天长县迁居常州城内葛桥里(今县学街南口,昔有葛仙桥),是为葛桥派始迁祖。至十二世孙胤昌、胤嘉于明万历年间同迁无锡横塘桥;十三世孙屠遴于明崇祯初年回迁城西芮庄桥(今薛家镇青墩村芮庄桥);十六世孙屠其然于康熙年间自郡城迁居城南延政乡漕沟桥(今湖塘镇大坝村);十七世孙屠玉林于康熙年间自芮庄桥复迁常州城内县衙前临川里(今县直街西),屠元聚由郡城迁居下洋村(今属湖塘镇);十八世孙屠尧宗于乾隆年间携子书德迁青山门外通江桥(今青山路炒米浜);清光绪进士屠寄即为此族二十一世孙。葛桥屠氏自元代迁常至今已达700余年,后世已衍至二十六世,现居于常州城乡的后人约有900余人。 历史上,常州屠姓知名人士有:屠仲实,为毗陵屠氏二世祖,元末明初从明开国大将汤和征战,屡建战功,官至南京金吾左卫,洪武五年受明太祖朱元璋命调燕山左护卫,守边10年,于洪武十五年卒于军中。屠毅,屠仲实之子,袭燕山左护卫之职。永乐初年,屠毅受明成祖朱棣之命“差往西洋诸国公干……多智善辨奇珍宝物,后再受朝命遣往西洋 涉历诸国,所得甚夥,回至海洋病卒,时永乐六年四月初三日也。”屠毅至西洋,或为随郑和第一、二次下西洋。屠斌,屠毅长子,于永乐十年袭父职,正统二年 “斌悉以父所赍宝物进献朝廷,帝嘉廉节,钦赐‘清忠信厚,明敏勤劳’八字以表其闾。”屠寄,字敬山,清光绪十八年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工部主事、淳安知县、黑龙江舆图局总纂、京师大学堂正教习、奉天大学堂总教习等职,民国初年任国史馆总纂,尤擅史地之学和蒙古史,晚年热心家乡公益,著有《蒙兀儿史记》160卷等多种。屠宽,字元博,早年留学日本,在日本加入同盟会,清光绪末年创建常州中学堂(省常中前身),首任监督(校长),辛亥革命后任常州军政分府参谋长,当选为第一届国会议员,因拒曹锟贿选出走天津,惜英年早逝于天津,年仅39岁。常州屠氏多书画家,明清以来知名者有屠兆熙、屠墉、屠远、屠寄、屠时、屠格、屠济宽等。 常州现代屠姓多科学、教育、医学、艺术界精英:屠其璞,城郊人,南京气象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气候统计分析专家;屠国华,城区人,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长期从事非晶态物理、凝聚态物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是我国从事该学科研究少数专家之一;屠介乐,斗巷人,南昌洪都航空工业集团飞机型号研制主任设计师,教授级高工,设计研究所主任,导弹设计师,其科研成果曾获航空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屠一道,城区人,著名根雕艺术家;屠揆先,北直街人,常州中医院副院长、常州名医。 与屠姓有关的史迹和地名有:斗巷,又名斗弄巷。元末明初,常州城乡因兵燹毁坏,官舍、学宫和民居皆急需木材,时有屠仲享“于明洪武五年从武进县受民帖(相当于营业执照)隶于子城厢,时有徽商李氏兄弟贩木千章,至导泊青山门外隙地,为木商发卖,商感其义,至者踵接。”此为常州屠氏经营木行肇始,后世因此多有经营木行者,知名木行有屠同茂、屠顺成、屠源丰(源丰行在斗巷对面的天祥桥下,据说是常州的第一爿木行)等,生意极旺,遂有“日进斗金”之说,木行街巷遂名之斗巷。屠氏宗祠碑,刻于清嘉靖六年(1801年),发掘于屠氏宗祠旧址,现存于常州市博物馆。屠元博先生纪念塔,在省常中校园内,始建于1918年,以纪念其创建常州府中学堂的功绩。屠一道根艺藏珍馆,在红梅公园内,系屠一道先生向故乡捐赠的100余件根艺珍品,供游人观赏。湖塘镇有屠家坝村,薛家镇有屠家巷村,政平、汤庄、湖塘各有屠家塘村。 (2009年9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