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蓝氏宗亲】蓝姓姓氏渊源

[复制链接]

5

主题

0

听众

5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12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1-2-19
注册时间
2011-2-1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蓝精灵   发表于 2011-2-19 12:30:4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蓝姓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昌奇,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蓝氏祖先为炎帝神农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据《蓝氏族谱》记载,蓝氏的受姓始祖是昌奇,“昌奇为炎帝神农氏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生于帝榆罔二十二年,即公元前2738年,临诞时有熊国君贡秀蓝一株,帝甚喜,因赐姓曰“秀蓝”,赐名曰昌奇,后任为火旺,分封于汝南,遂以此地名为郡,后子姓蕃衍,遍处雍、青、徐、荆、益、冀、幽诸州,布甲天下,今之蓝氏皆公遗裔”,汝南堂名即源于此。
该支蓝氏一族,自族谱记载至今已经传有一百五十三世之多,可谓泱泱大族矣。
据文献《蓝氏族谱》记载,蓝氏传至十代蓝善,助夏禹治水,因功授以“牧”都安邑,遂住安邑(今山西安姨),嗣后,蓝氏子孙又徙迁陕西,隐居长安、甘肃陇西、湖广荆州、上元(今江苏南京朱紫坊)等地。
蓝氏族人大多尊奉昌奇为蓝氏的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蓝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蓝人,亦称褴人、滥人,是商末周初的周族王室内宫设置的一种官位,主要职责就是排解君王的忧虑和精神紧张,实际上类似今天的相声演员,具有精神医生的职责。因其穿着五颜六色的花衣服,所以称褴人、或滥人。
在史籍《大戴礼》中记载:“蓝人,文王官人,蓝之以乐,以观其不宁。”
在蓝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蓝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蓝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后期楚国大夫亹,属于以居邑地名称为氏。
春秋后期,楚国有个大夫叫亹,因出任蓝县令尹(今湖北荆门),因此后世称其为蓝尹亹。
在蓝尹亹的后代子孙中,有以先祖官地兼称为姓氏者,称蓝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远古贤者伯益之后裔秦子向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战国中期的周显王姬扁二年(魏惠王魏罃三年,公元前367年),秦献公嬴连(嬴师隰)为了向东发展,在蒲、蓝(今陕西蓝田)等地设县,逼迫魏国边境。
秦国公子向(王子向)反对秦献公的扩张政策,令秦献公大怒,王子向遂避难逃至魏国,魏惠王敕封王子向为蓝邑(今陕西蓝田)之君。由此引发了秦、魏两国的战争。
周显王五年(魏惠王六年,秦献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64年),秦献公指挥秦军大破魏军于石门地区(今山西运城),斩首六万,是为战国时期秦国对东方诸侯国的第一次大胜,牢牢占据了蓝邑,从此控制了重要的战略要地——关中地区。
在秦子向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者,称蓝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蓝氏正宗。

第五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战国时期中山国大夫诸君,属于以封邑地名称为氏。
诸君,为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宰相,因封地在蓝(今河北迁安),世称蓝诸君。
在著名典籍《战国策》中记载:
中山成公之子厘鬻在(公元前319年)即位后,与燕国、赵国同时称王,是为中山王。因此,齐国关闭了与与中山国的交通要道,齐宣王田辟疆并且扬言:“我乃万乘之国也,中山千乘之国也,何侔名于我?”并计划割平邑以贿赂燕、赵二国,出兵攻中山。
得知这种形势后,中山国宰相蓝诸君感到非常忧虑。
这时,谋士张登对蓝诸君说:“您何患于齐国呀?”
蓝诸君曰:“齐国强大,是万乘之国,齐宣王耻与我中山国同样都称为王,甚至割地以赂燕、赵,出兵来攻我们中山国。而燕、赵两国历来贪地,吾恐其接受齐宣王的计划。如果是那样,大者将危及中山国的国运,次者也会逼迫我们国君放弃称王,我当然感到忧虑啊!”
张登说:“您不要忧虑,我出个主意,请燕、赵两国来辅助我们中山而成其王,事遂定。您觉得如何?”
蓝诸君赶忙说:“那当然好呀,怎么做呢?”
张登说:“请您假装是齐宣王,而我来试着说服您放弃举动。如果可行,就按照我说的去做。”
蓝诸君说:“好呀,愿闻其说。”
张登说:“齐宣王之所以不惜割地以赂燕、赵两国来出兵以攻中山国,其实目的就是要中山王废去王称。齐宣王回答:‘然’。然则,齐宣王之为费且危。齐宣王割地以赂燕、赵两国,而这两国皆是齐国的强敌;让他们出兵攻中山,首难也。而且齐宣王王以平邑行贿二国,所要求的中山国去王称未必得,齐宣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国也可废除王称。齐宣王必然问:‘您有何方法吗?’”
蓝诸君回:“对呀,然则您有何方法吗?”
张登说:“齐宣王重使,让他告诉中山君:‘寡人之所以闭关不通使者,为中山国独与燕、赵两国为王,而寡人不与闻焉,是以隘之。今派使者来见,请你辅佐我齐宣王。’中山王惟恐燕、赵之不己据也,今齐宣王之辞云‘即佐王’,中山必避开燕、赵两国与齐宣王相见。燕、赵二国闻之,当然会怒与中山绝交,中山国便孤立起来,既然被孤立了,其王也就很顺利地投靠齐国了!一个服从自己的王对于齐宣王来说,齐宣王会接受吗?”
蓝诸君曰:“他肯定会接受的。但是如此一说,我们国君也就称不得王了呀!”
张登说:“您仔细想,这恰恰就是中山王称之所以能够得存的道理!齐宣王因为中山王会归顺自己,必然就与燕、赵两国再无往来。如此一来,燕、赵两国必然说:‘齐宣王之所以割平邑贿赂我们,无非就是为了废中山国的王称,目的是离间我们与中山国的关系。那么,中山国称不了王,我们也就称不了王了。与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三国联合在一起都称王,齐宣王就无可奈何了。’这样一来,齐宣王就是有一百个平邑,燕、赵两国必然也不会接受了。”
蓝诸君曰:“好计谋!”遂派遣张登前往齐国如此办理,果以这套说辞向齐宣王道来。同时,蓝诸君也分别派遣使者告知燕、赵两国,燕、赵两国果然都来辅助中山国君而使其称王。
在蓝诸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地兼称为姓氏者,称蓝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认祖归宗—中国百家姓寻根》记载:回族蓝氏是“由伊斯兰人名(来自阿拉伯语),借用发音相近的汉字姓。”
元朝的著名词曲家蓝楚芳,原本“西域人,回回族”,入关后便采用了单字汉姓蓝氏。
回族中的蓝氏,因明洪武年间“蓝狱”(蓝玉及家族遇害)之祸,其资料相当匮乏。在历史文献中,蓝氏又往往被误记为“兰”姓。如蓝楚芳,在史籍《太和正音谱》中为“蓝”,而在史籍《录鬼薄续编》中则为“兰”,在史籍《西域文化名人志》中又说:“兰楚芳,又作蓝楚芳”。
明朝的大将蓝玉,官方资料均为“蓝”,民间则简笔记为“兰”。

第七个渊源:源于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畲族的篮氏来源于畲族的创世传说:“蓝氏始祖昌奇,是神农氏第十世孙帝榆罔之子,也就是神农氏第十一世孙也”,认为昌奇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基本上是所有的畲族蓝氏族谱中都认同的说法,并以昌奇为畲族的先祖。
另外,远古时期盘瓠的次男蓝光辉,受封护国侯,居处汝南郡,亦为畲族蓝氏始祖。宋、元两朝之后,一部分或者是为了躲避汉族统治者的残酷屠杀,或者是出于对汉族文化的崇敬,总之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族称。
这种状况持续了好几百年,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福建省的漳浦、龙海、上杭一带,广东省的大埔、饶平等地区,许多蓝氏族人方一致恢复为畲族的民族属性,总人口竟然多达数万之众。

第八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民族中常用的名字“乌云”,汉义就是“蓝色的宝石”,多用于女子;“浩特”,汉义就是“蓝色、青色”,多用于男子。
在旧社会,贵族以外的蒙古族贱民、平民,绝大多任实际上是没有姓氏的,只有名字,因此,后来他们在元、明时期多仿照汉制按汉义取姓氏,就称为蓝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九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布雅穆齐氏,亦称布雅齐氏,满语为Buyamuci Hala,世居噶哈里、黑龙江沿岸。后多冠汉姓为阎氏、蓝氏等。其蓝氏鼻祖为布雅穆齐·富尔赛,满洲镶黄旗人,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担任蓝翎长,就是前锋校尉的助手,由骁勇善战的勇士充任,平时负责管理日常旗务的副排级,每甲一人,在满洲八旗中,每旗约有十一位蓝翎长,正九品官秩。布雅穆齐·富尔赛后来累官至甘肃提督、西宁镇总兵。在布雅穆齐·富尔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首任官职“蓝翎长”为姓氏者,汉化为单姓蓝氏,世代相传至今。
⑵.满族丛尼勒氏,满语为Congnile Hala,据史籍《长白山先民传》记载,满族姓氏,世居地待考,所冠汉姓有蓝氏。其蓝氏鼻祖为丛尼勒·德恒,满洲镶黄旗人,原为吉林驻防,后在清咸丰三年从征镇压太平天国有功,特赏蓝翎。在丛尼勒·德恒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受赐“蓝翎”为姓氏者,汉化为单姓蓝氏,世代相传至今。
⑶.满族德敦氏,满语为Dedun Hala,满语“站”,世居黑龙江两岸,后多冠汉姓为杜氏、邓氏、蓝氏等。其蓝氏鼻祖为德敦·明庆,满洲正白旗人,原在黑龙江驻防,清道光八年晋升为蓝翎侍卫,后累官至正白旗都统。在德敦·明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荣耀的“蓝翎侍卫”为姓氏者,汉化为单姓蓝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苗族、瑶族、傣族、布依族、彝族、土家族、黎族、高山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蓝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本书按:
关于蓝氏始祖榆罔,在史籍《三皇本纪·补史记》中另有明确记载:“神农纳奔水氏之女为妃,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显然,榆罔应为神农氏之第四传,而在《蓝氏族谱》中所记的“帝榆罔为十一传”、或其正宗嫡裔种玉堂曰“八世孙”,不知从何而来?这在神农氏的帝系辈序上有很大的出入,比较混乱。
按文献《三皇本纪》的记载进行时间推演,榆罔的生卒年代应为公元前4561~前4494年,在位时间为公元前4539~前4513年,而在《蓝氏族谱》中,则记载榆罔出生于公元前2738年,二者之间的相差太也巨大,足足差有一千八百二十余年之多。
显然,这两种不同的记载中关于榆罔出生的具体年代的推演差异,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应当说,家谱之兴,始于唐朝,盛于宋朝,唐朝学者司马贞所撰《三皇本纪》一直为历朝历代奉为正典,应为蓝本,而《蓝氏族谱》远现为后,按常理判断,二者的偏正一目了然。
另外,畲族的“创世说”,真正出现的时间是在五代十国的后期,也就是说远在《三皇本纪》之后,其中的以昌奇为始祖,当明显受汉史影响,且源自《蓝氏族谱》。
到底两者之间何为正确,或者谁的偏误更小一些,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如今,有不少地方的人把蓝氏与兰氏混为一谈,即把蓝字作为兰字的简化字使用。事实上,蓝氏与兰氏在姓氏演绎历史上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姓氏,蓝氏出自姜姓和嬴姓,而兰氏则出自姬姓,因此,千万不可“蓝”、“兰”不分。
但是,在历史上因避祸而将姓氏改“蓝”为“兰”者,例如因明朝初期的“蓝狱之灾”事件而改蓝氏为兰氏的众多回族同胞,则又另当外例别论。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6 23:33 , Processed in 0.263010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