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壮剧之乡

[复制链接]

1

主题

0

听众

1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3-2
注册时间
2013-3-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壮剧之乡   发表于 2013-3-2 22:56:2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位于云南东南部,南与越南接壤。人口39万,壮族占54%。富宁壮剧源远流长,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壮剧剧种繁衍地之一,最早出现于富宁剥隘的者宁地区,源于壮族民歌。壮剧最初的形式是“单分”(念歌),后逐渐演变为“板凳戏”(几名歌手坐唱),后来演变为多幕戏。

    富宁壮剧有“哎咿呀”、“哎依哝”、“乖嗨列”、“依嗬海”四大声腔,亦称四大流派。伴奏乐器有马骨胡、板胡、葫芦胡、无膜竹笛等。剧本用汉字记录壮语,多为五言体叙事诗。剧目内容取材于本民族的历史传说故事、汉族的演义小说、汉族唱本弹词和当地的民间故事。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云南的壮剧发展中,富宁壮剧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1954年,富宁县建立了第一个戏班。1958年,富宁县举行首次壮剧汇演,演员达百余人。1959年,全县的壮戏班子发展到150多个,演员8000余人。1960年,富宁县壮剧团成立,于1961年改为文山州壮剧团,1962年参加了云南省民族戏观摩大会,自编剧目《螺蛳姑娘》被选入《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选》。“文革”中,壮剧受到冲击,处于停滞状态,后逐步得以恢复。1992~2005年,富宁县多次举办农民文艺汇演,全县新增和恢复的戏班达80多个,长年活动的戏班和一大批壮剧艺人支撑着壮剧的发展,使壮剧成为当地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剧种。
联系:暂无
网址:暂无

30281280275810215.jpg (181.64 KB, 下载次数: 140)

30281280275810215.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3 06:26 , Processed in 0.342883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