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裴矩

[复制链接]

560

主题

0

听众

561

积分

乡侯

Rank: 3

乡约币
1173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4-2-12
注册时间
2010-12-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liu891224 实名认证  发表于 2011-1-28 18:10:5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裴矩字弘大,是河东闻喜人,幼年时就成了孤儿,被伯父裴让之抚养长大。长大以后,由于博学而很早知名。隋文帝担任定州总管时,请裴矩担任补记室,很亲近尊重他。文帝即位后,迁升为吏部侍郎。大业初年,西域各番到张掖塞和中原互通贸易,隋炀帝派遣裴矩监管这件事。裴矩就访问西域的风俗、险要、酋长、姓氏、家族、物产、典章制度等,入朝上奏。炀帝很高兴,每天请他到皇宫,询问西域的事情。炀帝驾临东都,裴矩认为朝贡的蛮夷很多,劝告炀帝在洛阳征调四方的奇技、杂戏,向戎狄夸耀强盛,整整一个月才停止。又命令市场店铺都架设帏帐,盛满酒食,派遣掌番率领蛮夷与汉人贸易,所到之处都让邀请就座,吃饱喝足而散。有知情的夷人都私下讥笑他虚情矫饰。炀帝称赞裴矩很忠诚,说:“裴矩很懂得我的心思,大凡所上奏的,都是我想好的,我没有说出来,裴矩却说了出来。除非用心治理国家,不然怎么能如此呢?”裴矩后来跟着炀帝到江都。等到义兵进入函谷关,炀帝向裴矩询问方略,裴矩说:“太原发生变乱,京城不会太平,遥控处理,恐怕失去机会。希望您赶早返回,方可平定。”裴矩见天下将要发生动乱,担心祸及自身,每每用尽礼节对待别人,即使是下吏,都得到他的欢心。这时,炀帝愈加昏庸奢侈,裴矩不力谏,只是巴结谄媚而已。唐太宗刚即位,就惩治奸邪官吏,有一次听说许多案件都有受贿的人,就派人用财物去试探他们。有个官员接受了馈赠的一匹丝绢,太宗很生气,将要杀了他,裴矩进谏说:“这个人接受贿赂,确实应该严惩,但陛下您用财物试探他们,接着施以极刑,这就是用罪来陷害别人,恐怕不合礼仪。”太宗采纳了他的意见,召集百官说:“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如果每件事能象这样,何愁天下不能治理好!”裴矩死于贞观元年,赐封为绛州刺使,谥号叫敬。

臣司马光说:“古人说:君主英明臣子就会正直。裴矩谄媚于隋朝而忠诚于唐朝,不是他的本性发生了变化。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奸伪;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奸伪就会变为忠诚。因此可知,君王是个计时的标杆,臣子是影子,标杆移动,影子就会跟着移动啊。”




裴矩一生最重要的活动是为炀帝经营西域。当时西域诸国多至河西甘州(今甘肃张掖)与隋互市。大业元年 (605)至九年间﹐他至少四次来往于甘州﹑凉州(今甘肃武威)﹑沙州(今甘肃敦煌)﹐大力招徕胡商﹐并引致西域商队前往长安﹑洛阳等地﹐以首都贸易取代边境贸易。裴矩深知炀帝远略野心﹐尽力收集西域各国山川险易﹑君长姓族﹑风土物产等资料﹐绘画各国王公庶人服饰仪形﹐纂成《西域图记》三卷﹐并别造地图﹐注记各地险要﹐献于炀帝。炀帝即将经营西域事宜悉以委任给他。矩引致高昌王曲伯雅﹑伊吾吐屯设等入朝﹐并积极策划打击西域贸易的竞争者──吐谷浑。大业四年﹐隋诱使铁勒攻击吐谷浑﹔五年﹐炀帝亲征吐谷浑﹐拓地数千里。稍后﹐炀帝又派薛世雄进军伊吾﹐于汉旧城东筑新伊吾。矩同往经略﹐巩固了隋与高昌的联系。大约由于裴矩建议﹐炀帝曾派云骑尉李昱出使波斯﹐侍御史韦节﹑司隶从事杜行满出使罽宾(通指今克什米尔﹐但隋代一度指漕国﹐今阿富汗加兹尼﹔唐代一度指迦毕试﹐今阿富汗贝格拉姆)﹑摩揭陀国的王舍城(今印度比哈尔西南拉杰吉尔)﹑史国(今苏联乌兹别克沙赫里夏勃兹)﹑安国(今苏联乌兹别克布哈拉)等地。大业十四年﹐宇文化及杀炀帝﹐任裴矩为尚书右仆射。化及败﹐矩转事窦建德。建德败﹐矩降唐。武德八年以太子詹事兼检校侍中﹐后又为民部尚书。裴矩八十岁精明不减﹐历事诸主﹐均受礼遇﹐以熟悉故事﹐常受咨询。贞观元年(627)卒。



三 生平

裴矩是隋唐之际的一位重要的政治家,也是一名杰出的外交家。前之治史者认为裴矩经营西域,导致隋朝灭亡。《隋书》史臣曰:“然(裴矩)承望风旨,与时消息,使高昌入朝,伊吾献地,聚粮且末,师出玉门。关右骚然,颇亦矩之由也。”北宋司马光等人著《资治通鉴》载:“自由西域诸胡往来相继,所经郡县,疲于送迎,糜费以万万计,卒令中国疲弊以至于亡,皆矩之倡导也。”上述文献都将隋亡的原因归罪于裴矩经营西域。《新唐书》更将裴矩列入佞臣之列,“裴矩,其奸足以亡隋” 。今人亦云“隋朝经营丝绸之路,开拓西北疆土的国策即出自裴矩之手” 。这就使隋经营西域的条件、裴矩在经营西域中的功绩等史实被混淆、忽视。笔者以为裴矩经营西域促进了中外交流,扩大了中国的影响,为“盛唐之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一、 隋朝经营西域的主、客观条件

据《隋书》、《资治通鉴》等文献的记载,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隋朝对西域的经营,是由裴矩倡导提出的,由此又导致隋朝的灭亡。其实这样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


早在西周统治时期,就开始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与管理,此后历朝均沿袭了这样的政策。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为了巩固对西部地区的统治。西周先民原居住于西北部的泾、渭水一带(陕西中部和甘肃东部的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受到西北黄土高原上游牧民族的侵扰,不得不向东转移。最终,西周王朝定都于丰、镐一带(西安市西南),而其宗庙仍留于周原。周王朝建立初期,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常来宗周朝贡。后来,他们实力强大,便与周王朝发生冲突,威胁到西周的统治。西周末年,周朝的申侯正是联合西部犬戎等部落,最终使西周王朝覆灭。由此可见,对西部加强统治至关重要。秦朝先祖正是通过对西部各族战争的胜利,“益地千里”,积聚大量的财富,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也就是秦朝统一的第二年,“始皇巡陇西、北地” 。由此可见秦王朝统治者对西部地区重视。西汉武帝时,出于对匈奴战争的需要,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尽管未能达到原来联合月氏打击匈奴的目的,但是张骞及其副使开通了中西交通之路,扩大了汉王朝的政治影响。汉王朝还在“燉煌置酒泉都尉” 。并且“西至盐水,往往有亭” ,也就是说西汉政府将亭障延至盐泽(新疆罗布泊)一带。在楼兰、渠犁(新疆塔里木河北)、轮台(新疆库车县东)等地设立了校尉管理屯田。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郑吉被任为西域都护,办公地点设在乌垒城(新疆轮台),这样我国中央政府对西部地区的统治正式确立下来。其次,是为了保障丝绸之路畅通。河西地区是丝绸之路东段主要通道,“这条路早在西汉以前已经使用”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中西交通更为方便,贸易更加兴盛。史称去往西域的“使者相望于道,诸使外国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汉率一岁中使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辈,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反” 。而要保障对丝绸之路的统治,就必须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理力度。第三,由于汉代以后唐朝以前,我国的政治重心偏西,因此加强对西部的控制尤为必要。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曾经引述:“昔人言:欲保秦陇,必固河西。”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中央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统治失效。魏晋以来,朝贡之国逐渐减少,“中原多故,西域朝贡不过三数国焉” ,丝绸之路也基本中断。南北朝时期,西边突厥、吐谷浑等部落不断侵扰,内地割据政权纷争不断,未能采取有效防范措施,使西部更加不安定。《隋书?吐谷浑传》载“(吐谷浑)其主吕夸,在周数为边寇”。而突厥也利用内地纷争的局面从中获取利益。隋朝建立以后,在西部面临的最主要的威胁就是突厥及吐谷浑。裴矩在其《西域图记》序中写道“突厥、吐浑分领羌胡之国,为其拥遏,故朝贡不通” 。由此可见,征服或削弱吐谷浑、突厥,是北朝、隋唐一项必然的政策。




隋朝经过文帝时期的经营,至隋炀帝初年国家政局得到稳定、经济逐渐富裕起来,有能力为经营西域提供必备的政治、经济保障。同时隋炀帝个人“方勤远略” 、“好大喜功”,有对外扩张的雄心、野心。《通典》记载“炀帝初,(吐谷浑王)伏允遣其子顺来朝。帝令铁勒袭之,大败之。伏允东走,保西平。帝复令观王雄已掩之,大破其众” 。说明炀帝对西面是主动采取攻击行动的。隋炀帝这种举动本身又富有浓厚的中国君主传统的“怀柔远过”的政治理想色彩。


由上文可知经营西域、中西交流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隋朝自身政治经济的发展及隋炀帝主观意愿相结合的产物。裴矩作为一个执行者仅仅是完成自己的任务而已,有关隋经营西域是由裴矩所倡导提出以及由此造成隋朝灭亡的论点是错误的。

二、 裴矩经营西域的功绩

隋文帝时突厥强盛,当时突厥可汗都蓝的妻子大义公主,是北周宗女。由于隋文帝杨坚代周而治,因此大义公主数次向都蓝进言出兵侵扰边境。后来,隋朝的使者长孙晟发现大义公主与她的胡仆私通,回来后向隋文帝作了报告。裴矩听说后向皇帝进言要求出使突厥,说服都蓝杀掉大义公主,以杜绝边患。后来这件事成功了,边境暂时获得安宁。但是不久,都蓝可汗又“屡犯亭鄣”。这一次裴矩以行军长史的名义随太平公史万岁出征,在塞外打败了达头可汗。这可以说是一次很重要的胜利,但是史万岁因过被杀,裴矩也未得到应有的奖赏。后来由于安抚新归附的启民可汗有功,裴矩才被晋升为尚书左丞。在隋文帝时期,由于国家刚刚统一,百废待兴,一切以安定为主,隋文帝“审时度势,专心于中国内务,整顿机构,稳定政治,藉户版……发展经济,无暇远略,也无意远略” 。这种政策使得裴矩在当时在经营西域事务上并未做出太大贡献,但是他的策略、建议及行动已经展示了他在这一方面的胆识和才干。


隋炀帝继位以后,经济繁荣,西域番人常在张掖与隋进行交易,裴矩被任命负责管理这项事务。裴矩了解了炀帝的心思,通过对诸胡引诱,经过反复调查研究,下很大功夫了解各国风俗、山川险易情况,撰写了《西域图记》一书。这部书现在已经佚失,但是《隋书?裴矩传》、《西域传》、《通鉴》中保留了这部书的部分内容。这部书“最早最明确的介绍了从敦煌至西海(地中海)的三条通道” 。“北道从伊吾,经蒲类海铁勒部,突厥可汗庭,度北流河水,至拂菻国,达于西海。其中道从高昌,焉耆,龟兹,疏勒,度葱岭,又经鏺汗,苏对杀那国,康国,曹国,何国,大、小安国,穆国,至波斯,达于西海。其南道从鄯善,于阗,朱俱波,喝盘陀,度葱岭,又经护密,吐火罗,挹怛,忛延,漕国,至北婆罗门,达于西海” 。这部书还“为研究我国隋代与西域各国的经济贸易联系以及西域各国的社会风貌、婚姻形态、风俗习惯、地理方位等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在这部书中,裴矩也提出经营西域的原则与步骤,“突厥、吐浑分领羌胡之国,为其拥遏,故朝贡不通。今并因商人密送诚款,引领翘首,愿为臣妾。……服而抚之,务存安辑。……弗动兵车,诸蕃既从,浑、厥可灭” 。以安抚为主要的原则,通过立德、立威来使西域诸国服之、抚之。具体上则要遏制吐谷浑、突厥的势力,保护西域贸易,促进经济发展、中西交流。《西域图记》是我国第一部对西域地区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总之这部书是一部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也是一部名噪一时的贸易专著。这部书的佚失实在是我国历史文化事业的重大损失。


隋炀帝看到《西域图记》后,十分高兴,给裴矩以奖赏。从此,隋炀帝经常询问裴矩有关西面的事情,裴矩也就成为隋炀帝“在边境问题和国外民族方面的主要顾问” ,被隋炀帝委以经略四夷之事,升为黄门侍郎。隋炀帝初即位时,曾经派遣“侍御史韦节、司隶从事杜行满使于西域诸国” ,得到玛瑙杯、佛经、舞女、狮子皮、火鼠毛等物。大业三年(607年)炀帝命令裴矩再次前往张掖,招引西域各国,有十余个国家到来,炀帝祭祀于恒山,这些国家都来助祭。裴矩派人游说这些国家,许以厚利,让这些国家入朝进贡,取得成效,这年6月吐谷浑、高昌即遣使进贡。年底铁勒部侵扰边疆,隋朝派遣将军冯孝慈出征,虽未取得胜利,但是铁勒部很快派出了使者谢罪,请求投降,隋炀帝又派裴矩对其安抚,裴矩说服铁勒部进攻吐谷浑。大业四年(608年)7月,铁勒部攻打吐谷浑,击败吐谷浑,吐谷浑首领伏允东逃并向隋朝求救。炀帝抓住时机,命令杨雄、宇文述两路出击,击败了吐谷浑,占据了它的旧地,隋朝在此设置郡、县。这一仗可以视为炀帝西巡的前奏,后来由于隋军撤回,伏允又返回故土,由此引发了炀帝之后的西巡。


对西突厥,裴矩采取了分化瓦解的手段。大业四年,“裴矩闻西突厥处罗可汗思其母,请遣使招抚之” 。裴矩本意是利用处罗可汗之母作为人质,来控制西突厥。但是这项措施并未成功,处罗可汗依仗自己实力强大,不听命于朝廷。于是当大业六年(610年),西突厥一位酋长射匮向朝廷求婚时,裴矩主张采取分化政策。裴矩上奏“厚礼其(射匮)使,拜为大可汗,则突厥势分,两从我矣” 。炀帝采纳了这条建议,派裴矩到使馆向射匮的使者进行暗示。这项措施取得成功,射匮在隋的支持下进攻处罗,迫使处罗逃亡,这样在实力上削弱了西突厥。后来,裴矩又带着处罗的母亲对其进行招降,使西突厥归顺。西突厥的归顺保障了丝绸之路畅通,也有利于隋的安定和中西方之间的交流。


大业五年(609年)三月,隋炀帝开始了西巡。这次西巡中有两件事情值得记述:首先是在西征的过程中,隋派遣数路大军出击吐谷浑,最终彻底击败之,这样至大业末年吐谷浑不为边患。其次是隋炀帝在张掖燕支山地区会见西域诸国君长。这次会见,隋展示了中国的富裕,伊吾君长还将西域数千里之地献给炀帝。整个会见展现了友好的气氛,是中外交往史上的重要篇章。 通过这次西巡打败了吐谷浑,使得丝绸之路“道路无壅” ,彻底解决了对丝绸之路的威胁,丝绸贸易得到保障并得到发展,为唐代丝路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设置了西海、鄯善、河源、且末四郡,郡下又设有显武、济远、肃宁等县,开拓了疆域,使中国西部疆域达到青海一带;命令刘权镇守于此,组织戍田,开发了西部地区的经济;会见少数民族首领,展示了中国的盛威,也加强了民族融合,体现了中国与各国友好往来的愿望。隋朝与西域交往及丝路贸易达到高潮,“隋氏之盛,极于此矣”。 这次西巡,裴矩全程陪同,并且作了大量组织准备工作,保证了西巡成功进行,特别在张掖会见西域诸国君长活动中,裴矩的组织相当成功。


西巡第二年(610年)的正月,裴矩主持了在洛阳召开的西域诸蕃朝贡会。史载“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丁丑,于端门街盛陈百戏” 招待宾客。在这次会见中诸蕃要求在丰都市进行交易,得到炀帝许可。这样洛阳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大都市,并影响带动长安、扬州、广州等城市的发展,从而促进商业经济兴起。张掖、洛阳两次国际交易大会展示了中国繁荣昌盛,扩大了中国对外贸易及中国的对外影响,是中国对外贸易史上的一个创举。


裴矩经营西域具有重大的影响,扩大了隋朝的疆域,展现了隋的国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发展;重新开通了丝绸之路,恢复并发展了丝绸贸易,扩大了东西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总之,作为隋代经营西域事务的主管者、实践者,裴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裴矩在经营西域事务中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如“远交近攻”、“分化瓦解”等展现了他的聪明智慧。他所经营的事务,不仅对隋朝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为唐朝经营西域提供了多方面的借鉴,使古代民族融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三、 维护统一 勇于进谏

裴矩不仅在经营西域上立下了卓越的功绩,展现了他的才能,而且,裴矩也是一个维护统一、勇于进谏的人,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之心。


隋开皇八年(588年)十月,隋文帝下令伐陈。裴矩以“元帅记室”的身份参与了这场战役。攻破丹阳后,晋王杨广“使高颎与元帅府记事裴矩收图籍,封府库” 。这可以说是对我国历史文献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作为整理者之一的裴矩,功不可没。


开皇十年(590年),裴矩奉诏巡抚岭南。他还没有来得及动身,就发生了越州高智慧、婺州汪文进等叛乱,使得通往南方的道路无法行走。于是隋文帝“难遣矩行” ,但是裴矩不顾个人安危,依然要求迅速巡抚岭南,得到了皇帝的批准。裴矩抵达南康,招到士兵数千人。岭南少数民族的首领大多起兵响应。王仲宣引兵攻打广州,隋朝将领韦洸中箭身亡,王仲宣又派遣他的部将周师举围攻东衡州。裴矩与大将军鹿愿打败了周师举的部队,并在原长岭将周师举斩杀,进至南海驻扎。随后,裴矩等人合击王仲宣于广州,王仲宣的部队“惧而溃败” ,广州得到保全。裴矩又与岭南高凉冼夫人一起巡抚二十余州,对当地少数民族领袖如陈坦等人“承制署为刺史、县令,使还统其部落” ,岭南地区安定下来。对裴矩的功劳,隋文帝十分看重,亲自在朝堂接见以示慰劳,并且向高颎、杨素等人说道:“韦洸将兵两万,不能早度岭。朕每患其兵少。裴矩以三千敝卒,径至南康。有臣若此,朕亦何忧!” 显示了对裴矩的赏识及器重,并且对裴矩加以高官,“拜开府,赐爵闻喜县公,除民部侍郎,寻迁内史侍郎” 。


岭南地区未遭分裂,祖国的统一得到了维护,对于历经魏晋南北朝动乱之后统一的隋朝尤为重要,裴矩在其中所起作用是无人可以代替的。平定岭南一事展示了裴矩的胆识,他那种不惧危难、勇于奉献、维护统一的精神值得赞识。


隋朝末年,各地起义不断,当时朝政由虞世基、裴蕴等人把持。虞世基、裴蕴等人“惧祸及己,虽居近侍,唯喏取容” ,不敢反映真实的情况,致使“盗贼日甚,郡县多没” 。而隋炀帝本身又是一位不愿意纳谏的君主,他曾经对虞世基之弟虞世南讲道:“我性不喜人谏,若位望通显而谏以求名者,弥所不耐。至于卑贱之士,虽少宽假,然卒不置之地上。汝其知之! ”作为炀帝爱臣,裴矩完全可以像虞世基等人那样唯唯诺诺,但是出于对隋王朝的忠诚,裴矩在炀帝巡幸江都宫时,向隋炀帝说明外面真实的情况,立即引起炀帝大怒,隋炀帝命令裴矩回京师接待番客,只是因为裴矩身体有病而没有成行。等到义兵攻入关内,隋炀帝着急了,想起了裴矩,于是派遣虞世基到裴矩家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裴矩回答道:“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惟愿銮舆早还,方可平定。” 裴矩的这一策略是正确的,只是未能得到及时的施行 。


裴矩降唐以后,仍然能够勇于进谏。唐太宗继位之初,为了防止产生贪官污吏,十分重视官吏的廉洁。他听说“诸曹典案,多有受贿者” 。于是就命令人用财物贿赂这些人员,看他们是否接受。后来有关机关报告说有一人接受了贿赂,唐太宗很生气,准备杀了这个人。裴矩认为虽然这个人应当受到惩罚,但是太宗这种“陷人以罪”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于是向唐太宗进谏。唐太宗接受了他的建议,称赞他“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 ,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裴矩不仅能勇于进谏,也是一位比较正直的官员。他能做到清廉公正,史称其“虽处危乱之中,未亏廉谨之节,美矣” 。可见他的品质是较高尚的。


裴矩作为隋、唐之际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千百年来由于史书的错误定性,而为世人所忽视、看轻。隋朝经营西域这一重要事件因而也缺少研究,使人难免产生“清史之篇,亦蒙诟尘。千载以下,读史黯然”之感。作为一名历史人物,裴矩有他自身的局限性,但是裴矩在历史所做出的贡献不容抹杀。作为我国古代一名伟大的政治家、外交家,裴矩真可谓“交通中西,功比张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9 05:45 , Processed in 0.282487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