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葫芦丝之乡

[复制链接]

1

主题

0

听众

1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3-2
注册时间
2013-3-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葫芦丝之乡   发表于 2013-3-2 22:51:2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葫芦丝,傣语称“毕朗道”,直译为葫芦箫,属吹管舌簧乐器,历史悠久,在梁河县傣族、德昂族、阿昌族中都有传承,在芒东、勐养的傣族聚居地区流传较广。芒东镇的章毕村,在傣语中意为“擅长制作和吹奏葫芦丝的村子”。民间有很多关于葫芦丝来历的传说故事,如德昂族的《昆撒乐和欧比木》、傣族的《桑亮与少玉》等,表明该乐器出现年代较早。

    葫芦丝由气斗(葫芦)、1~3根箫管(紫竹或黄竹)和簧片组成。把带簧片的竹管排插入葫芦底端,主管(中间的管)开7个按音孔(前六后一),短副管和长副管不开音孔。制作非常讲究技术与经验,工艺复杂精细,至今保持着传统制作方法,包括加工葫芦、选竹、打竹、选葫芦、制作和安装簧片、校音、在葫芦上装饰图案等工序。葫芦丝以简单、古朴的外形构造,圆润、缠绵、柔美的独特音色及其浓郁的民族艺术风格备受青睐,有较高的审美性和实用价值。

    梁河葫芦丝传统上就具有男女恋爱传情和审美娱乐等功能,如今已成为当地大众化的日常演奏乐器,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曲目如《竹林深处》、《节日德昂山》、《勐养江畔》、《竹楼情歌》等。演奏葫芦丝古调需要较高技巧,如描述葫芦丝起源的古调《幸荜班陶》需要具备特殊的“循环换气”技巧,一气呵成,一般演奏者很难掌握。

    葫芦丝的制作与吹奏在梁河县前后经历了自然传承、衰落、改良升华3个阶段,现已成为最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乐器,葫芦丝的制作与演奏活动已初具产业规模,融原材料生产、产品加工、技艺培训、活动展演为一体。近年来,葫芦丝演奏在梁河得到推广和普及,演奏人群遍布全县各汉族、阿昌族、德昂族乡镇,演奏者从四五岁到七八十岁不等。有南甸丝竹乐队、老沙坝葫芦丝表演队等15支演奏队伍,全县有掌握吹奏技艺的人员达2000多人,并有一大批具有较高演奏水平的骨干。
联系:暂无
网址:暂无

4325227_151737830000_2.jpg (124.3 KB, 下载次数: 127)

4325227_151737830000_2.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3 04:56 , Processed in 0.347750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