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尸谏御史吴可读

[复制链接]

560

主题

0

听众

561

积分

乡侯

Rank: 3

乡约币
1173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4-2-12
注册时间
2010-12-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liu891224 实名认证  发表于 2011-1-28 18:01:5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尸谏御史吴可读


吴柳堂(1812—1879年),名可读,兰州人。其先世为浙江处州人,明初随扈肃庄王就藩,而徒居兰州,世为耕读之家。吴可读生性颖悟好学,记忆力超常,读书常过目成诵;在刑部“治狱精敏,诵律文万千言不遗一字。”并且能诗善文,下笔千言,一挥而就。道光十五年(1835年),考中乙未恩科举人。其后,为了节省往返盘费,他便寓居北京达八年之久,着意博取功名,但屡赴会试,均未考中,便以大挑举人的身分,被任命为伏羌(今甘谷县)县学训导,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赴任,并被聘为朱圉书院山长。道光三十年(1850年),由伏羌诸生凑集路费,再赴京师会试,终于考中庚戌科进士,授刑部主事,晋员外郎。咸丰九年(1859年),分校顺天乡试,以秉公选士而闻名。次年,遭母丧,扶柩归兰,被聘为兰山书院山长。其间曾奉旨帮办甘肃团练,服阕,赴北京补原官,迁吏部郎中,转河南道监察御史。兰州金塔巷91号是一所典型的清代兰州院落,其门额镌刘尔火斤所书:“吴柳堂先生故宅”,下款略记兴文社赎回吴宅、予以保护的经过。吴柳堂如此受人厚爱,是因为他在政治上、教育上多有建树的缘故。

吴可读任御史时,曾多次上疏言事,直声震动朝野。其中的两疏最为有名。当时,诸大臣针对各国使节不断要求觐见清帝的现实争论不休。先争论清帝是否应接见外使,继而又争论外使是否行跪拜礼,相持不下,历半年之久。吴可读上疏请令各国使节觐见时不必强令行跪拜礼,宜随各国礼俗以示宽大,不必争论末节上事以损害国家利益。反映了吴可读的一种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不妄自尊大、平等待人的进步观点。先是乌鲁木齐提督成禄畏敌如虎,听任沙皇侵略军从伊犁长驱乌鲁木齐烧杀抢掠,而龟缩在甘肃高台不敢过酒泉一步,却纵兵诬杀良民二百余人冒功请赏,实在罪大恶极。吴可读便上疏痛陈成禄有可斩之罪十,有不可缓之势五。清廷有意庇护成禄,仅以监斩候为罢。吴可读气愤至极,“奏请皇上先斩成禄之头悬之藁街以谢甘肃百姓,然后再斩臣之头悬之成氏之门以谢成禄。”因言辞过于戆直,被降三级而归里。陕甘总督左宗棠却对他优礼有加,礼聘他为兰山书院山长。

光绪二年(1876年),起复为吏部主事,以尸谏直声震天下。当同治帝去世时,光绪帝继位,以弟继兄,慈禧以便用皇太后名义继续垂帘听政,完全出于私欲,违反体制。吴可读谏诤不听,继以自缢。他的尸谏虽然没有挡住慈禧的垂帘听政,却开创了晚清京官不避权贵、直言敢谏的风气。

吴可读从政之余,历任各地教职,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他主讲朱圉书院时,针对甘肃文教落后的现状,从表彰乡贤的业绩着手,以克服甘肃诸生的自卑心理。为此,他给伏羌石作蜀基撰一楹联曰:“共仰孔门高,问颜曾七十之徒,何处最多佳士;休言秦俗悍,自邹鲁三千而外,此间有传人。”不要说陇人只能崇尚勇猛,孔子七十二门徒中的石作蜀等三个就是陇人,从而鼓励诸生勤奋向学。他还提醒诸生注意观察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诸生何处觅文宗,绝妙文章到处逢。”他还善于借用形象的事物来给诸生讲解抽象的道理。他以伏羌大象山的高低平缓阴阳向背的地势特点为喻,讲解如何妥善处理文章起承转合的章法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吴可读注重用言传身教来磨砺诸生的品操,使之成为刚直不阿的人才,他主讲兰山书院时的得意弟子安维峻就是这样一个人才。安维峻考中甘肃分闱后首次乡试的第一名,后任御史,以弹劾重臣李鸿章、权阉李莲英、语侵慈祥太后而名垂青史。

原先甘肃乡试和陕西合并举行,举院在西安。由于路途险远,费时费钱,有财力赴试的诸生只占应试的十分之二三,严重地影响了甘肃文教事业的发展。光绪元年(1875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奏准甘肃分闱乡试,但无举院。吴可读大力协助左宗棠从各州县募集白银五十万两,建成甘肃举院,使众多的甘肃寒士能够就近赴试,从而促使甘肃各地的书院蓬勃发展,甘肃的文风也逐渐兴盛了起来。

是年十月初七是左宗堂六十四岁生日,但他不愿做寿,以免繁文缛礼,以便静养心性。其僚属害怕触犯左氏,亦不敢提做寿之事。而吴可读常与左氏相过从,意气相得,便撰一寿联赠左:“千古文章功参麟笔;两朝开济庆洽牺爻。”左氏一见此联,为之狂喜,立即传司道各官共同欣赏,并掀髯大笑:“不可负此佳联!”同僚于是大张旗鼓,登堂贺寿。吴在上联赞叹左的道德文章,可列名于孔子所撰《春秋》之类的典籍。左氏爱自比为诸葛亮。吴在下联借用杜甫《蜀相》“两朝开济”句,赞颂左为咸丰、同治二帝立下汗马功劳,历任督抚,理应庆贺六十四岁生日,下联的“牺爻”,指伏牺(羲)氏所画八卦,两两相重,可演为六十四卦,以指代六十四岁生日。寿联不仅概括了左氏的事功,并予以高度评价,而且用典恰切,对仗相当工稳,如“麟笔”对“牺爻”之类,这是一般士人难以做到的。因此,左氏激赏此联,大喜开怀。

吴可读关爱幼小生命,抵御天花传染,倡建牛痘局。清代甘肃倘遇天花横行,除求神拜佛外,别无良方,眼睁睁听任病魔戕害儿童。吴可读抨击这种只知祈神保佑的愚蠢行为,宣传种牛痘可免疫的道理。他用骈文写成《创设牛痘局启》,介绍了接种牛痘法从欧洲传到广州,再传到北京,进而传到各省的经过。并说,接种疫苗后,“七朝浆足,三日苗齐”,安全可靠,以打消人们的顾虑。他建议参照北京设牛痘局的经验,先向官绅农工商募捐白银千两,购置天花疫苗,再遴选董事主持事务,延聘良医从事接种工作。兰州各界纷纷捐款,于咸丰年间创设全省第一家牛痘局,为儿童的健康带来福音。吴可读的奏章诗文联语收入《携雪堂全集》中.


0.jpg (36.9 KB, 下载次数: 142)

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9 20:18 , Processed in 0.486076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